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籍
1. JonaThan Grix著,林育珊譯,Top研究的必修課-學術基礎研究理論,初版,寂天文化出版,台北(2008)。
2. 林孟皇,羈押魚肉,初版,博雅書屋出版,台北(2010)
3. 易明秋,公司治理法制論,初版,五南出版,台北(2007)
4. 陳新三,勞動基準法裁判彙編,初版,新學林出版,台北(2008)
中文論文集
1. 李淑如,〈公司治理原則之內部組織控制與不法資訊揭露之法制發展〉,收錄於《公 益揭發-職場倫理新趨勢,公益揭發(揭弊)保護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巨流出版,高雄(2010)。
2. 林佳和,〈勞動關係的公益與私益衝突?--從德國勞工忠誠義務的演進軌跡談起〉,收錄於《公益揭發-職場倫理新趨勢,公益揭發(揭弊)保護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巨流出版,高雄(2010)。
3. 林良榮,〈論企業內部告發(揭弊)之勞工保護-以日本「公益通保者保護法」為中心 〉,收錄於《公益揭發-職場倫理新趨勢,公益揭發(揭弊)保護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巨流出版,高雄(2010)
4. 黃宏森,〈政府採購與揭弊保護:以蕭秋德揭弊案為例〉,收錄於《公益揭發-職場倫理新趨勢,公益揭發(揭弊)保護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巨流出版,高雄(2010)。
5. 陳宏達,〈保護立法之必要性與實踐途徑〉,收錄於《公益揭發-職場倫理新趨勢,公益揭發(揭弊)保護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巨流出版,高雄(2010)。
6. 張清浩,〈從國內勞動法案例看公益揭發保護實務〉,收錄於《公益揭發-職場倫理新趨勢,公益揭發(揭弊)保護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巨流出版,高雄(2010)。
7. 程挽華、楊戊龍,〈英國、紐西蘭、澳洲(維多利亞省)揭弊保護立法比較 〉,收錄於《公益揭發-職場倫理新趨勢,公益揭發(揭弊)保護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巨流出版,高雄(2010)。
8. 簡玉聰,〈日本行政與內部通報相關法律問題探討-以公益通報者保護制度為中心〉,收錄於《公益揭發-職場倫理新趨勢,公益揭發(揭弊)保護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巨流出版,高雄(2010)。
9. 關中,〈行政倫理的重要議題〉收錄於《公益揭發-職場倫理新趨勢,公益揭發(揭弊)保護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巨流出版,高雄(2010)。
中文期刊
1. Ralph Hasson,〈公司政策擋不住人為對策-廣開言論?挾怨報復?Why Didn’t We Know〉,《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第8期,頁36-48,2007年4月。
2. 王松柏,〈英國法律對於勞工揭露工作所得資訊的規範〉,《玄奘法律學報》,第13期,頁175-260,2010年6月。
3. 李智仁、陳一銘,〈建構金融機構內部人通報機制之芻議〉,《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21卷第3期,頁138-180,2008年9月。4. 李秀玲,〈鼓勵引導上市上櫃公司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證券櫃檯》,147期,頁6-13,2010年6月。
5. 角維穎,〈推動上櫃公司企業社會責任文化之錯略與願景〉,《證券櫃檯》,147期,頁14-17,2010年6月。
6. 林錦村,〈證人保護法之研究 (上)〉,《軍法專刊》,第45卷第5期,頁35-41,2000年5月。7. 林錦村,〈證人保護法之研究(下)〉,《軍法專刊》,第46卷第6期,頁38-45,2000年6月。8. 林錦村,〈論證人保護〉,《法官協會雜誌》,第2卷第2期,頁107-129,2000年12月。9. 林錦村,〈證人窩裡反及刑事豁免〉,《全國律師》,第期,頁57-61,1999年11月。10.洪宜和,〈窩裡反證人保護法制之觀察與比較〉,《軍法專刊》,第50卷第3期,頁20-37,2004年3月。11. 許家源,〈證人刑事免責制度-評我國證人保護法第十四條規定〉,《軍法專刊》,第48卷第11期,頁24-37,2002年11月。12.黃銘傑,〈窺力霸風暴中所暴露之公司治理與金融監理問題〉,《月旦財經法雜誌》,第8期,頁1-28,2007年3月。
13. 黃程貫,〈終止事由之告知、勞工忠誠義務與不當勞動行為/台灣高等法院判決九七勞上四四〉,《台灣法學》,第127期,頁239-241,2009年5月。14.陳一銘,〈論企業內部通報機制〉,《萬國法律》,第170期,頁83-99,2010年4月。
15. 陳一銘、李智仁,〈公司治理與公益通報保護法制〉,《萬國法律》,第158期,頁106-121,2008年4月。16. 陳文智,〈試論「吹哨者保護法制」之引進 〉,《全國律師》,第11卷第6期,頁81-96,2007年6月。17. 陳文琪,〈證人保護法簡介〉,《全國律師》,第期,頁50-63,2001年3月。18.陳春山,〈企業社會責任的國際組織及各國規範發展〉,《證券櫃檯》,147期,頁19-22,2010年6月。
19.曾昭明,〈責任投資與非財務資訊揭露之國際趨勢〉,《證券櫃檯》,147期,頁31-37,2010年6月。
20. 曾宛如,〈監察人v.審計委員會-兼論監察人可否擔任公司律師或法律顧問〉,《月旦民商法》,第12期,頁75-89,2006年6月。21.楊士仁,〈企業要有吹哨子的人〉,《Taiwan News財經文化週刊》,第144期,頁42-44,2004年7月29日。22.楊戊龍,〈英國公益揭發法概述〉,《人事行政》,第164期,頁7-17,2008年7月。23.蔡英欣,〈論公司社會責任之規範模式:以日本法之經驗為例〉,《台大法學論叢》,第37卷第3期,頁189-241,2008年9月。24.蔡南芳,〈吹哨人法制之研究-以沙氏法案關於吹哨人工作權保障之規定為核心〉,《東吳法研論集》,第5卷,頁95-125,2009年12月。25.鄧湘全,〈證人保護制度之研究〉,《軍法官勘》,第45卷第2期,頁19-30,1999年12月。26.彭國能,〈對質詰問與證人保護〉,《律師雜誌》,第255期,頁82-112,2000年12月。中文學位論文
1. 石佩鑫,《論美國與我國公司之法令遵循機制》,國立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2. 李麗珍,《僱主懲戒權之行使》,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3. 汪聖芬,《舉發行為理論探究與個案分析》,私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7月。4. 紀文勝,《刑事訴訟程序中證人保護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月。5. 陳一銘,《內部人通報機制之建構與公司治理-以勞工通報為中心》,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6. 陳獻曜,《從公司治理探討內部稽核人員角色訂為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7. 黃美欣,《稽核人員倫理取向與舞弊者情緒操弄手段對舉發行為影響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8. 黃聖,《資訊公開於我國公司治理之再定位-以定期性財務資訊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4月。9. 游千賢,《我國勞動基準法第十二條第一項第四款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10. 魏敏慈,《情緒干擾情境下倫理準則對內部稽核人員倫理決策影響之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其他中文資料
1. 黃銘傑,《組織內部不法資訊揭露法制之研究》,行政院研考會研究計畫,2005年3月
2. 江一豪,中時部落格-林子文敗訴了,http://blog.chinatimes.com/laborpower/archive/2009/05/13/404018.html(最後瀏覽日:2010.10.13)
3. 陳信行,勞工法庭復興明代奴婢制度,2009年3月31日,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7601(最後瀏覽日:2010年12月29日)。
4. 中時電子報,2009年4月3日,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12009040300133,00.html (最後瀏覽日:2011.1.23)
英文期刊
1. Beverley H. Earle &Gerald A. Madek, The Mirage of 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under Sarbanes-Oxley: A Proposal for Change, 44 Am. Bus. L.J. 1(2007).
2. Daniel P. Westma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arbanes-Oxley Whistleblower Provisions, 21Lab. Law. 141(2005).
3. Douglas M. Branson, Too Many Bells? Too Many Whistles? Coporate Goveranance in the porst-Enron, Post-WorldCom Era, 58 S.C. L. Rev. 65(2006).
4. John B. Chiara & Michael D. Orenstein, Whistler's Nocturne in Black and Gold-the Falling Rocket: Why the Sarbanes-Oxley Whistleblower Provision Falls Short of the Mark, 23 Hofstra Lab. & Emp. L. J. 235(2005).
5. John F. Fatino, The Sarbenes-Oxley Act of 2002 and the New Prohibition on Employer Retaliation Against Whistleblowers: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or Tooting One’s Own Horn? 51 S.D. L. Rev. 450(2004).
6.Marc. I. Steinberg & Seth A. Kaufman, Minimizing Corporate Liability Exposure When the Whistle Blows in the Post Sarbanes-Oxley Era, 30 J. Corp. L. 445(2005).
7. Mary Kreiner Ramirez, Blowing the Whistle on 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A Tale of Reform versus Power, 76 U. Cin. L. Rev. 183(2007).
8. Miriam A. Cherry, Whistling in the Dark? Corporate Fraud, Whistleblowers,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 for Employment Law, 79 Wash. L. Rev. 1029(2004).
9. Nina Schichor , Does Sarbanes--Oxley Force Whistleblowers to Sacrifice their Reputations? An Argument for Granting Whistleblowers Non--Pecuniary Damages, 8 U.C. Davis Bus. L.J. 272(2008).
10. Richard E. Moberly, Sarbanes-Oxley's Structural Model to Encourage Corporate Whistleblowers, 2006 B.Y.U. L. Rev. 1107(2006).
11. Richard E. Moberly, Unfulfilled Expectatio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why Sarbanes-Oxley Whistleblowers Rarely Win, 49 WMMLR 65(2007).
12. Richard Moberly , Protecting Whistleblowers by Contract, 79 U. Colo. L. Rev. 975(2008).
13.Terry Morehead Dworkin, SOX and Whistleblowing, 105 Mich. L. Rev. 1757(2007).
14.Valerie Watnick, Whistleblower Protections under the Sarbanes-Oxley Act: A Primer and a Critique, 12 Fordham J. Corp. & Fin. L. 831(2007).
其他英文資料
1. NYSE Listing Manual, http://nysemanual.nyse.com/lcm/ (last review:2010.1.30)
2. NASDAQ Manual Online, http://nasdaq.cchwallstreet.com/main/ (last review:2010.1.30)
3. Guidance on Public Interest Disclosure Act: Whistleblowing (SYSC 18), http://fsahandbook.info/FSA/html/handbook/SYSC/18/2 (last review:2010.1.30)
4. Guidelines for dealing with Whistleblowing Calls under the Public Interest Disclosures Act 1998, http://www.fsa.gov.uk/pages/Doing/Contact/Whistle/guidelines/index.shtml (last review:2010.1.30)
5. The Combined Cod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http://www.frc.org.uk/documents/pagemanager/Corporate_Governance/UK%20Corp%20Gov%20Code%20June%202010.pdf (last review:20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