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銀產經資訊(2001),由歐美經驗探討我國金融業發展私人銀行業務之機會與挑戰,(441),16-29。
一銀產經資訊(2002),日本金融機構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策略與現況,(452),73-81。
中央銀行外匯局編譯(2000),「美國金融服務業現代化法」,金融聯合徵信中心。
方世榮譯(2002),關係行銷,五南圖書。
王鶴松(2003),我國銀行業的現況與未來努力方向,台灣金融財務季刊,4(4),123-146。
中央銀行(2004/4),金融統計、金融統計月報、本國銀行營運績效季報。
古永嘉譯(1996),企業研究方法,華泰書局。
行政院(2001) ,金融控股公司法。
沈筱玲、李國安,私人銀行業務簡介及突破的方法,產業金融,(97)。
李國安(1997),私人銀行業務未來發展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汪仲譯(2000),亞洲銀行新世紀-迎接競爭與吞併的時代,時報文化。
李桐豪(2001) ,由美國金融服務業現代化法看我國的金融控股公司法, 台灣金融財務季刊,2(2)。
李佩芬、陳昆德(2002),財富管理第一紀元,數位時代雙週刊,(45)。 李佩芝、莊安祺譯(2004),亞洲銀行新未來(初版),台北:時報出版。(譯自Banking in Asia:acquriring a profit mindset)。
周君詮譯(1999),新.銀行戰略革新-追求成長與收益的源泉,台灣金融研訓院。
林元元(1999),顧客關係品質與自發行為之探討-以銀行服務業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東和(2000),私人銀行業務在國內之發展策略與現況探討,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義畔(2003),財富管理時代銀行信託業務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共同基金為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正牧(2003),超越時空無國界的銀行﹘私人銀行,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6(10),97-104。
林正文(2003),數位時代雙週刊,(67)。
林妙娟(2004),國內私人銀行業務競爭力的診斷與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
林培元(2004),顧客關係管理模式下市場區隔策略之研究-以財富管理為例,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林啟仁(2004),銀行經營財富管理業務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從業人員認知差異分析,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所碩士論文。 胡桂嘉(2004),銀行財富管理業務中結構型商品行銷暨競爭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 洪慈鎂(2003),顧客與金融產業之企業形象、關係行銷,對信任度、滿意度與後續使用意願的影響,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麗香,赴美國研習「私人業務研究報告書」,華銀月刊,(498),24-33。 張福榮(1996),金融行銷,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翠玲著(1997),私人銀行與你,聯經出版社。
張維昌(1999),「私人業務之規劃」,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因公出國人員出國報告書。
張正主編(2002),零利率時代來臨-你該怎麼辦,聯經出版。
孫男英(2003),財富管理土洋大對決,數位時代雙週刊,(67)。
陳春山(2000),資產管理-二十一世紀的明星產業,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
陳裴紋(2000),「美國金融服務業現代化法案之內容及其影響」,中央銀行季刊,第二十二卷第一期,頁13-30。 陳建州(2003),顧客滿意、信任與承諾影響因素之探討-以銀行個人理財部門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豪(2003),理財專員銷售投資型壽險商品認知之研究--以外商銀行為例,逢甲大學保險所碩士論文。 陳志彥(2003),財富管理聖經,台北:早安財經文化。
陳沖、利明獻等(2003/9/12),新金融商品強化財富管理,經濟日報。
陳建達(2004),台灣地區銀行財富管理業務實施之探討分析,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天麟(2001) ,台灣金控公司之展望。
黃正炫(2001),銀行消費金融業務的競爭策略-以個案銀行為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達業(2001),提升我國金融機構競爭力之研究,台灣金融研訓院。
黃逸甫(2001),服務品質、價格、品牌形象與品牌個性對顧客滿意度之影響-以銀行業為例,政治大學企研所碩士論文。 黃靜雪、羅立群(2003),第二次理財革命,台北:藍鯨出版。
黃立(2003),國內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銀行旗艦分行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個案銀行為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所碩士論文。
黃建源(2004),金融機構財富管理業務建立之研究:以個案銀行深度訪談與資源重整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巨威(2000) ,金融機構合併法的檢討與評析 ,國政專論。
曾美幸(2003),「英國金融監理制度實習及瑞士私人業務考察報告」,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因公出國人員出國報告書。
湯一珊(2004),理財專員專業服務接觸關係品質之實證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葉文貴(2003),金融改革與競爭力之提升與探討─以合作金庫銀行為例,義守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葉得昌,資料庫行銷,中國商銀月刊,13(2),39-41。
楊少華(2003),台灣信用卡標竿銀行競爭策略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琇惠(2004),銀行業財富管理業務趨勢之研究,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劉素琴(2000),從關係價值與關係品質探討顧客忠誠度-銀行業之實證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企研所碩士論文。 謝欣樺(2004),銀行經營個人理財業務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所碩士論文。 鍾堂明(2004),銀行財富管理經營策略個案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所碩士論文。 韓博緯(2003),金控公司靠什麼鍍金身-成立財富管理中心整合服務平台,Advisers 財務顧問出版。
簡美玲(2003),金融業關係行銷之研究-以財富管理為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蘇德昌(1997),私人銀行業務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英文部分
Bitner Zeithaml, (2000), Service Marketing, 2nd, U.S.A.; Mc Graw Hill, pp.26 & 75.
David, M. & Phlilip, M. (1996). Maximising performance in a competitive Market, Private Banking , 23(1),10.
D. Shani & S. Clalasani, (1992), Exploiting Niches Using Relationship Marketing, Journal of Service Marketing, Vol.6, pp.43-52.
Ely, D.P. and Robinson, K.J. (1998), How Migh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React to Glass-Steagall Repeal? Evidence from the Stock Market, FRB of Dallas, Financial Industry Studies.
Ely, D.P. and Robinson, K.J. (1999) ,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Wealth Effects of Banks Expanded Securities Powers, FRB of Dallas Working Paper 99-1.
Federal Register (1997), Rules and Regulations:Bank Holding Companies and Change in Bank Control (Regulation Y); Amendments to Restrictions in the Board’s Section 20 Orders, Vol.62, No.166, pp.45295-45307.
Federal Register (1998) , Rules and Regulations:Bank Holding Companies and Change in Bank Control; Clarification to the Board’s Section 20 Orders, Vol. 63, No.59, pp.14803-14804.
Feldman, R. and Schmidt J. (2000) , Is Financial Modernization Anything New? FRB of Minneapolis, fedgazette .
Gupta, Czernik and Sharma(2001). Operation strategies of bank-using new technologie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Technovation,21(2),775-782.
H. Love lock Christopher, (1983), Classifying services to gain strategic marketing insight, Journal of Marketing, pp.10-11 & 47.
Kwan, S.H. (1997) , Cracking the Glass-Steagall Barriers, FRBSF Economic Letter, No.97-08.
Kwan, S.H. (1998a) , Risk and Return of Banks’ Section 20 Securities Affiliates, FRBSF Economic Letter, No.98-32.
Kwan, S.H. (1998b), Securities Activities by Commercial Banking Firms’ Section 20 Subsidiaries: Risk, Return and Diversification Benefits, FRB of San Francisco Working Paper 98-10.
Lyn Bicker(1996). Private Banking in Europe.
L. Jennifer & Aaker, (1997), Dimension of brand person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34, p.352.
Laderman, E.S. (2000) , The Potential Diversification and Failure Reduction Benefits of Bank Expansion into Nonbanking Activities, FRB of San Francisco Working Papers No. 2000-01.
M. Morgan Robert & D. Hunt Shelby, (1994), 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pp20-38.
M. Doney Patricia & P. Cannon Joseph, (1997), An Exami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rust i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61, pp.35-51.
Philip Kotler, 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 Planning,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Ninth Edition.
Parasuraman, Zeithaml & Berry, (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Vol.49, p.44.
Peppers Don & Rogers Martha, (1993), The one-to-one Future, New York:Double day/Currency.
P. Robbins Stephen,(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U.S.A.; Prentice Hall, pp.424-431.
Rose Sanford(1992), A new approach to private banking, Journal of Retail Banking,17(2) , 11-15.
Sullivan & Michael P. (1998). Banking for the privileged, United States Banker, 49-50.
Warren Richard & Nelson, (1997), Credit Card Risk Management, The Bankers Magazine,pp.36-38.
Y. Wind, (1978), Issues and Advances in Segmenta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15, p.320.
網站部份
中國信託銀行http:// www.chinatrust.com
台新銀行http:// www.taishinbank.com.tw
花旗銀行http:// www.citibank.com.tw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http:// www.hsbc.com.tw
建華銀行http:// www.banksinopac.com.tw
財政部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http:// www.sfc.gov.tw
荷蘭銀行http:// www.abnamro.com.tw
國泰世華銀行http:// www.cathaybk.com.tw
富邦銀行http:// www.fubonbank.com.tw
渣打銀行http:// www.standardchartered.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