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1997,〈社區營造政策綱領〉,《空間》,100,頁65-80。
文建會,1995,《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臺北:行政院文會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1999,《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行政院文會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2005,《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說明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印。
文建會文化服務替代役,2005,《梅林的百寶盒》,行政院文建會文化服務替代役第33梯次社區總體營造實習與參訪成果報告。
方瓊瑤,2006,《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1965-2005》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論文。王永堅,2006,《地方文化觀光的策略管理—以金門山后民俗文化村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王光旭,2005,〈政策網絡研究在公共行政領域中的核心地位與方法錯位〉,《政策研究學報》,5,頁:61-102。王建華,2006,《社區夥伴關係建構與運作之研究:以馬祖鐵板社區為例》私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
丘昌泰,2007,《地方政府管理研究》,臺北:韋伯。
史美強,2005,《制度、網絡與府際關係》,臺北,元照。
史美強、廖興中,2001,〈知識經濟、網絡社會與新治理模式探討〉,《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090-020號。《國家政策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article-511-2.htm> ,2008/1/18查閱。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探〉,《中國行政評論》,10:1,頁33-74。朱鎮明,2005,〈公務夥伴的整合之道-論政策網絡的管理〉,《研考雙月刊》,29:3,頁:95-107。江大樹,2006,《邁向地方治理-議題、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元照。
行政院,2001,(加強老人安養服務方案),社區發展季刊,92,頁。
李宗勳,2008,〈網絡社會與安全治理之研究-理論、方法與策略〉,第二屆《風險社會與安全管理》,頁1-40。
周思萍,1996,《臺灣社區發展政策演變之研究-論國家對社區發展的介入》,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水波、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台北:五南。
林世旺,2006,《嘉義縣新港地區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林玉華,1999,〈政策網絡:政策執行的新典範〉,《行政暨政策學報》,1,頁135-184。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34,頁35-55。林吉郎,2007,〈臺灣地區公民社會發展的網絡治理:以阿里山安全社區為例〉,《亞洲研究》,54,頁51-4。林志成,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省思〉,《主教資料雜誌》,241,頁8-11。林振豐,2002,《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願景--以苗栗縣社區為觀察焦點》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林萬億等,2001,《「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效益評估研究報告》,臺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
俞可平主編,2003,《全球化:全球治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施教裕,1997,(社區參與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福利》,129,頁3-8。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等譯,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市、學富文化。
孫本初、李明寰,2004,〈網絡治理與政策民主化〉,《人事月刊》,38:1,頁6-12。孫本初、鍾京佑,2005,〈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治理架構〉,《公共行政學報》,16,頁107-135。孫本初審定,2002,《治理.政治與國家》,臺北市:智勝。
孫同文,2003,《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臺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臺北市,元照。
孫得雄,1999,臺灣人口老化、家庭變遷與老人問題,胡勝正編「老人問題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宮崎清,1996,(展開嶄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頁27-32。徐 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正中書局。
徐 震,1995,《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月刊,90,頁4-12。
張力亞,2005,《社區營造網絡治理中信任機制建構之研究─以桃米生態村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張永進,2000,(許社區總體營造一個未來),《主教雙月刊》,98,頁35-38。梅林社區文史工作室,2002,《北港村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富麗農村簡介》,國姓鄉北港村梅林社區文史工作室編印。
梅林社區發展協會,1999,《親親鄉土、富麗農村北港村簡介》,國姓鄉北港村梅林社區發展協會編印。
梅林社區發展協會,2003,《國姓鄉梅林社區北港村資源手冊》,國姓鄉北港村梅林社區發展協會編印。
莊明貞、陳怡如譯,Glesne, C.,2005,《質性研究導論》,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許文傑,2003,〈地方治理與發展策略:宜蘭經驗的回顧與展望〉,《佛光人文社會學刊》,4,頁169-194。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臺北:行政院文會建設委員會。陳恆鈞,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臺北市:商鼎。
陳錦煌,2001,〈21世紀社區總體營造之展望──邁向永續發展的社區生命共同體〉,《社區營造草根工作者培訓營文獻集》,臺南:財團法人愛鄉文教基金會。
陳錦煌,2003,〈新故鄉新社區新風貌〉,《研習論壇月刊》,頁8-17。陳錦煌、郭程元,2003,〈社區發展、社區營造與社區總體營造〉,發表於「第三屆地方文史工作者研討會」,論文集,頁:1-20。
曾旭正,2007,《臺灣的社區營造》,臺北縣:遠足文化。
黃世輝,1996,〈從產品設計到社區設計──談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臺灣手工業》,60,頁4-20。
黃世輝,2006,《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臺北:建築情報。
黃武忠,2001,〈社區總體營造之理念與實務〉,《行政院社區總體營造規劃師研習手冊》,臺北: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臺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臺北縣:揚智文化事業。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總體檢調報告書》,遠流出版社。
黃靜音,2006,〈南投縣國姓鄉地方觀光行銷策略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未出版。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臺北縣: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楊信洲,2006,《公私協力應用於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花蓮縣七星柴魚博物館為例》,私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智安,2004,《國姓鄉居民對社區營造永續發展態度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2,《梅林社區地震生態體驗之旅》,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編印。
葉美智,2006,《社區林業之社會網絡分析—以南投縣國姓鄉猴洞坑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所博士論文。葉蓓華,2000,〈淺談政策網絡理論〉,《人事月刊》,31:1,頁6-20。廖俊松,2001,〈府際關係與政策網絡理論初探〉,收錄於趙永茂、孫同文、江大樹主編《府際關係》第九章,頁365-391。
廖俊松,2007,〈從網絡治理觀點觀察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之執行〉,《政策研究學報》,7,頁:35-64。廖俊松、翁仕帆,2003,〈社區營造與社區參與:重建區案例探討〉,發表於『中山大學〈臺灣的社區與組織〉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2-137。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組〉,《行政暨政策學報》,34,頁57-83。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評論》,11,頁47-76。謝登旺,2007,〈臺灣的社區總體營造評析〉,收錄於劉阿榮等主編《華人文化園的公民社會發展》第2章:頁23-32,臺北韋伯文化國際。
鍾俊宏,2005,《社區網絡與社會資本形成之探討— 以桃米坑生態村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顏亮一、林素春,1997,〈社區營造在三芝:建立鄉村社會的另類公共空間〉,《城市與設計學報》,第二、三期:頁203-240。顏新珠等著,2005,《地動的花蕊》,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Goldsmith, Stephen & William D. Eggers.2004. Governing by Network.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Kooiman, Jan.(ed.).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Kooiman, Jan.2000. “Societal governance: Levels, modes, and orders of social-political interaction,” In Debating Governance, edited by J. Pierre, pp. 138-164.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sh , D. (ed.). 1998. Comparing Policy Networks.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Rhodes R. A. W.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Policy Network,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Rhodes, R. A. W.1996.“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Political Studies, Vol. 44, No. 4, pp.652-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