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參考文獻係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專書
1. Angelo De Fiore等/宋敬武譯,《巨匠美術週刊53-霍佳斯》,台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
2. Angelo De Fiore等/林燕譯,《巨匠美術週刊27-狄嘉》,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3. Angelo De Fiore等/馬獸譯,《巨匠美術週刊68-古托索》,台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
4. Angelo De Fiore等/黃文捷譯,《巨匠美術週刊46-孟克》,台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
5. Angelo De Fiore等/賈輝豐譯,《巨匠美術週刊20-布勒哲爾》,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6. David O.Sears.Jonathan L.Freedman.L.Anne Peplau/黃安邦譯,《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1年。
7. H.W.JANSON/曾堉、王寶連譯,《西洋藝術史3―文藝復興藝術》,台北:幼獅文化,1987年。
8. LINDA NOCHLIN/刁筱華譯,《寫實主義》,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9. Marie de Hennezel/吳美慧譯,《人道醫療》,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2005年。
10.Norbert Lynton/楊松鋒譯,《現代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
11.Sally W. Olds Diane E. Papalia/黃慧真譯,《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6年。
12.王秀雄,《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年。
13.王定理,《中國畫顏色的運用與製作》,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3年。
14.王野翔、劉紅沛,《工筆人物畫》,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年。
15.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4年。
16.朱敬光,《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2年。
17.何懷碩,〈夕陽西風竟何之?〉,收錄於郭繼生所編之《台灣視覺文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
18.何懷碩,《苦澀的美感》,台北:大地出版社,1980年。
19.余秋雨,《藝術創作工程》,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0年。
20.宋澤萊,《台灣人的自我追尋》,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
21.李可染,《李可染畫論》,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年。
22.李渝,《群族意識與卓越風格》,台北:雄獅圖書公司2001年。
23.林仁混,《現代成人病百科》,台北:故鄉出版社,1985年。
24.林再復,《閩南人》,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
25.洪文慶,《中國巨匠美術週刊70-李唐》,台北:錦繡出版社,1995年。
26.徐光國,《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
27.徐佳士,《冷眼看媒體世界》,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
28.徐悲鴻,《徐悲鴻藝術文集上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年。
29.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台北:藝風堂出版社,1987年。
30.張大千,〈畫說〉,收錄於黃賓虹等着,《中國書畫論集》,台北:華石書局,1986年。
31.張光福,《中國美術史》,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
32.張桐瑀,《你不可不知道的100位中國畫家及其作品》,台北:高談文化事業,2005年。
33.張德水,《台灣政治、種族、地名沿革》,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34.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35.郭靜晃,《社會問題與適應》,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7年。
36.陳丁山,〈老年人的權益與福利〉,收編於蔡培村主編《老人學習與生涯發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
37.陳秉璋、陳信木,《藝術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1993年。
38.陳英德,《海外看大陸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年。
39.陳錦芳,《21世紀,台灣!―全球新文藝復興的搖籃―》,台南:復文書局,2000年。
40.傅抱石,《中國的人物畫和山水畫》,台北:華正書局,2002年。
41.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
42.黃文雄,《台灣人的價值觀》,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43.黃寤蘭,《鄭善禧-畫壇老頑童》,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
44.黑格爾/朱孟實譯,《美學一》,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45.楚戈,《視覺生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46.楊國樞、葉啟政,《台灣的社會問題,1991年版》,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1年。
47.葉至誠,《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7年。
48.葉啟政,《台灣社會的人文迷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49.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台北:丹青出版社,1989年。
50.詹前裕,《中國水墨畫》,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7年。
51.嘉門安雄/呂清夫譯,《西洋美術史》,台北:大陸書局,1986年。
52.劉芳如,《中國人物畫技法》,台北:藝風堂,1988年。
53.劉芳如、葛婉章,《嬰戲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年。
54.劉驍純,〈論蔣兆和〉,《蔣兆和》,台北:錦繡文化,1993年。
55.潘公凱,《限制與拓展》,台北:中華文物,1997年。
56.潘襎,《巴比松與寫實主義繪畫》,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
57.蔣兆和,《國畫人物寫生的教學問題》,http://www.eastart.net/articles/articles.asp? file=/literature/zgmswx_guohuarwxsdjx.htm&id=6820&type=3。
58.蔡文輝,《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59.鄭石岩,《禪語空人心》,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7年。
60.黎朗,《大陸名畫家探訪錄》,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年。
61.蕭瓊瑞,《島嶼色彩》,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62.豐子愷,《豐子愷論藝術》,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8年。
63.龐建國,《都市人的心理》,台北:希代書版公司,1994年。
64.羅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五四書店,1998年。
65.顧生岳,《浙江人物畫選序》,浙江:西冷印社,1986年。
二、期刊論文
1.丁仁傑,〈認同、進步與超越性:當代台灣人間佛教發展的社會考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2》,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6年。
2.王受之,〈中國大陸藝術現況觀察〉,《藝術家276》,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年。3.呂蒙,〈時代性、民族性、個性―林風眠的繪畫風格〉,《藝術家173》,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9年。
4.宋秉忠,〈大甲媽繞境〉,《今周刊539》,台北:今周文化事業公司,2007,頁104。
5.林振莖,〈台灣水墨人物畫之興起(1990~2005)-以全省美展國畫部門人物畫消長之因素分析為例〉,《台灣藝術67》,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7年。
6.邵大箴撰,〈在全球化思潮衝擊下的當代中國畫〉,收錄於《兩岸當代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年。
7.徐仁全,〈只有抗老,沒有養老〉,《遠見雜誌245》,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6年。
8.袁金塔,〈如何以水墨突顯本土藝術的性格〉,《雄獅美術246》,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91年。
9.鐘俊雄,〈水墨畫與傳統性〉,《美育75》,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