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于鴻森(2003)。中長跑現代技術訓練與健身。北京:北京體育大
學出版社。148-151。
日本陸上競技聯盟(無日期)。紀錄-日本紀錄。2010年3月26
日,取自:http://www.rikuren.or.jp/record/
王珍輝(2008)。速度變換之間歇訓練對5000m專項成績之影
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桃
園)教練研究所。
中國田徑協會(2010)。競賽信息-全國紀錄。2010年2月25
日,取自:http://www.athletics.org.cn/information/
中華民國田徑協會(2009)。紀錄台-國內紀錄。2009年12月31
日,取自:http://www.cttfa.org.tw/front/bin/home.phtml
中華原住民田徑協會(2009)。成績查詢。2009年9月20日,取自:http://ciptfa.pnjh.tyc.edu.tw/
台南市政府(2007)。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全國運動會-決賽成績查詢。2009年9月1日,取自96年全國運動會,競賽成績查詢網址 http://score96.tn.edu.tw/treport.aspx
江界山(1997)。簡易實用運動訓練生化評量與控制。1997國際
大專運動教練研討會(p89-105)。台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體育運動總會。
李昭慶、王儀祥、黃谷臣(2000)。非最大運動前後心跳率變化
與耐力運動表現的關係研究。中華體育,13(4),98-105。
李雅惠(2005)。無氧閾值對中長跑訓練效果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林正常(2006)。運動生理學。台北市:師大書院。
長春市人民政府(無日期)。氣候。2009年6月1日,取自:
http://jp.changchun.gov.cn/japan/ccgk.aspx?id=1
林昭庚、林正常、薩來欣(1994)。耳穴貼壓刺激對運動後乳酸值之影響。中華醫藥雜誌,3(2),63-68。
胡國勇(1992)。田徑手冊。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
俞繼英(2000)。奧林匹克田徑。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馬明彩、熊西北(2004)。田徑運動技術教學理論與方法。台
北:諾亞森林有限公司
張永政(1994)。1500公尺跑之配速教學法。中華體育季刊,5
(2),70-75。
張永政(2009年5月)。年輕運動員的有氧訓練。盧俊宏(主持
人),年輕運動員的有氧訓練。2009學校運動教練科學
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許樹淵(1992)。田徑論。台北:偉彬體育研究社。
程兵(2004)對中長跑運動員速度訓練的重要性研究。中國:河南
師大體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124-125。
黃偉業(2001)。試析世界中長跑訓練法的演變及發展趨勢。江
蘇: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第十五卷1期。66-68。
黃雅陵(2008)。兩種不同持續跑訓練方式對耐力運動表現效果
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桃園)教練研究所。
雷寅雄(2008)。中華田徑史。台北:中華民國田徑協會。
潘勝泉(2006)。中長跑速度訓練法之研究。山西師大體育學
院學報研究生論文專刊,第21卷,113-115。
盧思穎(2006)。5000公尺跑步成績與有氧能力及肌肉適能的相
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陳相榮譯(1988)。運動生理學。台北:精華出版社。
運動生理學網站(無日期)。名詞解釋。民99年3月26日,
取自:
http://epsport.ccu.edu.tw/epsport/meaning/index.asp
豬飼道夫箸,齊沛林譯(1974)。運動生理。維新書局。
蔡崇濱(1993)。血乳酸測量在跑步訓練上的應用。中華體育。4期,89-102頁。
二、外文部分
淺見俊雄、山本惠三、北川薰、佐野裕司(1974)。全身持久
性のトレーニソグ處方じ關すゐ研究( 2 )強度と時間の違
ぃじしゐナレーニソグ效果じつで。體育科學, ( 2 ) ,
117~122。
Conley, D.L. & Krqhenbuhl﹐G. S.(1980). Running economy and distance running performance of highly trained athletes.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12, 357-360.
Crews, T.R. & Roberts﹐J.A.(1976). Effect of interation of
frequence and intensity of training﹐Research Quarterly, 47,
48-55.
Darr, K.C., Bassett, D.R., Morgan﹐B.J. & Thomas, D.P.(1988). Effects of age and training status on heart rate recovery after peak exercis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heart Circulatory Physiology, 254, 340-343.
Devries, H.A.(1986)Physiology of Exercise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thletics (4th ed.). Wm.C.Brown Publishers.﹐p.497
Falls, H.B.(1969). Exercise, Physiology(2nd ED.).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and London, P.122.
Heck, H.(1990). Laktat in der Leistungsdiagnostik. Verlag Karl Hofmann Schorndorf.28-30.
Hollmann, W., Liesen, H., Rost, R. & Kawahats, K. (1978). Über Das Leistungsverhalten and die Trainerbarkeit im Alter.z.Geront, 11, 312.
Hultman, E.and Saholm K.(1980). Acid-base balance during
exercise.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 Review 8﹐41-128.
Itoh, H.O.(1991). Ammonin and lactate in the Blood after Short-term sprint exercise.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62, 22-25.
Karlsson, J. & Saltin, B.(1971). Diet, muscle glycogen, and enduranc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31(2), 203-206.
Keskinen, K.L., Komi﹐P.V. & Rusko, H.(1989). Acomparative study of blood lactate tests in swimm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Sports Medicine﹐10﹐197-201.
Letzerlter, H.;Letzerlter﹐M.(1982). Die Struktur sportlicher Leistungen als Gegenstand der Leistungsdiagnostik in der Trainingswissenschaft.In:Leistungssport 12﹐351-361.
Liesen, H., Hollmann, W. (1981).Ausdauersport und
Stoffwechsel.Hofmann, schorndorf. In: Sportmedizin. 4
Auflage. 520-522.
Marsh﹐M.K.(2003).How Quick is your heart rate
recovery?California State Science Fair﹐2003 Project
Summary.Project Number Jlolo.
Morehouse, L.E. & Miller (1971). Physiology of Exercise, Sixth
Edition The C.V.Mosby Company P.246.
Morgan, D.W., Bartin, F.D., Martin, P.E. & Kohrt, W﹐M. (1989). Ten kilometer Performance and predicted elocity at VO2max among well-trained male runner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1﹐78-83.
Neumann,G., & Berbalk, A.(1991). Umstellung und Anpassung des Organismus-grunglegende Voraussetzung der spotlichen Leistungsfahigkeit. In:Alles unter Kontrolle.25-30.
Neumann, G.; Pfuitzner, A.; Hottentott,K.(1993): Alles unter Kontrolle. l Auflage.Aachen:Meyer and Meyer.35.
Pampus﹐B.;Lehnertz﹐K.;Martin﹐D.(1989):Die Wirkung
unterschiedlicher Belastungsintensitäten auf die
Entwicklung von Maximalkraft und
Kraftausdauer.Leistungssport 19(4)﹐5-10.
Power, S.K., Dood, S., Deason, R., Byrd, R. & McKnight, T. (1983). Ventilatory threshold, running economy and distance performance of trained athlete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4, 179-182.
Wilmore﹐J.H.﹐& Costill﹐D.L.(1994).Physi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