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1 07: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可欣
研究生(外文):Ke-Shin Chang
論文名稱:草本植物以廢棄纖維改良之無土栽培於屋頂綠化之減碳效益
論文名稱(外文):Carbon Reduction of Herbaceous Plants Planted on Soilless Culture Medium Modified with Fiber Wastes upon Green Roofs
指導教授:謝靜琪謝靜琪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ng-Chzi Hsie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土地管理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中文關鍵詞:草本植物非織物二氧化碳減量無土栽培屋頂綠化
外文關鍵詞:herbaceous plantsnon-fabriccarbon dioxide reductiongreen roofssoilless cul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99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為減緩暖化所帶來的危害,節能減碳已是無可避免的趨勢,在此風氣的推行下,以植物進行環境綠化的減碳效果研究逐漸受到重視,尤其近年來都市化使的土地資源更加稀少,人們更將綠化技術運用於都市建築之屋頂,然而屋頂綠化之推廣卻因普遍被認為建置成本與維護管理成本昂貴而受到限制。本研究依文獻回顧之概念,將屋頂綠化適用草本植物的選擇與介質的改良相結合,以當季草本植物為試驗對象,並依廢物利用的概念引用前人廢棄纖維改良無土栽培之研究,將草本植物分別種植於加入廢棄纖維改良的無土栽培用培養土(實驗組)以及一般培養土(對照組),定期觀察兩種植栽的生長狀況,對於介質改良的要素做出探討,除評估栽培介質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同時也執行減碳能力的實驗。本研究以屋頂綠化的栽培基質階層結構:透水層、吸水層、透氣層、保水層以及排水層等為參考基準,將培養土與各種混合比例的Tencel、低熔點PET纖維和PET廢棄纖維設計各項參數,經由滲透力、含水力、保水力測試,選出適當的材料與製程參數,舖疊製成實驗組總體栽培介質;植物減碳效果實驗環境位於逢甲大學工學院屋頂綠化空間,實驗設計擬規劃運用立體式壓克力箱罩住植栽,以全日(8:00-17:00)量測之方式,取得箱內二氧化碳濃度於不同時段之數值,並且同時量測實驗環境之溫度、溼度與日照;每種草本植物規劃以一週期時間間距量測。於研究結果發現,草本植物雖於兩種介質之生長情形依不同的植物種類而有所區別,但所有植物於廢棄纖維改良的栽培介質皆可順利生長,至於減碳效果主要影響因子則為日照與溫度,植物間之減碳效果差異性也極低。證明草本植物結合廢棄纖維所改良的屋頂綠化栽培介質與種植於一般的培養土同樣,具有環境綠化的效用,不僅可達到廢物利用、屋頂栽培介質輕量化的環保訴求,可配合現行法規與建築綠化運用,對於一般都市環境綠化推廣亦具一定的貢獻。
For reducing the damage of global warming, 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has become unstoppable. By this climate, the studies of using plants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by environmental greening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Especially urbanization made the land resources more scarce in recent years so that people make use of green technology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the roof. However, the promotion of green roofs is limited by the widespread of implementation costs and expensive maintenance cos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deas from the literature, we used the seasonal herbaceous plants as the test objects planting in soilless culture add the waste fiber with culture soil (experimental group) and general culture soil (control group) separately, and regularly observe the growth status of the two plants. In spite of the elements of the media improved explore and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 cultivation medium for plant growth, we analysethed the carbon emissions. In this study,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the culture medium of green roofs: the permeable layer, absorbent layer, breathable layer, water layer and drainage layer as the reference standard, will cultivate the soil and mixing ratios of Tencel, low melting point and PET waste fiber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arious parameters through penetration, waterpower,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test, select the appropriate materials and parameters, lay-up mad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overall cultivation media.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was at Feng Chia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green roof space,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to be planning touse three-dimensional acrylic box covering planting, all day (8:00-17:00) measurementsmade inside the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in the value of different periods, and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sunshine; each herb planning a cycle time distance measurement. The study found that plants in soilless culture add the waste fiber with culture soil can also be successfully grown like in general culture soil. Prove that green roof improved the waste fiber cultivation media and the general cultivation of soil also has the effectiveness of a green environment, not only to the utilization of waste, roof planting medium lightweigh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mands a certain contribu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urban green environment but also can make use of laws and building greening and demands a certain contribu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urban green environ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 7
壹、研究內容 7
貳、研究流程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0
第一節 屋頂綠化植物與介質之選擇依據 10
壹、屋頂綠化適用植物選擇依據 10
貳、屋頂綠化栽培介質選擇依據 11
第二節 廢棄纖維於無土栽培之改良效果與測試方法 15
壹、廢棄纖維應用於無土栽培之效果 15
貳、屋頂綠化適用之廢棄纖維特性與測試方法 17
第三節 植物之生長情形評估依據與量測方法 20
壹、植物生長之定義 20
貳、依據植物生長特性之量測方法 21
第四節 植物之光合作用影響因子與減碳效果量測方法 24
壹、植物光合作用影響因子與減碳效果之關係 25
貳、喬、灌木減碳效果量測方法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實驗架構 31
第二節 實驗組栽培介質成形性評估實驗方法 32
壹、實驗對象與地點 32
一、實驗對象 32
二、實驗地點 32
三、實驗期程 34
貳、實驗量測方法與儀器 34
一、實驗量測方法 34
二、實驗儀器 38
參、實驗流程 39
第三節 植物生長量與減碳量之實驗方法 41
壹、實驗對象與地點 41
一、實驗對象 41
二、實驗地點 44
三、實驗期程 46
貳、實驗量測方法與儀器 46
一、實驗量測方法 46
二、實驗儀器 49
參、實驗流程 50
第四章 實驗發現與討論 51
第一節 實驗組栽培介質成形性評估 51
壹、實驗組栽培介質之成形 51
貳、草本植物在實驗組與對照組栽培介質之成長評估 57
第二節 植物減碳效果量測結果與外部與內部因子對其影響之分析 66
壹、植物減碳效果量測結果與外部因子對其影響之分析 66
貳、植物減碳效果量測結果與內部因子對其影響之分析 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6
第一節 結論 86
第二節 建議 88
參考文獻 91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9
圖2.1綠屋頂無土栽培介質之結構與功能 13
圖2.2 實驗組無土栽培介質結構示意圖 14
圖3.1 研究架構 31
圖3.2 逢甲大學工學院地下紡織工廠實景之一 33
圖3.3 逢甲大學工學院地下紡織工廠實景之二 33
圖3.4 介質含水率測試定點示意圖 37
圖3.5 最適廢棄纖維組合比例之測試與選定 39
圖3.6 培養土與廢棄纖維之適用密度測試與成形性評估 40
圖3.7 觀賞類植物一覽 43
圖3.8 可食用類植物一覽 43
圖3.9 逢甲大學工學院屋頂綠化空間實景之一 45
圖3.10 逢甲大學工學院屋頂綠化空間實景之二 45
圖3.11 植栽二氧化碳減量量測拍攝實況 48
圖3.12 植物生長量與減碳量之量測 50
圖4.1 各密度培養土水分散失情形 54
圖4.2 各廢棄纖維組合比例水分散失情形 54
圖4.3 各密度廢棄纖維組合比例90 wt%/10 wt %水分散失情形 55
圖4.4 實驗組廢棄纖維結合培養土無土栽培介質結構圖 56
圖4.5 觀賞類植物株高變化曲線圖 59
圖4.6 可食用類植物株高變化曲線圖 60
圖4.7 觀賞類植物展開變化曲線圖 62
圖4.8 可食用類植物展開變化曲線圖 63
圖4.9 垂椒草減碳效果第一至四天量測 68
圖4.10 鴨拓草減碳效果第一至四天量測 70
圖4.11 翠蘆莉減碳效果第一至四天量測 72
圖4.12 紅草減碳效果第一至四天量測 74
圖4.13 檸檬馬鞭草減碳效果第一至四天量測 76
圖4.14 荷蘭薄荷減碳效果第一至四天量測 78
圖4.15 迷迭香減碳效果第一至四天量測 80

表目錄
表2.1 屋頂綠化之形式與構件 12
表3.1 廢棄纖維組合比例一覽 32
表3.2 介質密度參數一覽 34
表3.3 實驗組介質測試儀器使用一覽 38
表3.4 觀賞類植栽配對表 44
表3.5 可食用類植栽配對表 44
表3.6 植物生長量與減碳效益儀器使用一覽 49
表4.1 各密度培養土含水率測試結果 52
表4.2 廢棄纖維介質比例含水率一覽 52
表4.3 各密度廢棄纖維介質比例70 wt%/30 wt %含水量測試結果 53
表4.4 實驗組與對照組栽培介質比較表 57
表4.5 草本植物株高日成長率 64
表4.6 草本植物展開日成長率 64
表4.7 觀賞類植物總葉面積一覽 65
表4.8 可食用類植物總葉面積一覽 65
表4.9 垂椒草四天各時段減碳數據一覽 69
表4.10 鴨拓草四天各時段減碳數據一覽 71
表4.11 翠蘆莉四天各時段減碳數據一覽 73
表4.12 紅草四天各時段減碳數據一覽 75
表4.13 檸檬馬鞭草四天各時段減碳數據一覽 77
表4.14 荷蘭薄荷四天各時段減碳數據一覽 79
表4.15 迷迭香四天各時段減碳數據一覽 81
表4.16 草本植物四天單日總減碳量測數據與四天平均總減碳數據一覽 82
表4.17 草本植物於不同栽培介質之四天平均總減碳量排序 82
表4.18 觀賞類植物每小時單位葉面積減碳一覽 84
表4.19 可食用類植物每小時單位葉面積減碳一覽 84
表4.20 草本植物葉綠素a含量量測結果一覽 84

附錄
附錄一 培養土密度參數測試數據一覽 98
附錄二 廢棄纖維組合比例與密度參數測試數據一覽 100
附錄三 觀賞類植物株高變化數據一覽 104
附錄四 可食用類植物株高變化數據一覽 105
附錄五 觀賞類植物展開變化數據一覽 106
附錄六 可食用類植物展開變化數據一覽 107
附錄七 口試委員意見回覆表家學者問卷 108



1.王亞男(2000),柳杉、樟樹對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固定效益之研究,國科會/環保署科技合作研究計畫期末報告,p.41。
2.王亞男、劉秀卿、蕭英倫(2005),行道樹黑板樹二氧化碳固定效益之研究,中華林學季刊38(3):279-290。
3.王佳佳、李冰、劉曉東、宋紅(2007),三種木本植物對室內空氣淨化能力的研究,北方園藝2007(11):142-143。
4.王紀軍(2010),屋頂花園植物的選擇及養護,江蘇農業科學 2010(4):174-175。
5.王麗勉、秦俊、胡永紅、高凱、黃娟(2007),室內16種植物的固碳放氧研究,浙江農業科學 2007(6):647-649。
6.王俊林、馬艷(2007),土工織物透水特性試驗研究,中國水土保持2007(8):27-28。
7.永續公共工程入口網,蔡錫昌,101年10月8日取自:http://eem.pcc.gov.tw/node/32359。
8.石佳玉(2009),台北市執行綠屋頂政策之工具分析,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9.朱德民(1988),植物生長與發育,國立編譯館。
10.朱瀅樹(2004),校園綠建築綠化指標之植栽CO2 固定量調查研究-以大甲高中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11.何建明(2011),綠建築節能牆體複合保溫組成設計及其熱損失評估,逢甲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12.呂秀英、陳烈夫、呂椿棠、 賴吉雄(1994),水田栽培檳榔心芋全株葉面積之估算Ⅰ.非破壞性取樣法,中華農業研究43(2): 155-164。
13.呂芳運(2010),台中市立面綠化植物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14.李中原(2009),在既有屋頂上進行薄層層綠化:觀念與案例分享,節能減碳綠工法~綠屋頂及綠牆交流討論及推廣展示活動資料,p.11-16。
15.李正才、 傅懋毅、 徐德應、孫雪忠、奚金榮(2006),農田營造早竹林後土壤有機碳的變化,林業科學研究19(6): 773-777。
16.李志鵬、潘根興、李戀卿、張旭輝、林凡(2008),水稻土和濕地土壤有機碳測定的CNS元素分析儀法與消化容量法之比較,土壤40(4):580-585。
17.李岳岩、周若祁(2006),日本的屋頂綠化設計與技術,建築學報2: 37-39。
18.李明盛(2010),六種觀賞蘭花吸收二氧化碳能力之探討,立德大學休閒資源暨綠色產業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19.李哖(1970),蔬菜無土栽培之研究(一)砂與蛭石對縐葉萵苣、莧菜生長之影響,中國園藝16(3):35-43。
20.李剛(1997),低熔點纖維與熱軋非織造布,北京紡織1997(3):12-14。
21.李純明(2011),回收廢棄纖維製備綠屋頂無土栽培之加工技術及其應用評估,逢甲大學纖維與複合材料學系碩士論文。
22.李創(2006),函數圖像法在棉纖維回潮率與保水率測試中的應用,紡織器材33(4):17-19。
23.李景棠(2009),旅人蕉在坡地住家二氧化碳之淨化功效,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所碩士論文。
24.李想、李海梅、馬穎、劉培利(2008),居住區綠化樹種固碳釋氧和降溫增濕效應研究,北方園藝2008(8):99-102。
25.李學勇(1983),植物學要義,國立編譯館。
26.杜大治(2003),孟宗竹在不同冠層二氧化碳固定效益之研究,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17):187-194。
27.沈勝豐(2009),台中都會公園植生配置效益之探究,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碩士論文。
28.沈蘭萍、尉霞、丁明明(2007),無土栽培用廢棉非織造布基質的設計開發,紡織學報 28(1): 60-62。
29.肖遠志、李衛東、王雙伍、王春梅、何濤(2010),城市屋頂綠化植物選擇研究,湖南農業科學2010(9): 113-116。
30.周佩琪(2008),農村植栽配置減碳效益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碩士論文。
31.孟婕、陳青雲、高麗紅(2007),以玉米稻稈塊為基質的黃瓜無土栽培可行性初探,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8(3):46-49。
32.林安秋(1984),作物之光合作用,台灣商務。
33.林昌善、吳聿明(2001),環境生物學,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4. 林姵均(2011),不同屋頂綠化型式對屋頂隔熱效果影響之研究-以草本、灌木及棚架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5.林盈充(1999),氮肥型態比例與植物生長激素對鐵骨蘭生長影響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碩士論文。
36.段可可、牟瑞芳、陳雯(2004),成都市綠地系統生態環境效應分析,交通環保25(4):32-34。
37.徐志摩(2011),蝴蝶蘭組織在不同光質環境下的生理反應,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農業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38.徐瑋瑋、李曉儲、汪成忠、何小弟、陸建飛、黃利斌(2007),揚州古運河風光戴綠地樹種固碳釋氧效應初步研究,浙江林學院學報24(5): 575-580。
39.袁良濟、楊海燕、邵遠玉、楊家東(2010),主要環境因子對植物光合特性調控機制的影響研究,安徽農業科學38(5):2233-2235。
40.高景輝(1987),植物生長與分化,國立編譯館。
41.高貴賓、顧小平、張小平、岳晉軍、李鵬、袁娜(2008),設施內外綠竹光合作用日變化及影響因子研究,江西農業大學學報 30(3):494-498。
42.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高雄市綠屋頂推動計畫及示範案,101年7月1日取自:http://urban-web.kcg.gov.tw/ksnew/web_page/KDA050100.jsp?PK01=20111230102619&SK01=1。
43.張天宇、 李楊(2010),輕型屋頂綠化-我國屋頂綠化發展的新趨勢,華中建築28(6): 26-28。
44.張育森(2008),綠屋頂適用栽培介質的選擇與應用,綠屋頂推廣交流討論會資料,臺北市信義區公所、台北市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台北。
45.張育森、賴允慧、侯炳丞(2009)綠屋頂介質與植物之關係,節能減碳綠工法~綠屋頂及綠牆交流討論及推廣展示活動資料,p.17-24。
46.張英、徐建華、李萬良(2008),無土栽培的現狀及發展趨勢,農業科技展望4(5):40-42。
47.張耿衡、吳容儀、鍾仁賜(2011),不同介質對火鶴花切花生產之影響,台灣農業化學與食品科學49(4): 185-194。
48.張耿衡、戴廷恩、黃勝忠、曹進義、蔡媦婷、王斐能、 張愛華、侯鳳舞(2006),人造纖維應用於蝴蝶蘭栽培介質之研究,臺灣園藝52(1) : 71-80。
49.張瑀芳、林世宗、蔡呈奇(2006),臺灣東北部柳杉人工林土壤有機碳儲量的推估,台灣林業科學21(4):383-393。
50.張簡宏裕(2002),屋頂覆土植栽之熱收支研究-以鵝掌藤植栽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
51.梁昇、李景棠(2008),利用旅人蕉進行坡地住家庭院二氧化碳淨化,坡地防災學報7(2):51-57。
52.梅鎮安、孫琦、容壽榆(1991),光合作用,百通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53.連祥萍、劉東啟(2009),運用省水耐旱植栽進行屋頂薄層綠化之熱效應研究,興大園藝學報34(2):73-86。
54.郭阿君(2004),10種室內觀葉植物固碳釋氧、蒸騰、抑菌特性的研究,東北林業大學碩士論文。
55.郭博文(2009),植栽改善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之研究,環境與生態學報2(1):53-64。
56.陳昶璋、許明晃、黃文達、楊棋明(2008),作物根部衍生碳素對土壤有機碳庫之影響,科學農業2008(56): 118-126。
57.陳昶璋、許明晃、黃盟元、楊志維、楊棋明、黃文達(2008),關渡自然保留區蘆葦對土壤有機碳庫影響之研究,中華民國雜草會刊29 (1):11-22。
58.陳韶妤(1997),數種藤蔓植物之形態生理特性對其生長表現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9.陳靜玉、張志鵬(2000),纖維集合體應用於無土栽培之研究,華岡紡織期刊7(4):369-376。
60.彭映輝、曾冬琴、陳飛飛、張雲、萬麗、梁煒文、陸豔(2007),赤黴素及多效唑對3種草本花卉花期與株高的影響,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7(4):100-103。
61.湯燕偉、周蓉、于偉東(2006),不同非織造基質草皮的生長性能表徵,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1): 11-15。
62.馮閔盛(2004),以生命週期評估建築物主體結構用材及以造林抵銷二氧化碳產出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碩士論文。
63.黃凱洛(2003),杉木人工林生長量與碳吸存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碩士論文。
64.黃智華(2010),植物生長抑制劑和遮光處理對夜來香生長和開花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園藝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65.新田伸三(1985),植栽理論與技術,詹氏書局。
66.楊昆憲(2008),不同粒徑與保水性顆粒介質之物理性質,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67.節能減碳、永續270-99都市新田園活動手冊,2010,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
68.葉育才(1982),光合作用 植物生產力的生理基礎,國立編譯館。
69.葉瑞興(2007),淺談城市屋頂綠化的植物配置與設計,福建林業科技 34(1):220-224。
70.廖玉琬、徐善德(2002),植物生理學,啟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71.廖盛廈、 李軍偉、 楊紅蘭、 甘肖梅、 梁士楚(2010),龍鬚藤淨光合速率日變化及其主要影響因子,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8(3): 61-65。
72.種培芳、陳年來(2008),光照強度對園藝植物光合作用影響的研究進展,甘肅農業大學學報 43(5):104-109。
73.臺北市建築物暨法定空地綠化實施要點,101年7月4日取自:http://www.landscapeweb.com.tw/law5.htm。
74.劉兆馳(2009),加熱與預力過程對聚酯纖維抗張與潛變特性之影響,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75.劉秀卿(2003),行道樹水黃皮與黑板樹二氧化碳固定效益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6.劉偉(2008),綠色纖維天絲紗( Tencel )的生產實踐,現代紡織技術16(6):22-23。
77.劉常富、趙爽、李玲、李小馬、何興元、陳瑋(2008),瀋陽城市森林固碳和污染物淨化效益差異初探,西北林學院學報23(4):56-61。
78.劉賢祥 (1999) 植物生理學。徐氏文教基金會,台北。
79.樓靜文、蔡易儒、李祐吉、林敬文、林佳弘(2006),Tencel纖維複合聚酯低熔點纖維製備機能性敷料基布物性之探討,華岡紡織期刊13(3):296-304。
80.潘凱、韓哲(2009),無土栽培基質物料資源的選擇與利用,北方園藝2009(1):129-132。
81.蔡本原(2006),樟樹、榕樹、茄冬及黑板樹在中鋼公司二種環境樹冠層光合作用率日變化及碳固定量之比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碩士論文。
82.蔡承芳(2010),吊掛式綠牆栽培介質製程技術之研究,逢甲大學紡織工程所碩士論文。
83.鄭敏翊、潘毅鈞、刑文灝(2007),Tencel纖維經氙弧光照射處理後其表面性質影響之研究,華岡紡織期刊14(4):358-364。
84.謝嘉霖 、徐秋華(2006),幾種草坪草的無土栽培試驗,北方園藝2006(5): 140-141。
85.謝嘉霖、雷幼娥、徐秋華(2005),花卉無土栽培技術,上饒師苑學院學報25(3):73-75。
86.簡維伯(2010),以氧化鋁/二氧化鈦改質天絲棉織物其功能性研究,崑山科技大學綠色材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87.譚淑端、張守君、張克榮、黨海山、黎明、張全發(2009),長期深淹對三峽庫區三種草本植物的恢復生長及光合特性的影響,武漢植物學研究27(4):391-396。
88.嚴定春、周愛蓮(2008),水稻葉齡和株高變化動態的模型研究,中國種業2008(12):58-59。
89.蘇柏年(2008),RC建築物平頂綠化防根構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90.龔建軍、李青峰、彭選明(2006),論水晶泥新基質在房頂綠化中的應用,西北林學院學報2006(2):86-88。
91.唐永青(2011),節能城市綠屋頂,臺北產經5:40-42。
92.『都市新田園』綠屋頂、綠牆推廣展示活動手冊(2010),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台北巿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臺北市中山區公所、台北市景觀工程商業同業公會,臺北市。
93.內政部營建署,內政部獎勵民間綠建築改善示範作業要點: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561&Itemid=57。
94.Bianchini, F. & Hewage, K. (2012). How“green”are the green roofs? Lifecycle analysis of green roof material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48: 57–65.
95.Drazkiewicz, M. (1994). Chlorophyllase: Occurrence, functions, mechanism of action, effects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Photosynthetica 1994(30): 321-331.
96.Ebrahimi, R., Ebrahimi, F. & Ahmadizadeh, M. (2012). Effect of different substrates on herbaceous pigments and chlorophyll amount of strawberry in hydroponic cultivation system. American-Eurasian J. Agric. & Environ. Sci. 12 (2): 154-158.
97.Getter, K. L & Rowe D. B. (2006). The Role of Extensive Green Roof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rt Science 41(5):1276–1285.
98.Green Roof 綠屋頂專題網頁,涂智益(2008),政府如何推廣綠屋頂──以日本政府推行綠屋頂的策略為例,101年7月4日取自:http://hsiliu-greenroof.blogspot.tw/2008/02/blog-post_23.html。
99.Gregoire, B. G. & Clausen, J. C. (2011). Effect of a modular extensive green roof on stormwater runoff and water qualit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37(6): 963-969.
100.Griffin, K. & Seemann, J. (1996). Plants, CO2, and photosynthesis in the 21st century. Chemistry & Biology 1996(3): 245-254
101.Hess, D. (1975),陳昇明譯,植物生理學,三民書局。
102.Ishida, A., Toma, T., Matsumoto, Y., Yap, S. K. and Maruyama, Y. (1996). Diurnal changes in leaf gas exchang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uppermost canopy of a rain forest tree, Dryobalanops aromatica Gaertn. f. Tree Physiol 16 (9):779-785.
103.Johnston, J & Newton, J. (2004). Building Green: A guide to using plants on roofs, walls and pavements(Rep. ISBN 1 85261 637 7). London: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City Hall & The Queen’s Walk.
104.Kosugi, Y., Takanashi, S., Ohkubo, S. & Matsuo, N. (2008). CO2 exchange of a tropical rainforest at Pasoh in Peninsular Malaysia. Agricultural and forestmeteorology148(2008): 439–452.
105.Lichtenthaler, H. K. (1987). Chlorophylls and carotenoids: pigments of photosynthetic biomembrane. Methods Enzymol. 148: 350-382.
106.Liu, K. & Baskaran, B. (2003). Thermal performance of green roofs through field evaluatio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ttawa, Canada.
107.Loreau, M., Naeem, S., Inchausti, P., Bengtsson, J., Grime, J.P., Hector, A., Hooper, D.U., Huston, M.A., Raffaelli, D., Schmid, B., Tilman, D. & Wardle, D.A. (2001).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challenges. Science 294(5543): 804-808.
108.Magill, J. D., Midden, K., Groninger, J. & Therrell, M. (2011). A History and Definition of green roof technology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Carbondale.
109.McPherson, E. G. & Simpson, J. R. (1999).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through urban forestry: guidelines for professional and volunteer tree planters. U.S. Dep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 Pacific Southwest Research Station. California: Albany.
110.Meric, M. K., Tuzel, I. H., Tuzel, Y. & Oztekin, G. B. (2011). Effects of nutrition systems and irrigation programs on tomato in soilless culture.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99(2011): 19-25.
111.Nagasea, A. & Dunnett, N. (2010). Drought tolerance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for extensive green roofs: Effects of watering and diversit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97(2010): 318–327.
112.Nelson, D. W. & Sommer, L.E. (1982). Total carbon, organic carbon, and organic matter. I n Page: Miller, A.L. & Keeneys, D. R. (eds.) Method of Soil Analysis, Part 2. Agronomy Monograph No. 9. 2nd edition.
113.Zhou, H. H., Chen, Y. N., Li, W. H., Chen, Y. P. & Fu, L. X.(2009). Photosynthesis of populus euphratica and its response to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in an arid environment.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9(2009): 443–45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