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3 11: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和
研究生(外文):cheng ho
論文名稱:鄉村型社區營造之網絡治理策略──南投縣國姓鄉梅林社區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Network Governance in Rural Community Empowerment: A Case Study of Mai-Lin Community in Nantou County
指導教授:江大樹江大樹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1
中文關鍵詞:鄉村型社區社區營造網絡治理
外文關鍵詞:治理策略梅林社區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0
  • 點閱點閱:18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2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4
論文摘要
近年隨著政治民主化的推行,臺灣政經發展過程中的社會力量對民主化之打造、轉型和鞏固,在各個階段都有深遠的影響。然而,未來如何健全化公私部門協力合作的治理模式,藉以提昇政府行政效率,建構公民社會,無疑是現代政府在民主治理下所應關注的重要課題。在行政院文建會1994年的倡議推動下的「社區總體營造」概念,不僅成為臺灣近年來最具突破性的文化政策,也為傳統鄉村帶來新的活力與契機。甚至在九二一地震重建過程中,成為政府與民間大力推動的政策工具之一,並累積諸多成果。
值此,本研究將援引位於地震重建區域中的南投縣國姓鄉梅林社區作為研究案例,輔以社區營造與網絡治理的概念,剖析梅林社區在推動社區營造的過程中,相關的社區營造課題、各議題的行動內容及策略。例如社區行政組織、社區居民、社區產業組織、地方公部門、非營利組織、專家學者等,彼此之間是如何進行協力合作,進而建構出梅林社區的社區營造模式。經本研究發現,梅林社區當前的社區營造主要議題可分為:文化教育學習、社區照顧、社區產業三個部分。文化教育面,涉及糯米橋文化古蹟的保留與應用及數位機會中心(DOC)的利用與推廣;社區照顧則包含:老人人力資源活化、照顧及外籍配偶的教育訓練;社區產業聚焦於社區內一級玫瑰、香茅產業的發展,以及與三級產業休閒、民宿、餐飲兩者之間的產業結盟等諸多議題。
綜觀上述課題,本研究發現各議題面向的網絡模式是有所差異的,未來除應掌握梅林社區的發展優勢外,也應配合社區組織運作能力活化的方案進行優勢使用。至於在各的議題面向上,本研究發現:「糯米橋文化古蹟」係驅動社區凝聚力的價值;數位機會中心DOC的資訊化學習及行銷的強化;實踐社區照顧制度的內涵;異業結盟的利基—產業合作等面向的未來發展方針。至於要如何實踐,本研究建議應採取:1、深化政府與社區之間的夥伴關係;2、社區組織間的正式與非正式的整合;3、產業結盟的健全化;4、強化社區資訊學習與運用的能力;5、社區與輔導團隊之間長期培力的關係養成。期待透過這樣的研究激起更多迴響,讓梅林社區的社區營造更具發展性,另外也可提供其它社區進行學習參考。
關鍵詞:鄉村型社區、社區營造、網絡治理、治理策略、梅林社區
Abstract
After 1987, the social force had been being rising, and the privat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had been sharing public service and accountability, and then, they developed a new model of governance. This stream also impacted other policy widely. From 1994s,“Community Empowerment”has been being a grand policy in the Council of Culture Affairs. It has raise grass root,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has had a grant impact on rural area in Taiwan. Community Empowerment in Taiwan, now has involves a network policy implementation model by nonprofit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 to make many great achievements, especial in 921 Earthquake.
This study takes a case study on the rural community in “Mai-lin community” in Nantou County. In this study wants to explore how about making structure and interaction by nonprofit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local government in Mai-lin community. According to my study, I found that the community empowerment issues of Mai-lin community are included “Culture Preservation and Learning Education”,“Community Care”, “Community Industries”. Culture Preservation and Learning Education included two dimension, one is “Sticky Rice” Bridge(糯米橋)preservation and renew, another is how to make the DOC program useful learning. Two dimension of community care are elder human resource revive and foreign spouse's training. Community Industries mean primary and thirdly industry how to establish partnership in the future.
How can we solute those problems. I suggest that can adapt five mainly stratege:1. restructuring partnership of the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2.making formal and informal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integration;3.building strategy of primary and thirdly industry Coalition;4.strenging the information capacity of community residents;5.building a long-term community empowerment strategy between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a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ctually, those strategies will be useful for rural community renew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rural community, community empowerment, network governance, governing strategy, Mai-lin community.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問題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檢討--------------------------------------------------------------------6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分析架構-------------------------------------------------------------16
第四節 研究方法、流程與限制----------------------------------------------------------20
第二章 社區營造與網絡治理的學理分析--------------------------------------26
第一節 社區營造----------------------------------------------------------------------------26
第二節 網絡治理----------------------------------------------------------------------------39
第三章 梅林社區的社區營造歷程-------------------------------------------------49
第一節 歷史、地理及社區資源介紹------------------------------------------------------49
第二節 社區總體營造歷程----------------------------------------------------------------60
第三節 社區SWOT分析------------------------------------------------------------------70
第四章 文化古蹟與數位教育-------------------------------------------------------75
第一節 糯米橋文化古蹟的現況分析----------------------------------------------------75
第二節 數位機會中心的教育學習現況-------------------------------------------------81
第三節 文化古蹟與數位學習的發展願景與治理策略-------------------------------90
第五章 老人與外籍配偶社區照顧------------------------------------------------98
第一節 老人照顧的現況-------------------------------------------------------------------98
第二節 外籍配偶的照顧現況------------------------------------------------------------107
第三節 老人與外籍配偶照顧的發展願景與治理策略------------------------------112
第六章 社區一級與三級產業發展-----------------------------------------------121
第一節 社區一級產業現況分析---------------------------------------------------------121
第二節 社區三級產業現況分析---------------------------------------------------------136
第三節 社區產業的發展願景與治理策略---------------------------------------------152
第七章 結 論------------------------------------------------------------------------163
第一節 研究發現---------------------------------------------------------------------------163
第二節 政策建議---------------------------------------------------------------------------168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1997,〈社區營造政策綱領〉,《空間》,100,頁65-80。
文建會,1995,《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臺北:行政院文會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1999,《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行政院文會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2005,《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說明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印。
文建會文化服務替代役,2005,《梅林的百寶盒》,行政院文建會文化服務替代役第33梯次社區總體營造實習與參訪成果報告。
方瓊瑤,2006,《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1965-2005》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論文。
王永堅,2006,《地方文化觀光的策略管理—以金門山后民俗文化村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王光旭,2005,〈政策網絡研究在公共行政領域中的核心地位與方法錯位〉,《政策研究學報》,5,頁:61-102。
王建華,2006,《社區夥伴關係建構與運作之研究:以馬祖鐵板社區為例》私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
丘昌泰,2007,《地方政府管理研究》,臺北:韋伯。
史美強,2005,《制度、網絡與府際關係》,臺北,元照。
史美強、廖興中,2001,〈知識經濟、網絡社會與新治理模式探討〉,《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090-020號。《國家政策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article-511-2.htm> ,2008/1/18查閱。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探〉,《中國行政評論》,10:1,頁33-74。
朱鎮明,2005,〈公務夥伴的整合之道-論政策網絡的管理〉,《研考雙月刊》,29:3,頁:95-107。
江大樹,2006,《邁向地方治理-議題、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元照。
行政院,2001,(加強老人安養服務方案),社區發展季刊,92,頁。
李宗勳,2008,〈網絡社會與安全治理之研究-理論、方法與策略〉,第二屆《風險社會與安全管理》,頁1-40。
周思萍,1996,《臺灣社區發展政策演變之研究-論國家對社區發展的介入》,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台北:五南。
林世旺,2006,《嘉義縣新港地區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玉華,1999,〈政策網絡:政策執行的新典範〉,《行政暨政策學報》,1,頁135-184。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34,頁35-55。
林吉郎,2007,〈臺灣地區公民社會發展的網絡治理:以阿里山安全社區為例〉,《亞洲研究》,54,頁51-4。
林志成,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省思〉,《主教資料雜誌》,241,頁8-11。
林振豐,2002,《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願景--以苗栗縣社區為觀察焦點》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
林萬億等,2001,《「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效益評估研究報告》,臺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
俞可平主編,2003,《全球化:全球治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施教裕,1997,(社區參與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福利》,129,頁3-8。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等譯,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市、學富文化。
孫本初、李明寰,2004,〈網絡治理與政策民主化〉,《人事月刊》,38:1,頁6-12。
孫本初、鍾京佑,2005,〈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治理架構〉,《公共行政學報》,16,頁107-135。
孫本初審定,2002,《治理.政治與國家》,臺北市:智勝。
孫同文,2003,《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臺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臺北市,元照。
孫得雄,1999,臺灣人口老化、家庭變遷與老人問題,胡勝正編「老人問題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宮崎清,1996,(展開嶄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頁27-32。
徐 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正中書局。
徐 震,1995,《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月刊,90,頁4-12。
張力亞,2005,《社區營造網絡治理中信任機制建構之研究─以桃米生態村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張永進,2000,(許社區總體營造一個未來),《主教雙月刊》,98,頁35-38。
梅林社區文史工作室,2002,《北港村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富麗農村簡介》,國姓鄉北港村梅林社區文史工作室編印。
梅林社區發展協會,1999,《親親鄉土、富麗農村北港村簡介》,國姓鄉北港村梅林社區發展協會編印。
梅林社區發展協會,2003,《國姓鄉梅林社區北港村資源手冊》,國姓鄉北港村梅林社區發展協會編印。
莊明貞、陳怡如譯,Glesne, C.,2005,《質性研究導論》,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許文傑,2003,〈地方治理與發展策略:宜蘭經驗的回顧與展望〉,《佛光人文社會學刊》,4,頁169-194。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臺北:行政院文會建設委員會。
陳恆鈞,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臺北市:商鼎。
陳錦煌,2001,〈21世紀社區總體營造之展望──邁向永續發展的社區生命共同體〉,《社區營造草根工作者培訓營文獻集》,臺南:財團法人愛鄉文教基金會。
陳錦煌,2003,〈新故鄉新社區新風貌〉,《研習論壇月刊》,頁8-17。
陳錦煌、郭程元,2003,〈社區發展、社區營造與社區總體營造〉,發表於「第三屆地方文史工作者研討會」,論文集,頁:1-20。
曾旭正,2007,《臺灣的社區營造》,臺北縣:遠足文化。
黃世輝,1996,〈從產品設計到社區設計──談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臺灣手工業》,60,頁4-20。
黃世輝,2006,《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臺北:建築情報。
黃武忠,2001,〈社區總體營造之理念與實務〉,《行政院社區總體營造規劃師研習手冊》,臺北: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臺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臺北縣:揚智文化事業。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總體檢調報告書》,遠流出版社。
黃靜音,2006,〈南投縣國姓鄉地方觀光行銷策略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未出版。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臺北縣: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楊信洲,2006,《公私協力應用於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花蓮縣七星柴魚博物館為例》,私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智安,2004,《國姓鄉居民對社區營造永續發展態度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2,《梅林社區地震生態體驗之旅》,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編印。
葉美智,2006,《社區林業之社會網絡分析—以南投縣國姓鄉猴洞坑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所博士論文。
葉蓓華,2000,〈淺談政策網絡理論〉,《人事月刊》,31:1,頁6-20。
廖俊松,2001,〈府際關係與政策網絡理論初探〉,收錄於趙永茂、孫同文、江大樹主編《府際關係》第九章,頁365-391。
廖俊松,2007,〈從網絡治理觀點觀察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之執行〉,《政策研究學報》,7,頁:35-64。
廖俊松、翁仕帆,2003,〈社區營造與社區參與:重建區案例探討〉,發表於『中山大學〈臺灣的社區與組織〉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2-137。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組〉,《行政暨政策學報》,34,頁57-83。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評論》,11,頁47-76。
謝登旺,2007,〈臺灣的社區總體營造評析〉,收錄於劉阿榮等主編《華人文化園的公民社會發展》第2章:頁23-32,臺北韋伯文化國際。
鍾俊宏,2005,《社區網絡與社會資本形成之探討— 以桃米坑生態村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顏亮一、林素春,1997,〈社區營造在三芝:建立鄉村社會的另類公共空間〉,《城市與設計學報》,第二、三期:頁203-240。
顏新珠等著,2005,《地動的花蕊》,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Goldsmith, Stephen & William D. Eggers.2004. Governing by Network.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Kooiman, Jan.(ed.).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Kooiman, Jan.2000. “Societal governance: Levels, modes, and orders of social-political interaction,” In Debating Governance, edited by J. Pierre, pp. 138-164.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sh , D. (ed.). 1998. Comparing Policy Networks.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Rhodes R. A. W.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Policy Network,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Rhodes, R. A. W.1996.“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Political Studies, Vol. 44, No. 4, pp.652-66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光旭,2005,〈政策網絡研究在公共行政領域中的核心地位與方法錯位〉,《政策研究學報》,5,頁:61-102。
2.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探〉,《中國行政評論》,10:1,頁33-74。
3. 朱鎮明,2005,〈公務夥伴的整合之道-論政策網絡的管理〉,《研考雙月刊》,29:3,頁:95-107。
4. 林玉華,1999,〈政策網絡:政策執行的新典範〉,《行政暨政策學報》,1,頁135-184。
5.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34,頁35-55。
6. 林吉郎,2007,〈臺灣地區公民社會發展的網絡治理:以阿里山安全社區為例〉,《亞洲研究》,54,頁51-4。
7. 林志成,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省思〉,《主教資料雜誌》,241,頁8-11。
8. 林振豐,2002,《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願景--以苗栗縣社區為觀察焦點》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
9. 施教裕,1997,(社區參與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福利》,129,頁3-8。
10. 孫本初、李明寰,2004,〈網絡治理與政策民主化〉,《人事月刊》,38:1,頁6-12。
11. 孫本初、鍾京佑,2005,〈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治理架構〉,《公共行政學報》,16,頁107-135。
12. 孫得雄,1999,臺灣人口老化、家庭變遷與老人問題,胡勝正編「老人問題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13. 宮崎清,1996,(展開嶄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頁27-32。
14. 張永進,2000,(許社區總體營造一個未來),《主教雙月刊》,98,頁35-38。
15. 許文傑,2003,〈地方治理與發展策略:宜蘭經驗的回顧與展望〉,《佛光人文社會學刊》,4,頁16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