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05: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賴柏霖
研究生(外文):Po-lin Lai
論文名稱:鮑照邊塞詩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f Bao-Zhao's frontier poems
指導教授:郭鶴鳴郭鶴鳴引用關係洪漢鼎洪漢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1
中文關鍵詞:鮑照邊塞詩情志貴遊文學士大夫文學
外文關鍵詞:Bao-Zhaofrontier poemssentiment and willTours the literature expensivelyLiterary intelligentsia litera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92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由王文進先生有關「南朝邊塞詩」的論題成果出發,旨在彌補現代研究對於鮑照邊塞詩類的空缺。就論文架構而言,主要是通過文本自身、和外緣「語境」的兩方面考察,來達成鮑照邊塞八首的理解。在第二章〈鮑照邊塞詩的內容分析〉,本文透過典故的溯源、語言字詞的分析等方式,先對邊塞的書寫題材,產生一番較完備的觀照;然後再通過詩中的經驗歷程,嘗試去理解,詩中主體所面臨的情境問題,以及他們各自應對、選擇的生命姿態。而在第三章〈「詠懷」與「遊戲」──鮑照邊塞詩的外緣解釋〉中,則是援引當代學者的觀點,將「貴遊文學」、和「士大夫文學」視為南朝文人相對的兩種精神面向,藉以探討鮑照邊塞詩生成創作的「語境」問題。本文企圖通過文本細讀,以及作品與作者的重新交往,詮釋鮑照邊塞詩中多層的藝術經驗感受。
My research is based on Wang Wen-Jing’s study about frontier fortress poetry of Nan-dynasty, and my purpose is to complete the rest part of Bao-Zhao’s study. About my research plan, it will focus on two parts. In first part, I will take close reading to investigate Bao-Zhao’s frontier fortress poetry about the idioms in aspect of art. By reading the poetry, we can realize people’s characteristics in these poetry. When it comes to my second part, based on modern research, I will use Tours the literature expensively and Literary intelligentsia literature to find the reasons about why Bao-Zhao did so many frontier fortress poetry. I wish through these two parts that we can understand Bao-Zhao and his frontier fortress poetry’s conceptions.
第一章 緒論............................................................................................3
第一節 問題意識的發生:鮑照詩研究中的空缺........................................5
第二節 邊塞詩之義界..................................................................................10
第三節 論文取徑與架構..............................................................................17
第二章 鮑照邊塞詩之內容析論..........................................................19
第一節 漢代長城時空設定下的邊戰題材..................................................20
一、 漢家人物的文學想像..................................................................21
二、 胡漢對峙的戰地復現..................................................................27
三、 漢代邊戰場景設定的意義指向與藝術手法..............................35
第二節 鮑照邊塞詩的情思主題..................................................................44
一、 軍功、愛國:將士的典型價值..................................................44
二、 征怨:「苦難」的承受、超越與批判........................................49
三、 閨思:自我與當下交涉的抒情表現..........................................56
第三節 小結..................................................................................................60
第三章 「遊戲」與「詠懷」__鮑照邊塞詩的外緣解釋................63
第一節 從「貴遊文學」論鮑照邊塞詩的創作情境..................................67
一、 貴遊文學及鮑照作品中的貴遊性質..........................................71
二、 南朝樂府貴遊化的邊塞唱和......................................................80
三、 以貴遊文學解釋鮑照邊塞詩所存在的問題..............................85
第二節 鮑照邊塞詩與「士大夫文學」傳統的關係..................................91
一、 「苦難」與「追尋」:鮑照邊塞創作的主題取向....................92
二、 戀戀紅塵:鮑照的生命困境....................................................102
第三節 小結................................................................................................108
第四章 結論........................................................................................111
引用書目.................................................................................................119
引用書目

?主要區分古籍與近人研究兩大類,古籍之屬依四部分類為序。
?近人研究分今人研究專書、單篇論文、學位論文三類,依出版時間為序。

一、古籍之屬

1.(漢)毛公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2.(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左傳正義》,(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3.(漢)許慎:《新編古音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出版社,1998)。
4.賴炎元註譯、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韓詩外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5.(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81)。
6.(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6)。
7.(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
8.(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9.(梁)沈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10.(梁)蕭子顯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11.(北齊)魏收撰、楊家駱主編:《新教本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12.(唐)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81)。
13.(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14.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5.(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6.(唐)劉知幾:《史通新校注》(重慶:重慶人民出版社,1990)。
17.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平:古籍出版社,1956)。
18.(清)永瑢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19.(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
20.(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
21.(戰國)韓非著、陳奇猷校注、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韓非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
22.(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23.劉文典點校:《淮南子》(北京:中華書局,1989)。
24.魏文帝曹丕撰、(清)孫馮翼輯:《典論》(北京:中華書局,1985)。
25.(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26.(晉)陸機著、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27.(劉宋)劉義慶著、(劉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33)。
28.(梁)劉勰著、詹?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9.(梁)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0.(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1.(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北京:中華書局,1991)。
32.《唐人選唐詩十種》(北京:中華書局,1958)。
33.(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95)。
34.(宋)姚鉉:《唐文粹》(台北:世界書局,1989)。
35.(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台北:里仁書局,1987)。
36.(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
37.(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38.(宋)胡仔《漁隱叢話》(台北:廣文書局,1967)。
39.(明)謝榛著、宛平校點:《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40.(明)于慎行撰、呂景琳點校:《穀山筆塵》(北京:中華書局,1984)。
41.(明)胡應麟《詩藪》(台北:文馨出版社,1973)。
42.(清)王夫之:《古詩選評》(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
43.(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44.(清)王士禎:《帶經堂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45.(清)王闓運:《湘綺樓詩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96)。
46.(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
47.(清)陳沆:《詩比興箋》(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48.(清)何文煥:《歷代詩話考索》(台北:漢京出版,1983)。
49.(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50.(清)黃子雲:《野鴻詩的》,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集部、詩文評類,冊1701。
51.(清)洪亮吉:《北江詩話》,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集部、詩文評類,冊1705。

二、今人研究專書

1.王運熙:《六朝樂府與民歌》(北京:中華書局,1961)。
2.何寄澎:《總是玉關情:唐代邊塞詩初探》(台北:聯經出版,1978)。
3.吳丕績:《南朝宋鮑明遠先生照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4.錢仲聯:《鮑參軍集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5.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
6.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7.王夢鷗:《中國文學論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84)。
8.柯慶明:《境界的探求》(台北:聯經出版,1984年增訂三版)。
9.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編,鐘子翱、梁仲華、童慶炳執筆:《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
10.呂正惠主編:《唐詩論文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
11.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
12.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3.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
14.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台北:時報文化,1987)。
15.西北師範學院中文系、西北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唐代邊塞詩論文選粹》(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8)。
16.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
17.呂正惠:《杜甫與六朝詩人》(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
18.龔鵬程:《讀詩隅記》(台北:華正書局,1989)。
19.王夢鷗:《文學概論》(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20.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
21.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
22.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台北:學生書局,1991)。
23.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台北:正中書局,1993)。
24.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25.鍾優民:《社會詩人鮑照》(台北:文津,1994)。
26.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1995)。
27.《魏晉思想》乙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1995)。
28.林文月:《古典與山水》(北市:三民書局,1996)。
29.曹道蘅:《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台北:洪葉文化,1996)。
30.王玫:《六朝山水詩史》(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31.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
32.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3.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
34.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台北:里仁書局,1997)。
35.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6.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台北:臺灣書店,1999)。
37.葉嘉瑩:《漢魏六朝詩歌講錄》(台北:桂冠出版社,2000)。
38.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0)。
39.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台北:里仁書局,2000)。
40.柯慶明:《文學美綜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0)。
41.龔鵬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2.陳貽焮主編:《增訂譯注全唐詩》(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43.錢鍾書:《七綴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44.輔仁大學中文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
45.李豐楙主編:《文學、文化與世變》(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
46.龔鵬程:《文學散步》(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
47.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48.丁福林:《鮑照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9.臺靜農:《中國文學史》(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
50.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講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1.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
52.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2005)。
53.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台北:里仁書局,2005)。
54.陳昭瑛:《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55.柯慶明:《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二版)。
56.鄭毓瑜主編:《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自然、審美與比較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
57.侯迺慧:《唐詩主題與心靈療養》(台北:三民書局,2005)。
58.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出版,2006)。
59.(美)孫康宜:《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60.蘇瑞隆:《鮑照詩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61.蔡彥峰:《元嘉詩體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62.陳平原:《學者的人間情懷:跨世紀的文化選擇》(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63.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台北:里仁書局,2008)。
64.鄭建忠:《《詩經》中有關戰爭與戍役詩篇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
65.張朝富:《漢末魏晉文人群落與文學變遷》(成都:巴蜀書社,2008)。
66.黃節:《漢魏樂府風箋》(北京:中華書局,2008)。
67.龔鵬程:《中國文學史》(上)(北市:里仁書局,2009)。
68.蕭馳、柯慶明編選:《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
69.許倬雲:《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份際》(台北:時報文化,2009)。
70.王大順:《魏晉南北朝樂府歌辭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三、單篇論文

1.繆鉞:〈鮑明遠年譜〉,《文學月刊》第三卷第一期,1932。
2.張志岳:〈鮑照及其詩新探〉,《文學評論》1979年第一期。
3.李豐楙:〈郭璞遊仙詩變創說之提出及其意義〉,《古典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第六集。
4.唐海濤:〈鮑照詩中的對偶句〉,《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二十一卷第三期,1988.03。
5.唐海濤:〈鮑照詩文中所表現的鄉土家人之戀〉,《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二十一卷第五期,1988.05。
6.王鐘陵:〈唐詩中的時空觀〉,《文學評論》,1992年第四期。
7.丁福林:〈鮑照交游考略〉,《浙江師專學報(語言文學版)》,1984年第三期。
8.丁福林:〈鮑照交游考略續〉,《浙江師專學報(語言文學版)》,1985年第一期。
9.唐海濤:〈鮑照的「擬行路難」〉(上),《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十九卷二期,1986.12。
10.唐海濤:〈鮑照的「擬行路難」〉(下),《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二十卷一期1987.06。
11.高郁婷:〈從〈擬行路難〉十八首看鮑照詩的文學價值〉,《孔孟月刊》,三十三卷五期,1995.01。
12.錢志熙:〈齊梁擬樂府詩賦題法初探──兼論樂府詩寫作方式之流變〉,《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四期。
13.袁行霈:〈盛唐詩歌與盛唐氣象〉,《高校理論戰線》,1998年第十二期。
14.趙麗萍:〈紅顏零落歲飄零——論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中的生命意識〉,《遵義師範學院學報》,四卷四期,2002.12。
15.沈玲:〈從劉宋朝帝王政策看鮑照樂府詩創作〉,《貴州社會科學》,總期第一百九十期,2004.07。
16.關永力:〈鮑照邊塞詩略論〉,樂山師範學院學報,十九卷八期,2004.08。
17.王豔:〈試論鮑照對邊塞詩發展的貢獻〉,《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年第三期。
18.鮑淮龍:〈鮑照籍貫小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總期191。
19.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第三十四卷第二期,2005.07。
20.齊益壽:〈風華清靡與慷慨悲憫──陶淵明〈擬古〉詩九首之解讀〉,《鄭因百先生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
21.羅春蘭:〈「推折默運,殆摩明遠之壘」──盛唐邊塞詩對鮑照的接受〉,《蘭州學報》,2006年第一期。
22.何江波:〈鮑照〈擬行路難〉的情采并茂之美論析〉,《固園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二十七卷四期,2006.07。
23.羅春蘭、吳婷:〈鮑照在劉宋的接受狀況及原因探析〉,《江西社會科學》,2008.01。
24.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三期,2008.09。
25.李均惠:〈《後漢書》誤記王昭君事辨析〉,《文史雜誌》,2009年第三期,總第一百四十一期。

四、學位論文

1.金惠峰:《鮑照詩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2.李海元:《謝靈運與鮑照山水詩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3.王文進:《荊雍地帶與南朝詩歌關係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
4.陳敬介:《鮑照詩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5.高莉芬:《元嘉詩人用典研究──以顏、謝、鮑三大家為主》(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6.張彗冠:《鮑照〈代言詩〉研究》(台南: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7.羅春蘭:《鮑照詩接受史研究──以南北朝至唐代為中心》(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4)。
8.鄭聖勳:《憂鬱的價值:江淹作品解讀》(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9.楊士瑩:《南朝到初唐邊塞詩中時空結構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0.余正松:《中國邊塞詩史論(先秦至隋唐)》(四川: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論文,2005)。
11.關永利:《唐前邊塞詩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12.于海峰:《南北朝邊塞詩研究》(山東: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1-27。
2. 王佩蓮、陳錦雪(1994)。探討國民小學各科教材中環境教育問題。市師科學教育季刊,19,13-29。
3. 王佩蓮(2002)。環境教育課程的理論與實務。市師環教,49,10-32。
4.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全球變遷通訊雜誌,22,16-29。
5. 高新建(2001)。基本能力的課程與教學轉化。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237-254。
6. 高翠霞(2002)。論析環境教育研究方法與議題趨勢。環境教育學刊,創刊號,58-77。
7.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臺灣教育589,12-21。
8. 張子超(2005)。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能力指標的涵義與架構。教育研究月刊,139,5-15。
9. 黃乾全(1991)。學校環境教育之探討。健康教育,67,54-56。
10. 黃朝恩(1999)。鄉土教學的環境教育意義及其範例。環境教育季刊,40,5-14。
11. 楊冠政(1977)。環境教育簡介。科學教育月刊,11,4-9。
12. 楊冠政(1991)。學校課程環境化—學校實施環境教育的首要工作。環境教育季刊,11,5-20。
13. 3. 李豐楙:〈郭璞遊仙詩變創說之提出及其意義〉,《古典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第六集。
14. 4. 唐海濤:〈鮑照詩中的對偶句〉,《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二十一卷第三期,1988.03。
15. 5. 唐海濤:〈鮑照詩文中所表現的鄉土家人之戀〉,《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二十一卷第五期,198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