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22: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藍珮榕
研究生(外文):Lan, Pei-Jung
論文名稱:非預期懷孕成年已婚婦女面臨人工流產之決策樹模式建立
論文名稱(外文):Establishing Abortion Decision Tree Model for Married Adult Women with Unplanned Pregnancy
指導教授:李玉嬋李玉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Chan L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系所名稱: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7
中文關鍵詞:成年已婚婦女人工流產人工流產決策決策樹決策型態
外文關鍵詞:adult and married womeninduced abortionthe abortion decisiondecision treedecision patter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
  • 點閱點閱:14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7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長久以來,有關「性」與「死」的議題,總讓人覺得難以啟齒,且牽涉範圍既廣也雜。而人工流產,則是綜合兩性與死亡,不論是因為醫學優生保健之理由;或是因影響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等因素而決定人工流產,皆帶給當事者婦女許多的壓力,各種情緒,以及在身、心、靈、社各方面有不少的衝擊與改變。
本研究以非預期懷孕之成年已婚婦女為對象,考慮是否繼續懷孕或人工流產二擇一之決定與行動。本研究以Glodwin (1989)提出的「民族誌式決策樹模式」建構方法,包含三大步驟:嘗試研究、模式建立,與模式檢驗,來建立成年已婚婦女面臨非意願懷孕時的決策準則、決策特徵,以及決策樹模式。經過三階段共面對面訪談34位成年已婚婦女,共有43人次分預期懷孕時所做的各項決策與決定,整理出十二項影響成年已婚婦女考慮人工流產的決策特徵,包括:計畫懷孕與否、婚姻伴侶之感情因素、生命觀、考量婆婆/媽媽/先生對性別觀的影響、子女的意義-人數、性別、長相、經濟的負擔;工作、生涯與時間的安排、過往孕產史的印象與影響、養育子女的狀態;懷孕、生育時父母與胎兒的身體健康狀態、居住環境的影響、與社會文化眼光。
整理出來28項決策準則所構成的各項決策路徑,可區分為四項決策型態,包括:主動積極接受人工流產;既然懷孕,就自然而然生下來;再三考慮,峰迴路轉;他人強迫做生育與否的決定。
經由研究發現之決策模式,發現與整理出成年已婚婦女面臨非預期懷孕時可能考慮的各項決策,以及可預估不同決策型態與行動結果的預測機率。除了讓專業醫護人員能夠在面臨此族群婦女時,能更了解其心路歷程,也期盼在臨床實務上施行懷孕及人工流產諮商時,更能關心成年已婚婦女在身、心、靈、社會全方位的照顧與關懷。
Since long time ago, it’s so hard to talk about these issues on “Death” and “Sex”, because they involve in different and various fields. However, no matter the reasons are the medical problems, physical health or the life of family; induced abortion, it combines “Death” and “Sex” and brings lots of stress, emotions, impact and change on these women’s body or mind, soul or society.

The study is on the adult and married women those who got the unplanned pregnancy and considered how to make the decision on keeping pregnant or abor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and decision criteria, the study uses the method – “Ethnographic Decision Tree Modeling” by Gladwin (1989). The setting of decision tree model concludes three steps: “Pilot Study”,” Building of the Model”, and “Testing of the Model.” After interviewing 34 married adult women with 43 unplanned pregnancies, to find out 12 items of decision character, including planning to get pregnant or not, the relationship an affection of the couple, the points of view on life, was affected by mother, mother-in-law, an husband’s emphasis on male, the meanings of children, the financial burden, the plan an assignment of career and time, the past pregnant experiences, the status of raising children, the health of parents and fetus, the effect of living environment,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vision.
.
Finally, 28 decision criteria compose four decision patterns of married adult women with unplanned pregnancy: receiving abortion positively; second, giving birth as long as getting pregnancy naturally; the minds and thoughts on decision are changeable an uncertain being forced by important others

By setting the decision model tree, researcher found various decisions, decision characters, decision patterns and probability of choice in order to help medical staff will see the married adult women’s decision-making and to take care of women’s health in physician, psychology, mental and societ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已婚婦女的生育計畫、生育控制與人工流產
一、 已婚婦女的生育計畫
二、 二、人工流產的定義、法源、方法與較常發生之合併症

第二節 接受人工流產與身體、心理、靈性、社會文化各方之相關
三、 身體方面
四、 心理方面
五、 靈性方面
四、 社會文化方面

第三節 成年已婚婦女與人工流產
一、性、婚姻與權力
二、婆媳關係
三、子女出生數與出生性別之意義

第四節 決策與人工流產
一、決策之定義
二、決策相關理論
三、決策與控制理論 .
四、決策與成年已婚婦女之人工流產

第五節 文獻總摘要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選取
第二節 本研究欲回答之目的
第三節 研究實施之程序
一、嘗試研究
二、模式建立
三、模式測試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研究之品質評估
一、效度
二、信度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嘗試研究
一、 個案背景描述
二、 個案訪談、決策形成,及初步決策樹模型
三、 嘗試研究的過程
四、嘗試研究結果

第二節 模式建立
一、 個案背景描述
二、受訪者內容簡述與決策準則
三、模式建立的累積與修正
四、決策樹模式之決策準則持續累積

第三節 模式測試
一、模式檢驗受訪者基本資料背景
二、檢驗模式的資料累積、修正與飽和
三、決策準則之合併以及建立完整決策樹

第五節 綜合討論
一、 決策準則與決策特徵
二、 決策準則與決策型態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討論
一、 家庭親屬的影響
二、 家庭育兒
三、 家事責任不均
四、 夫妻感情之權力
五、 居住環境
六、 整體社會文化

第二節 人工流產決策因子在諮商上之應用

第三節 研究限制
一、 就研究對象而言
二、 就思考決策而言
三、 就決策樹模式建立的過程而言

第四節 研究訪談過程之心得筆記
一、 成年已婚婦女的決策
二、 避孕
三、 精神心理狀態
四、 訪談田野場域

第五節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參考文獻
中新社(2000年7月20日)。避孕藥體現受教育程度。檢索日期:2006年6
月3日,網址:http://backissues-news01.tripod.com/world/w20000717.htm

中國時報(2006年8月20日)。墮胎是否告知先生 太太可自行決定。
檢索日期:2006年8月30日,網址:http://news.yam.com/chinatimes/society/200608/20060817195044.html

中國時報(1999年8月19日)。天天都是墮胎日,放縱青春Y世代。檢索日期:
2006年5月16日,網址:http://www.chinatimes.org.tw/news/1999/08/19990816_02.htm

內政部編印臺閩地區人口統計(2002)。台灣地區歷年育齡婦女之一般生育率、
年齡別生育率、總生育率、粗繁殖率及淨繁殖率。檢索日期:2006年3月25日,網址: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生命統計/92/A-4.xls

內政部統計處(2005年11月24)。內政部統計通報-94年第四十七週。
檢索日期:2006年3月30日,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戶政司 (2004)。內政統計年報--台閩地區育齡婦女之生育率。
檢索日期:2006年3月31日,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

台灣婦女資訊網(1998)。台灣婦女的處境(健康)。檢索日期:2006年3月7日,
網址:http://taiwan.yam.org.tw/womenweb/st_health.htm

王堅斌(2003)。使用分類結合法與決策樹判別忠誠顧客。國立成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玉嬋(2005)。未婚懷孕輔導機制建立之芻議。學生輔導季刊。(99),76-93

李玉嬋(2007)。急症時期的醫療諮商工作-以婦產科流產決策諮商為例。諮商與輔導月刊。(255),44-51

李玉嬋、高美玲、蔡育倫、黃俊喨 (2007)。由「人工流產諮商服務」談跨專業整合的機制。護理雜誌。54(2),5-11

自由時報 (2005年5月1日)。有偶婦女三成意外懷孕。檢索日期:2006年8月9日,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t/5/1/5/n770099.htm

江千代、謝淑琴、黃雪惠、宋之蒂(1998)。台北市人工流產婦女追蹤調查研究。
台北市:台北市家庭計畫推廣中心

行政院衛生署(1997)。有偶婦女墮胎發生率及發生次數。台北:黎小娟

巫和懋、夏珍(2002)。賽局高手:全方位策略與應用。台北市:時報文化

林燕卿、楊明磊(1998)。兩性關係。台北市:華騰文化。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2)。親密關係-避孕方式手冊。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4)。國人婚育態度調查結果。
檢索日期:2006年3月24日,網址:http://www.doh.gov.tw/ufile/Doc/200412_國人對婚姻與生育態度調查結果.pdf

行政院衛生署家庭計畫研究所(1988)。20-59歲已婚有偶婦女墮胎率與平均墮胎次
數。檢索日期:2006年3月31日,網址: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性別統計指標/性別統計指標/已婚婦女墮胎發生率及次數.xls

吳伯瑜(1998)。人工流產的併發症及後遺症。女人心事 - 婦產科醫療資訊網。
檢索日期:2006年5月19日, 網址:http://www.obsgyn.net/info/general_obs_DC_complications.htm

吳淑美(2001)。子宮肌瘤婦女面臨子宮全切除術之決策樹模式初探。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系碩士研究論文,未出版。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市:濤石文化。

李碧娥、楊玉娥(2000)。未婚女性於第一孕期施行人工流產手術的經驗歷程。
護理研究期刊。第八卷(4),459-169

花蓮縣衛生局。家庭計畫。檢索日期:2006年3月19日,
網址:http://www.hlshb.gov.tw/health/2/2-6.htm

邱淑綺(2003)。Takagi-Sugeno Fuzzy 模型和Cubist 決策樹模型在匯率預測上的應用。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市:東華

張珣(1995)。人類學與中國婦女研究。近代中國婦女生活研究(3),193-203

張淑珍(2005)。利用一次性的SQL改良決策樹建立信用卡審核之信用評等。
東吳大學商學院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美鶴(2003)。墮胎與生育、非期望懷孕與期望懷孕、及重複懷孕與初次懷孕在未成年少女中間之比較。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孔韶(1996)。銀翅:中國的地方社會與文化變遷。台北:桂冠。

郭明旭(2002)。避孕與女性身體。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電子期刊第27集。
檢索日期:2006年4月4日,網址:http://www.nhu.edu.tw/~society/e-j/27/social/27-04.htm

黃秀梨、張媚 (2006)。民族誌決策樹模式簡介。護理雜誌53(3),60-68

衛生署家庭計畫研究所(1998)。民國八十七年台灣地區第八次家庭與
生育力研究調查之分析結果。檢索日期:2006年3月25日,
網址: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性別統計指標/性別統計指標/已婚有偶婦女避孕率.xls

陳青梅(2001)。停經婦女面臨賀爾蒙治療之決策樹模式初探。
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玫妃(1999)。人工流產-後遺症及其中醫調養。中醫藥研究論叢。
2(1):94-97

康健雜誌(2007年5月)。熟男熟女拼生小孩。(102)。台北:天下

婦女聯合網(2005)。優生保健法修法大事紀。檢索日期:2006年6月2日,網址:
http://www.womenweb.org.tw/mainweb/Discuss_Show.asp?Discuss_ID=54

傅千芬(1986)。台北市大安區有偶婦女墮胎集相關因子調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衛生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優生保健法(1985)。檢索日期:2006年3月7日,
網址:http://www.ylshb.gov.tw/manager/uploads/Doc_1045472478.doc

優生保健法施行細則(1985)。檢索日期:2006年3月7日,
網址:http://www.ylshb.gov.tw/manager/uploads/Doc_1045472478.doc

康坦絲‧坡; 黛納‧達文區(2000)。走過終止懷孕的幽谷(黃瑋瑩譯)。台北市:
商流文化。

蔡旭美 (2004)。1965年至1998年台灣人工流產之長期趨勢。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易霖(1992)。夾心餅乾—婆媳關係中南性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淑芳(2004)。已婚婦女人工流產經驗與婚姻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文輝(2003)。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市:五南出版。

蔡家昌(2002)。應用決策樹歸納法探討台灣行動電話市場區隔。國立台北大學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黎小娟、陳玉玲(2003)。以RU486施行早期人工流產的已婚婦女之生活經驗。
護理雜誌,50(4),50-58

蕭雅竹、蕭世逵、黃松元(2002)。老問題新討戰—家庭計畫與衛生教育。
護理雜誌,49(4),74-79

鄭玉秀(2004)。從婆媳互動看台灣中產階層婦女覺知的家庭圖像。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鄭丞傑醫師服務網。RU486的安全性。檢索日期: 2006年6月13日。
網址: http://www.womenclinic.com.tw/book/10.htm

聯合報(2007年2月12日)。情趣店賣的保險套僅有8%合格。
檢索日期:2007年2月12日。網址: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212/2/aggc.html
104 Beauty.com。避孕方式一覽表(下)。檢索日期:2005年11月8日。
網址:http://www.104beauty.com/lady/default.asp?message=547

Amber, J. (2002).Why don’t you use a condom? – the reasons are deceptively simple and heartbreakingly complex. Essence, Agust 2002, pp. 118-122

APEC Gender in Chinese Taipei (2002)。性別分析與統計:出生。
檢索日期:2006年3月28日。網址:http://www.apecgender.org/Page_Show.asp?Page_ID=103

Armsworth, M W. (1991).Psychological response to abor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69 (4)

Baker, A. (1995). Abortion and options counseling. Illinois: Hope Clinic for Women, Ltd.

Barker, A. (1996/2004).How to be a better decision maker.(陳重亨譯,決策一本通:聰明做決策的6大密技)。台北市:城邦文化。

Basow. S A.(1996).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劉秀娟、林明寬譯,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市: 揚智。

Baulieu,E-E (1999). Generation pilule.(張天鈞譯,RU486:女性的選擇,美服錠的歷史)。台北市:大塊文化。

BBC News (2006).Fast condoms on sale in Africa.Retrieved on November 7, 2006
From: http://news.bbc.co.uk/2/hi/africa/6120914.stm

Beck,K.A. (2005).Ethnolographic decision tree modeling: a research method for counseling psychology.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2(2), 243-249

Boyle, M (1997). Re-think abortion-psychology, gender, power, and the law. London: Routledge

Bogdan, R. C.,& Biklen, S.K.(1998 / 2001).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李奉儒等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

Brien,J.,& Fairbarin,I.(1996).Pregnancy and abortion counselling.
London:Routledge.

Broome, A. (1984). Abortion counseling.Nursing Mirror, 158 (20),19-20

Byer, C. O.,& Shainber, L.W. (1991). Living well: health in your hand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Dorner, D. (1989 /1999). The logic of failure: why things go wrong and what we can do to make them right. (鄭明萱譯,錯誤的決策思考:如何避開思維模式的陷阱.)。台北市:聯經。

Frost, D. (1915), The road not taken. Retrieved on July 5,2007.
From: http://rpo.library.utoronto.ca/poem/854.html

Gladwin, C. H. (1989), Ethnographic decision tree modeling.
Beverly Hill, CA: Sage.

Goodman, N.(1995). 婚姻與家庭 (陽琪、陽琬譯)。台北市:桂冠

Grobman,W.A. (2006). Decicion analysis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Obstetrical abd gynecological survey, 61(9), pp.602-607

Hatcher, R. A., Trussell, J., Stewart, F.,& Kowal, D.(1998). Contraceptive technology, New York: Ardent Media

Howards, P.P., Hertz-Picciotto, I., Weinberg, C. R., Poole, C. (2006). Misclassification of gestational age in the study of spontaneous abor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164 (11), 1 December 2006, pp. 1126-1136

Hutchison, M.(1990 /1994). The anatomy of sex and power.(廖世德譯,性與權力—心身政治剖析)。台北市:自立晚報出版。

Hrdy, S. B.(2004). Mother nature: a history of mother, infants, and natural selection. (薛絢主譯,母性)。台北市:新手父母出版


Kenneedy, K. & Insel,P.(2000). What’s new in contraception?-- undrtdanding the options.Healthline, April 2000, pp6-8

Lazarus, A. (1985). Psychiatric sequelae of legalized elective first trimester abortion,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4)

Lincoln, Y.S., & Guba, E.G.(1994).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Beverly Hill:Sage

Lott, B. (1994).Women’s Lives: Themes and Variations in Gender Learning. (危芷芬、陳瑞雲譯,女性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MaAnulty, R. D. & Burnette, M. M. (2003), Fundamentals of human sexuality: Making health decisions.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Mertus, J., Flowers, N., Dutt, M.(2004). Local action global change: learning about the human rights of women and girls. (林慈郁譯,婦女人權學習手冊:在地行動與全球聯結)。台北市:心理。

Miller, M. L., Manning, P.K.,& Mannen, J.V. (1989). Editor’s introduction. In C. H. Gladwin (Ed.), Ethnographic decision tree modeling (p.5). Newbury Park, CA: Sage.

Mind Tools Ltd (2005),decision tree analysis-choosing between option by projecting likely outcomes. Retrieved on January 18, 2006.
from: http://www.mindtools.com/dectree.html

Morgan, P., Saucer, C.,& Torg, E. (1996 / 2003).女人的身體—健康自助手冊 (葉萬音、劉藍玉、林志全、吳春言俞、邱怡君、劉雪芹譯)。台北市:台灣麥克

Newman,P.,& Newman,B.(1994).發展心理學 (郭靜晃&吳幸玲譯)。台北市:
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4

Oaks, W. W.(1976).Sex and the life cycle,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 Inc.

Papp, P. (2000/2004).Couples on the fault line: new irections for therapists.(黃淑清等譯,不適配的夫妻:婚姻治療的新方向)。台北市:心理

Reardon, D. C. (2000), Identifying high risk abortion patients.
檢索日期:2005年11月23日,http://www.afterabortion.info/high_ri.html

Sanger, M. (1920),What every girl should know,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Libraries. Retrieved on May 18, 2007.
from:http://digital.lib.msu.edu/collections/index.cfm?action=view&TitleID=129&Format=gif&PageNum=7



Sarafino, E. P.(1994 / 1997).健康心理學(蕭仁雄、林耀盛、鄭逸如譯)。
台北縣:桂冠

Sears, W., Sears, M. & Holt,L.H.(2000). 懷孕百科:準媽媽
每個月應該知道的所有知識(特洛伊工作小組、李佩芝、施妙芳、張淑文譯)。
台北市:新手父母

Shoupe,D. & Haseltine,F. P.(1993),Contraception. New York:springer-Verlag

Sieqel, E.(1981), Self and world: an explanation of aesthetic real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 E. R. & Mackie, D. M. (1996), Social psychology,
(莊耀嘉、王重鳴譯,社會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Spradley,J.P.(1979),The ethnographic interview.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ternberg, R. J.(2000 /2002). 普通心理學(陳億貞譯)。台北市:雙葉。

The Alan Guttmacher Institute (2005), Get "in the know": 20 questions about pregnancy, contraception and abortion. Retrieved on March 10, 2006.
from: http://www.guttmacher.org/in-the-know/index.html

ReproLine (2003), Family planning for special circumstances – women over
3.Retrieved on April 4, 2006. from: http://www.reproline.jhu.edu/english/1fp/1special/1special.htm#over35

Wikipedia (2006), Birth control. Retrieved on October 18, 2006.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4%9F%E8%82%B2%E6%8E%A7%E5%88%B6

Wikipedia (2007),Environmental psychology.Retrieved on May 20, 2007.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Environmental_psychology

Willke, Dr.and Mrs. J.C.(1990), Abortion: questions & answers.
Ohio: Hayes Publishing Company

Women’s health matter.(2005),Decision-making about unplanned preganancy.Retrived on July 4, 2006,from: http://www.womenshealthmatters.ca/Centres/sex/abortion/index.html

Wong, P.T.P, Reker, G.T. & Gesser,G. (1994).Deathattitude profile-revised: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attitutes roward death. Pp.121-148 in book, Neimeyer,R.A.(1994).Death anxiety handbook:Research,instru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IH:Taylar & Francis.


Zgourides, G. D.(1996). Human sexuality: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