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敏(2007)。新移民子女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以澎湖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研究所,台南市。 王光宗(2007)。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6,24-51。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41,99-127。 王宏仁、沈倖如(2003)。「融入」或「逃離」?─ 越南新娘的在地反抗策略。2010/09/12,取自http://benz.nchu.edu.tw/~hongzen/PROSEA.htm#_ftnref10。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
王瑞賢譯(2007)。Basil Bernstein著。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Basil Bernstein: Towards a Theory of Educational Transmission)。台北市:聯經。
卯靜儒(2002)。個人的/政治的:艾波的權力、知識與教育。載於蘇峰山編,意識、權利與教育,77-115。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
行政院內政部統計處(2010)。九十九年第六週政統計通報。2010/07/22,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3829
何青蓉(2007)。成人識字教育的可能性。高雄:復文。
何萬順 (2009)。語言與族群認同: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10),415-479。
吳幸宜譯(1994)。Margaret E. Gredler著。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林天佑(2005)。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研究月刊,135-156。
李明堂、黃玉幸(2008)。台灣十年來東南亞外籍配偶研究趨勢分析-以全國碩博士論文為例。2008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
李淑菁 (2010)。我是誰?誰是我?。台灣查某編,台灣女生留學手記II,118-125。北市:玉山社。
李淑菁(2009)。族群想像下的性/別意象:再思台灣多元文化教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6,179-216。
李韌竹(譯)(1992)。Young, M.F.D.著,課程作為社會構成知識的一種研究取向會,西方教育社會學文選,663-693。台北:五南。
李瑛(2006)。邁向「他者」與「賦權」:新移民女性的學習與教學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41,25-36。 李廣均(2005)。多聽聽他們的心聲!-多元文化與弱勢族群。2010/08/14,取自http://www.ncu.edu.tw/~ncu34814/edu/program2/p204/5a.pdf。
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Uwe Flick著。質性研究導論。台北市:五南。
周平(2006)。肯認、分配與權力:社會正義三個向度理論分析。載於周平、蔡宏正編,臺灣教育問題的批評與反省,39-57。嘉義:南華教研所。
林怡萱(2006)。台灣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相關議題研究之分析:以90~94學年度碩博士論文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林彩岫(2007)。新移民子女的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探討。新移民子女教育,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習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編。臺北:冠學文化。
林翠玲(2009)。從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省思台灣新移民子標記化的問題。研習資訊,26(3),55-65。 邱琡雯(2000)。在臺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同化?還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學刊,29,197-219。 邱琡雯(2005)。性別與移動:日本與臺灣的亞洲新娘(增訂一版)。台北:巨流出版社。
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中: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洪惟仁(2002)。台灣的語言政策何去何從。載於施政鋒主編,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台北:前衛。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臺灣社會研究,43,153-196。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夏曉鵑(2004)。實踐式研究的在地實踐: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9,1-47。 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月刊,97,6-27。 馬藹萱(2005)。跨國婚姻子女族群認同之初探。2005年台灣社會學會年會論文。
張芳全(2007)。新移民子女研究界說。載於張芳全等著:新移民子女的教育,1-24。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盈堃、彭亦婷、邱韻芝(2008)。語言與象徵權力:新移民女性與其子女的教育問題。載於張盈堃主編,教育的文化/文化的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張茂桂(1996)。臺灣歷史上的族群關係—談「身份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臺灣史蹟源流研習會講義彙編,3-6。 張茂桂(2002)。種族與族群關係。載於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張茂源(2009)。新住民子女家長參與子女學校教育。研習資訊,26(2),75-80。 張學謙(2002)。紐西蘭語言政策。載於施政鋒主編,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台北:前衛。
教育部(2009)。2010/10/15,取自http://www.edu.tw/files/plannews_content/B0056/教育部補助執行外籍及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計畫作業原則.doc。
許祐瑄(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高年級新移民子女學生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南市。 許雅惠(2009)。魚與熊掌:新移民婦女的社會資本分析。社會政策與社工學刊,13(2),1-54。
許靜芳(2004)。談外籍新娘子女的班級輔導。網路社會學通訊,43。
陳妙芬、萬毓澤合譯(2008)。階級的道德意義,Andrew Sayer著。臺北:巨流。
陳建甫(2003)。「邁向多元族裔社会的教育願景與情節分析:外籍新娘與其下一代所面臨的同化迷失」。教育研究月刊,110,135-143。 陳源湖(2003)。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論述外籍配偶教育之實踐。成人教育,75,20-30。 曾美惠(2006)。不讓孩子學母語 外配家庭有偏見。2010/08/11,取自http://diary.blog.yam.com/shoko1372/article/2141881
游美惠(2008)。性別與多元文化教育。載於譚光鼎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出版社。
黃森泉、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135-169。 葉郁菁(2009)。幼兒教育階段新移民家庭的邊陲化現象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18,101-122。 董峰政(1999)。台灣民間文學的韻律之美─以台灣諺語為例:「台灣母語文化之重生與再建」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南市文化基金會,32-44。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高雄市。 歐淑玲 (2004)。多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某社區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花蓮。 鄭瓊月(2008)。新台灣之子多元文化課程的設計架構與實施策略。人文與社會學報,1(2)。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台北市。 藍佩嘉、吳嘉苓(2005)。變遷中的性別與家庭,弱勢與移民的女性照顧者。載於王振寰、章英華主編,凝聚台灣生命力。台北:巨流。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台北:行人雜誌社。
顏佩如、林冠吟、詹正傑(2009)。國小新移民子女鄉土語言教學之合作行動研究。2009年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社會變遷中的教育發展。
譚光鼎、劉美慧與游美惠編著(2008)。多元文化教育。台北:空大。
蘇復興(2010)。尊重外族先解除語言偏見。中國時報A14版評論廣場2010年5月18日。
Apple, M. W. (1988). Social Crisis and Curriculum Accords. Educational Theory,38(2),191-201.
Banks, J. A. and Banks, C. A (2001).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Ed.) 4nd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Bourdieu, P. (1992).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Gino Raymond and Matthew, Trans.). Oxford, UK: Polity Press.
Bourdieu, P. (2004).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S. Ball (Ed.). The RoutledgeFalmer reader in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196-218).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Falmer.
Hurh, W. M. & Kim, K. C. (1984). Adhesive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 of korean immigrants in the US: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of minority adapta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18, 188-216.
Ogbu, J. U. (1991). Low school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s an adaptation: The case of blacks in Stockton, California. in Gibson, M. A. and Ogbu, J. U. (Eds.). (1991). Minority status and schooling: A Comparison Study of Immigrant and Involuntary Minorities.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