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中國時報(2003)。台灣之子外籍娘 比例竄升,92.05.08。
中國時報(2003)。拉拔外籍新娘 陪孩子成長,92.05.05。
內政部(2000)。社會工作辭典。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內政部(2003a)。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專案報告。
內政部(2003b)。外籍及大陸配偶人身安全保護措施資料。
內政部(2004a)。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
內政部(2004b)。社會救助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口頭報告。
內政部(2004c)。輔導外籍配偶補習教育、籌組民間團體及成立照顧輔導基金專案報告。
內政部統計處(2005a)。臺閩地區各縣市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1987年1月至2004年8月底止)。
內政部統計處(2005b)。台閩地區現住人口婚姻狀況(2003年)。
內政部統計處(2005c)。台閩地區人口數按性別、年齡及婚姻狀況分。2004年12月 20日取自網際網路:http//www.moi.gov.tw
內政部統計處(2005d)。92年新婚與再婚者年齡統計。2004年12月20日取自網際網路:http//www.moi.gov.tw
內政部統計處(2005e)。臺閩地區十五歲以上人口數按性別、年齡及教育程度分。2004年12月20日取自網際網路:http//www.moi.gov.tw
內政部統計處(2005f)。93年6月底身心障礙統計人數。2004年12月20日取自網際網路:http//www.moi.gov.tw。
內政部統處(2005)。臺閩地區現持外僑居留外籍配偶(2004年12月底止按國籍分資料)。
王正(2002)。社會福利政策的新思維-機會平等。社會福利財源措與分配之探討。台北:厚生基金會。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王怡婷(2001)。初探女性成年智障者的婚姻與照顧。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王慶中、萬育維譯(2000)。人類需求:多面向分析(Len Doyal &Ian Gough原著)。台北:洪業。
本間美穗(1996)。「異國情、異域結」-在台台日通婚的現況及問題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生報(2003)。4年後,外籍新娘相當縣轄市人口,92.02.26。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配偶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自由時報(2003)。外籍新娘激增 社會問題日多,92.04.11。
行政院主計處(2004)。92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2004年12月20日取自網際網路:http//www.
吳美雲(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外籍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玫臻(2002)。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萍(2002)。外籍新娘社會適應之研究-以越南新娘為例。台北:中華民國基督教女青年會協會。
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255-265。官有垣譯(2000)。社會福利:結構與實施(David Macarov原著)。台北:雙葉。
林瓊怡(2001)。單親家庭的福利需求分析-以嘉義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1。邱汝娜、林維言(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10-12。邱皓政(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141,108-117。邱琡雯(2001)。女性移民:文化邊界標誌與認同。當代,164,92-103。邱琡雯(2002)。賦權與東南亞新娘:「嘉義媳婦識字/生活專班」。台灣婦女人權發展與弱勢婦女關懷國際會議-會議手冊。台北: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
邱琡雯(2003)。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時英。
邱毓玲(2001)。自閉症者父母之照顧需求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邱黎明(2000)。接受長期照護老人對照護服務需求與滿意度之探討。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韋薇(2002)。疼惜台灣的媳婦 外籍新娘的困境。台灣婦女人權發展與弱勢婦女關懷國際會議-會議手冊。台北: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高迪理(1999)。服務方案之設計與管理。台北:揚智。
張書銘(2002)。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越南新娘」仲介業之運作。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莊國良(2002)。外籍勞工在台灣的福利與基本權益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莊淑雯(2000)。偏差行為少年父母在家庭教養福利服務需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許皆清(2000)。老人生活需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許雅惠(2004)。東南亞外籍配家庭兒童生活狀況研究。台中: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配偶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嘉誠(2001)。台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麗玉(2001)。來自東南亞的「新娘」-一個後殖民女性主義觀點的深度報導。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彭淑華(2003)。建構單親家庭支持系統之研究。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
彭懷真(2003)。為什麼沒有男性福利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1,129-133。黃芸芳(2000)。高雄地區精神醫療日間留院病友家屬對服務需求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黃湧焜(2002)。獨居老人居家照護需要之探討-以南部某縣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詠梅(2002)。台灣印尼籍跨國婚姻婦女之健康關注。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萬育維(1996)。社會福利服務-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
葉郁菁(2004)。台南市外籍配偶家庭暨子女生活狀況與福利需求調查研究。台南市政府委託研究。
葉燕如(2000)。台中市單親國中少女教養需求與社會支持需求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詹火生(2002)。社會福利政策的新思維-台灣社會福利發展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分析。台北:厚生基金會。詹火生譯(1987)。社會政策要論(Kathleen Jones, John Brown & J. Bradshaw合著)。台北:巨流。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劉芳君(2000)。社區老人及其家屬對長期照護保險之需求探討。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貴珍(2001)。外籍新娘跨文化適應與對現行管理制度態度之探討。大業大學工業關係碩士班碩士論文。潘中道(1996)。社會福利分工的理論性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3,125-134。潘淑滿(2003)。東南亞籍婦女在台之生活適應與親職教育。外籍配偶子女生活適應研討會-會議手冊。台中:內政部兒童局。
蔡雅玉(2001)。台越跨國婚姻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文揮(1980)。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之研究。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
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盧佳香(2000)。紅斑性狼瘡患者社會心理需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英文部分
Black, J.S. & Mendenhall, M. (1990). “The U-curve Adjustment Hypothesis Revisited: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2, p. 225-247.
Etzioni A. (2002).Diversity Within Unity:A Communitarian Approach To Immigration Policy. Migrationworld, 15(1-2),14-19.
Goldstein, J.(1985). Basic human needs: the plateau curve. World Development, 13, 5.
Hsia, Hsiao-Chuan(1997). Selfing and othering in the’foreign bride’phenomenon: A study of class, gender and ethnicity in the traditional marriages between Taiwanese men and Indonesian women, University of Florida, Ph.D. Dissertation.
Ishii, Yuka(1996). Forward to Better Life: The Situation of Asian Women Married to Japanese Men in Japan in the 1900s, Asian Women in Migration, 147-164.
Lysgaard, S.(1955). Adjustment in a foreign society: Norwegian Fulbright grante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 7, 45-51.
Oberg, K.(1960).”Cultural Shock: Adjusting to a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 Practical Anthropologist, 7, 177-182.
Perdue, William D.(1986)。Sociological Theory:Explanation, Paradigm, and Ideology. Palo Alto, CA: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The China Post(2000). Foreign Bride, (01.0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