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6 04: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鍾儀
研究生(外文):CHUNG, YI
論文名稱:宜蘭椅設計大賞之設計符號與文本意義探析
論文名稱(外文):Analysis of Signs and their Textual Significance in Design Creation: A Case Study of Yilan Chair Design Competition
指導教授:于國華于國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 KUO-HUA
口試委員:廖仁義林義斌
口試委員(外文):LIAO, JEN-ILIN, YI-PING
口試日期:2017-06-1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藝術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7
中文關鍵詞:宜蘭椅地方意象設計符號文本分析宜蘭研究
外文關鍵詞:Yilan ChairPlace ImageSigns in Design CreationTextual AnalysisYilan-stud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5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在消費社會與地域發展的境況下,以地方文化為題的文創商品設計日趨增多。設計透過擷取地方文化元素,轉換成兼具美學與技術的設計造形符號,並建構出獨特的產品意象傳遞給消費者,使得地方文創商品具有表徵地方文化與帶動其經濟發展之作用。於1980年代開始以文化立縣政策發展地方的宜蘭,在多樣政策活動與傳播媒介的再現中,逐漸形構出獨有的地方意象,同時也成為凝聚地方認同與推展地方知名度的手段。宜蘭近年來也開始致力於地方文創產業的發展,持續地方的再現與建構。
本研究以「宜蘭椅設計大賞」設計競賽為分析案例,將獲獎作品與其創作文字介紹,視為設計者欲傳遞宜蘭地方意象的文本。並使用符號學理論,建構一設計符號的分析架構,梳理獲獎作品所選用的地方符號類型、能指/所指關係,並以比喻式設計分析設計轉化運用之手法。此外,藉由明示義/隱含義概念,解析作品的產品意象,並進一步探索宜蘭椅文本在多重意義的結構中,如何建構、形塑與再現地方之可能。
研究發現,獲獎作品所選用的地方符號具多樣性,但大多偏具象或是較容易轉化成設計造型,傳遞出了親和無距離、具自然感的地方意象。宜蘭椅作為設計人才的交流平台、童玩節的延續、地方文創政策一環與地方品牌的象徵,上述文本交織的多重意義,共同建構了宜蘭神話之可能。

Consumer society impact on place development increasingly.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ere are more culture commodities that are designed with elements of regional culture. Those commodities present unique product image to consumers, and help showing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aiwan, Yilan County started local development with the government’s policy in 1980. It has been created the unique place image by various policies and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media. Recently, Yilan County continued creating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by developing Loc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This thesis analyzed the case of Yilan Chair Design Competition. In this thesis, the design products and its word description in this competition were the text that could represent regional culture. This thesis use semiotics a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classify Yilan’s regional culture signs, and also find the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of these signs. On the other hand, product semantics were used to clarify the design methods of these products. The thesis also analyzed the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to understand their product image. At last, the thesis explored the multiple meanings in the Yilan Chair Design Competition to understand how to bring out Yilan County’s image.
The study result found that the design products had a variety of Yilan’s regional culture signs, and most of the culture signs were turn into specific images. Overall, the place images of these design products are friendly, natural, rural, and nostalgic. Furthermore, Yilan Chair Design Competition is considered as a platform of communication with designers, the continuance of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olklore & Folkgame Festival, a part of loc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olicies, and a example of Local Brand. All of these complicate meanings can make the possibility of Yilan Myth.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問題意識 5
第四節 研究目的 5
第五節 研究問題 6

第貳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符號學 7
第二節 設計與符號 17
第三節 地方與符號 25
第四節 宜蘭地方發展歷程 36
第五節 本領域相關研究 5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61
第一節 研究流程 6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6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5

第肆章 宜蘭椅設計大賞符號分析 67
第一節 宜蘭椅設計大賞介紹 67
第二節 各屆獲獎作品設計符號分析 77
第三節 獲獎作品地方符號分類 100
第四節 獲獎作品設計傾向 109
第五節 獲獎作品產品意象分析 116

第伍章 宜蘭椅設計大賞文本探索 121
第一節 宜蘭椅設計大賞之地方意象分析 122
第二節 宜蘭椅設計大賞之文本意義探析 127
第三節 宜蘭椅與宜蘭厝:設計作為形塑地方之策略 136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14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3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51
第三節 結語 155

參考文獻 157

附錄一 宜蘭椅設計大賞獲獎作品分析編號 168
附錄二 宜蘭椅設計大賞獲獎作品文字介紹與圖片 172

一、中文文獻
Babbie, Earl(2004)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李明寰、李承宇等 譯)。台北市:湯姆生。(原著2001年出版)。
Barthes, Roland著(1988)。符號學要義。(Elements of Semiology,洪顯勝 譯)。台北市:南方。(原作1964年出版)。
Barthes, Roland著(1988)。符号学原理 :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Elements de semiologie,李幼蒸 譯)。北京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原著1970年出版)
Barthes, Roland著(1998)。神話學。(Mythologies,許薔薔、許綺玲 譯)。台北市:桂冠。(原著1975年出版)
Button Stool。上網日期:2017年5月24日。檢自:http://2dots.tumblr.com/post/32814814203/2dots-design-spotlight-button-stool-by-yeongwoo
ben1974748(2013年5月29日)。【Youtube影片】鄉親熱線 宜蘭椅設計大賞。2017年4月26日。檢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sjB2yKI-mc
Culler, Jonathan著(1992)。索緒爾。(Saussure,張景智 譯)。台北市:桂冠。(原著1986年出版)。
Cresswell, Tim著(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徐苔伶、王志弘 譯)。台北市:群學。(原著2004年出版)。
Fiske, John(1995)著。傳播符號學理論。(Introduction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張錦華等 譯)。台北市:遠流。(原著1990年出版)。
Flick, Uwe(2007)著。質性研究導論。(Qualitative Sozialforschung,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 譯)。台北市:五南。(原著2002年出版)
Lichtman, Marilyn(2010)著。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User’s Guide,江吟梓、蘇文賢 譯)。台北市:學富文化。(原著2000年出版)。
Papanek, Victor著(2013)。為真實世界設計。(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楊路 譯)。台北市:五南。(原作1970年出版)。
Peet, R著(2004)。現代地理思想。(Modern geographical thought,王志弘、張華蓀、宋郁玲、陳毅峰譯)。台北市:群學。(原著1998年出版)
Roukes, Micholas(1995)。設計的表現形式。(Design synectics : stimulating creativity in design,呂靜修 譯)。台北市:六合。(原作1988年出版)。
Roberto Verganti著(2011)。設計力創新。
(Design-Driven Innovation: changing the rules of competition by radically innovating what things mean,呂奕欣 譯)。台北市:馬可孛羅。(原著2009出版)。
Saussure, Ferdinand著(2009)。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劉麗 譯)。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原著1960年出版)。
Scott, A. (2000).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 London: Sage. 轉引自梁炳琨、張長義(2004)。地理學的文化經濟與地方再現。地理學報,35,81-99。
Tuan, Yi-Fu著(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潘桂成 譯)臺北市:國立編譯館。(原著於1977年出版)
Urry, John著(2007)。觀光客的凝視。(The Tourist Gaze,國立編譯館主譯、葉浩譯)。台北市:書林。(原著2002年出版)。
Woodsduck。上網日期:2017年5月24日。檢自:http://florianhauswirth.ch/designworks/product/woodsduck.html
王受之(1997)。世界現代設計。台北市:藝術家。
王桂沰(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台北市:全華。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1,169-195。
王增榮、王俊雄(2011)。浪漫的真實:戰後蘭陽建築展。台北市:田園城市。
王鴻祥、洪瑞璘(2011)。文創商品的隱喻設計模式,設計學報,16-4,35-55。
文化創意發展法(99年2月3日公布)。
冬山河親水公園。上網日期:105年7月30日。檢自: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5000&Itemid=111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2014年09月25日)。2014宜蘭國際文創論壇 打造多元魅力創意城市!。上網日期:2017年4月26日。檢自:台灣創意設計中心http://www.tdc.org.tw/news_detail47.htm
朱和平編著(2012)。現代設計史。台北市:五南。
何秀煌(1997)。歷史的「詮釋」和歷史的「還原」──對於「宜蘭研究」的一些思考。「宜蘭研究」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市: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何致中(2002)。地方與認同-宜蘭地區地方特質與認同政治間的關連。(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
吳光庭(2003)。遙遠的訊息-本土建築發展脈絡中的「宜蘭厝」。寧靜的地景革命:第二期宜蘭厝建築圖集。台北市:田園城市。
李幼蒸(1996)。理論符號學導論(一):人文符號學。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李侑芳(2004)。社區文化商品的符號運用-以湖本村文化創意產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
李佳馨(2002)。羅蘭.巴特符號學「方法論向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素月(2011)。誰的龜山島和冬山河?地方意象與地方感的再現政治。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台北市:群學。
李素月(2003)。文化治理與地域發展─九○年代以降宜蘭的空間─社會過程(1990〜2002)。(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李亞傑、何泉明(2008)。文化設計之意象傳達研究。設計研究,8,78-86。
李天鐸、邱誌勇等(2011)。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台北市:遠流。
李建緯(2006)。什麼是符號學?從藝術作品談起。暨大電子雜誌,40。
李依倩(2006)。歷史記憶的回復、延續與斷裂:媒介懷舊所建構的“古早台灣”圖像。新聞學研究,87,51-96。
林崇宏(1999)。造形。設計,藝術。台北市:田園城市。
林崇宏(2012)。工業設計論:產品美學設計與創新方法的探討。台北市:全華圖書。
林品章(2012)。設計學方法論。台北市:桑格。
林銘煌(2001)。產品設計中造形的編碼與解碼。設計學報,6-2,39-52。
林銘煌、黃慶賢(2002)。比喻式設計的邏輯與產品功能認知之關連。設計學報,7-2,1-15。
林家祥(2011)。地方文化特色之產品設計策略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
林沁穎(2012)。地方文化商品設計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
林芳怡(2003)編著。寧靜的地景革命:第二期宜蘭厝建築圖集。台北市:田園城市。
林宜靜(2016年09月26日)。文創輔導有成!扎根於宜蘭的靚好設計 松菸展出。上網日期:2017年4月26日。檢自: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926001874-260405
宜蘭縣政府(1996)。宜蘭縣統計要覽。宜蘭: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文化發展科(2016年3月)。105-106年度宜蘭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上網日期:106年4月26日。檢自:http://personnelold.e-land.gov.tw/personnel/OrganizeLearn/file/km/20160322162437_f1.pdf
宜蘭椅設計大賞官方網站。上網日期:106年3月20日。檢自:http://ycdaward.wixsite.com/2015
宜蘭椅設計大賞(2014年6月6日)。【Youtube影片】2014宜蘭椅設計大賞 ─聚焦宜蘭.從故事說起 workshop 林秋芳局長致辭。上網日期:2017年4月26日。檢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9G3JsVqhI
周美惠(2010年6月23日)。手創蘭陽 體現生活美學。上網日期:2017年4月26日。檢自:人間福報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88525
周伶繁(2015年9月30日)。2015宜蘭椅設計大賞 兒童椅美學 滿滿蘭陽文創味。上網日期:2017年4月26日。檢自:經貿透視雙周刊http://www.trademag1.org.tw/article-contentdata-102800-116451
洪如玉(2013)。「地方」概念之探究及其在教育之啟示。人文社會學報,9(4),257-279。
姚村雄(2009)。殖民觀點的視覺符號建構─日治時期美術設計之「台灣圖像」符號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班。
徐惠隆(1992)。蘭陽的歷史與風土。台北市:臺原。
徐啟賢、林榮泰(2011)。文化產品設計程序。設計學報,16-4,1-18。
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台北:五南。
梁炳琨、張長義(2004)。地理學的文化經濟與地方再現。地理學報,35,81-99。
星野克美等(1998)。符號社會的消費(黃恆正譯)。台北市:遠流。
曹志明(2007)。設計社會學。設計研究,7,42-48。
曾坤民(2008)。產品設計 : 歷史與挑戰。台北市:五南。
曾旭正(2003)。後山日先照---談宜蘭厝的歷史意義。寧靜的地景革命:第二期宜蘭厝建築圖集。台北市:田園城市。
曾旭正(2010)。地點、場所或所在-論 “place” 的中譯及其啟發。地理學報,58,115-132。
侯博倫(2007)。文化商品意象傳達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
陳登欽(1996)。「宜蘭厝」過程側記─一個未經計畫的摸索。建築師,254,109-110。
陳朮洲(2009)。以符號消費觀點探討產品設計中情感聯想的模式研究─以隨身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
陳逸原、鄧怡莘(2004)。意象圖片應用於產品造形發想之研究─以運動意象圖片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陳德星(2003)。宜蘭縣觀光政策之形塑與推動。(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班。
陳旺祥(2009)。視覺設計應用於地方文化創意產業之創作研究----以宜蘭意象文化商品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
陳亭儒(2004)。從符號學角度詮釋傳統吉祥圖案之研究-以蝙蝠吉祥圖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
陳玫霖(2002)。性別、政治與媒體:報紙如何報導女性政治人物。(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陳玟綺(2017年04月19日)。第五屆宜蘭椅設計大賞 徵件起跑。上網日期:2017年4月26日。檢自: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17/4/19/n9053832.htm
許毓容(2005)。主題式意象轉化於文化商品造形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博士班。
游本謀(2014年12月20日)。宜蘭椅走進世界兒童椅舞台。上網日期:2017年4月26日。檢自:好新聞http://www.good-news.com.tw/newsmain.asp?id=914
管倖生(2010)。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市:全華圖書。
黃雯娟(1998)。宜蘭縣水利發展史。宜蘭市:宜蘭縣政府。
黃盛璘 主編(1992)。宜蘭深度旅遊手冊。台北:遠流。
黃國禎(2002)。解構宜蘭經驗 邁向想像的地方認同:1990-2000。台北市:黃國禎。
黃哲淵(2004)。地域性住宅風貌的營造過程-以第一屆宜蘭厝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
張岑瑤、莊鈺如(2011)。創新於文化裡扎根:文化商品設計模型初探。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1-3,151-164。
張淑玲(2016年09月04日)。2016宜蘭椅設計大賞揭曉。上網日期:2017年4月26日。檢自:今日新聞https://m.nownews.com/news/2227919
厦门网(2013年10月27日)。探访文博会宜兰馆 主打创意牌“鸭子”椅吸引眼球。2017年4月26日。檢自:厦门网http://roll.sohu.com/20131027/n388996138.shtml
游蕙瑜(2001)。以符號學角度探討設計過程中意義與物品轉換的作用與模式-以轉換機能為生活意義之設計物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
衛萬里(2011)。無形文化符碼於商品設計程序之應用-以臺灣閩南鬼神諺語為例。設計學報,16-3,69-93。
賴國榮(2012)。符號傳達的基礎之探討―巴特《神話學》與符號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
董秀雲(2013年11月2日)。廈門文博會 宜蘭館獲展示金獎。上網日期:2017年4月26日。檢自:臺灣新生報
https://tw.news.yahoo.com/%E5%BB%88%E9%96%80%E6%96%87%E5%8D%9A%E6%9C%83-%E5%AE%9C%E8%98%AD%E9%A4%A8%E7%8D%B2%E5%B1%95%E7%A4%BA%E9%87%91%E7%8D%8E-160000071.html
楊憲宏 總編(1993)。宜蘭 : 台灣人的心靈故鄉。台北市:高寶。
楊裕富(2002)。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台北市:亞太。
蔡孟珊(2007)。地方文化符號於文化商品設計過程中的轉化與運用─以雲科大工業設計系學生文化商品設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
潘兆禎(1996)編著。為宜蘭的生活起厝 宜蘭厝建築圖集。宜蘭縣:宜蘭縣政府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潘怡靜(2015年01月16日)。童椅好趣味!生活美學 激發想像。上網日期:2017年4月26日。檢自: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inance/20150116/36329907/
潘岳(2003年07月29日)。創意椅子。上網日期:2017年4月26日。檢自: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30729/226188/
潘岳(2013年12月20日)。打造宜蘭為創意城市 縣長林聰賢立下目標。上網日期:2017年4月26日。檢自: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31220/312355/
羅中峰(2004)。關於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的若干省思—兼論文化產業政策的經濟思維。佛光大學第一屆社會與文化發展研討會,宜蘭縣。
鄭洪(2005)。台灣原住民文化應用於產品設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鄭樺(2016年5月17日)。2016「宜蘭椅設計大賞」起跑 跨越文創到產業。上網日期:2017年4月26日。檢自: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16/5/17/n7903517.htm
鄭樺(2015年06月01日)。宜蘭椅設計工作坊 助參賽者汲取專業。上網日期:2017年4月26日。檢自: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15/6/1/n4447815.htm
劉建欣(2008)。應用文化元素之產品設計手法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劉大和(2012)。文化在與不在?人文取向的文化產業視野。新竹:交大出版社。
劉育瑜(2013)。漢字文化創意商品設計之視覺符號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碩士班。
蕭明瑜(2000)。產品符號學與解構理論。朝陽設計學報,1,73-82。
趙毅衡、胡易容(2014)。符號學:傳媒學辭典。台北市:新銳文創。
廖淑容(2004)。宜蘭文化發展模式的形塑與困境。立德學報,2-1,59-81。
廖本全、李承嘉(2002)。「存在空間」的詮釋:傳統空間規劃的一個省察。臺灣土地研究,6(1),83-104。
廖世璋(2016)。地方文化產業研究。台北市:巨流。
顏鈺婷(2010)。《宜蘭文獻雜誌》與宜蘭歷史再書寫。宜蘭文獻雜誌,100,2-40。
蘭陽新聞網(2016年07月25日)。宜蘭椅設計工作坊|引領夢想邁向實踐。上網日期:2017年4月26日。檢自:蘭陽新聞網https://lanyangnews.blogspot.tw/2016/07/blog-post_36.html
臺灣縣市八景系列4-----蘭陽八景的今昔。上網日期:105年8月26日。檢自:http://weng3309.pixnet.net/blog/post/3880672-臺灣縣市八景系列4-----蘭陽八景的今昔(1800-1
蘇揚期、王柏山(2005)。「地方感」研究觀點的探討-從人本主義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到都市意象學派。社會科教育研究,10,109-136。

二、外國文獻
Adams, L.S. (1996).Semiotics1: Structuralism and Post-Structuralism. In L.S.Adams, The methodologies of art, pp133-161, Colorado:Westview Press.
Barthes, R. (1993). Mythologies (Annette Lavers, Trans). London: Vintag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57)
Currie, D. (1994). ‘ Going green’ Mythologies of consumption in adolescent magazines. Youth & Society, 26(1), 92-117.
Entrikin, J.N. (1976). Contemporary humanism in ge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ó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66 : 616.
Relph, E. (1976). Place and Placeless. London: Pion Limited.
Saussure, Ferdinand., Bally, Charles., Sechehaye , Albert., Reidlinger , Albert., Baskin, Wade. (1960).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London : Peter Owen Ltd.
Verdonk, Peter. (2002). Stylistics. OUP Oxford.
Wolf, M. (1988).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textual analysis: Prospects and problems of theoretical converg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 135-14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Scott, A. (2000).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 London: Sage. 轉引自梁炳琨、張長義(2004)。地理學的文化經濟與地方再現。地理學報,35,81-99。
2.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1,169-195。
3. 王鴻祥、洪瑞璘(2011)。文創商品的隱喻設計模式,設計學報,16-4,35-55。
4. 李依倩(2006)。歷史記憶的回復、延續與斷裂:媒介懷舊所建構的“古早台灣”圖像。新聞學研究,87,51-96。
5. 林銘煌(2001)。產品設計中造形的編碼與解碼。設計學報,6-2,39-52。
6. 林銘煌、黃慶賢(2002)。比喻式設計的邏輯與產品功能認知之關連。設計學報,7-2,1-15。
7. 洪如玉(2013)。「地方」概念之探究及其在教育之啟示。人文社會學報,9(4),257-279。
8. 徐啟賢、林榮泰(2011)。文化產品設計程序。設計學報,16-4,1-18。
9. 梁炳琨、張長義(2004)。地理學的文化經濟與地方再現。地理學報,35,81-99。
10. 曹志明(2007)。設計社會學。設計研究,7,42-48。
11. 曾旭正(2010)。地點、場所或所在-論 “place” 的中譯及其啟發。地理學報,58,115-132。
12. 張岑瑤、莊鈺如(2011)。創新於文化裡扎根:文化商品設計模型初探。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1-3,151-164。
13. 衛萬里(2011)。無形文化符碼於商品設計程序之應用-以臺灣閩南鬼神諺語為例。設計學報,16-3,69-93。
14. 蕭明瑜(2000)。產品符號學與解構理論。朝陽設計學報,1,73-82。
15. 廖淑容(2004)。宜蘭文化發展模式的形塑與困境。立德學報,2-1,5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