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中文書籍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創作.視覺與造形心理》,高雄:三信出版社,1975。
王建元,〈現象學的時間觀與中國山水詩〉,台北:東大出版,1991。
王無邪,《平面設計原理》,台北:雄獅美術,1990。司有論主編,《當代西方美學新范疇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朱鍔,《智赭的幽默1~2》,大陸:廣西美術出版社,2001。
朱熹,《易經》,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97。
呂正惠,《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台北:正中出版,1992。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
沈清松,《時代心靈之鑰:當代哲學思想家》,台北:正中出版,1991。
林品章,《最新平面設計基礎》,台北:星狐出版,1990。
陳信木、陳秉璋合著,《藝術社會學》,臺北:巨流,1993。
陳麗煌,《攝影-專業攝影年鑑》,台北:設計家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5。
黃正一,《海生館風貌攝影集》,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2004。
張道,《中國圖案大系1》,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1993。
張芳杰主編,《牛津雙辭典》,台北,東南書局,1992。
靳之林,《瓜瓞綿綿-上》,台北:漢聲雜誌出版社,1993。
雷圭元,《中國圖案作法初探》,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96。
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
劉其偉,《藝術與人類學》,台中:雄獅美術,2002。蔣勳,《美的覺醒》,台北:遠流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鄭金川,《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
鄭樹森,《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再版),台北:東大出版,1991。
翻譯書籍
David Bergamini與時代-生活重叢書編輯合著,《宇宙》,紐約:時代公司,1977。
D.Stewart&A.Mickunas,范庭育譯,《現象學入門》,台北: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康德人工智能出版社,1988。
Griselda Pollock著,陳香君譯,《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
H. Adams著,傅士珍譯,《西方文學理論四講》,台北:洪範出版,2000。
John Briggs, F. David Peat著,王彥文譯,《渾沌魔鏡》,台北:牛頓出版社,1997。
Rebert Layton著,吳信鴻譯,《藝術人類學》,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5。
Sabine Melchior-Bonnet著,余淑娟譯,《鏡子》,台北:藍鯨出版,2002。
二、學術論文
楊雅琪,《李歐那拉.卡靈頓與萊米迪奧斯.法洛的煉金術圖像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楊素鵝,《榮格分析心理學派之神話觀》,台北:私立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1998。
陳瀚凱,《渦旋造形之象徵意義與其在視覺動勢上的應用創作研究》,中壢:私立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1993。三、報刊雜誌
文/蘇煒,『那一個永恆的大圓--寫給羅曼菲的輓歌』, 聯合報,2006/06/03。文/李采洪,『羅曼菲生命獨舞』,「商業周刊第 958期」,台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張東君譯,『了解生命的起源』,「科學月刊牛頓雜誌七月號」,台北:牛頓雜誌,2000。
四、網路資料
國立成功大學物理學系天文學實驗室http://www.phys.ncku.edu.tw/~astrolab/mirrors/apod/ap050102.html
康健雜誌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People/issue003/people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