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9 19: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博文
研究生(外文):Po-Wen Liu
論文名稱:中國肖像畫與人物畫的演變
論文名稱(外文):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Figure – Portrait Painting
指導教授:沈以正沈以正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4
中文關鍵詞:藝術形式造型變化神韻意匠氣韻
外文關鍵詞:Art FormModeling VariationFlavor of PaintingMental CompositionRhythmic Vital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76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論文摘要

中國繪畫在歷史的洪流中有過傑出輝煌的表現,但近幾世紀卻是沉寂落寞呈現弱勢的頹態,這是一再生存競爭的環境中民族命運的悲歌,人對這種血緣的情感無庸置疑是血濃於水的,對這種文化的依賴與認同也同樣是根深柢固的。
在人類從生存壓迫的生活中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從塵俗中甦醒過來的時後,人們開始找尋生命的認同及文化的根,於是乎關於民族的文化藝術情感形式,似乎又有了新的舞台新的生命,一國的文化藝術是一國的精神資產,也是其歷史活動的軌迹和文明生活的表現。繪畫的文化意涵,在初民時代,其行為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生存或生活的需要,也沒有分化出精神與物質對立的分際,其發展過程與人類文明進化的歷程是一致的。雖然今日的繪畫及藝術的演變,不再執守這樣的原則性,有其自身繁衍的依憑和法則,仍然提供珍饈為為愛好者時時來咀嚼品嘗,使後世的知音也能倚欄憑弔與先哲神遊。
繪畫是藝術中重要核心的藝術形式,而無疑的這種形式的目的在追尋一種美的典型或塑造美的法則,中國畫的內容題材眾多無論是山水、花鳥、畜獸、龍魚、蔬果、宮殿屋宇、舟車、……等,皆可以作為表現的題材,而人物畫歷史久遠很早便在畫壇上嶄露頭角、顯現英姿、大展鴻圖,更加與社會的脈動有密切的關係,在早期常被用來作為政教宣化的工具,無論是先賢聖哲的肖像形貌,歷史故事的敘述敷陳,都說明了與社會之間有緊密的連繫,藝術的發展更增加了詠懷、抒情、唯美的內容,人物畫除了描述早期社會,以人為核心的生命宇宙觀,也在嗣後的人群社會中表現萬物之靈的生命觀,及含靈眾生中尊貴的生存進化觀,亦在冷漠刻板的社會環境中增添了幾分人文的關懷。其造型變化、筆墨線條、墨暈濃淡、色彩、氣韻,經由藝術家的巧思意匠敷塗揮灑,都化成了一幅幅動人璀璨的詩篇與曼妙的音符。
關鍵字:藝術形式、造型變化、神韻、意匠、氣韻
Abstract of Thesis

In historical torrent, Chinese painting used to have an eminent and illustrious achievement, but within recent centuries, it has shown a declining tendency lonely and aloof--- this is a lament of national fate in such a competing environment for survival. Beyond all doubt, people feel the consanguine emotion as if the blood is thicker than the water, so are the cultural reliance and recognition deeply rooted.
People start to seek life identification and culture root after awakening from the mundane world and having a break of gasp in the daily survival-oppressed life. Therefore, the emotional form in respect of national culture art seems having found a new life and a new stage again. Nation’s cultural art represents its spiritual asset, so are the track of its historical activiti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its civilized life. In the time immemorial, purpose of action is barely for survivals or living requirement; there is no demarcation between spirits and materials because of the developing process consistent with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lthough the evolvement of painting and art has no longer stuck by such principle today, it has its own proliferated reliance and rule, providing delicacies for fancier’s taste, and allowing the future generation able to live in the fantasy with sages and lean on the rail in reminiscence.
Paintings in art are an important core of artistic forms, undoubtedly, the form of which is pursuing a rule of beautiful model and sculptured beauty. Almost all kinds of the materials can be performed as a topic in Chinese painting, such as mountains, waters, animals, dragons, fishes, vegetables, fruits, palaces, temples, vessels, or vehicles, etc. As to the figure painting, it has been conspicuous in painting profession for a long time, not to menti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pulse. In the early stage, it was used as a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instrument, either the iconic complexion of sages or that of saints; the historical story has been particularizing its tight connection with society. The artistic development may increase the aestheticism and the sentiment to express heart feelings by verse or song. In addition to depict the early-stage society, the figure painting is a cosmological view centered on human life, a life view to perform the soul of all beings in human society, and a noble living view of evolution among all living creatures, with which it has added a sort of humane care in the emotionless and monotonous social environment. The paintings, piece by piece, become the appealing and resplendent poetry and graceful note through artist’s elaborate thought and mental composition either in its modeling variation, stroke, ink halo, thickness, color, and rhythmic vitality.

Keywords: Art Form; Modeling Variation; Flavor of Painting; Mental Composition; Rhythmic Vitality.
目錄

論文摘要 I
論文目次 Ⅳ
圖目錄 Ⅵ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的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的目的 3
第三節 擬用資料 4
第四節 研究的範圍 4

第二章 傳統肖像人物畫之演變 6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前的人物畫 6
第二節 隋唐時期與五代十國時期 30
第三節 宋、元、明朝 43
第四節 清朝 78
一、宮廷畫院、圖畫院等 78
二、西洋傳教士 83
三、波臣派 87
四、揚州畫派 92
五、海上畫派 97

第三章 傳統人物畫的表現內容 106
第一節 肖像畫 106
第二節 歷代帝王肖像 112
第三節 歷史故事 131
第四節 道釋宗教畫 135
第五節 仕女畫、嬰戲圖、風俗畫 138

第四章 人物畫技法特點 141
第一節 人物畫的產生與發展背景 141
第二節 衣紋的描法 143
第三節 論寫真與傳神 149
第四節 人物畫的製作質材與種類 153

第五章 近代肖像人物畫之演變現代至民國 157
第一節 大陸人物畫發展現況 157
第二節 台灣 173
一、光復前 173
二、光復後 179

第六章 人物畫美學的探討與精神論析 187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前的人物畫的人物畫美學 187
第二節 隋唐時期與五代十國時期的人物畫美學 192
第三節 宋、元、明朝的人物畫美學 196
第四節 清朝的人物畫美學 202
第五節 民國的人物畫美學 205

第七章 結論 207

參考書目 213

圖目錄

圖2-1陰山岩畫人面紋∕新石器時代 15
圖2-2馬家窯類型舞蹈紋彩陶盆∕新石器時代 15
圖2-3花山岩畫祭神舞蹈圖∕戰國至漢 16
圖2-4帛畫人物御龍圖∕戰國 16
圖2-5帛畫龍鳳仕女圖∕戰國 17
圖2-6羽人∕戰國 17
圖2-7宴飲觀舞∕東漢 22
圖2-8君車出行∕東漢 22
圖2-9洛神賦圖卷局部∕晉∕顧愷之 26
圖2-10北齊校書圖卷部分∕北齊∕楊子華 27
圖2-11山西太原王家峰徐顯秀墓壁畫∕北齊 27
圖2-12屏風漆畫列女古賢局布∕北魏 28
圖2-13磚畫進食圖∕魏晉 28
圖2-14墓伎樂圖∕北涼 29
圖2-15儀衛出行局部∕北齊 29
圖2-16釋迦說法圖莫高窟244窟∕隋末唐初 36
圖2-17報恩經變像莫高窟112窟北壁∕中唐 36
圖2-18步輦圖卷∕唐∕閻立本 37
圖2-19章懷太子李賢墓壁畫局部∕唐 37
圖2-20韓熙載夜宴圖局部∕五代∕顧宏中 41
圖2-21射騎圖∕五代∕李贊華 42
圖2-22重屏會棋圖∕五代∕周文矩 42
圖2-23閬苑女仙圖卷∕五代∕阮郜 42
圖2-24清明上河圖局部∕宋∕張擇端 48
圖2-25寫神老君別號事實圖局部∕宋∕王利用 48
圖2-26人物∕宋∕佚名 49
圖2-27聽阮圖軸∕宋∕李嵩 49
圖2-28文姬歸漢圖卷∕金∕張瑀文 50
圖2-29搜山圖卷∕元∕佚名 53
圖2-30揭缽圖卷∕元∕朱玉 53
圖2-31倪瓚像∕元∕張雨 54
圖2-32瑤池仙慶∕元∕張渥 54
圖2-33張果見明皇圖卷∕元∕任仁發 55
圖2-34李仙像∕元∕顏輝 55
圖2-35元世祖出獵圖∕元∕劉貫道 56
圖2-36楊竹西小像圖卷∕元∕王繹 56
圖2-37秋郊飲馬圖卷∕元∕趙孟頫 57
圖2-38挾彈遊騎圖卷∕元∕趙雍 57
圖2-39談道圖卷∕明∕吳偉 64
圖2-40雲中玉女圖軸局布∕明∕崔子忠 64
圖2-41觀畫圖軸∕明∕陳洪綬 65
圖2-42洞簫仕女圖軸∕明∕唐寅 65
圖2-43醉翁亭圖卷∕明∕仇英 66
圖2-44關羽擒將圖∕明∕商喜 66
圖2-45貨郎圖卷∕明∕佚名 67
圖2-46睢陽五老圖之畢世長∕宋∕無款 68
圖2-47摹唐盧媚娘像∕宋∕何充 68
圖2-48王時敏像∕明∕曾鯨 69
圖2-49顧起元官像∕傳明∕傳曾鯨 70
圖2-50王學恭夫人李氏官像∕傳明∕傳曾鯨 71
圖2-51八十自畫像∕明∕沈周 72
圖2-52不空金剛像∕唐∕李真 72
圖2-53無準師範像局部∕宋∕佚名 73
圖2-54高峰像∕元∕傳趙雍 73
圖2-55費隱通容像∕清∕張琦 74
圖2-56于闐國王供養像∕五代 74
圖2-57水月觀音菩薩像∕北宋 75
圖2-58歸義軍節度使曹延祿供養像∕民國∕張大千 76
圖2-59曹延祿妻于闐公主供養像∕民國∕張大千 77
圖2-60仕女圖冊∕清∕焦秉貞 81
圖2-61月漫清遊圖冊∕清∕陳枚 81
圖2-62桐蔭仕女圖油畫屏風∕清∕佚名 82
圖2-63蓮塘納涼圖軸∕清∕金廷標 82
圖2-64萬樹園賜宴圖局部∕清∕郎世寧 85
圖2-65達瓦齊像∕清∕王致誠 86
圖2-66阿忠保像∕清∕艾啟蒙、潘廷章 86
圖2-67松江邦彥圖之吳允嘉像局部∕清∕徐璋 91
圖2-68王原祁藝菊圖局部∕清∕禹之鼎 91
圖2-69冬心先生像∕清∕羅聘 94
圖2-70華喦自畫像∕清∕華喦 95
圖2-71文選樓草賦圖軸∕清∕高鳳翰 95
圖2-72金農自畫像∕清∕金農 96
圖2-73人物冊∕清∕黃慎 96
圖2-74白鹿松貞圖軸∕清∕任頤 101
圖2-75瑤宮秋扇圖軸∕清∕任熊 102
圖2-76蓮橋像軸∕清∕任薰 103
圖2-77太白醉酒∕清∕蘇六朋 104
圖2-78聽秋啜茗圖卷∕清∕費丹旭 104
圖2-79人物∕清∕錢慧安 105
圖2-80錢東像卷∕清∕改琦 105
圖3-1楊竹西小像圖卷局部∕元∕王繹 110
圖3-2范仲淹像∕明∕佚名 110
圖3-3王鏊像∕明∕佚名 111
圖3-4唐太宗像軸∕宋∕佚名 117
圖3-5仁宗后坐像軸∕宋 118
圖3-6元世祖后徹伯爾畫像∕元 119
圖3-7元太祖∕元 119
圖3-8乾隆皇帝皇后像局部∕清 120
圖3-9萬樹園賜宴圖局部∕清∕郎世寧 120
圖3-10慧賢皇妃朝服像∕清∕郎世寧 121
圖3-11慧賢皇貴妃像屏∕清∕郎世寧 122
圖3-12弘曆鑒古圖∕清∕姚文翰 123
圖3-13一品特進光祿大夫龍慶公官像∕明 124
圖3-14邵武將軍虎補官像∕明 125
圖3-15一品丹鶴補官像∕明 126
圖3-16和善嫻淑六代公婆官像∕清 127
圖3-17蕭邑朱氏宗譜圖像百零一幅∕清 128
圖3-18台灣萬華鵪鶉補官像∕清 129
圖3-19捻珠持扇士紳像∕清 130
圖3-20折檻圖∕宋 133
圖3-21卻坐圖∕宋 134
圖3-22引路菩薩圖軸∕唐 137
圖3-23班姬團扇軸∕明∕唐寅 140
圖3-24秋庭戲嬰圖軸∕宋∕蘇漢臣 140
圖4-1芥子園畫譜寫真秘訣之面部總圖∕清∕丁皋 149
圖4-2芥子園畫譜寫真秘訣∕清∕丁皋 150
圖4-3芥子園畫譜寫真秘訣之三停五部位圖∕清∕丁皋 150
圖5-1愚公移山∕民國∕徐悲鴻 170
圖5-2寶蓮燈∕民國∕林風眠 171
圖5-3自畫像∕民國∕蔣兆和 171
圖5-4沁園夫子像∕民國∕齊白石 172
圖5-5黎夫人像∕民國∕齊白石 172
圖5-6五老圖∕日治∕李霞 177
圖5-6悠閒∕民國∕陳進 177
圖5-7周廉溪∕民國∕林玉山 178
圖5-8好日∕民國∕林之助 178
圖5-9午息圖∕民國∕張大千 185
圖5-10李德畫像∕民國∕席德進 185
圖5-11養鴨人家∕民國∕李奇茂 186
參考書目
一、專書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上、下》。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12月。
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七年七月。
黃碧端、侯王淑昭 。《敦煌藝術大展》。台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民國九十四年三月。
王嶸。《西域藝術史》,昆明:雲南出版集團公司與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6年3月。
趙雅博。《西方當代哲學》,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民國七十五年五月。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台北:淑馨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四月。
楊韶剛。《尋找存在的真諦》,台北:貓頭鷹出版,民國九十年一月。
李福順。《中國美術史》,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 2001年4月。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民國九十年八月。
蕭瓊瑞。《台灣美術史研究論集》,台中:伯亞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年二月。
謝里法。《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五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八十一年七月。
鄭為。《中國繪畫史》,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年5月。
松浪信三郎著,梁祥美譯,《存在主義》,台北:志文出版社,民國九十三年七月。
陳英偉,《假設性後現代主義的虛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九年六月。
王素峰,《後現代美學與生活》,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李萬才。《海上畫派》,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3年1月。
近藤秀實。《波臣畫派》,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 2003年1月。
劉曦林。《中國名畫家全集–蔣兆和》,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六年十月五版。
李祥林。《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齊白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年1月。
李祥林。《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顧愷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年1月。
陳英偉。《假設性後現代主義的虛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九年六月。
崔慶忠。《圖說中國繪畫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洪文慶。《中國名畫賞析》,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九十年十一月。
洪文慶。《海外中國名畫精選》,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九十年十一月。
黃苗子。《古美術論集》,台北:龍泉書屋,民國七十六年二月。
陳允鶴。《中國歷代藝術》,台北:台灣大英百科股份公司,民國八十四年。
鄭惠美。《台灣近代水墨畫大系–鄭善禧》,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九十三年三月。
楊新。《中國近代書畫真偽鑒別–徐悲鴻》,北京:大象出版社, 2005年1月。
劉育文、洪文慶。《海外中國名畫精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
俞崑。《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十月。
陳清香。《台灣佛教美術的傳承與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5年4月。
尹磊。《任伯年》,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1月。
王爾齡。《中國文化常識》,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五年五月。
郎紹君。《中國巨匠美術週刊–林風眠》,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4月。
詹前裕。《中國巨匠美術週刊–林之助》,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4月。
林育淳。《中國巨匠美術週刊–陳進》,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4月。
李進發。《中國巨匠美術週刊–林玉山》,台北:錦鏽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年4月。
巴東。《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張大千》,台北:錦鏽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4月。
林木。《傅抱石評傳》,台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2月。
葉宗鎬。《傅抱石的世界》,台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2月。
劉曦林。《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徐悲鴻》,台北:錦鏽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02年4 月。
聶崇正。《中國巨匠美術週刊–曾鯨》,台北:錦鏽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4月。
楊新。《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唐寅》,台北:錦鏽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02年4月。
單國霖。《中國巨匠美術週刊–仇英》,台北:錦鏽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4月。
劉曦林。《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傅抱石》,台北:錦鏽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02年4月。
張士增。《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吳冠中》,台北:錦鏽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4月。
周昭坎。《中國巨匠美術週刊–潘玉良》,台北:錦鏽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4月。
杜哲森。《中國巨匠美術週刊–李可染》,台北:錦鏽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4月。
水天中。《中國巨匠美術週刊–石魯》,台北:錦鏽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4月。
朗紹君。《中國巨匠美術週刊–齊白石》,台北:錦鏽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4月。
劉曦林。《中國巨匠美術週刊–蔣兆和》,台北:錦鏽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4月。
呂清夫。《藝術史的軌跡上、下》,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九十年三月。
黃光男。《宋代繪畫美學析論》,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十二月。
盛小雲、盧小永。《中國藝術地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年3月。
羅靜蘭、賀熙煦、王楊、揭書安著。《西方文化之路On the Way to the Westem Culture》,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三年四月。
王受之。《世界現代美術發展ART NOW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九十年二月。
崔慶忠。《中國繪畫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6月。
凌嵩郎。《中國美術發展史》,台北:全冠彩色印刷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七年十月。
鄭昶。《中國畫學全史》,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七十六年十月五版。
薛永年。《中國繪畫欣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
澎卿雲。《中國文物精華大全–書畫卷》,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月。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丹青憶舊–台灣早期先賢書畫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
臺灣省立美術館。《李奇茂六十畫展》,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民國八十一年一月。
鄭正慶。《中國水墨人物畫筆墨之研究》,台北:新中國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七月。
熊宜中。《明清官像畫圖錄》,台北:台灣彩色製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七年九月。
王耀庭。《繪畫》,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
何恭上。《隋唐五代繪畫》,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1995年11月。
張文標。《老漫畫收藏》,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5年1月。
王嶸。《西域藝術史》,昆明:雲南出版集團公司、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黃碧端、侯王淑昭。《荒漠傳奇.璀燦再現—敦煌藝術大展》,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國九十四年三月。
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民國八十年十月。
Richard Kroner著,關子尹譯。《論康德與黑格爾》,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八十三年五月。
Jean–Paul Sartre著,陳宣良等譯。《存在與虛無上、下》,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九年一月。

一、專文
王家誠。〈心靈的迴光–明四家傳〉。《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六卷第二期,民國77年5月。
鹿僑。〈天主手中的彩筆宮牆裏的奇花–談郎世寧的畫〉。《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六卷第五期,民國77年8月。
韓北新。〈清代宮廷畫家郎〉。《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六卷第五期,民國77年8月。
吳文彬。〈清畫院中兩位同名畫家–冷枚與陳枚〉。《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六卷第八期,民國77年11月。
韓北新。〈郎世寧繪畫繫年三〉。《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六卷第九期,民國77年12月。
韓北新。〈郎世寧繪畫繫年五〉。《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六卷第十一期,民國78年2月。
佘城。〈繁富之美–談宋代人物畫的欣賞〉。《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六卷第十二期,民國78年3月。
王翠萍。〈吳漁山的宗教生活〉。《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六卷第十二期,民國78年3月。
本社。〈道統斯在聖賢軌範〉。《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七卷第一期,民國78年4月。
許郭璜。〈仇英和他的繪畫藝術〉。《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七卷第一期,民國78年4月。
許郭璜。〈仇英和他的繪畫藝術〉。《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七卷第三期,民國78年6月。
劉芳如。〈清季人物畫巨匠–任伯年〉。《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七卷第五期,民國78年8月。
劉芳如。〈清季人物畫巨匠–任伯年〉。《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七卷第六期,民國78年9月。
劉芳如。〈清季人物畫巨匠–任伯年〉。《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七卷第七期,民國78年10月。
劉芳如。〈著色鮮潤體度如生–蘇漢臣嬰戲圖試析〉。《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八卷第一期,民國79年4月。
高木森。〈繪畫的情趣醉與藝–論醉道圖與顏輝的畫藝〉。《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卷第四期,民國81年7月。
陳夏生。〈古代婦女的巾冠〉。《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卷第五期,民國81年8月。
劉芳如。〈畫文勤公像賞析–齊白石早期的人物畫風格〉。《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卷第十二期,民國82年3月。
林莉娜。〈明代永樂、宣德時期之宮廷繪畫〉。《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二卷第五期,民國83年8月。
羅青。〈詩畫皆天授的改琦–海上畫派及晚清繪畫漫談之一〉。《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二卷第六期,民國83年9月。
樊英峰。〈唐章懷太子墓壁畫中的盆景與盆栽〉。《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三卷第一期,民國84年4月。
廖寶秀。〈清代院畫行樂圖中的故宮珍寶〉。《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三卷第四期,民國84年7月。
高木森。〈用筆近龍眠–論元朝文人畫家的人物、鞍馬〉。《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三卷第十期,民國85年1月。
高木森。〈論吳中二位職業畫家周臣與仇英〉。《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四卷第六期,民國85年9月。
聶崇正。〈清代宮廷油畫述略〉。《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四卷第十二期,民國86年3月。
張省卿。〈從湯若望肖像畫論東西藝術文化交流〉。《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五卷第一期,民國86年4月。
杜金鵬。〈胡騰舞再探討〉。《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五卷第二期,民國86年5月。
丁羲元。〈天下第一董北苑–再讀溪岸圖〉。《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六卷第九期,民國87年12月。
王耀庭。〈院藏漢代史事書畫〉。《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七卷第六期,民國88年9月。
劉芳如。〈蘇漢臣嬰戲圖考之一〉。《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八卷第一期,民國89年4月。
劉芳如。〈蘇漢臣嬰戲圖考之二〉。《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八卷第二期,民國89年5月。
劉芳如。〈蘇漢臣嬰戲圖考之三〉。《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八卷第三期,民國89年6月。
劉芳如。〈明中葉人物畫四家–杜菫〉。《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八卷第五期,民國89年8月。
劉芳如。〈明中葉人物畫四家–周臣〉。《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八卷第六期,民國89年9月。
劉芳如。〈明中葉人物畫四家–唐寅〉。《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八卷第七期,民國89年10月。
劉芳如。〈明中葉人物畫四家–仇英〉。《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八卷第八期,民國89年11月。
王耀庭。〈文學名著與美術特展–緒說〉。《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八卷第十二期,民國90年3月。
李錦山。〈西王母圖像諸名物考釋〉。《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二十卷第十一期,民國92年2月。
李錦山。〈西王母圖像反映的道教思想〉。《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二十卷第十二期,民國92年3月。
李錦山。〈漢代崇道求仙及祠祭西王母之風〉。《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二十卷第七期,民國91年10月。
馬孟晶。〈烈女.才女.織女–女性生活的文化圖像〉。《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二十一卷第二期,民國92年5月。
王耀庭。〈蒙元王朝帝后圖像〉。《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二十二卷第十期,民國94年1月。
郭繼生。《記北京故宮博物院海上繪畫特展》,台北:藝術家雜誌社,第243期,1995年8月
黃光男。《海上畫派畫風與影響》,台北:藝術家雜誌社,第243期,1995年8月
單國霖。《上海博物館的海上繪畫收藏與研究》,台北:藝術家雜誌社,第243期,1995年8月

二、期刊
《藝苑掇英》,蘇州博物館專輯第六期。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1979年10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高木森。〈繪畫的情趣醉與藝–論醉道圖與顏輝的畫藝〉。《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卷第四期,民國81年7月。
2. 劉芳如。〈著色鮮潤體度如生–蘇漢臣嬰戲圖試析〉。《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八卷第一期,民國79年4月。
3. 劉芳如。〈清季人物畫巨匠–任伯年〉。《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七卷第七期,民國78年10月。
4. 劉芳如。〈清季人物畫巨匠–任伯年〉。《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七卷第六期,民國78年9月。
5. 劉芳如。〈清季人物畫巨匠–任伯年〉。《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七卷第五期,民國78年8月。
6. 王翠萍。〈吳漁山的宗教生活〉。《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六卷第十二期,民國78年3月。
7. 佘城。〈繁富之美–談宋代人物畫的欣賞〉。《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六卷第十二期,民國78年3月。
8. 韓北新。〈郎世寧繪畫繫年五〉。《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六卷第十一期,民國78年2月。
9. 韓北新。〈郎世寧繪畫繫年三〉。《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六卷第九期,民國77年12月。
10. 吳文彬。〈清畫院中兩位同名畫家–冷枚與陳枚〉。《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六卷第八期,民國77年11月。
11. 鹿僑。〈天主手中的彩筆宮牆裏的奇花–談郎世寧的畫〉。《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六卷第五期,民國77年8月。
12. 王家誠。〈心靈的迴光–明四家傳〉。《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六卷第二期,民國77年5月。
13. 謝里法。《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五版。
14. 陳夏生。〈古代婦女的巾冠〉。《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卷第五期,民國81年8月。
15. 劉芳如。〈畫文勤公像賞析–齊白石早期的人物畫風格〉。《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卷第十二期,民國8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