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06: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袖琪
研究生(外文):Liu Hsiu Chi
論文名稱:父母離異兒童在完形學派遊戲治療之輔導歷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he counseling process of a child with divorced parents in the Gestalt play therapy
指導教授:王文秀王文秀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輔導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8
中文關鍵詞:父母離異之單親兒童完形學派遊戲治療自我調節歷程未完成事件輔導歷程研究
外文關鍵詞:Child with Divorced ParentsGestalt Play TherapySelf-accommodation ProcessUnfinished BusinessCounseling Process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5
  • 點閱點閱:38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2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3
本研究旨在探討完形學派遊戲治療對於一位父母離異之單親兒童的輔導歷程,除了呈現當事人在遊戲治療中所透露的重要訊息,並分析當事人的自我調節歷程以及重要事件的轉變歷程;其次則探索諮商員在完形學派遊戲治療中與當事人互動的關係並分享研究者在本研究中身為諮商員的覺察與省思。
本研究採發現式歷程分析,由研究者擔任諮商員實施個案遊戲治療活動,研究對象為一位國小四年級父母離異之單親兒童,研究者為當事人進行每週一次,每次五十分鐘,共計十二次之完形學派遊戲治療。根據遊戲治療過程之錄音帶、錄影帶及創作作品等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完形學派遊戲治療能促使當事人將其對家人、朋友、老師及所處環境之不適應因素表現出來,呈現出其具體之治療需求。
二、完形學派遊戲治療能協助當事人處理其對重要他人與對環境的未完成事件,使當事人達到心靈方面的整合與協調,此自我調節歷程可以驗證完形循環圈的理論架構。
三、當事人在完形學派遊戲治療中與諮商員的互動關係呈現出親密、和諧且主動性高的現象。
四、研究者覺察到自己在施行完形遊戲治療時會因為個人的背景知識與本身的未完成事件而影響到施行效果。整個治療過程對研究者本身的自我覺察及未來在輔導生涯的專業能力提升上均有極大的幫助。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的發現,分別針對父母離異家庭、學校相關人員以及未來研究者提供建議。
The major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ere to explore the counseling process of a child with divorced parents in the Gestalt play therapy, i.e., to examine the important issues raised in the therapy and to analyze the client’s self-accommoda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Gestalt Cycle. Moreover, the research aimed at scrutiniz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lient and the counselor, so as to increase the counselor’s self-awareness as well as enhance the counseling skills.
The research adopted the discover-oriented process method. The participant of this research was a 4th grade child with divorced parents. The weekly-based play therapy consisted of 12sessions, 50 minutes per session. Each session was videotaped, all the paintings, creations and sand trays became photographs for further analysis and preservation. The results were listed as follow:
1.The Gestalt play therapy enhanced the participant to externalize her difficulties of life adjustment with her families, friends, teachers and the environment.
2.The Gestalt play therapy helped the participant to fulfill her unfinished business and helped her integrate the psychological, spiritual and physical aspects, thus to support the theory of the Gestalt Cycle.
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icipant and the counselor was harmonious and close, with intense interaction throughout the sessions.
4.Both the background of counselor’s knowledge and the unfinished business of the counselor had some impact on the counseling process; the counselor enhanced her level of self-awareness and proficiency in the Gestalt play therapy.
Final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divorced parents, 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and further research were addressed.
目  錄
楔 子 1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 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父母離異之單親兒童的相關研究 10
第二節 完形治療理論 22
第三節 完形遊戲治療 31
第四節 完形治療的相關研究 40
第五節 歷程研究取向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0
第一節 研究對象 50
第二節 研究工具 51
第三節 研究材料 52
第四節 研究設計 54
第五節 研究程序 55
第六節 資料的整理和分析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小嵐在遊戲治療中所呈現的重要訊息 61
第二節 小嵐在遊戲治療中的自我調節歷程 101
第三節 諮商員與小嵐的互動關係 138
第四節 研究者在完形遊戲治療中的覺察 153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176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76
第二節 建議 183
參考文獻 186
附 錄 196
附錄一 邀請函暨家長同意書 196
附錄二 兒童遊戲治療觀察紀錄表 199
附錄三 小嵐第三次遊戲治療的沙箱故事 200
附錄四 小嵐第九次遊戲治療的沙箱故事 202
附錄五 小嵐第十次遊戲治療的沙箱故事 205
附錄六 小嵐第十一次遊戲治療的沙箱故事 207
表目錄
表3-1 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 51
圖目錄
圖2-1 完形形成與毀壞循環圈 (CLARKSON, 1999, P33) 27
圖3-1 遊戲室場地配置圖 53
圖3-2 研究設計圖 55
圖3-3 研究流程圖 58
圖4-1 妥協分配後的沙箱(第七次遊戲治療) 68
圖4-2 玫瑰花幻想畫(第四次遊戲治療) 70
圖4-3 老師的圖像(第六次遊戲治療) 75
圖4-4 將老師掩埋(第八次遊戲治療) 76
圖4-5 凌亂草圖一「覺得不公平的時候」(第四次遊戲治療) 77
圖4-6 「感覺」躲在草叢裡憂鬱的小女孩(第七次遊戲治療) 77
圖4-7 凌亂草圖二:我很開心(第九次遊戲治療) 83
圖4-8 恐龍間的對立(第三次遊戲治療) 85
圖4-9 動物間的對立 (第三次遊戲治療) 85
圖4-10 好玩的沙子世界(第十次遊戲治療) 90
圖4-11 鱷魚的家與自由擺放的鱷魚(第十次遊戲治療) 91
圖4-12 生命故事:被罵的時候(第十二次遊戲治療) 91
圖4-13 疊羅漢冰淇淋(第十一次遊戲治療) 141
圖4-14 將心裡的話全寫在沙裡(第八次遊戲治療) 148
圖4-15 空椅法的場景(第八次遊戲治療) 160
圖5-1 小嵐的成長療育圖 183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民91)。台灣地區國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王美澤等譯(民87)。(Webb, N. B.原著, Play Therapy with Children in Crisis:A Casebook for Practitioners, 1991)。遊戲治療與危機處理。台北,心理。
王美澤等譯(民90)。(Kottman, T. & Schaefer, C.原著, Play Therapy in Action: A Casebook for Practitioners, 1993)。遊戲治療實務指南。台北,心理。
王釗文(民90)。單親家庭成年子女手足關係互動行為及其互動意義之建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曉瑄(民87)。阿德勒學派遊戲治療團體對國小單親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王鍾和等著(民89)。單親家庭之教育與輔導。台北,心理。
江建仁(民88)。家庭結構對單親兒童的影響。社會福利,142期,58-60。
江素芬(民89)。喪偶母親之教養信念及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何長珠(民85)。諮商歷程中之改變與認知─情緒之關係。諮商輔導文粹,1期,51-77。
何麗儀(民86)。完形治療與教師情緒管理。諮商與輔導,143期,23-27。
余啟名(民83)。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永裕(民84)。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Patton, M. Q.原著,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1991)。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靜樺(民83)。離婚家庭青少年其子女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佩怡(民87a)。以完形治療法的「接觸」概念看死亡與瀕死的悲傷現象:對助人工作者的啟思初探(上)。諮商與輔導,153期,2-9。
李佩怡(民87b)。以完形治療法的「接觸」概念看死亡與瀕死的悲傷現象:對助人工作者的啟思初探(下)。諮商與輔導,156期,20-25。
李淑娟(民88)。團體諮商對父母離婚兒童之人際關係及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沈益君譯(民89)。(Qaklander, V.原著, A Gestalt Therapy Approach to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1998)開啟孩子的心窗。台北,心理。
卓紋君等譯(民91)。(Clarkson, P.原著, Gestalt Counselling in Action, 1999)。完形治療的實踐。台北,心理。
周玉真(民87)。諮商歷程研究的理念在訓練效果評估上的應用與發現。諮商輔導文粹,3期,27-34。
林月盛(民82)。單親兒童的生活適應與輔導。諮商與輔導,95期,44-45。
林佩郁(民91)。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對國小單親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美珠(民86)。諮詢歷程研究中的「口語行為分析」。諮商與輔導,141期,10-12。
林美珠(民87)。遊戲治療對改進國小父母離異兒童自我觀念、情緒困擾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美珠、王麗斐(民87)。團體治療性與反治療性重要事件之分析。中華輔導學報,6期,35-59。
林香君(民85)。右半腦功能對完形治療師的必要性。諮商與輔導,127期,18-23。
林香君(民86)。在「破車輪」與「劇場」之間--完形團體焦點的選擇。諮商與輔導,143期,11-16。
林崇德主編(民84)。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台北,五南。
林瑞吉(民86)。諮商員和當事人的口語反應模式、工作同盟與晤談感受之分析研究─以兩組諮商個案進行序列分析。台灣師範大學心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瑞吉、劉焜輝(民87)。序列分析在諮商歷程研究的應用─以兩組諮商個案為例。師大學報,43卷,1期,49-86。
施香如(民82)。從完形治療法的觀點談諮商過程中的「覺察」。諮商與輔導,91期,31-34。
唐育瑜(民90)。同理心團體訓練對父母離異兒童人際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幸慈(民87)。認知行為取向團體諮商對國小父母離異兒童之親子關係信念、情緒感受及行為困擾輔導效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翁毓秀(民85)。完形理論的自覺與接觸。諮商與輔導,127期,10-17。
張玉玲(民86)。「形」與「背景」概念在完形治療法中的重要性。諮商與輔導,143期,17-22。
張肖琪(民85)。理情團體諮商對父母離婚兒童之行為困擾、家庭關係信念與焦慮之輔導效果。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美惠譯(民91)。(Wallerstein, J. S., Lewis, J. M. & Blakeslee, S.原著, The Unexpected Legacy of Divorce, 2001)。父母離婚後孩子走過的內心路。台北,張老師。
張虹雯(民88)。父母爭吵時的三角關係運作與兒童行為問題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嘉莉譯(民89)。(Clarkson, P. & Mackewn, P.原著, Fritz Perls, 1993)。波爾斯─完形治療之父。台北,生命潛能。
張學善(民87)。淺談諮商歷程研究。輔導季刊,34卷,第1期,4-10。
張寶珠(民86)。我在完形過程裡。諮商與輔導,143期,31-39。
莊茂德(民82)。台南縣國小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之比較研究。國教之友,44卷,3期,37-44。
許瑛玿(民85)。完形治療理論之界限概念在團體諮商中的應用。學生輔導,44期,105-121。
連廷嘉(民86)。諮商質化研究初探。諮商輔導文粹,2期,81-101。
陳怡君(民90)。覺察在完形諮商中的角色完形治療對身體工作的觀點地位及其應用。諮商與輔導,183期,6-8。
陳秉華(民84)。諮商中大學生的心理分離─個體化衝突改變歷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28期,145-176。
陳貞君(民88)。離婚家庭兒童的內心世界─孩子、媽媽與同居人的三角習題。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慶福、鍾寶珠(民87)。單親與雙親兒童在自我觀念、行為困擾與學業表現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2集,1-35。
陳錫銘(民81)。健康的完形經驗過程與抗拒接觸的不良形式。諮商與輔導,44期,33-35。
陸雅青著(民89)。藝術治療團體實務研究:以破碎家庭兒童為例。台北,五南。
游淑瑜(民86)。完形雙椅對話技巧及其治療改變機轉。諮商與輔導,143期,2-10。
湯智安(民82)。隻影向誰去─談離婚家庭子女之教育與輔導。教育文粹,22期,115-119。
黃月美(民84)。單親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及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彩雲(民87)。父母離異兒童對父母離婚事件歸因與因應歷程之研究─以一個團體諮商歷程為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德祥(民71)。父母離婚兒童之自我概念、焦慮反應、學業成就及團體諮商效果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慧涵(民89)。身體受虐兒童遊戲治療中的遊戲行為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文貴、樊琦(民88)。將遊戲治療引進普通班級。國民教育,39卷,3期,32-37。
楊妙芬(民84)。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 8期,71-110。
楊俊媛(民84)。國小單、雙親兒童之學校適應與其「個人特質」、「家庭特性」之關係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1集,115-140。
楊淳皓(民87)。完形療法對投射現象的看法與處理。輔導季刊,34卷,3期,40-44。
楊麗晴(民89)。父母離婚兒童的生活適應之主觀經驗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莉薇(民80)。父母離異兒童團體諮商過程。健康教育,68期,42-47。
詹淑瑗(民90)。「完形取向團體方案」對國小害羞兒童輔導效果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鄔佩麗(民87)。從失落經驗看單親家庭因應策略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期,23-50。
管貴貞(1992)。單親青少年的壓力適應策略及其社會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趙如錦(民89)。心理劇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三齣心理劇的過程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永元(民77)。單親兒童之人際關係、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劉安真(民86)。雙椅法在癥結疏通上的運用。諮商與輔導,138期,19-25。
劉明秋(民88)。單親兒童之問題分析與輔導對策。輔導季刊,35卷,4期,43-53。
劉惕君(民90)。國小單親學童對父母離異經驗之敘說─現實與繪本之間。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焜輝(民76a)。波爾斯與完形治療法(一)。諮商與輔導,20期,20-23。
劉焜輝(民76b)。波爾斯與完形治療法(二)。諮商與輔導,21期,14-17。
歐貴英(民85)。離婚對兒童的影響探討。家政教育,13卷,3期,13-28。
蔡雪月(民90)。完形取向諮商對兩位退縮兒童改變過程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麗芳(民90)。喪親兒童諮商中悲傷經驗改變歷程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鄭夙甯(民91)。父母離異兒童在沙戲治療中改變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鄭如安(民86)。以太極拳的觀點詮釋完形學派。諮商與輔導,143期,28-30。
鄭如安(民88)。遊戲治療過程分析初探:一個具攻擊傾向兒童在遊戲治療的轉變過程分析。諮商輔導文粹,4期,117-144。
鄭秋紅(民82)。單親家庭國中生親子互動關係、自我尊重、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駱芳美(民72)。完形諮商技術對教育學院女生自我成長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繆敏志(民79)。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曜任(民90)。完形治療對身體工作的觀點。諮商與輔導,183期,2-5。
謝麗紅(民79)。多重模式團體諮商對父母離異兒童家庭關係信念、自我觀念及行為困擾輔導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簡茂發、蔡玉瑟、張鎮城(民82)。國小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0輯,271-290。
蘇妙玉(民90)。國小高年級一般與單親兒童人格及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完女(民90)。以「未完成事件」為主題之團體諮商的治療因素、改變機制及成員的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二、西文部分
Biggs, C. G. (1986). A comparison of the school adjustment of single-parent students versus two-parent students in grade four in the Xenia city school district (Ohio). EDD, University of Miami.
Burke, D. M., & Streek, L.V. D. (1989). Children of divorce: an application of hammond’s group counseling for children.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24,156-162.
Campbell, C. A. (1993). Interview of Violet Oaklander, Author of ”Windows to Our Children.”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28 (1), 52-61.
Clarkson, P. (1999). Gestalt Counseling in Action. Lodon: Sage Publications.
Damsteegt, D. C. & Chrisoffersen, J. (1982) Objevtive self-awareness as a variable in counseling process and outcom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9(4), 421-424.
Fagan, J. (1974). Gestalt Therapy.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4(4), 3-36.
Fagan, J. (1976). Critical incidents in the empty chair. In C. Hatcher & P. Himelstein (Eds) , The handbook of gestalt therapy (pp.647-670). New York: Jason Aronson.
France, M. H. & Edward, A. G. (1997). Using art: A Gestalt counseling strategy for working with distruptive clients. Guidance & Counseling, 12(4), 24-26.
Fraser, E. M. (1997). Aid to the child with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by means of Gestalt therapy .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Pretoria, Africa.
Garvin,V., Leber, D. & Kalter, N. (1991). Children of divorce: Predictors of change following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61 ,438-447.
Gelso, C. J., & Fessinger, R. (1990). Counseling psychology. 41, 355-386.
Greenberg, L. S. (1984). A task analysis of intrapersonal conflict resolution. In L. N. Rice & L. S. Greenberg.(Eds.) Pattern of Change(pp.29-66),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Greenberg, L. S., Rice, L. N. & Elliott, R. (1993). Facilitating emotional change: The moment-by moment process. New York: Guilford Publications, Inc.
King, S. (1988).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empty chair dialogue and empathy for unifinished busines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Canada.
Konner, M. (1991). Childhood: A multicultural view.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Landreth, G. L.(1991). Play therapy: The art of relationship. Munci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Landreth, G. L.(1993) . Child-centered play therapy.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 Counseling, 28 (1) ,17-29.
Levitin, T. E.(1979). Children of divorce : An introducto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5(4), 1-25.
Little, L. F. (1986). Gestalt Therapy with parents when a child is presented as a problem. Family Relations. 35(4), 489-496.
Mahrer, A. R. (1988). Discovery-oriented psychotherapy research: Rationale, aims and method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3, 694-702.
Margolin, S. (1996). Complete group counseling program for children of divorce : ready-to-use plans & materials for small and large groups, grades 1-6. New York : U. S. A.
Mendell, A. E. (1982). Play therapy with children of divorced parents. In C. E. Schaefer & K. J. O’connor (Eds.). Handbook of Play Therapy. (pp.320-354). New York : John Willy & Sons.
Oaklander, V. (2000a). Short-Term Gestalt play therapy for grieving children. In K. H. Gerard & C. E. Schaefer (Eds.) Short-Term Play Therapy for Children.(pp.28-52).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Oaklander, V. (2000b). Windows to Our Children -- A Gestalt Therapy Approach to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ew York : The Gestalt Journal Press.
Oaklander, V. (2001). Gestalt play therap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Therapy, 10 (2), 44-45.
Paivio, S. C. (1993).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experiential therapy using empty-chair dialogue and psychoeducational group treament for resolving unfinished busines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York University.
Perls, F. (1976). The Gestalt Approach, and Eye Witness to Therapy. New York: Bantam.
Perls, F., Hefferline, R., & Goodman, P. (1994). Gestalt Therapy. New York : The Gestalt Journal Press.
Perls, L. (1992). Concepts and misconceptions of Gestalt therapy.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32 (3), 50-56.
Price, J. E.(1991). The effects of divorce pricipitate a suicide threat. In Webb, N. B. (ed). Play Therapy with Children in Crisis: A Casebook for Practitioners. New York:Spring Street.
Rhyne, J. (2001). The Gestalt approach to experience, art, and art therapy. 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 40, 109-120.
Singh, M. (1994). Unifinished business resolution: Development, 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ttawa University.
Steven, J. O. (1971). Awareness: exploring, experimenting, experience. Lodon: Eden Grove.
Wallerstein, J. & Blakeslee, S. (1989). Second chances : Men, women, and children a decade after divorce. New York: Ticknor & Fields.
Wallerstein, J. & Corbin, S. (1989). Daughter of divorce : Report from a ten-year follow-up.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ry, 59(4), 593-604.
Wampold, B. E. & Margolin, G. (1982). Nonparametric strategies to test the independence of behavioral ststes in sequential data.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2(3), 755-765.
Woolsey, L. K. (1986). The 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 An innovative qualtive method of research. Canadian Journal of Counseling, 20, 242-254.
Yontef, G. M. (1979). Gestalt therapy : Ainical phenomenology, The Gestalt Journal, 2(1), 27-45.
Yssel, J. M. (1999). Gestalt Therapy with the Allergic Child in Middle Chilhood.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Pretoria, Africa.
Zinker, J. C. (1982). Light Hemisphere Brain Function as it related to Gestalt, Phenomenolog, and small system. In W. L. Edward (Ed.). Gestalt voices. (pp.81-84) N.J. : Ablex Publishing.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簡茂發、蔡玉瑟、張鎮城(民82)。國小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0輯,271-290。
2. 謝曜任(民90)。完形治療對身體工作的觀點。諮商與輔導,183期,2-5。
3. 鄭如安(民88)。遊戲治療過程分析初探:一個具攻擊傾向兒童在遊戲治療的轉變過程分析。諮商輔導文粹,4期,117-144。
4. 鄭如安(民86)。以太極拳的觀點詮釋完形學派。諮商與輔導,143期,28-30。
5. 歐貴英(民85)。離婚對兒童的影響探討。家政教育,13卷,3期,13-28。
6. 劉焜輝(民76b)。波爾斯與完形治療法(二)。諮商與輔導,21期,14-17。
7. 劉焜輝(民76a)。波爾斯與完形治療法(一)。諮商與輔導,20期,20-23。
8. 劉明秋(民88)。單親兒童之問題分析與輔導對策。輔導季刊,35卷,4期,43-53。
9. 劉安真(民86)。雙椅法在癥結疏通上的運用。諮商與輔導,138期,19-25。
10. 鄔佩麗(民87)。從失落經驗看單親家庭因應策略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期,23-50。
11. 葉莉薇(民80)。父母離異兒童團體諮商過程。健康教育,68期,42-47。
12. 楊淳皓(民87)。完形療法對投射現象的看法與處理。輔導季刊,34卷,3期,40-44。
13. 楊俊媛(民84)。國小單、雙親兒童之學校適應與其「個人特質」、「家庭特性」之關係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1集,115-140。
14. 楊妙芬(民84)。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 8期,71-110。
15. 楊文貴、樊琦(民88)。將遊戲治療引進普通班級。國民教育,39卷,3期,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