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按筆劃順序)
一、總論類
(一)中文
王仁湘,〈帶鉤概論〉,《考古學報》,1985年3期,頁65~75。
王仁湘,〈帶扣略論〉,《考古》,1986年1期,頁65~75。
王國維撰,《古胡服考》,雪堂叢刻第四函,藝文印書館,民國。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10.工藝美術編--金銀玻璃琺瑯質器》,台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10月。
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青銅器全集15--北方民族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8月。
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 考古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編,〈第五章、東周時期的山戎文化〉,《北京考古四十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頁68~86。
田廣金,〈近年來內蒙古地區的匈奴考古〉,《考古學報》,1983年1期,頁7~24。
田廣金、郭素新編著,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5月。
田廣金,〈內蒙古石器時代—青銅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內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第1、2期合併,頁1~20。
田廣金,〈內蒙古長城地帶諸考古學文化與鄰近同期文化相互影響規律研究〉,《內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第1、2期合併,頁16~22。
田廣金,〈中國北方系青銅器文化和類型的初步研究〉,《考古學文化論文集(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4月,頁266~307。
田廣金、郭素新,〈北方文化與草原文明〉,《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7月,頁1~12。
朱永剛,〈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初步研究〉,《考古學文化論集》(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頁99~128。
朱鳳翰,《古代中國青銅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
杜正勝,〈歐亞草原動物文飾與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考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四本,第二分,民82年6月,頁231~387。杜正勝,〈動物文飾與中國北方民族之考察〉,《內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1、2期,頁49~80。
李水城,〈考古學發展史的回顧與思考〉,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 考古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501~512。
李逸友、魏堅主編、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內蒙古考古文物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年8月。
李海榮,《北方地區出土夏商周時期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9月。
李建菁,〈族群、生態、資源的對話—以夏家店上層文化與「山戎」文化為例〉,《邊疆考古研究(一)》,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2年10月,240~252。
吳瑞滿,《中原地區青銅禮容器之鳥禽圖像研究—從晚商到西周早期》,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 ,1999年12月。林姿君,《舞袖飛揚—漢代墓葬中舞人形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2003年1月。林澐,〈商文化青銅器與北方地區青銅器關係之研究〉,《考古學文化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頁129~115。
林澐,〈早期北方系青銅器的幾個年代問題〉,《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頁289~295。
林澐,〈中國東北系銅短劍初論〉,《考古學文化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頁311~334。
林澐,〈關於中國的對匈奴族源的考古學研究〉,《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頁369~386。
林澐,〈夏至戰國中國北方長城地帶游牧文化帶的形成過程(一個論綱) 〉,紀念張光直學術討論會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2002年3月1-2日。
宿白,〈東北、內蒙古地區的鮮卑遺跡—鮮卑遺跡輯錄之一〉,《文物》1977年5期,頁42~54。
徐兆復,《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美術》,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徐秉琨,〈西豐西岔溝匈奴墓群出土文物〉,《遼寧省博物館》,北京:文物,1983年12月,頁175~177。
徐秉琨、孫守道,《東北文化-白山黑水中的農牧文明》,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
許成、李進增,〈東周時期的戎狄青銅文化〉,《考古學報》1993年1期,頁1~11。
許雅惠,《措墓所見戰國中期青銅器的轉變》,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月。孫機,〈我國古代的革帶〉,《文物與考古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頁297~321。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孫機,《中國聖火-中國古文物與東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問題》,1996年12月。
孫機,〈中國古代的帶具〉,《中國古輿服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2版,頁253~292。
烏恩,〈我國北方古代動物紋飾〉,《考古學報》,1981年1期,頁45~61。
烏恩,〈中國北方青銅透雕帶飾〉,《考古學報》,1983年1期,頁25~37。
烏恩,〈論我國北方古代動物紋飾的淵源〉,《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4期,頁46~59,104。
烏恩,〈朱開溝文化的發現及其意義〉,《中國考古學論叢》,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年,頁256~266。
烏恩,〈論中國北方早期游牧人青銅帶飾的起源〉,《文物》,2002年6期,頁78~77。
陳芳妹,〈商代青銅藝術「區域風格」之探索-研究課題與方法之省思〉,《故宮學術季刊》,台北:故宮博物院,1998年第15卷:4期,頁109-150。陳芳妹,〈藝術史學與考古學的交會—殷商青銅器考古藝術史研究方法的省思〉,慶祝中研院史語所成立七十週年學術討論會論文,1998年10月。
陳芳妹,〈區域與時代風格間的激盪—西周青銅藝術風格的多樣性及禮制發展大勢變因試析〉,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2000年6月29至7月1日。
童恩正,《中國西南民族考古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
童恩正,《童恩正學術文集—人類與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年12月。
趙芳志主編,《草原文化-游牧民族的廣闊舞台》,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3月。
趙輝,〈關於考古類型學的幾種思考〉,《考古學研究 (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10月,頁482~497。
喬梁,〈中國北方動物飾牌研究〉,《邊疆考古研究(第一輯)》,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2年10月,頁13~29。
張忠培,〈中國考古學史的幾點認識〉,《中國考古學:實踐‧理論‧方法》,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頁47~48。
張忠培,〈地層學與類型學的若干問題〉,《中國考古學:實踐、理論、方法》,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頁111~131。
黃曉芬,《漢墓的考古學研究》,長沙:岳麓書店,2003年7月。
黃翠梅,〈傳承與變異—論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琮形制與角色之發展〉,《藝術學》19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年3月,頁7~46。黃翠梅,〈從寺墩三號墓到南越王墓—論史前到漢代玉器角色的轉變〉,《藝術學》19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9月,頁7~40。鄭紹宗,〈略論中國北部長城地帶發現的動物紋青銅飾牌〉,《中國考古集成‧東北卷-青銅時代(六)》,頁214-234,1995年(原載《文物春秋》1991年4期)。
靳楓逸、王繼紅,〈山戎文化與中原文化因素之分析〉,《考古學報》2001年1期,頁43~72。
楊建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北方文化帶的形成》,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
蔡明灑,《多元風格及其詮釋—以春秋晚期山西太原趙卿墓青銅器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年6月。蘇秉琦,《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考古尋根記》,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
蘇秉琦、殷瑋璋,〈關於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問題〉,《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考古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94-101。
魏堅主編、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內蒙古考古文物文集第二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7月。
(二)英文(依字母順序)
Bachhofer, Ludwig. “The Neolithic Age, & The Bronze”,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Art, New York:Pantheon Books Inc,. 1946 , pp.17~54.
Bagely, Robert W. “The Zhengahou Prase” The Great Bronzes Age of China, New York: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80.
Bagely, Robert W. “Meaning and Explanation”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Early Chinese Ritual Bronze, 1990, pp.34~55.
Bunker, Emma C.〈中國游牧民族的藝術-具有蠻夷風味的東周、秦及漢代藝術品〉,《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下),台北:故宮博物院,1992年,頁569~590。
Fong, Wen “The Study of Chinese Bronzes Art:Methods and Approaches, “ The Great Bronzes Age of China, New York: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80, pp.20-34.
Grombrich, E. Hans, “Style”The Art of Art History:A Critical Anthology ed. By Donald Preziosi, New York:Oxford Uni. Press,1998.
Grombrich, E. Hans, The Sense of Order, Phaidon Press,1978.
Karlgren, Bernhard ”Yin and Chou in Chinese Bronzes”, BMFEA no.8, 1936,pp. 1~154.
Karlgren, Bernhard. ”New Studies on Chinese Bronzes”, BMFEA no. 9, 1937,pp. 1~122.
Loehr, Max. “The Bronze Style of the Anyang Period(1300-1028 B. C.),”Archives of Chinese Art Society of American, no.7,1953, pp.42~53.
Loehr, Max. Ritual Vessels of Bronze Age China, New York:The Asia Society Inc,. 1968.
Rawson, Jessica and Emma Bunker, Ancient Chinese and Order Bronzes, Hong Kong: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Hong Kong,1990.
So, Jenny. Eastern Zhou Ritual Bronze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 N. Y.:Arthur M. Sackler Foundtion,1995, pp.11~79.
So, Jenny. & Bunker, Emma C. Traders and Raiders on China’s Northern Frontier, Washington D. C.,:The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1995.
Harrie A. Vanderstappen,. “Shang Ceremonial Bronzes and Their Decor, ”Ritual and Reverence-Chinese Art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Chicago:The David and Alfred Smart Gallery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p.27~36.
Wolfflin,Heinrich. “Principle of Art History,” M. D. Hottinger nger trans., in Modern Perspection in Western Art History, 7th ed., Dover Publications Inc.
(三)日文
橫田禎昭、韓小忙,《寧夏回族自治區における古代の民族と青銅器文化の考古學的研究》,廣島:溪水社株式會社,2002年12月。
二、考古報告
(一)專書
大葆台漢墓發掘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葆台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
中國科學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田野考古報告集.灃西發掘報告—1955~1957年 陜西長安縣灃西鄉考古發掘資料》,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年,頁138~140。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榆樹縣老河深》,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4月。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上、下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楊志軍等編,《平洋墓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
魏堅,《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3月。
(二)期刊
石家庄地區文物研究所,〈河北新樂縣中同村戰國墓〉,《考古》,1984年11期,971~973。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涼城崞縣窯子墓地〉,《考古學報》,1989年1期,頁57~81。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包頭市文物管理所,〈內蒙古包頭西園春秋墓地〉,《內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1期,頁13~24。
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內蒙古扎賓諾古墓群發掘簡報〉,《考古》1961年12期,頁673~680。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涼城飲牛溝墓葬的清理簡報〉,《內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3期,頁26~31,25。
內蒙古博物館、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呼魯斯太匈奴墓〉,《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5月,頁223~226。
內蒙古博物館、內蒙古文物工作隊,〈玉隆太戰國墓〉,《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5月,頁366~371。
內蒙古博物館、內蒙古文物工作隊,〈西溝畔戰國墓〉,《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5月,頁351~365。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隊,〈北京延慶軍都山東周山戎部落墓地發掘紀略〉,《文物》,198,9年8月頁17~35/43。
吉林省文物工作隊,〈吉林榆樹縣老河深鮮卑墓群部分墓葬發掘簡報〉,《文物》,1985年第2期,頁68~82。
伊克昭盟文物工作隊,〈內蒙古東勝市碾房發現金銀器窖藏〉,《考古》,1991年5期,頁405~407,389。
伊克昭盟文物工作隊,〈西溝畔匈奴墓〉,《文物》,1980年7期,頁1~15。
伊克昭盟文物工作隊,〈伊金霍洛旗石灰溝發現的鄂爾多斯式文物〉,《內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1、2合期,頁91~96。
田廣金,〈桃紅巴拉的匈奴墓〉,《考古學報》,1976年1期。
田廣金、郭素新,〈內蒙古阿魯柴登發現的匈奴遺物〉,《考古》,1980年4期,333~368。
交河故城保護修繕辦公室《交河故城--1993、1994年度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3月。
朱貴,〈遼寧朝陽十二台營子青銅短劍墓〉,《考古學報》,1967年1期,頁63~71。
李逸友,〈和林格爾縣范家窯子出土的銅器〉,《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5月,頁222。
李逸友,〈內蒙古昭烏達盟出土的銅器調查〉,《考古》,1959年6期,頁276~277。
李義、項春松,〈寧城小黑石溝石槨墓調查清理報告〉,《文物》,1995年5期,頁4~21。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等,〈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8期,頁12~31。
周興華,〈寧夏中衛縣狼窩子坑的青銅短劍墓群〉,《考古》,1989年11期,頁971~980。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懷來北辛堡戰國墓〉,《考古》,1966年5期,頁231~242。
河北省博物館、文物管理處,〈河北平泉東南溝夏家店上層文化墓葬〉,《考古》,1977年1期,頁51~55。
林西縣文物管理所,〈林西縣蘇泗汰鮮卑墓葬〉,《內蒙古考古文集 第二輯》,1997年7月,頁461~462。
延世忠、李懷仁,〈遼寧西吉發現一座青銅時代墓藏〉,《考古》,1992年6期,頁573~575。
郭素新,〈內蒙古發現的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概述〉,1992年第1、2期合併,頁34~38。
邵國田,〈內蒙古敖漢旗鐵匠溝戰國墓地調查報告〉,《內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1、2合期,頁84-90。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陜西銅川棗廟秦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6年2期,頁7~17。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9期,頁4~14。
獅子山楚王陵考古發掘隊,〈獅子山西漢楚王陵發掘簡報〉,《文物》,1998年8期,頁5~33。
徐州博物館,〈徐州西漢宛朐侯劉執墓〉,《文物》,1997年2期,頁4-21。
張家口市文物事業管理所等,〈河北宣化縣小白陽墓地發掘報告〉,《考古》,1987年5期。
張伯忠,〈內蒙古科左中旗六家子鮮卑墓群〉,《考古》,1989年5期,頁430~439,443。
烏蘭察布博物館,〈察右后旗三道灣墓地〉,《內蒙古考古文集》,1994年8月,頁407~433。
鄒厚本、羅正,〈徐州獅子山西漢墓的金扣腰帶〉,《文物》,1998年8期,頁37~43。
鄒厚本、羅正等,〈江蘇徐州獅子山西漢墓的發掘與收獲〉,《考古》,1998年8期,頁1~20。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龍江泰來縣平洋磚廠墓地發掘簡報〉,《考古》1989年12期,頁1087~1097。
黑龍江省博物館、齊齊哈爾市文管會,〈齊齊哈爾市大道三家子墓葬清理〉,《考古》,1988年12期,頁1090~1098。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寧夏固原博物館,〈寧夏固原楊郎青銅文化墓地〉,《考古學報》,1993年1期,頁13~55。
寧夏考古研究所等,〈寧夏同心倒墩子匈奴墓地挖掘簡報〉,《考古》,1987年1期,頁333~367。
寧夏考古研究所等,〈寧夏同心李家套子匈奴墓地挖掘簡報〉,《考古》,1987年1期,頁17~20。
楊國寧等,〈寧夏彭陽縣近年出土的北方系青銅器〉,《考古》,1999年12期,頁28~37。
劉得禎,許俊臣,〈甘肅慶陽春秋戰國墓葬的清理〉,《考古》,1988年5期。
遼寧省昭烏達盟文物工作站、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東北工作隊,〈寧城南山根石槨墓〉,《考古學報》1973年2期,頁27~39。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凌源五道河子戰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9年2期,頁52~61。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陽市博物館,〈朝陽王子玟墓群1987、1990年度考古發掘主要收穫〉《文物》,1997年11期,頁1~18。
遼寧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遼寧林西縣大井頭古銅礦1976年試掘簡報〉《文物資料叢刊 七》,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2月,頁138~144。
遼寧省博物館,〈遼寧凌源三官甸子青銅短劍墓〉,《考古》,1985年2期,頁125-130。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996新疆吐魯番交河故城溝西墓地漢晉墓葬發掘簡報〉,《考古》,1997年9期,頁46~54。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區文管所,〈新疆哈密市寒氣溝墓地發掘簡報〉,《考古》,1997年9期,頁33~38。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法國科學研究中心315所等〈新疆克里雅河流域考古調查概述〉,《考古》,1998年12期,28~37。
鄭隆,〈內蒙古扎賓諾爾古墓群調查記〉,《文物》,1961年9期,頁16~18。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平樂銀山嶺漢墓〉,《考古學報》,1978年4期,頁476~495。
廣州象崗漢墓發掘隊,〈西漢南越王墓發掘初步報告〉,《考古》,1984年3期,頁222~230。
劉謙,〈遼寧義縣保安寺發現的古代墓葬〉,《考古》1961年1期,頁53,8。
鍾侃,〈寧夏固原縣出土文物〉,《文物》,1978年12期,頁86~87。
戴應新、孫嘉祥,〈陜西神木縣出土匈奴文物〉,《文物》,1983年12期,頁23~30。
龐昊,〈翁牛特旗發現兩漢銅牌飾〉,《文物》,1998年7期,頁42~43,78。
龔國強,〈新疆地區早期青銅器略論〉,《考古》,1997年9期,頁7-20。
羅豐、韓孔樂,〈寧夏固原近年發現的北方系青銅器〉,《考古》,1990年5期,頁28~37。
羅豐,〈固原青銅文化初論〉,《考古》1990年8期,頁734~749。
灤平縣博物館,〈河北省灤平縣梨樹溝門山戎墓地清理簡報〉,《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8》,1977年1月,頁1274~1279 。
三、圖錄
遼寧省博物館編,《遼寧省博物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12月。
馬自樹主編,《中國邊疆民族地區文物集萃》,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12月
劉慶柱主編,《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5月。
東京國立博物館編,《大草原の騎馬民族—中國北方の青銅器》,東京國立博物館,1997。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編委會,《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青銅器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