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類(按編撰者時代先後排列)
東周.左丘明著,吳.韋昭注:《國語》,收入《四部備要》(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6月),據士禮居黃氏重雕本校刊。
東周.荀況著,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5月初版七刷)
東周.韓非:《韓非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
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 刷),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影印,收入《重?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1冊
西漢.劉安撰,東漢.高誘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
西漢.東方朔撰,《神異經》,收於《漢魏叢書》(《百部叢書集成》第五函,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第19輯。
東漢.王充:《論衡今註今譯》(台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4月)。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再版)。
東漢.趙岐注,北宋.孫奭疏:《孟子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 刷),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影印,收入《重?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8冊。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影印,收入《重?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5冊。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 刷),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影印,收入《重?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3冊。
魏.王弼:《老子王弼注》,收入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
東晉•郭璞注,北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 刷),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影印,收入《重?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8冊。
東晉.郭璞傳,清.郝懿行箋疏:《清瑯環仙館刻本山海經箋疏》(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月)。
東晉.葛洪著,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3月第2版)。
東晉.葛洪著,陳飛龍註譯:《抱朴子內篇今註今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
北宋.張君房編撰:《雲笈七籤》,收入胡道靜、陳蓮笙、陳耀庭選輯:《道藏要籍選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集。
南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10月初版)。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7月再版)。
清.馬嘯撰:《繹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6月)卷一。
楊伯峻校釋:《列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9月初版)。
二、近人論著
(一)中文著作(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下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1月)。
王紅旗解說、孫曉琴繪圖:《圖說山海經》(台北,尖端出版社,2007年6月)。
朱任飛,《《莊子》神話的破譯與解析》(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2月一版二刷)。
李豐楙:《山海經:神話的故鄉》(台北,時報文化,1994)。
杜而未:《山海經神話系統》(台北,學生書局,1971)。
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台北,學生書局,1977)。
尚志鈞校注:《神農本草經校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6月)。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7月)。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插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初版二刷)。
宮玉海:《《山海經》與世界文化之謎》(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5年1月)。
袁珂:《中國神話史》(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年5月)。
袁珂:《古神話選釋》(台北,長安出版社,1982)。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2月15日台權版二刷)。
高莉芬:《蓬萊神話》(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3月20日初版)。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5月初版第四刷)。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第八刷)。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8月)。
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合著:《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葉舒憲:《老子與神話》(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2月15日初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蕭兵:《神話學引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0月)。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2月初版五刷)。
蘇雪林:《屈賦論叢》(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委會,1980)。
蘇雪林:《崑崙之謎》(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
顧頡剛:《古史辨》(台北,藍燈文化,1987年)第一冊。
(二)翻譯著作(依作者中譯姓名筆劃排列)
G..S.柯克著,朝戈金譯:〈論神話的界說〉,收入阿蘭.鄧迪斯編、朝戈金等譯:《西方神話學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7月初版五刷)。
凡爾農(Jean-Pierre Vernant)著,馬向民譯:《宇宙、諸神、人──為你說的希臘神話》(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8年1月2版)。
中野美代子著,何彬譯:《中國的妖怪》(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89年)。
孔恩(Thomas Kuhn)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等譯:《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1月二版六刷)。
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著,李兆林、夏忠憲等譯,《拉伯雷研究》,收於《巴赫金全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六冊。
布里亞.薩瓦蘭(Jean-Anthelme Brillat-Savarin)著,敦一夫、傅麗娜譯:《廚房裡的哲學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6月)。
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Propp, Vladimir IAkovlevich)著,賈放譯:《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徐育新、張澤石、汪培基譯:《金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
弗雷澤著,朝戈金譯:〈人類的墮落〉,收入阿蘭.鄧迪斯編、朝戈金等譯:《西方神話學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石田秀實著、楊宇譯:《氣:流動的身體》(台北,武陵出版社,1993)。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3月初版二刷)。
米爾西.伊利亞德著,金澤譯:〈宇宙創生神話和「神聖的歷史」〉,收入《西方神話學讀本》。
默西亞.埃里亞德著,廖素霞、陳淑娟譯:《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二:從釋迦牟尼到基督宗教的興起》(台北,商周出版社,2001年)。
列維.布留爾(Luci?n L?vy-Br?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著,彭淮棟譯:《美的歷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神話》(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二版九刷)。
坎伯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1月初版六刷)。
坎伯著,朱侃如譯:《神話的智慧》(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1月初版六刷)。
阿蘭.鄧迪斯(Alan Dundes)著、宋穎譯:〈潛水撈泥者:神話中的男性創世說〉,收入《西方神話學讀本》。
段義孚(Yi-Fu Tuan)著,周尚意、張春梅譯:《逃避主義》(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4月初版)。
段義孚著,潘桂成、鄧柏宸、梁永安譯:《恐懼》(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4月初版)。
耶律亞德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初版)。
韋伯(Max Weber):〈學術作為一種志業〉,收入韋伯著,錢永祥等編譯:《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I)》(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10月16日)。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再版一刷)。
恩斯特.卡西勒著,范進、楊君游、柯錦華譯:《國家的神話》(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恩斯特.卡西爾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宋穎譯:〈神話在生活中的作用〉,收入《西方神話學讀本》。
馬凌諾斯基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工業,2006年)。
勒內.吉拉爾(Ren? Girard)著,馮壽農譯:《替罪羊》(台北,臉譜出版社,2004年9月1日)。
勞里.杭柯(Lauri Honko)著,朝戈金譯:〈神話界定問題〉,收入《西方神話學讀本》。
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ndez-Armesto)著,韓良憶譯:《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台北,左岸文化,2005)。
菲奧納.鮑伊(Fiona Bowie)著,金澤譯:《宗教人類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游常山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10月二版)。
瑪麗.道格拉斯(Mary Douglas):〈污染象徵秩序〉,收入Leffrey C. Alexander、Steven Seidman主編,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瑪麗.道格拉斯著,劉澎譯:〈《利未記》的憎惡〉,收入史宗主編,金澤、宋立道、徐大建等譯:《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4月)。
瑪麗.道格拉斯著、黃劍波、柳博贊、盧忱譯:《潔淨與危險》(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9月)。
維多.透納(Victor Turner)著、楊麗中譯:〈過渡儀式與社群〉,收入Leffrey C. Alexander、Steven Seidman主編,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諾伊曼(Neumann, Erich)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諾思洛普.弗萊(Northrop Frye)著,吳持哲譯:《神力的語言──「聖經與文學」研究續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8月)。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許薔薔、許綺玲譯:《神話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初版一刷)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王孝廉:〈仙鄉傳說──仙山與歸墟的信仰〉,收入《中國神話世界(下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1月)。
王明珂:〈食物、身體與族群邊界〉,收入《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2000年9月15日)。
王貴生:〈刑天精神本源新探〉,《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3期(2003年1月)。
何觀洲:〈《山海經》在科學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時代考〉,收入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神話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3月)。
李永熾:〈從風土與場所看台灣族群〉,《當代》第229期(2006年9月)。李建民:〈先秦兩漢病因觀及其變遷──以新出土文化為中心〉,收入李建民主編:《從醫療看中國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10月)。
李豐楙:〈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1993年8月)。
李豐楙:〈節慶祭典的供物與中國飲食文化──一個「常與非常」觀的節慶飲食〉,收入《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1996年5月15日)。
杜維明:〈試談中國哲學中的三個基調〉,《中國哲學史研究》1981年第1期。
汪民安:〈身體轉向〉,收入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胡萬川:〈失樂園──一個有關樂園神話的探討〉,收入《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胡萬川:〈神話新思維與傳統文學〉,收入林明德策畫:《中國文學新境界:反思與觀照》(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3月)。
胡萬川:〈撈泥造陸──鯀、禹神話新探〉,收入《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
胡遠鵬:〈《山海經》研究的世紀回顧〉,《中國文化月刊》第305期(2006年5月)。凌純聲:〈山海經的評價〉,收入《山海經新論》(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51)。
凌純聲:〈崑崙丘與西王母〉,收入《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下冊。
徐南洲:〈《山海經》──一部中國上古的科技史書〉,收入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編輯:《山海經新探》(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1月)。
袁珂:〈略論《山海經》的神話〉,收入《山海經校注》附錄。
馬昌儀:〈山海經圖:尋找《山海經》的另一半〉,收入《古本山海經圖說》(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張亨:〈莊子哲學與神話思想──道家思想溯源〉,收入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文化,1997)。
張步天:〈20世紀《山海經》研究回顧〉,《青海師專學報》第3期(1998)。
傅錫壬:〈山海經研究〉,《淡江學報》第14期(1976年12月)。
黃玉順:〈絕地天通──天地人神的原始本真關係的蛻變〉,《哲學動態》2005年第5期。
楊儒賓:〈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中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漢學研究》第7卷第1期(1989年6月)。楊儒賓:〈論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收入《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中心,1996)。
楊儒賓:〈離體遠遊與永恆的回歸──屈原作品反應出的思想型態〉,《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2卷第1期(1993年6月)。
葉舒憲:〈《山海經》與禹、益神話〉收入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合著:《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葉舒憲:〈「大荒」的文化分析──《山海經.荒經》的觀念背景〉,收入:《山海經的文化尋蹤》。
葉舒憲:〈第四重證據:比較圖像學的視覺說服力──以貓頭鷹象徵的跨文化解讀為例〉,載於《文學評論》2006年第5期。
聞一多:〈道教的精神〉,收入聞一多:《神話與詩》,朱自清、郭沫若等編輯:《聞一多全集》(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9月20日)第一集。
蒙文通:〈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收入《中國哲學探原》(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劉正平:〈《山海經》刑天神話再解讀〉,《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2期。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收入陳慧樺、古添武編著:《從比較神話到文學》(台北,東大圖書,1993年10月三版)。
樂蘅軍:〈悲劇英雄在中國古神話中的造象〉,收入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
魯迅:〈阿長與山海經〉,載於魯迅:《朝華夕拾》,收入《魯迅全集》(台北,唐山出版社,1989年9月)第四卷。
蕭兵:〈中國神話�堛漸@界中心觀〉,收入《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中心,1996)。
賴錫三:〈〈桃花源記并詩〉的神話、心理學詮釋──陶淵明的道家式「樂園」新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2期(2008年3月)。賴錫三:〈《莊子》的冥契真理觀與語言觀〉,收入《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賴錫三:〈《莊子》精、氣、神的功夫和境界──身體的精神化與形上化之實現〉, 收入《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
賴錫三:〈神話、《老子》、《莊子》之「同」「異」研究──朝向「當代新道家」的可能性〉,收入《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
賴錫三:〈道家的神話哲學之系統詮釋──意識的「起源、發展」與「回歸、圓融」〉,收入《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
賴錫三:〈以自然淨化罪惡:沒有他者的無名世界──論道家的原始倫理學如何治療罪惡與卑污〉,收入李豐楙、廖肇亨主編:《沉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出版,2009)。
駱水玉:〈聖域與沃土──《山海經》中的樂土神話〉,《漢學研究》第17卷第1期(199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