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王國羽(1994),《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之規劃與整合—殘障福利需求初步評估報告》。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
丘昌泰(2004),《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
丘昌泰、李允傑(2007),《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朱志宏(2006),《公共政策》。台北:三民。
余致力等(2007),《公共政策》。台北:智勝文化。
吳秀照(2007),《身心障礙者就業需求與就業政策》。台北:雙葉。
吳定(2003),《公共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定(2006),《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
吳定(2008),《公共政策》。台北:五南。
李淑容等(2001),《地方政府身心障礙福利業務績效評估之研究》。台北:內政部。
林水波(1994),〈組織能力-政策執行的火車頭〉,《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八輯》。台北:銓敘部。
林水波(1996),〈政策執行力對政府公權力及公信力的影響〉。《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十輯》。台北:銓敘部。
林水波等(1997),《強化政策執行能力之理論建構》。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林水波(1999),《組織理論》。台北:智勝文化。
林水波、張世賢(2006),《公共政策》。台北:五南。
林水波(2007),《公共政策析論》。台北:五南。
柯三吉(1998),《公共政策:理論、方法與台灣經驗》。台北:時英。
張世賢(2005),《公共政策分析》。台北:五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恆鈞(2002),《有效治理與政策執行》,台北:商鼎。
萬育維等(2003),《身心障礙福利政策評估與規劃之研究》,台北:內政部。
廖俊松等(2002),《身心障礙者保護法執行評估與修訂之研究》,台北:內政部。
二、期刊
王方(2002),〈身心障礙勞工之福利與就業問題〉,《社區發展季刊》,第97期,頁218-226。王國羽(2002),〈我國身心障礙者福利政策與體系-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的分析〉,《社區發展季刊》,第97期,頁115-127。王國羽、洪惠芬與呂朝賢(2004),〈加拿大、荷蘭與丹麥身心障礙者所得保障政策之比較:台灣可以學甚麼?〉,《台灣社會福利學刊》, 第5期,頁33-82。
王敏行(2008),〈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體系的新思維〉,《台灣勞工》,第16期,頁42-47。
王雲東(2007),〈從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談職業輔導評量之發展方向〉,《就業安全半年刊》,第6卷第2期,頁4-8。王雲東(2008),〈臺灣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的發展軌跡--兼論工作可及性〉,《輔具之友》,第22期,頁3-10。吳秀照(2005),〈從理論到實踐:身心障礙就業服務之理念與服務輸送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12期,頁104-117。陳玫玲(2004),〈身心障礙者的社區照顧-社區支持性就業服務之困境與建議〉,《社區發展季刊》,第106期,頁245-261。黃源協(2003),〈身心障礙福利的發展趨勢與內涵-國際觀點的分析〉,《社區發展季刊》,第104期,頁342-360。黃源協(2004),〈身心障礙福利的發展與績效檢視-英美的經驗,台灣的借鏡〉,《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頁324-342。葉肅科(2002),〈澳洲身心障礙政策-國際比較的光譜〉,《社區發展季刊》,第97期,頁271-282。廖俊松(2003),〈身心障礙者保護法之執行檢討與修訂建議〉,《社區發展季刊》,第101期,頁429-444。廖福特(2008),〈從「醫療」、「福利」到「權利」—身心障礙者權利保障之新發展〉,《中研院法學期刊》,第2期,頁167-210。嚴嘉楓、林金定(2003),〈身心障礙者人權與福利政策發展〉,《身心障礙研究》,第1期,頁20-31。三、論文
林冠伶(2006),《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宗教團體財務查核簽證專案」執行之研究 -標的團體順服的觀點》,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碩士論文。林恕安(2004),《我國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政策之探討-以支持性就業服務為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賢文(2001),《台北市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政策執行之探討》,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幼慈(2003),《我國身心障礙者就業保障之研究-以定額進用制度為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盛郁涵(2006),《我國衛星電視執照管制之研究-政策順服觀點》,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巧如(2004),《環境主義與政策順服》,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碩士論文。
黃子彥(2006),《我國師資培育政策變遷與政策順服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玫玲(2006),《身心障礙者社區化支持性就業服務品質指標建構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建光(2004),《身心障礙者就業困境與政策問題之研究》,南華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鄧慧鈴(2007),《身心障礙者工作條件及工作適應問題之研究:以臺北市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為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顏雅萍(2005),《影響行政機關執行身心障礙者「定額進用」政策因素之探討─以新竹市政府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魏仕哲(2001),《我國身心障礙者就業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魏武盛(2004),《基層官員政策執行與政策順服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處罰為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碩士論文。四、文件
內政部(2003),《92年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6),《95年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台北:內政部。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4),《93年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5),《94年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8),《96年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8),《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業務評鑑報告》。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1998),《身心障礙者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之理論與實務》。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8),《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促進就業相關法規彙編》。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民國86年4月26日修正。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民國96年7月11日修正。
五、網站
內政部統計處(98.2.15)身心障礙者人數統計,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
立法院公報(98.4.24),第96卷第48期院會紀錄3571號二冊572-731,網址:http://lis.ly.gov.tw/ttscgi/lgimg?@964802;0572;0731。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98.03.05),網址:http://www.stat.gov.tw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97.12.22)身心障礙者勞動統計,網址:http://www.cla.gov.tw/cgi-bin/SM_theme?page=41fefeb9。
聯合國官方網站(98.04.17)網址:http://www.un.org/chinese
貳、西文部分
(I)Books
Anderson, J.E(1979).Public Policy-Making, 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Bardach,E and R.A. Kagan(1982). Going by the Book:The problem of Regularory Unreasonableness.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Bickenbach, Jerome E,Gary L. Albrecht, Katherine D. Seelman and Michael Bury (2001), Disability Human Rights, Law, and Policy,Handbook of Disability Studies 565 , CA: Sage Publications.
Drake, Robert F. (1999). Understanding Disability Polices,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Edward Ⅲ,George C.(1980). Implementing public Policy, 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Elmore, Richard F.(1985).Forward and Backward Mapping: Reversible Logic in the Analysis of Public Policy”.In Kenneth Hanf and Theo A. J. Toonen, eds.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Federal and Unitary System: Questions of Analysis and Design. Dordrecht:Martinus Nijhoff:33-70.
Etzioni,Amitai.(1975).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plex Organiz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Goggin, M. C.,Ann O’M Bowman,James P. Lester,and Laurence J. O’Toole,Jr(1990). Implemen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Toward a Third Generati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Grewal,I, S.Joy, J.Lewis,K.Swales,and K.Woodfield(2002). Disabled for life?' attitudes towards, aand experiences of, disability in Britain, Norwich: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Mazmanian,Daniel A and Paul A. Sabatier(1983).Implementation and Public Policy,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Oliver,M.(1996). Understanding Disability -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London: Palgrave.
Pierre, J. and B.G.Peters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riestley,M.(2003). Disability - A Life Course Approach, Cambridge: Polity Press.
(Ⅱ)Periodicals
Barrett, S. (2004). “ Implementation Studies. Time fore a Revival? Personal Reflections on 20 Years of Implementation Studi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82, 249-262.
Elmore,R.F.(1978). “Organization Models of Social Program Implementation”. Public Policy,26,185-228.
Hyde,M(1998). “Sheletered and Supported Employment in the 1990s:The experiences of disabled workers in the Uk”. Disability & Society , 13(2), 199-215.
Jacqueline Vaughn Switzer(2001). “Local 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American with Disabilities Act:Factors Affecting Statutory Compliance”. Policy Studies Journal,29(4), 654-662.
Lunt,N. and P. Thornton(1994). “Disability and Employment: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discourse and policy”. Disability & Society,9(2),223-238.
Meier,J.K and D.R. Morgan.(1982). “Citizen Compliance with Public Policy :The National Maximum Speed Law”. 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35(2),258-273.
O’Toole, Laurence J.,Jr(1987).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Multi-Actor Implementation: An Assessment of theField”. Political Science, 6(2),181-210.
Sabatier,Paul.(1986). “Top-down and Bottom-down Approaches to Implementation Research:A Critical Analysis and Suggested Synthesis”.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No.6,21-48.
Smith,T.B.(1973).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olicy Science, 4(2), 203.
Van Horn. C.E. and D.S.Van Meter(1975).“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A Conceptual Framework”. Administration Society,6(4),445-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