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4 14: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秀琴
研究生(外文):CHANG, HSIU-CHIN
論文名稱:區域型社造中心試辦經驗之研究—以台中市豐原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Trial Operation of Region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Center in Fengyuan District, Taichung City
指導教授:蔡偉銑蔡偉銑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李柏諭陳秋政
口試日期:2017-06-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第三部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8
中文關鍵詞:社造中心社區營造公私協力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自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及推動以來已歷時20餘年。為落實社造政策,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辦理社造點甄選與社區人才培力計畫,透過提案甄選方式,甄選有意願接受社區培力,具發展潛力及推動熱忱的合法立案組織,配合公部門與專業協力輔導、培力,扶持共同推動社區營造工作,顯示區公所成立區域型社造中心的目的,即為輔導轄區內相關立案組織提送甄選計畫,協助推動社造工作,並落實全面性的輔導。
也因此,本研究以豐原區域型社造中心為例,並以Ansell & Gash (2008)經實證資料分析所得的協力治理模型為分析架構,探討公部門、社造中心及社造點協力推動社區營造之影響因素、運作限制與互動關係。經實證資料分析,本文發現 Ansell & Gash所提出之協力治理模型理論中所提及的初始狀況、制度設計、協助型領導、協力過程等構面均是影響公部門、社造中心及社造點協力成功的要素。
其中,推動社區營造公私協力面臨的限制因素包括專業知識與認知的限制、資源的限制及制度上的限制,將影響社造之推動。本文進而發現,社造點與公部門之互動關係,如從經費與服務提供者面向分析,符合 Girdon的「合作」模式;若以Najam的4C模式分析,在社造點與公部門所追求的目標為相似或一致的情況下,會產生「合作」或「互補」之關係模式。簡言之,社造中心是一個由上而下的制度規定,和由下而上地方偏好的中介與溝通平台,藉以形成從公部門到社造中心再到第一線執行單位(社造點)之一個完整的社造推動機制。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3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4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社區總體營造7
第二節 公私協力相關理論基礎13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關係1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個案介紹27
第一節 研究設計27
第二節 本研究個案介紹34
第四章 實證資料分析49
第一節 公私協力運作成功要素49
第二節 公私協力面臨的限制因素70
第三節 公私協力的互動關係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9
第一節 研究發現79
第二節 研究限制85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86
參考文獻88
附錄一 相關部會實施計畫比較表94

表 次
表2-1 社區營造三期暨村落文化發展計畫政策概念圖11
表2-2 政府與非營利組織關係之模式23
表3-1 訪談對象一覽表29
表3-2 訪談題綱33
表3-3 2016年豐原區域型社造中心輔導入選文化局社造點甄選補助成果表45

圖 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5
圖2-1 磐石行動/營造地方文化生活圈10
圖2-2 台灣社造發展史13
圖2-3 傳統跨部門協力關係的治理邏輯:半動態公私協力治理與4C模式16
圖3-1 研究架構圖32
圖3-2 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自主提案機制示意圖35
圖3-3 臺中市推動社區營造計畫整體架構圖37
圖3-4 豐原區域型社區營造中心運作整體架構圖44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專書
邱昌泰(2000)。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台北:元照。
李增祿(1995)。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
林水吉(2009)。跨域治理:理論與個案研析。台北:五南。
林水波、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台北:五南。
林淑馨(2008)。非營利組織管理。台北:三民。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研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林淑馨(2011)。非營利組織概論。台北:巨流。
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台北:亞太。
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復文。
徐震(2002)。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張潤書(2013)。行政學(修訂四版)。台北:三民。
蔡宏進(2007)。社區原理,台北:三民。
劉麗雯(2004)。非營利組織:協調合作的社會福利服務。台北:雙葉書廊。
二、期刊論文
王本壯(2008)。社區總體營造的回顧與展望。府際關係研究通訊,(3),18-21。
江明修(1996)。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上)。人事管理,33(10),4-13。
李長晏、鄧怡婷(2004)。多重組織夥伴關係:治理模式與信任的建構。中國地方自治,57(8),19-47。
李柏諭(2011)。跨部門治理的理論與實踐:以蓮潭國際文教會館的委外經驗為例。公共行政學報,(40),41-76。
官有垣、李宜興(2002)。 地方民間組織與政府在社區營造的夥伴關係:以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推動淨港計畫為例。研考雙月刊,26(3),87-98。
郭瑞坤、王春勝、陳香利(2007)。居民社區培力與社會資本、社區意識關聯性之研究—以高雄市港口社區為例。公共事務評論,8(2),97-129。
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2(3),17-71。
蔣佳吟(2005)。非營利組織與社區的關係:公民社會文化的延伸。理論與實務,(56),3-11。
賴兩陽(2004)。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福利社區化策略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6),68-78。
嚴秀雯(2005)。政府夥伴關係相關理論探討。社教雙月刊,(128),38-44。
三、專書論文
江明修、鄭勝分(2002)。非營利管理之協力關係。載於江明修(編),非營利管理(81-124)。台北:智勝。
許世雨(2000)。非營利組織與公共行政。載於江明修(編),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155-189)。台北:智勝。
馮燕(2000)。非營利組織的定義、功能與發展,載於蕭新煌(編),非營利組織部門:組織與運作(1-42)。台北:巨流。
四、研討會論文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載於文建會編印「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4-7),台北。
五、學位論文
呂文皓(2003)。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佳惠(2009)。台中市社區營造網絡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六、網路資料
文化部(2015)。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105-110年),2017年3月11日,取自: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2_45992.html。
文化部(2016)。文化部補助直轄市及縣(市)政府推動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作業要點,2017年3月18日,取自:https://grants.moc.gov.tw/Web/PointDetail.jsp?Key=39&P=1886。
文化部(2016)。文化部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直轄市及縣(市)政府績效評核及獎懲作業要點,2017年3月25日,取自: 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316_58754.html。
文化部(2017)。文化部推動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補助作業要點,2017年3月18日,取自:https://grants.moc.gov.tw/Web/PointDetail.jsp?Key=39&P=2088。
文化部(2017)。文化部臺灣社區通,2017年3月18日,取自: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Category/List/%E9%97%9C%E6%96%BC%E7%A4%BE%E9%80%A0#tab1。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立法院第二屆第五會期)85年度施政計畫及主管收支預算案口頭報告,2017年3月26日,取自:https://npl.ly.gov.tw/npl/report/840419/8.pdf。
行政院(2005)。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2017年3月18日,取自:http//community.culture.taichung.gov.tw/df_ufiles/g/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doc。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磐石行動 新故鄉社區營造第二期計畫(97年至102年)(核定本),2017年3月18日,取自: http://www.gics.com.tw/docs/97二期計畫報院版(9%5B1%5D.7核定).doc。
李永展(2015)。社造松──實踐公民社會的社造新手法,2017年3月25日,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55/article/2938。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15)。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施政白皮書(104至107年度),2017年3月18日,取自:http://www.culture.taichung.gov.tw/upload/19/20150402_165236.26523.pdf。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16)。105年度臺中市社區營造亮點甄選實施計畫,2017年3月19日,取自http://www.taichung.gov.tw/dlpdf.asp?fileName=6823918378.docx。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17)。臺中市社區總體營造暨文化設施推動委員會設置 要點,2017年3月18日,取自:http://lawsearch.taichung.gov.tw/glrsout/NewsContent.aspx?id=26316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17)。臺中市社區營造推動網,2017年3月19日,取自:http://community.culture.taichung.gov.tw/index.asp。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17)。106年度臺中市社區營造點甄選實施計畫,2017年3月19日,取自:http://www.culture.taichung.gov.tw/NewsContent.aspx?menuID=122&id=18920
盧思岳(2016)。臺中市區域型社造中心的操作模式,2017年4月8日,取自:http://community.culture.taichung.gov.tw/sub/form/index.asp?Parser=2,19,69,68

貳、英文部分
Alexander, E. R. (1995). How Organizations Act Together: Interorganizational Coordi- n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Luxembourg: Gordon and Breach Publishers.
Ansell, C., & A. Gash (2008).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4): 543-571.
Bourdieu, P., & L. J. D. Wacquant (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am- bridge: Polity.
Edelenbos, J., & E.-H. Klijn (2008). Trust in Complex Decision-making Network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Explo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 39(1): 25-50.
Hood, C. (1998). The Art of The State: Culture, Rhetoric, and Public Management. Ox- ford: Clarendon.
Girdon, B., Kramer, R. M. and Salamon L. M. (1992).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 Emerging Relationships in Welfare State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Jessop, B. (2000). Governance Failure. In G. Stoker (Ed.),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pp. 11-32). Basingstoke,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Kramer, M. (1981). Voluntary Agencies in the Welfare Stat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ramer, R. M. (1987). Voluntary Agencies and Personal Social Servies. By Walter W. Powell(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Yale Universitu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pp.240-257.
Milofsky, C., (1979). Defin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Community: A Review of Sociological Literature, Ponpo Working Paper-6,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Najam, A. (2000). The four-C’s of third sector-government relations: Cooperation, confronation, complementarity, and co-optation.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 10(4), 375-396.
Rethemeyer, R. K., & D. M. Hatmaker (2008). Network Management Reconsidered: An Inquiry into Management of Network Structures in Public Sector Service Provi- sio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4): 617-646.
Rosenau, P. V. (2000).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Public-Private Policy Partner- ships. In P. V. Rosenau, (Ed.), Public-Private Policy Partnerships (pp. 217-241).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Salamon, L. M. (2002). The New Governance and the Tools of Public Action: An Intro- duction. In L. M. Salamon (Ed.),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A Guide to the New Governance (pp. 1-47).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lamon, L. M. (1992). America’s Nonprofit Sector: A Primer. New York: Foundation Center.
Taillieu, T. (2001). Collaborative Strategies and Multi-organizational Partnerships. Leuven: Garant Publication.
Wolf, T. (1999).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