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人力司,陸海空軍軍官士官任官條例,總統 (69) 台統 (一) 義 字第 3670 號令制定公布全文 18 條,69.6.29。
方潤強(2003),「海軍陸戰隊志願役士官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研究」,高雄: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麗雪(2003),「國軍志願役士官生涯規劃之研究」,國管指參班92年班畢業論文。
王豫明(2005),「工作生活品質與員工離職傾向探討-以海軍某後勤支援指揮部為例」,高雄: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朱建平(2003)組織成員的政治知覺對離職傾向之影響 :工作滿足的中介效果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安民(2002),組織政治知覺對員工態度之影響,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永聖(2002), 南區國稅稽徵人員對激勵制度之知覺及其與工作滿足、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城保(2003),「聯勤運輸部隊指職士官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管戰略班92年班畢業論文。
江斌玉(1988),激勵行為與績效之研究,銘傳學報,第24期,頁81-110。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二版。
邱皓政(2005),「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初版。
林孟蓉(2006),「領導型態、激勵措施認知、工作滿意度與離職傾向之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燕萍(1994),直銷商獎酬制度之激勵效果分析, 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祥(1996),企業人員之人口統計變項、工作特性與激勵因素之相關研究,以中部地區企業為例,東海大工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紀式勉(2001),「國軍志願役士官服役階段生涯規劃之研究-以海軍艦隊士官為例」,國管戰略班90年班論文。
許士軍(1977),「工作滿足、個人特徵與組織氣候-文獻探討及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三十五期,P.27。許士軍(1988),管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郭添漢(2007),「以雙因子理論運用於工作態度和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陸戰隊志願士官為例」,國管戰略班96年班畢業論文。
陳定國(1981),企業管理,台北:三民書局。
陳麗如(2004),「軍人角色定義、生涯期望與工作態度關係之研究-常備軍官與預備軍官差異」,台北: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英忠(2001),現代管理學,四版,台北:華泰書局。
張大川(1997),「從激勵-保健理論探討激勵與工作滿足感之關係-以銀行業為例」,台北: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振添(2002)「國軍專業保修士官留營意願因素之研究-以聯勤通基處為例」,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指參班畢業論文。
莊靜宜(民89),「高科技產業與傳統產業從業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俊昌(2000),「企業文化契合度與留職傾向之研究-以中國石油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顧建光(2002)。員工激勵-勞資雙贏的管理。台北:勝景文化。傅肅良(1989)。員工激勵學。台北:三民書局。
楊筱華(2007),「雙因子理論於網路拍賣平台使用性評估之應用」,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97年畢業碩士論文。
盧照陽(1993),組織行為:管理心理導向,台北,華泰書局。
二、英文部份
Ash,P.(1954),”The Sra Employee lnventory-A Statistical Analysis”,Personnel Psychology,7,P.337-364.
Baehr.M.E.(1954),”Afactorrial Study of The Sra Employee lnventory”,Personnel Psychology,7,P.319-336.
Davis,k.(1972),Human Relations at work: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42-48.
Dessler, G.(1994),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ew Jersey:prentice-Hall.
Fournet, G. P., Distefano, M. K. and Margaret, W. P.(1966), “Job Satisfaction:
Issues and Problems", Personnel Psychology , 19, 324-339.
Gellerman, S.(1963), Motivation and Productivity,3rd ed.,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Herzberg, F.(1959),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Herzberg F.,”Work and Nature of Man”(The World Publishing Co.,1966).P.75。
Kaiser, H. F.(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Vol. 39, No. 1, pp.31-36.
Kelly, P.M.(1996), Downzizing and other related workforce trends:An employee benefits perspective, Benefits Quarterly(12),8-42
Leonard, N.H.,Beauvais, L L.,& Scholl, R. W.(1999).Work motivation:The incorporation of self concept-based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52,969-998.
Locke, E.A. (1973), “Satisfiers and dissatisfiers among white-collar and blue-collar employe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8(1), pp.67-76.
Robbins, S.P.(1993),Management(4th ed),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Smith, P.C.,Kendall, L.,&Hulin, C.L.(1969),The measurement of satisfaction work and retirement. Chicago:Rand McNally.
Vroom.V.H.(1964),Work and Motivation.N.Y.John Willey & Sons.lnc.。
Zaltman, G & Burgur, P.C(1985),Marketing Research:Fundamentall and Dynamical,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