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7 05: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雯淩
研究生(外文):WEN-LING HUNG
論文名稱:大學藝文空間社群合作策略之研究: 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University Art Gallery’s Collaboration Strategies: A Case Study of Nanhai Gallery,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指導教授:林曼麗林曼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un-Lee Lin
口試委員:黃海鳴蘇瑤華
口試委員(外文):Hai-Ming HuangYao-Hua Su
口試日期:2015-12-0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應用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1
中文關鍵詞:南海藝廊社群合作資源依賴
外文關鍵詞:Nanhai Gallerycommunity-based collaboration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7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當代藝文空間的發展與所處的社會環境,彼此有著緊密的交互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從2013年起自負盈虧的過程中所採取的營運策略。以資源的概念出發,採用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法為主,在資料蒐集上採取「參與觀察」、「非結構性訪談」,透過多樣化且深入的質性資料,訪談近年與南海藝廊合作策劃的社群夥伴,瞭解南海藝廊在經營策略上採取社群合作模式,對地方、南海藝廊本身的意義與價值。
  
南海藝廊經營的十多年來,不只關注當代藝術的生產,更將觸角向外延伸到街道、社區,與里辦公室合作舉辦牯嶺街創意市集,實踐將社區作為劇場的可能性,透過不斷的將空間內部的能量向外延伸,實驗與創造空間更多的可能性。南海藝廊先是作為大學藝文空間而成立,前十年的經營以提供藝術相關系所學生一個展覽操練的場所,在隨著外部社會環境以及空間內部環境的變動,促使空間逐漸從青年藝術實驗基地轉向以社區參與為主的平台,串聯社群夥伴進行大小不等的合作計畫,建構出在地社群交流平台,將空間的藝術能量得以用一種貼近生活的方式持續擴散,凝聚更多共識。本研究發現如下:一、面對轉型的必要性而向外開展的依賴性質的社群合作關係。二、南海藝廊在體制上屬於大學藝文空間,本質是以社區發展平台為主的藝文空間。三、公部門補助與社群合作關係的形成有密切的關係。四、合作關係的維持仰賴互惠與回饋的交換原則。五、社群合作促成城南共同體論述的建立。
Nanhai Gallery,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s Art Gallery, had been sponsored by school since it opened in 2003. School stopped funding from 2013 and Nanhai Gallery has to take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its own profits and losses to maintain its operation. Nanhai Gallery takes collaboration as a strategy for securing funds by government due to the mutually rewarding nature of collabora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partnership and collaboration strategy, the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re conducted. This thesis focuses on Nanhai Gallery’s community-based partners’ collaboration, which offers the benefits of programming, and the potential for developing new funding sourc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背景 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第一節 社區內的大學藝文空間 20
第二節 資源相關理論 28
第三節 跨組織的合作策略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45
第二節 訪談對象 49
第三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5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55
第五節 研究架構 56

第四章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環境分析 57
第一節 外部環境分析 57
第二節 內部環境分析 69
第三節 南海藝廊營運現況 86

第五章 南海藝廊社群合作發展的過程 99
第一節 南海藝廊核心合作社群 99
第二節 合作作為一種策略 104
第三節 南海藝廊發展社群合作的困境123

第六章 結論 13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3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41

參考文獻 143
附錄 151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51
附錄二 南海藝廊大事年表 152

表目錄
表2-1:非營利藝文機構資源類別表 29
表2-2:合作形式 39
表4-1:南海藝廊與社群夥伴重要合作項目 63
表4-2:南海藝廊2010至2015一樓展覽性質 88
表5-1:社群合作項目 131

圖目錄

圖1-1:城南C地圖9
圖1-2:城南文化地圖 10
圖2-1:資源基礎模式 30
圖2-2:資源基礎取向的策略分析 31
圖2-3:成功策略的要素 37
圖2-4:策略連結組織及其所處環境 37
圖2-5:垂直式的合作網絡 40
圖2-6:水平式的合作網絡 40
圖4-1:南海藝廊組織架構 93
圖4-2:南海藝廊營運方向 95
圖5-1:第二屆城南藝事館舍的共同宣傳活動 117
圖5-2:社群協力合作關係圖 126
中文書目
葉蘋(1979)。梅林花開 ﹕葉蘋散文選。臺北:華欣。
胡為美(2013)。天地悠悠。臺北:幼獅。
卡夫卡(2006)。變形記。新竹:和欣。
蕭佳倩編(2004)。Co2台灣前衛文件展。臺北:藝術家。
陳國寧(2000)。如何經營小型博物館。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劉婉珍(2002)。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臺北:南天書局。
劉婉珍(2007)。博物館就是劇場。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海鳴(2006)。藝術在城市街道上的日常工作。臺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許士軍、毛治國、司徒達賢(2005)。跨界談領導。臺北:寶鼎。
黃新福、盧偉斯(2006)。非營利組織與管理。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楊仁壽、卓秀足(2013)。組織理論與管理:個案衡量與產業應用第二版。臺北:雙葉。
曾旭正(2007)。重思台灣的社區參與。藝術進入社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頁35-62。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臺北:臉譜出版。
司徒達賢(2001)。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臺北:智勝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志育(2001)。管理學-新概念、本土化、世界觀。臺北:前程。
吳克(2011)。 策略聯盟的兩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研究報告
熊鵬翥(2009)。藝文獎助發展策略研析–藝文展 演空間營運 模式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新興視覺類藝術空間-以台北市為範疇。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發展基金會。
洪麗珠(2002)。大學藝文中心之功能與定位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雅琴、夏學理、吳靜吉(2011)。藝文政策間接補助機制規劃之研究(計畫編號:RDEC-RES-099-005)。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王安民、林立勛、鄭兆倫、康廷嶽、謝佩玲(2013)。我國大型地方節慶活動發展策略之研究(委託研究報告 RDEC-RES-101-007)。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學位論文
葉鈺山(2004)。保存運動與都市再發展--以紀州庵個案為例。臺北:臺大城鄉所碩士論文。
朱靜怡(2007)。大學藝文中心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中央大學藝文中心為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田潔菁(2011)。博物館合作網絡建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與文化政策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惠如(2002),表演藝術資源依賴與建構-釋析表演藝術組織之多角化策略。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佑琪(2001),博物館「館際合作策略」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金鳳(2005)。閒置空間再利用委託民間經營管理機制之研究-以臺北市牯嶺街小劇場為例。臺北: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東容(2006)。多社群「互動-共生」與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經營---以國立臺北 教育大學南海藝廊為例。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邱靖娟(2006)。從社會企業觀點探討地方博物館合作關係─以「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秉慧(2005)。文化產業之策略聯盟類型探討─以臺中市犁頭店麻芛文化產業為例。臺中: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楷平(2014)。社會企業型媒體之價值網絡研究-以《四方報》為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馥徽(2010)。以文化政策觀點探討臺北藝穗節之建置與發展。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行銷與產業組碩士學位論文。
陳仙明(2001)。大學博物館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以臺灣地區十二所大學博物館為例。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曾子芸(2014)。探究21世紀大學美術館之展覽文本 -以北師美術館開館大展《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為例。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王楨媛(2004)。美國與台灣地區大學藝文中心的經營管理之研究-兼論中山大學藝文中心之設立與發展。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趙卉屏(2009)。微型園區經營模式之研究-以台藝大文化創意產學園區為例。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許光廷(2002)。地方「權力/空間」的秩序─以大林鎮焚化爐抗爭事件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李芝瑩(2008)。台灣創意市集主辦單位創意氛圍形塑之研究—以四個創意市集 主辦單位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楊順閔(2007)。以利害關係人觀點探討社區組織之運作—以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期刊、雜誌、學術研討會
吳牧青(2014)。「藝術村擴充新定義」v.s.「政策一統治理空間」柳暗花明又一「村」?。今藝術,256期。
田芳華(2007)。私立大學與社區互動關係之探究。教育研究與發展,3(1),81-112。 劉襄儀(2008)。社群時代的博物館教育展望。博物館學季刊,22(2),97-123。
黃義雄(2014)。從歷史、空間到人群—事件共織下的城南藝術節。新活水,56,18-23。
余光弘(1996)。參與觀察與參加觀察:以蘭嶼經驗為例略論參與觀察的階段與深度。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集刊,51:59-72。
片岡真實(2009)。空間應該永保青春。典藏今藝術,200:16。
江岷欽、孫本初、劉坤億(2004)。地方政府建立策略性夥伴關係之研究。行政暨政策學報,38:1-30。
陳其南、陳瑞樺(1998)。台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41,21-37。
高千惠(1995)。臺灣另類藝術空間的活門與窄門。雄獅美術296:50-53。
呂憶皖(1999)。博物館群的聯合經營─以格拉斯哥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3(2),13-21。
廖敦如(2008)。地方博物館群推動策略聯盟發展整合行銷之契機與困境─以宜蘭縣博物館群為例。科技博物,12(2), 5-26。
黃巧慧(1997)。邊緣地帶的藝文展演空間。藝術觀點,3,92-95。
廖敦如(2007)。共築社區文化—大學藝文中心與社區的互動。2007第三屆亞太藝術教育國際研討會,77-78。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印製。
林德俊(2006)。變形蟲與創意發動機 --南海藝廊。《聯合文學》,第262
期,2006年8月。
游崴 (2005)。解救超級孤獨中間人- 玩布工作坊與南海藝廊的藝術輕工業。典藏‧今藝術,202期。臺北:典藏藝術。
林玟伶 (2012)。「地方博物館與社群參與─英國區域文藝復興計畫之實踐探討」。博物館學季刊,26(4),101-113。
高實珩(2007)。新生代藝術家與純感覺的藝術語言-以南大藝術特區作品為例。《國教之友》,58卷第2期,79-87。
林振春(2002)從社區教育理論談學校社區化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7,45-61。
林登讚(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振興,社區總體營造文化產業振興 研討會成果專輯報告,13-18。
張譽騰(2002)。博物館做為一種企業:利基的分析。博物館公辦民營政策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呂佩怡(2011)。「新類型公共藝術」的轉譯與在地變異。藝術觀點,第47期,76-86。
楊增泉(2012)。重繪地方-蘭博家族經驗研究 2001-2011。博物館學季刊,26(4),65-80。

網路資料與其他
Arthur T. Himmelman(2002)COLLABORATION DEFINED: A Developmental Continuum of Change Strategies。https://depts.washington.edu/ccph/pdf_files/4achange.pdf。
中華民國全國大學院校藝文中心協會。
http://art.csu.edu.tw/ncaa/about/staff8.html。
盧沛樺(2008)。創意」市集,真的創意嗎。《喀報》。上網日期:2015年4月24日,取自http://castnet.nctu.edu.tw/view.htm?ar_pk=261。
李明俐、榮芳杰(2015)。許給文化資產一個永續經營的體質。上網日期:2016年1月12日,取自:
https://heritagenote.wordpress.com/2015/01/04/sustainable_development/。
最純粹的世界觀察家:北美館館長黃海鳴。2016年1月2日取自http://www.eisland.com.tw/Main.php?stat=a_HVI8BDN。
公共電視台:以藝術之名──藝術家專訪吳瑪悧。2016年1月12日取自http://web.pts.org.tw/~web02/artname/28-1.htm。

翻譯書目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Danny L. Jorgensen著。台北:弘智出版社。
李琨譯(2000)。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Bell, Daniel A.著。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俞慧芸譯(2007)。組織的外部控制:資源依賴觀點(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Jeffrey Pfeffer、Gerald R.Salancik合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恆逸譯(2010),現代策略管理(Contemporary Strategy Analysis)。Robert M. Grant著。臺北市:華泰文化。
朱文儀、陳建男譯(2013)。策略管理第10版(Theory of Strategic Management)。Charles W. L. Hill, Gareth R. Jones著。臺北:華泰文化。
孫玉珍譯(2013)。策略就像一本故事書。楠木建著。新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余佩珊譯(1994)。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Drucker, Peter F.著。臺北:遠流。
王雅各譯(1998)。藝術的魅力重生(The Reenchantment of Art)。Gablik, Suzi著。臺北:遠流。

英文書目
Bailey, D. & Koney, K. M. (2000). Strategic Alliances among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Organizations: From Affiliations to Consolidations.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Backer, T. E. (2002). Partnership as an art form: What works and what doesn't in nonprofit arts partnerships. Encino, CA: Human Intera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Wireman, P.(1997). Partnerships for Prosperity: Museum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Kavanagh, G. (1995). Museums in Partnership. In Museum, Media, Message. Eilean Hooper-Greenhill ed. Pp. 124-133. London: Routledge.
Child, J. and Faulkner, D. and Tallman, S. (2005). Cooperative Strategy: Managing alliances, networks, and joint ventures. 2n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wndes, V. & C. Skelcher (1998). The Dynamics of Multi-organizational Partnerships: An Analysis of Changing Modes of Govern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76(2):313-333.
Huxham, C. 1996. “Collabo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Advantage.” In C. Huxham (Ed.). Creating Collaborative Advantage London: Sage. pp. 1-18.
Barney, J. B.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 17(1), 99-12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