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一〉研究報告
1.施宣光,2000,《開放建築整體規劃與發展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計畫成果報告,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2.葉振輝,1995,〈紅毛港史蹟調查研究專輯〉,《史聯雜誌(27)》,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二〉學術論文
3.王維潔,2000,〈路康建築設計哲學論文集〉,田園城市文化,台北。
4.林欽榮,2003,〈台灣「社區設計」發展之趨勢〉,《城市論壇‧社區建築國際研討會》,高雄市政府工務局。
5.林欽榮,2003,〈台灣「社區設計」發展之趨勢〉,《城市論壇‧社區建築國際研討會》,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高雄。
6.林垂弘,2004,〈論設計的計畫導向—以空間設計計畫書為例〉,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7.林綱偉,1997,〈梅山布農族的生活方式變遷〉,正修學報第十期,P21-40。8.吳連賞,1998,〈紅毛港的聚落發展與社會變遷〉,環境與世界(2)P 85-136,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9.陳逸杰,2002,〈建築構造之日常性的論述形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 系博士論文。10.施國隆,2002,〈社區營造文化政策永續發展可能性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11.盧圓華,2003,〈台灣當代維修型營造現象中的設計實在論-社區建築與空間性文化資產〉,《城市論壇‧社區建築國際研討會》,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高雄。
12.黃國禎,1993,〈文化政策、認同政治與地域實踐──以九○年代宜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13.盧圓華、林恆崇,2004,〈移植到環境共鳴──高雄.紅毛港社區遊廊〉,《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六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論文集》,苗栗。
14.盧圓華、林恆崇,2004.2.21,〈場所性計畫營造與文化政策之媒介研究〉,《中華民國空間設計學會第一屆空間設計學術論文研討會》,台中技術學院,P89~94。
15.盧圓華、林恆崇,2002,〈高雄.紅毛港海洋文化園區──公共造產計畫〉,教育部產學合作中心-南區技專校院學生專題製作成果發表,高雄。
16.林麗珠,2002,〈開放式界面之建築構造理論〉,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三〉書籍資料
17.Norbert Elias 王佩莉譯 ,1998,《文明的進程第一卷〉,三聯書店,北京市。
18.Norbert Elias 袁志英譯,1999,《文明的進程第二卷》,三聯書店,北京市。
19.Garold D.oberlender,呂以寧譯,2002,《營建工程專案管理》,六合出版社,台北。
20.Robert Hershberger,呂以寧、張文男譯,2001,《建築計畫與設計前的管理程序》,六合出版社,台北。
21.大衛.索羅斯比(David Throsby)著,張維倫、潘筱瑜、蔡宜真、鄒歷安譯,2003,《文化經濟學》,典藏雜誌社,台北。
22.王明蘅,1995,〈開放式住宅技術觀念的發軔〉,《空間雜誌》NO.74。p75-80
23.日下公人著,倪心一譯,1994,《無摩擦的輸出》,錦繡,台北。
24.拉普普著,施植明譯,1996,《建築環境的意義—非言語的交流途徑》,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5.林海青,2000,〈教育與人力資源〉,復文,高雄。
26.尼克‧華茲(Nick Wates) ,查里斯‧肯尼維堤(Charles Knevitt)作,1983,《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創興,台北。
27.布魯諾.莫拿利(Bruno Munari),曾堉 洪進丁譯,1999,《物生物》,博遠出版有限公司,台北。
28.哈爾普林著,王錦堂譯,1983,《人類環境中的創造過程》,臺隆書店,台北。
29.阿摩斯‧拉普普(Amos Rapoport)著,施植明譯,1996,《建築環境的意義—非言語的交流途徑》,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30.周志龍,2003,《全球化、台灣國土再結構與制度》,詹氏書局,台北。
31.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仰哲譯,1989,《形而上學》,仰哲出版社,台北。
32.推動台灣火車站保存再生行動聯盟,1998,《推動台灣火車站保存再生行動聯盟-再見火車頭》,創新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
33.黃世孟,1989,〈從台北都市計劃歷史探討空間結構變遷 特質之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學報》,第四卷第一期,p68。
34.夏鑄九,1991,〈為歷史性建築找生路〉,《雅砌月刊》,5月號,p17-18。
35.施進宗,1993,〈歷史性建築之再利用-以日據時期為例〉,《建築師》,11月號,p-100~115。
36.涂爾幹(Durkhein), 許德珩譯,1999 ,《社會學研究方法論》,台灣商務印書管,台北。
37.派屈克‧那特金斯(Patrick Nuttgens),楊惠君等譯,2001,《建築的故事》,木馬文化,台北。
38.陳秋伶譯,1999,《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田園城市,台北。
39.楊裕富著,1997,《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田園城市,台北。
40.褚瑞基,1999,《建築師 建築歷史》,田園城市文化,台北。
41.施植明譯,1998,《建築評論論文集.現代建築與歷史變遷》,田園城市,台北。
42.賀承軍,1997,《建築現代性、反現代性與形而上學》,田園城市文化,台北。
43.劉可強,1996,〈新台灣社區建築意識:社區參與的社會價值與專業意義〉,《建築師》,p94-95。
44.楊德祥,2000,《開放住宅設計參與系統》,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45.傅朝卿,1992,〈本土建築與本土文化-期待台灣地域主義新建築之出現〉,《空間》,9月號。46.傅朝卿,1993,〈老建築的第二春-談台灣日據時期歷史性建築再利用之契機與問題〉,《建築師》,11月號,p-93~99。
47.海德格爾原作,宋祖良譯,1996,《海德格爾的技術問題及其它文章》,七畧書店,台北。
48.黃俊傑、何寄澎主編,1999,《臺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49.黃世輝、宮崎清,1996,《人心之華一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南投,pp.75-83。
50.黃瑞祺,1996,《批判社會學》,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四〉期 刊
51.王明蘅主編,2000,〈開放建築-論文選輯-邁向居民參與及有效之房屋產業〉,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52.吳永毅,1988,〈論營造業中的國家─資本─勞動的關係──由非正式部門的個案研究所作的推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 211-230。
二、外文部分
53.Frankena, William K.,1962,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Education,New York:The Macmillan Co.
54.Habraken, N. John(1971).Supports:An Alternative to Mass Housing, The Architectural Press: London.(Dutch, 1961).
55.Habraken, N. John(1976).Variation,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56.Habraken, N. John(1987).The Control of Complexity, Places, Vol. 4, No.2.
57.Habraken, N.J. 1998). The Structure of the Ordinary, The MIT Press.
58.Kendall, S. & Teicher, J.(2000),Residential Open Building, London: E & FN Spon.
59.Martin, Jane Roland,1985,Reclaiming a Conversation:The Ideal of the Educated.
60.Marc Angelil, 1993, The Construction of a Meta-Physical Structure-Truth and Utility in Nineteenth Century Architectural Theory. “Craft & Architecture”, p-27~38, Modulus, Lnc, New York.
61.Norberg-Schulz, Christian, 1980,“Genius Loci: Toward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Rizzoli, New York.
62.Peter Burman and Michael Stratton, 1997,“Conserving the Railway Heritage”, E & FN Son,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