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4 02: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俞均
研究生(外文):CHOU,YU-CHUN
論文名稱:進退之間~~一位志工的生命自我敘說與覺醒
指導教授:張美櫻張美櫻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ZHANG,MEI-YING
口試委員:林碩斌汪雅婷張美櫻
口試委員(外文):LIN,SHUO-BINWANG, YA-TINGZHANG,MEI-YING
口試日期:2018-07-2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中文關鍵詞:助人工作者自我覺察中庸之道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是一個志願工作者,為紓解長期身心的困頓,產生研究動機,以質性研究「自我敘說」為研究方法,將生命經驗及相關文獻作為本研究的資料蒐集。研究者,首先透過生命故事敘說,回顧自己在原生家庭及社會生活中,所經歷的重要經驗,自我覺察個人、家庭、社會、文化之間的影響,使現在的我,和過去的自己及當時相關者相遇,藉以釐清自己的生命脈絡,同時也看見其他相關人當時的看法,接著回顧在研究所及生活進修之學習,與生命經驗並列再回觀,以期達到探究之目的。
本研究目的,乃透過生命故事的回觀,讓自己和他人有重新被辨識的機會,使研究者找出身心困頓的生命議題,讓生命重現流暢與熱誠,並盼以此生命故事的敘說與覺醒,作為長期照顧家人及助人工作者之意義省思與參考,以期增進人類實際生活的互助與和諧。
研究者發現,生命故事在持續回觀及文獻探討中,萌現了研究者困頓的生命議題:失落與悲憫疲憊,這是促使研究者在照顧家人及志業中,感到進退兩難及身心困頓的原因,於是探究形成了雙循環的迴路,帶著自己慢慢朝三個面向移動:一、重返生命故事的初始記憶,甦醒生命的愛與覺知。二、重新理解原生家庭及社會生活的經驗意義,有了新的連結和認知。三、擴展視框、知識生產,重新建構助人關係及自我照顧。
本研究結果,是研究者經過生命的重整,調和身心,達到研究目的。生命敘說是覺醒的種子,它使研究者在反思及行動探究中,領會困頓是為生命的轉化而來,看清自己,生命才有力量。能愛人愛己,適當的使用同理心,方能在照顧家人及助人的工作上,成就更多的圓滿和力量。

摘要 i
目錄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3
第三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原生家庭 9
第一節 沒有表情的母親 10
第二節 一個巴掌的年代 15
第三節 追溯長期的頭痛 19
第四節 一個眼神與怪人 25
第五節 一笑泯千仇 31
第三章 社會生活 40
第一節 蒙聰之間--笨小孩的獎狀 40
第二節 禍福之間--飛越杜鵑窩 53
第三節 順逆之間--丐幫天使 66
第四節 善惡之間--刀光劍影話江湖 74
第四章 生命的覺解 85
第一節 「覺」真我本心 85
第二節 「解」歷程之苦 91
第三節 失落與覺醒 94
第四節 悲憫疲憊與自我照顧 96
第五章 愛的延伸與成長 99
第一節 柳暗花明又一村 99
第二節 回顧進行中的老人關懷 106
第六章 敘說感言與結論 112
參考文獻 119
一、中文部分
一行禪師(方怡蓉譯,2008)。橘子禪。台北:橡實。
大衛.威奈爾(黃寶敏譯,2008)。巴哈花療法,心靈的解藥:38種平衡情緒的巴哈花精處方。台北:生命潛能。
王陽明(1982)。王陽明傳習錄。台南:靝巨。
天海(2016)。每一次困境,都是療癒的開始:遇見內在12種人格原型,重新找回生命主導權。台北:麥田。
米契爾.梅博士(2013)。滴水禪:現代人靈性的點滴灌溉法。台北:琉璃光。
谷口雅春(洪德馨譯,1985)。真理,第二卷基礎篇。台北:生命之光。
李佩怡(1998)。失落的自我調適-如何運用創意渡過悲傷。學生輔導,54,84-99。
吳九箴(2006)。其實,佛不是佛,你也不是你:四十歲前你必須看透的26個假象。台北:人本自然。
艾克哈特.托勒(梁永安譯,2013)。當下的力量:找回每時每刻的自己。台北:橡實。
孟穎 (2000)。先天解:六祖壇經。台南:靝巨。
約翰.威爾伍德(2009)。覺醒風:東方與西方的心靈交會。台北:心靈工坊。
洪櫻純(2012)。老人靈性健康的阻力與助力分析:成功老化觀點。生命教育研究,4(1),83-108。
凱倫‧霍妮(2017)。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自我分析心理師-凱倫·霍妮實踐手冊。北京:臺海。
楊琳琪、林采蓉、余月里、楊禮謙、蔡素華、洪志秀(2012)。醫院護理人員的悲憫疲憊及其因應策略。護理雜誌,59(3),93-99。
翁開誠(1997)。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輔仁學誌(文學院),26,261-274。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
許添盛,王季慶 (2007)。用心醫病:新時代身心靈整體健康觀。台北:賽斯文化。
許皓宜(2017)。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讓你沮喪的不是人生,而是你的焦慮。台北:如何。
曹中瑋(2009)。當下,與你真誠相遇-完形諮商師的深刻省思。台北:張老師。
馮友蘭(1997)。人生的哲理。台北:生智。
傅家芸; 陳幸眉(2011)。悲憫疲憊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8(2),98~103。
楊蓓(2012)。交心:自利利他的助人法。台北: 法鼓文化。
楊定一(2012)。真原醫:21世紀最完整的預防醫學。台北:天下生活。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林曉芳譯,2016)阿德勒談人性:瞭解他人就能認識自己。台北:遠流。
劉春錦(2006)。淺談阿德勒學派。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2006/10/15發刊。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7/57-64.htm
蕭育昇(2005)。我痛苦,所以我存在:一位助人工作者從生命經驗中的自我覺察與反思。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玉璽(2016)。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糠秕書-陳玉璽教授訪談錄。華人文化研究,4(2)。2018/6/24線上檢索:https://chenyuhsi.wordpress.com/2017/05/13/%E8%87%AA%E5%BE%9E%E4%B8%80%E8%AE%80%E6%A5%9E%E5%9A%B4%E5%BE%8C%EF%BC%8C%E4%B8%8D%E7%9C%8B%E4%BA%BA%E9%96%93%E7%B3%A0%E7%A7%95%E6%9B%B8-%E2%94%80%E2%94%80%E9%99%B3%E7%8E%89%E7%92%BD%E6%95%99%E6%8E%88/

二、英文部分
Baltes, P. B., & Baltes, M. M. (1990).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uccessful aging:The model of 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Successful aging: Perspectives from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1(1), 1-34.
Figley,C.R.(2002).Compassion fatigue: Psychotherapists' chronic lake of self care.Psychotherapy in practice,58(11),1433-1441.
Lagrand, L. E.(1981).Loss rea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A descriptive analysis.Death Education, 5 (3), 235-24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