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泠、王瑞麟、李麗瓊(民87):SWOT分析對國泰女籃訓練評估的運用。大專體育,37期,119-124頁。王泠、鄭元龍(民84):國泰女子籃球隊攻防技術狀態診斷與球員成績表現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學報,6期,229-271頁。
王俊明(民82):張德培與艾伯格準決賽勝負之探討-1992年美國網球公開賽。中華體育,6卷4期,39-47頁。王俊明(民84):從統計觀點分析男子社會甲組籃球聯賽的攻防技術。中華民國大專院校84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
田文正 (民84):第七屆亞洲杯男子手球錦標賽各隊攻守技術能力之比較研究。體育學報,19輯,71-84頁。
田文正、王泠(民73):1984年威廉瓊斯盃各國攻守技術之比較。體育學報,6輯,35-63頁。
田麥久(1990):運動訓練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丘鐘惠、庄家富、孫梅英、張振海、岑浩望、吳煥群、李富榮、徐寅生、梁友能、梁焯輝(1982):現代乒乓球技術的研究。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吳煥群、丘鐘惠、庄家富、劉建和(1992):世界乒乓球技術和打法演進過程及其規律。中國乒乓球協會科研委員會編印:乒壇競技科學診斷(380-382頁)。北京:中國乒乓球協會科研委員會。
朱昌勇(民88):1998年世界盃女子桌球賽三段技術分析。大專體育,41期,53-58頁。朱昌勇(民83):1993年美國桌球公開賽女子單打決賽技術分析研究。政大體育,7期,171-177頁。朱昌勇(民84):1994年世界盃男子單打桌球桌球錦標賽技術分析研究。政大體育,8期,123-132頁。朱昌勇(民88):擬定桌球訓練計劃之研究。大專體育,44期,60-66頁。朱昌勇(民88):大專體育課桌球課程教材之研究。政大體育
研究,11期,77-99頁。
江勁政、相子元(民88):國內優秀男子網球選手專項技術測驗之分析。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大專院校88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
朱慶祚(1979):桌球入門。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李今亮、蘇丕仁(1998):對部分世界優秀男子乒乓球進攻型選手技術實力的評估--兼談十項指標評估法的建立。北京體育學院學報,21卷1期,95-110頁。
何金樑(民85):中共發展競技運動策略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修文、張瑛秋(1998):乒乓球運動員的適應能力。北京體育學院學報,16卷2期,74-頁。
李炯煌(民87):八十五學年度全國高中男子手球聯賽攻防技術之迴歸分析。體育學報,26輯,209-216頁。李振彪(1991):陳靜、李惠芬、焦志敏,競技能力主要因素的診斷研究。北京體育學院學報,1期,95-110頁。
沈啟賓(民85):灰色系統理論在桌球運動員臨場比賽競技能力狀態診斷與目標設定運用之探討。台北市: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沈啟賓、莊豔惠(民80):應用灰色系統理論對李福恩十項全能成績的因素分析與成績預測之探討。體育與運動,73期,32-46頁。
李瑞娟(民83):1994年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亞洲區資格賽台北會賽技術分析。政大體育,12期,147-161頁。吳煥群(1988):如何進行乒乓球科學研究。中國乒乓球協會科研委員會編印:乒壇競技科學診斷(442-455頁)。北京:中國乒乓球協會科研委員會。
吳煥群(1989):第40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觀察報告--中國、瑞典、韓國男子團體技術實力簡析。中國乒乓球協會科研委員會編印:乒壇競技科學診斷(266-275頁)。北京:中國乒乓球協會科研委員會。
吳煥群(1996):乒乓球訓練安排若干特點之研究。中國乒乓球協會科研委員會編印:乒壇競技科學診斷(394-398頁)。北京:中國乒乓球協會科研委員會。
吳煥群、李振彪(1990):乒乓球運動員技術診斷方法的研究。乒乓世界,38期,38-40頁。
吳煥群、李振彪、陶志翔、丁衛、周健康(1989):乒乓球比賽中實力評估與技術診斷的方法及其應用效果。國家體委體育科學研究所學報, 2卷1期,32-41頁。
吳煥群、周健康、李振標、陶志祥、丁衛、吳宏(1988):第24屆奧運會雙打主要對手技戰術分析。中國乒乓球協會科研委員會編印:乒壇競技科學診斷(123-156頁)。北京:中國乒乓球協會科研委員會。
李傳廉、胡哲彪(1983):十項全能運動的內在規律和發展趨勢。武漢體育學院1953-1983科研論文選集(271-277頁)。
吳煥群、廖學勇(1997):乒乓球技術形成之理論解釋。中國乒乓球協會科研委員會編印:乒壇競技科學診斷(332-339頁)。北京:中國乒乓球協會科研委員會。
吳德成(民87):桌球。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技術報告書。林正常(民76):運動科學與訓練(增訂二版)。台北:銀禾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金延傳(1997):手球比賽中運動員技術失誤原因初探。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卷3期,79-82頁。
林松青、沈啟賓(民84):1994年美孚盃亞洲女桌名人賽比賽綜合技術分析之探討。光武學報,20期,355-396頁。林松青、沈啟賓(民84):1994年世界男子單打桌球錦標賽比賽綜合技術項目編製與比較分析研究。光武學報,20期,287-354頁。林清山(民81):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金延傳(1997):手球比賽中運動員技術失誤原因初探。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卷3期,79-82頁。
紀世清(民85):羽球選手專項體能測驗項目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卷2期,63-81頁。姚漢禱(民78):杜蒙第四十屆世界桌球錦標賽比較分析。國民體育季刊,18卷4期,133-139頁。姚漢禱(民74):台灣大學男子桌球代表隊技術分析。體育學報,7輯,113-124頁。姚漢禱(民75):桌球雙打技術分析。中華體育,4期,42-47頁。姚漢禱(民74):第四屆大專教職員桌球賽女子組比賽分析。中華體育,1期,69-77頁。姚漢禱(民77):大學女子桌球的技術評量研究。體育學報,10輯,31-40頁。姚漢禱(民75):預測桌球單打比賽之成績表現。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大專院校88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
姚漢禱、黃欽永(民84):編製桌球發球適性化測驗的軟體。體育學報,20輯,159-166頁。秦志鋒(1992):乒乓球雙打比賽技術應用和配合規律研究。乒壇學術動態,1期,1-6頁,中國乒乓協會科研委員會編印。
秦志峰、張曉蓬、吳煥群、張燮林、蔡振華(1996):第12屆亞運會乒乓項目中外主力隊員技術特徵和比賽實力研究。中國乒乓球協會科研委員會編印:乒壇競技科學診斷(215-225頁)。北京:中國乒乓球協會科研委員會。
唐建軍(1997):第四十三屆世乒賽中國及歐洲優秀男雙選手技戰術分析。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卷2期,85-89頁。
唐建軍(1998):乒乓球專項身體素質訓練內容、方法及訓練控制的研究。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學報,18卷5期,35-37頁。
翁樹平、呂芳陽(民88):羽球運動員基本運動能力與技術表現相關性之研究。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大專院校88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
逢海東(民76):籃球比賽記錄與攻守技術相關性分析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體育運動組印行。
陳谷宗、郭月娥(民88):2000年雪梨奧運男子田賽成績之預測分析。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大專院校88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
張思敏(民74):從網球比賽的統計資料中探討球技的應用與分析。中華體育,1輯,53-56頁。曹竟成(1996):對中、美男子籃球若干技術指標的比較評析。體育與科學,64期,34-35頁。
陳惠珠、張昭盛、沈啟賓(民80):女子桌球運動員綜合技術評量與成績表現預測之探討。體育與運動,70期,50-58頁。曹健仲、張延飛(民83):籃球比賽成績的攻防技術代表性項目之編製。體育學報,18輯,113-124頁。
許樹淵(民73):女子全能運動代表性項目之編製。體育學報,6輯,151-162頁。許樹淵(民73):男子全能運動代表性項目之編製。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大專院校73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
許樹淵(民73):運動員體格分析-第一屆世界田徑錦標賽。中華民國田徑協會出版,323-349頁。
許樹淵(民76):人類投擲成就限制的外在預測。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大專院校88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
許樹淵(民79):1988年奧運會成績分析。中華台北奧會印行,151-162頁。
黃郁琦(民89):羽球雙打技術探討與分析--以2000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雙打決賽為例。政大體育研究,12期,63-71頁。黃晉揚、黃俊清(民89):運動技術分析資料收集方式的探討。大專體育,49期,89-94頁。曾振豪、王樹聲、陳湛炳(1995):中國乒乓球技、戰術訓練方法的系統研究。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學報,15卷3期,23-30頁。
黃欽永(民81):手球競賽攻擊技術現場電腦記錄與分析之研究。體育學報,14輯,367-380頁。過家興(1990):運動訓練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廖學勇(民78):桌球運動橫拍攻擊技術之分析研究。台北:台北體專體育學術研究會。
廖學勇(民74):桌球運動基本技術訓練法之研究。台北:台北體專體育學術研究會。
廖學勇(民86):桌球橫拍削球打法技術之分析與訓練法之研究。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廖學勇(民86):大陸隊蘘括第43屆世界桌球錦標賽所有金牌其主力球員戰術之解析。大專體育,30期,60-68頁。廖學勇(民86):桌球技術形成的機轉與動力定型。臺灣體育,91期,41-50頁。劉中興(民83):中國文化大學男子甲組網球運動員基本運動能力的現況分析與探討。中國文化大學體學會。
劉中興(民87):華裔網球名將張德培發球與接球表現之探討。大專體育,36期,90-95頁。
劉中興、羅宏仁(民88):1997年美國網球公開賽各項戰況變數與比賽勝負之比較研究。大專體育,43期,113-117頁。劉亞文(民71):大學男子桌球運動能力測驗項目之編製研究。師大體育研究所集刊,9輯,275-319頁。
蔡明志、江界山、陳鴻雁(民87):女子跆拳道選手各類攻擊動作型態之攻擊率、得分率及成功率分析--以第28屆全國大專運動會跆拳道女子甲組比賽為例。大專體育,37期,75-82頁。劉典謨(民84):職籃元年各隊攻防技術分析及勝負預測。台南:供學出版社。
劉淑芳、潘永芝(1991):對中國與瑞典男子乒乓球隊在37-40屆世乒賽中發球、發球搶攻、發球後連續搶攻搶拉的效果分析。北京體育學院學報,3期,68-77頁。
蔡惠玲(1996):第43屆世乒賽女子單打比賽評析。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卷3期,81-83頁。
劉鎮國(民86):1995年世界大學運動會女子排球賽技術分析。大專體育,33期,36-48頁。劉獻武、林文弢、胡亦海、何健、王賀立、王金燦(1991):運動選材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謝淑娟(民88):桌球運動基本技術動作指導與分析評定。政大體育研究,11期,105-112頁。謝淑娟(民89):中國大陸桌球論壇。政大體育研究,12期,73-82頁。謝淑娟(民89):探討崔秀里與削球手比賽綜合技術使用之差異。政大體育研究,12期,83-105頁。蘇丕仁(1995):乒乓球教學與訓練。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蘇耿賦、何燕捐(民88):國立嘉義技術學院羽球隊一般運動能力測驗項目編製之探討及集訓成效之研究。臺灣體育,105期,24-30頁。
蕭存沂(民88):桌球運動中發球技術概念之介紹。臺灣體育,107期,19-21頁。龔樹森(民65):桌球理論與實際。台北:天下出版社。
二、 外文部分
An, Y. K. (1983). Study for numbers used and scoring ability of each kicking. Major in Physical Education Graduate School Dongguk University.
Chin, M. K., Wong, A. S. K., SO, R. C. H., Siu, O. T., Steininger, K., & Lo, D. T. L. (1995). Sport specific fitness testing of elite badminton player.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9(3),153-157.
Cox, D. R.(1983). The Analysis of Binary. London: Champman & Hall.
Greene, R. F. (1976).The Backboard test of tennis ability. Athletic Journal, 56(8), 26-46.
Hosmer, D. W. & Lemeshow, S. (1989). Applied logistic regression. Casada: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Mao, Y. (1992). The effects of three grading systems on student Outcome measures in table tenni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Norris, M. (1980). Guinnes Book of Olympic records. Olympic (Ed.), A bautam book( pp.177-184).
Tritschler, K.A. (1987). Use of statistics in recently- published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