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王紹正、陳怡君(譯)(2003),Dale, G. & Oliver, H.(著)。旅遊與觀光概論。台北:弘智。
王昭正、黃章展、林宗賢、劉以德(譯)(2007),Stephen, L. J. Smith(著)。休閒遊憩專業字典。台北:品度。
王鑫、何立德(2002)。台灣的湖泊。台北:遠足。
朱道力、薛雅惠(2006)。旅遊地理學。台北:五南。
吳必虎(譯)(1996)。Stephen, L. J. Smith(著)。遊憩地理學:理論與方法。台北:田園城市。
李貽鴻(1998)。觀光學導論。台北:五南。
李銘輝(1990)。觀光地理。台北,揚智。
李銘輝、郭建興(2000)。觀光遊憩資源規劃。台北:揚智。
林南枝、陶漢軍(譯)(1986)。旅遊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
唐學斌(2002)。觀光事業概論。台南:復文。
黃發典(譯)(1993)。觀光旅遊社會學。台北:遠流。
黃輝實(1990)。旅遊經濟學。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謝淑芬(1996)。觀光心理學。台北:五南。
二、期刊論文與報紙:
王怡雯(2006)。日月潭地區觀光發展問題之研究。臺中技術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碩論。石森櫻(2003)。市地重劃對於傳統祭祀空間的衝擊-以日月潭邵族聚落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論。江依芳(2003)。生態旅遊服務品質、滿意度及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步道生態之旅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碩論。江彥輝(2003)。日月潭地區休閒產業相關人員對地方朝向永續發展態度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論吳宗瓊(2003)。部落觀光衝擊認知的探討居民參與以及觀光發展影響之論述。中國地理學會會刊,31:頁13-31。吳政憲(2002)。新能源時代:近代臺灣電力發展。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論。何秉燦(2004)。觀光衝擊認知與觀光衝擊策略之研究─以奮起湖地區為例。嘉義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碩論。林宗賢(1995)。日月潭風景區旅遊意象及視覺景觀元素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論。林炤映(2004)。以水質自動監測系統與統計方法分析日月潭水庫之水質變化趨勢。大葉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碩論。林建智(2005)。應用福衛二號影像於水庫優養化監測–以日月潭為例。逢甲大學環境資訊科技研究所碩論。邱士恕(1889)。日月潭產螺形龜甲輸蟲的生態研究。東海大學生物學研究所碩論。邱雯玲(1990)。湖濱觀光遊憩地理研究--以日月潭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李城忠、李德裕(2007)。運動觀光特色對遊客認知價值與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日月潭萬人泳渡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1):頁17-26。
李莉莉(2002)。綠島觀光衝擊之探討。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論。祝蘭蕙、謝介裕(2007,9月4日)。船筏變豪華民宿 明潭走味。自由時報,A8。
陳中興(2006)。人潮/七成大陸觀光客指定景點--人民幣讓日月潭重生。遠見雜誌,242:頁128-132。陳秀萍(2001)。觀光空間的商品化─以日月潭地區為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論。陳昱光(1997)。遊客對遊憩資源衝擊認知與防治策略態度之研究─以奧萬大森林遊樂區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論。
陳瑋玲譯(1992)。當地居民參與觀光遊憩發展過程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5(3/4),頁91-107。
陳聖昌(2002)。日月潭邵族土地權力變遷下領域空間衝突與矛盾之研究。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陳嘉男(1998)。奧萬大森林遊樂區之遊憩資源衝擊及其經營管理策略。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論。陳靜怡(1996)。日月潭淡水魚吸蟲被囊幼蟲寄生狀況之探討與人工感染試驗。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系碩論。曹正偉(1995)。遊憩對環境的衝擊。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論。張昆生(2004)。活動服務品質與遊客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泳渡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論。張瓊化(2005)。遊客從事休閒旅遊活動之資訊搜尋策略與休閒動機之研究-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論。許弘宜(1992)。臺灣中部三水庫(明德﹑日月潭﹑德基)湖區浮游藻類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植物學研究所碩論。許敏溶(2008,3月5日)。台灣旅遊觀光 排名退居全球第52。自由時報,A6。
郭禎麟(2003)。故鄉不見了?!…現代化下墾丁人的地方自我認同。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論。黃建源(1999)。多變量統計方法在日月潭水庫水質管理之應用。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碩論。黃詩芬(1998)。二十一世紀日月潭發展與經營研討會。空間,105:頁94-102。
黃獻文(1883)。日月潭鄰近山區植群生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研究所碩論。湯幸芬、蔡宏進(2005)。鄉村旅遊的社會影響─當地居民的知覺與態度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18(1):頁73-96。湯宜芸(2006)。民宿生活中「家」的社會文化分析-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日月村(伊達邵)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論。彭崇耕(2005)。當地居民對觀光衝擊態度與認知之研究─以台中縣谷關溫泉區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論。蔡鳳兒(2004)。遊客體驗、旅遊意象、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論。劉儒淵(1989)。戶外遊憩對環境之衝擊及其管理維護。戶外遊憩研究,2(1):3-18。劉儒淵(1990a)。遊憩資源衝擊之監測與控制。台大實驗林報,4(2):161-172。
劉儒淵(1990b)。遊憩資源之經營理念與策略。森林遊樂研討討會,國立台灣大學實驗林管理處。
劉曄穎(2002)。現居居民對觀光發展影響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七星潭社區為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論。簡裕勇(2005)。遊客與居民對社區觀光發展態度之研究─以南投縣魚池鄉澀水社區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系碩論。賴俊呈(2006)。日月潭國家風景區民宿之消費體驗與遊客滿意度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論。蕭立夫(2002)。商圈休閒活動需求之研究-以日月潭形象商圈為例。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論。謝世忠、蘇裕玲(1998)。傳統、出演、與外資--日月潭德化社邵族豐年節慶的社會文化複象。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3:頁145-172。謝孟君(2002)。以生態旅遊觀點探討承載量影響因素-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論。謝佳君(2003)。原住民與觀光客之利益交換影響因素之探討- 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之邵族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論。羅婉媛(2004)。日月潭水景景觀偏好心理認知之研究。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論。魏心怡(1990)。邵族儀式音樂體系之研究。國立藝術學院音樂所碩論。羅仁鈞(1884)。日月潭水庫水質特性。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論。三、網站
日月潭風館處網站(http://www.sunmoonlake.gov.tw/TW/02000081.aspx)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資訊網站http://host.cc.ntu.edu.tw/sec/All_Law/3/3-37.html
交通部觀光局。1998-2007年台閩地區主要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數月別統計,2008年2月6日,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year.asp
交通部觀光局(2007)。1-12月觀光旅館營運統計月報。2008年3月10日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month.asp
交通部觀光局(2002)。觀光客倍增計畫。2007年12月25日,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auser//b/doublep/double.htm
張家樂(2008年5月13日)。南投縣府草案出爐 日月潭船屋限一層高。聯合報,2008年5月15日,取自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4/4338076.shtml
陳畊麗(2007)。發展觀光旅遊經濟,再創台灣優勢。2008年3月18日,取自www.cepd.gov.tw/dn.aspx?uid=3621。
環保署(2006)。環境水質監測年報-水質。2007年12月25日,取自http://wqshow.epa.gov.tw/
四、日月潭風管處提供的相關資料:
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2002)。國家風景區遊客意見調查與遊客量推估(三)。日月潭風管處。
日月潭國家景區管理處(2003)。日月潭國家風景區自然生態資源監測(一)。
日月潭國家景區管理處(2004)。日月潭國家風景區自然生態資源監測(二)。
日月潭國家景區管理處(2005)。日月潭國家風景區自然生態資源監測(三)。
日月潭國家景區管理處(2006)。日月潭國家風景區自然生態資源監測(四)。
日月潭國家景區管理處(2006)。日月潭國家風景區自然生態資源監測(五)。
日月潭國家景區管理處(2007)。97年度日月潭風景區管理處陸域環境清潔勞務外包。
日月潭國家景區管理處(2007)。97年度日月潭風景區管理處水域環境清潔勞務外包。
日月潭國家景區管理處(2007)。97年度日月潭風景區管理處環境除草勞務外包。
日月潭國家景區管理處(2007)。日月潭水域遊憩活動分區計畫(97.03修正版)。
日月潭國家景區管理處(2007)。轄內步道數量。
日月潭國家景區管理處(2006)。工務課之簡報資料。
日月潭國家景區管理處(2003)。日月潭風景區簡訊第十二期,第二版。
五、英文專書與期刊:
Ap, J. (1990). Residents’ Perception Research on the Social Impact of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7(4):610-616.
Ap, J. & Crompton, J. L. (1998).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7(2):120-130.
Brunt, P., & Courtney, P. (1999). Host Perception of Sociocultural Impact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6(3):493-515.
Dong-Wan Ko & Stewart,W.P. (2002).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residents’ attitude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Management ,23:521–530.
Faulkner, B. & Tideswell, C. (1997). A Framework For Monitoring Community Impact Of Tourism.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5(1): 3-28.
Haley. A. J. , Snaith. T. , Miller. G. (2005)The 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Bath, UK.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2(3):647-668.
Krippendorf, J. (1987).The holiday makers: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leisure and travel.Oxford:Butterworth Heinemann.
Lankford, S. V. & Howard, D. R. (1994). 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1(1):121-139.
Lea, J. (2003).Touris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ld(4rd ed.). London:Routledge.
Manning, R. E. (1979 ).Impacts of recreation on riparian soils and vegetation.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 ,15:30-43.
Mathieson, A. and Wall G. (1982). T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 London: Longman.
Mbaiwa, J. E.( 2003). The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Okavango Delta,north-western Botswa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54: 447–467.
Robinson, M. (1999).Cultural Conflicts in Tourism: Inevitability and Inequality.In Tourism and Cultural Conflicts, Robinson, M. and Boniface,P.,eds,pp.1-32.
Ryan(2003). Recreation Tourist: Demand and Impacts.Landon: Channel veiw.
Yoon, Y. ,Gursoy, D. & Joseph S. C.( 2001) .Validating a tourism development theory with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Tourism Management 22:363-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