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華百科全書(2013)。業餘運動。取自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main-soc.asp?id=8102
內政部(2008)。社會團體法規彙編。臺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處(2003)。臺閩地區各級人民團體活動概況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統計處(2012)。 101年6月底人民團體概況。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7039
文部科學省(2005)。A Mind and Body Sustaining a "Zest for Living"。東京:國立印刷局。
文部科學省(2010)。スポーツ立国戦略 -スポーツコミュニティ・ニッポン-。取自http://www.mext.go.jp/b_menu/houdou/22/08/__icsFiles/afieldfile/2010/08/26/1297039_02.pdf
文部科學省(2011a)。成人の週 1 回以上運動・スポーツを行った者の割合。取自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b201201/ 1324356_012.pdf
文部科學省(2012a)。地域におけるスポーツ振興の効果。取自 http://www.mext.go.jp/component/b_menu/other/__icsFiles/afieldfile/2011/10/05/1311679_001.pdf
文部科學省(2012b)。総合型地域スポーツクラブの創設状況。取自 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b201201/1324356_012.pdf
日本體育協會(2013)。総合型地域スポーツクラブ事業紹介。取自 http://www.japan-sports.or.jp/local/tabid/393/Default.aspx
王泱琳、黃治蘋(譯)(1999)。21世紀行銷大趨勢(原作者:Newell Frederick)。台北:麥格羅‧希爾。
王聃 (2008)。關於我國社區體育特點現狀及對策的分析研究。中國校外教育理論, 3,頁 150。
台南市體育總會(2013)。臺南市體育總會章程。取自 http://www.tn-sports.org/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臺北市: 天下遠見。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1)。運動產業發展條例。取自 http://law.moj.gov.tw/News/news_detail.aspx?id=73722
江明修(2000)。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出版。
江明修 (2004)。非營利組織與公共服務:公民社會協助政府再造之道。人事行政,123,頁18-23。行政院主計處(2004)。臺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訪問表-社會參與。取自 http://win.dgbas.gov.tw/dgbas03/ca/society/community-92/PDF%5Cnoun.pdf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011)。「打造運動島計畫」查證報告.。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1)。90年體育團體評鑑報告書。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92年度運動人口倍增計畫輔導訪視成果報告書。台北市:同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7)。中華民國運動統計。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2a)。101年打造運動島計畫暨相關專案實施方案申辦作業說明。取自http://isports.sac.gov.tw/activity/93583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2b)。102打造運動島計畫。臺北市:同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2c)。102飛躍運動島計畫願景聯席會議手冊。臺北。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2d)。中華民國101年運動城市調查。臺北:艾普羅民意調查公司。
吳芝儀與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培儷、陸宛蘋(2002)。台灣非營利部門之現況與組織運作分析。康寧學報(4),頁 159-211。吳龍山(2012)。「打造運動島計畫」之理想與目標。國民體育季刊, 41(1),頁 13-19。呂潔如(2010)。奧林匹克運動與奧林匹克主義的哲學研究。政大體育研究, 19,頁19-33。
宋鎮照(2007)。團體動力學。台南市:五南。
李炳昭、湯添進(2010)。英國中央運動行政組織之運作。國民體育季刊,39(4),頁59-66。
周昌諭(2012)。運動聯盟價值創新模式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碩士班,桃園縣。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在台灣的發展:兼論政府對財團法人基金會的法令規範。中國行政評論, 10(1),頁75-110。官有垣(2002)。基金會治理功能之研究:以台灣地方企業捐資型社會福利與慈善基金會爲例。公共行政學報,7,頁 63-97。官有垣、呂朝賢、鄭清霞(2008)。台灣第三部門的就業:2005年調查研究資料的分析。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6(45-86)。官有垣、杜承嶸(2005)。台灣民間社會團體的興盛及其在公民社會發展上顯現的特色與問題。「轉型期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國際的視角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北京。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Models and Steps of Interviewing]。身心障礙研究,3(2),頁122-136。林晉榮(2012a)。英國全民運動發展趨勢-英國運動社團發展模式。載於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主編),全國縣市體育組織人員總說明會手冊。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林晉榮(2012b)。運動大聯盟及運動小聯盟運作成果評析。載於行政院體育會(主編),102飛躍運動島計畫願景聯席會議手冊(頁52-56)。台北市:行政院體育會。
林雅莉(1999)。非營利組織之募款策略。載於江明修(主修),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
林鎮坤、高桂足(2009)。從政策分析的觀點看高齡者健身運動政策制定的必要性。臺灣教育(660),頁8-12。姜守明(2005)。從社區體育看和諧社會的精神文明。學海,2005(5),頁 185-188。
洪聰敏 (2005)。提升運動專業人力素質。國民體育季刊,149(4-6)。徐耀輝(1991)。全民運動之基石-發展社區運動之我見。中華體育季刊,5(3),頁 56-61。張元祥(2005)。替手當家 非營利組織 難以傳承?。遠見雜誌(232),頁 312-317。
張俊一(2002)。臺灣地區民間體育團體發展析論。國教世紀, 203(39-48)。張英陣(1999)。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的夥伴關係。社區發展季刊,85,頁 62-70。張晉芬、張恆豪(2003)。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社會學的觀點。論文發表於 [台灣社會學會年會],台北: 政治大學主辦,頁29-30。
張彩秀(1991)。中老年人運動型態、體適能及健康狀況之研究。國立陽明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台北市。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訂委員會(1984)。體育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許珈錚(2007)。非營利組織之績效評估—以澎湖縣照顧服務協會為例。「第四屆兩校聯合碩士論文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
郭龍易(2004)。從體育政策探討台灣體育運動發展之概況。南大體育(1),頁 23-27。
陳永明(2000)。日本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志航(2008)。縣市太極拳組織運作之比較研究─CORPS模式之應用。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碩士班,桃園縣。陳秀雲(2009)。以CORPS模式分析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市。
陳定銘(1999)。非營利組織志工招募與甄選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5),頁 128-141。陳金盈(2004)。體育行政與管理(初版),載於鄭志富主編。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金貴(2002)。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經營探討。新世紀智庫論壇(19),頁 39-51。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辜培原(2009)。以CORPS模式檢視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以花蓮縣棲地保育學會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花蓮縣。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東華書局。
黃煜(2012)。運動產業發展條例之實施與應用-職業運動業。國民體育季刊, 41(3),頁41-45。
黃鴻斌(2003)。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聯性之研究以金牌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嘉義縣。楊志顯(2003)。體育志工服務績效的評估。國民體育季刊, 32(4),頁 32-40。
楊宗文(2005)。非營利體育組織:人力資源現況及其因應策略。國民體育季刊,34(2),頁 63-70。萬文隆(2004)。 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
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詹元碩(2010)。德國中央運動組織之解析 。國民體育季刊,39(4),頁 76-81。
詹俊成(2005)。體育訪視與評鑑制度之研析。中華體育季刊,19(4),頁 42-49。嘉義縣體育會(2012)。嘉義縣體育會章程。取自 http://www.p.url.tw/x5.htm
維基百科(2012)。聯盟。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1%AF%E7%9B%9F
劉兆隆(2009)。促進非營利組織與地方政府策略夥伴關係的建構。「彰化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暨政治學研究所。
劉宜璇(2002)。非營利性運動組織財源籌募策略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劉照金(2003)。志工在體育運動推展的應用。國民體育季刊, 32(4),頁 17-26。
歐烱杕(2009)。錢從哪裡來:台灣非營利組織之社會資本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蔡佩蓉(2012)。以政策行銷觀點--探討打造運動島計畫。國民體育季刊, 41(1),頁 20-24。
鄭欽明(2001)。專業型非營利組織管理之研究--以雅文基金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
賴名彥、畢璐鑾(2007)。非營利體育組織爭取社會資源之策略運用。大專體育, 92,頁53-59。謝素姜(2008)。體育會【推動全民運動*打造健康城市】。取自 http://www.tcscaf.com.tw/answer.asp?sn=219
顧忠華(2002)。立法委員兼任民間非營利組織職務之探討。取自 http://ts.yam.org.tw/
Amabile, T. M., Hill, K. G., Hennessey, B. A., & Tighe, E. M. (1994). The Work Preference Inventory: assessing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Research Support, U.S. Gov't, P.H.S.]. J Pers Soc Psychol, 66(5), 950-967.
Austin, J. E. (2000).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Between Nonprofits and Businesses. Nonprofit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9(1), 69-91.
CCPR. (2010). What is CCPR, from http://www.ccpr.org.uk/aboutccpr
Elliott, B., Katsioloudes, M., & Weldon, R. (1998).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the Internet.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8(3), 297-303.
Grahn, J. L., Hannaford, W. J., & Laverty, K. J. (1987). Corporate philanthropy and marketing strategy: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AMA Educators' Proceeds, Series, 53, 67-69.
Greenfield, J. M. (1991). Fund-raising: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the fund
development proces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ansmann, H. (1987). "Economic Theory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W. W. Powell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NewHaven: Yale University.
Hay. (1990).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 administrator's handbook. New York: Quorum Books.
Horna, J. (1989). Family leisure: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the family and leisure. In S. Parker( ed.), Leisure , Work, and Famil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SA Research Committee on Leisure London
James, E. (1987). "Nonprofit Sector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E. N. Powell (ed.), The Nonprofie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Kramer, R. M. (1993). Privatization in four European countries : comparative studies in government-third sector relationships. Armonk, NY: M.E. Sharpe.
Kramer, R. M. (2000). A Third Sector in the Third Millennium?”.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11(1), 1-23.
Malhotra, N. K. (1993). Marketing research: An applied orientation.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ilofsky, C. (1979). Defin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Community: A Review of Sociological Literature," PONPO Working Paper-6.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Nichols, & Don. (1990). Promotion the cause. Incentive, 164(8), 28-31.
Ott, J. S. (2001).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heories of the Nonprofit Sector".in J. S. Ott (ed), The Natur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Part 6, pp.179-189.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Shaw, S. M. (1992). Derifying Family Leisure: An Examination of Women's and Perceptions of Family Time. Leisure Science, 14(271-286).
Snavely, & Keith. (1991). Marketing in the Government Sector: A Public Policy Model.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1(4), 311-326.
Spekman, R. E., Isabella, L. A., & MacAvoy, T. C. (2000). Alliance competence : maximizing the value of your partnerships. New York: Wiley.
Sport England. (2012). Creating a sporting habit for life Retrieved 12.13, 2012, from http://www.sportengland.org/about_us/what_we_do.aspx
Thompson, P. D. (2001). Exercise and sports cardiology. Sydney: McGraw-Hill.
Useem, M. (1988). Market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in corporate contribution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Winter), 77-88
Wolf, C. (1979). A theory of nonmarket failure: framework for implementa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2(1), 107-139.
Wolf, T. (1990). Managing a Organization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New York: Fireside Rockefe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