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9 05: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秀滿
論文名稱:資訊科技融入高職實用技能學程數學科之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及學習興趣轉變影響之研究──以排列組合單元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the effe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math instruction 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learning interest for students of pragmatic skill program in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 example of permutation and combination
指導教授:程于芳程于芳引用關係賴聯福賴聯福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工程學系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電資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2
中文關鍵詞: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用技能學程排列組合學習成效學習興趣
外文關鍵詞: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instructionpragmatic skill programpermutation and combinationlearning effectivenesslearning interes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7
  • 點閱點閱:4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二種教學方法「一般傳統板書教學法」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法」,對高職實用技能學程學生學習數學排列組合單元之學習成效及學習興趣轉變之影響,並了解不同程度的學生在接受不同的教學方法後,在學習成效上的差異,以作為將來在高職階段發展資訊科技融入數學科教學之參考。研究方法為準實驗研究法,採不等組前後測設計。實驗樣本取自彰化縣某高職實用技能學程三年級兩班共84名學生,分派一班為實驗組,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法」;另一班為控制組,實施「一般傳統板書教學法」。本實驗教學時間為六週計十二節課,內容為高職數學排列組合單元課程,經實驗教學後,比較兩組學生在數學排列組合單元學習成效及學習興趣之轉變。

研究結果各項資料經統計處理分析之後發現: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在數學學習成效上有顯著差異,即教材呈現的方式對學習成效有顯著影響。實驗組與控制組高、低分群的學生在數學學習成效上無顯著差異,而中分群的學生則有顯著差異。顯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法」對於中學業能力學生,相對之下有比較多的進步空間,因而較易達長期的學習成效。此外,實驗組學生在採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法」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有顯著改變,且大多抱持正向的態度,大部分的學生都希望能再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法」的方式來上數學課。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learning interest transformation of two teaching strategies, traditional handwrit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of pragmatic skill program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be the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the teaching metho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math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o accomplish these research purposes,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by adopting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and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design. The o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84 senior students enrolled in the pragmatic skill program,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two classes, one as experimental group appl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instruction and the other as control group applied traditional handwriting teaching method. The all research time has lasted six weeks, twelve classes, and the content is permutation and combination. After the experiment process,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the learning interest transformation were compared in the two classes.
After the data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were listed as follows :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hat is,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s for math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tudents of high ability and low ability in both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hil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of middle ability. The result shows that students of middle ability in experimental group had more room for improvement so that it was easier for them to achieve the long-term learning effectiveness. Stud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adop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instruction,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learning interest and mostly were positive.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instruction,pragmatic skill program,
permutation and combination,learning effectiveness,learning interest
目錄
摘要-------------------------------------------------------Ι
Abstract--------------------------------------------------Ⅱ
謝誌------------------------------------------------------Ⅲ
目錄------------------------------------------------------Ⅳ
表目錄----------------------------------------------------Ⅵ
圖目錄----------------------------------------------------Ⅶ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7
第三節 名詞釋義------------------------------------------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13
第二節 教學方法與理論分析---------------------------------18
第三節 學習興趣 -----------------------------------------22
第四節 訊息處理論與知覺歷程-------------------------------25
第五節 多媒體教材之設計原則-------------------------------36
第三章 排列組合互動式教學系統設計--------------------------45
第一節 系統設計------------------------------------------45
第二節 排列組合教學講義與學習單之開發-----------------------47
第三節 排列組合互動式教學系統特色--------------------------52
第四節 排列組合互動式教學系統教材試教與修正-------------59
第四章 研究方法------------------------------------------61
第一節 研究流程------------------------------------------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62
第三節 研究設計------------------------------------------63
第四節 研究工具------------------------------------------65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67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71
第一節 前測結果分析--------------------------------------71
第二節 後測結果分析--------------------------------------72
第三節 學習興趣問卷結果分析-------------------------------77
第四節 學習成效與學習興趣之相關分析------------------------85
第五節 綜合討論-----------------------------------------8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91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1
第二節 研究結論------------------------------------------92
第三節 研究建議------------------------------------------95
後記-----------------------------------------------------101
參考文獻--------------------------------------------------102
附錄一:「排列組合學習成效測驗」──「前測」--------------------108
附錄二:「排列組合學習成效測驗」──「前測」學生之作答情形-------112
附錄三:「排列組合學習成效測驗」──「後測」--------------------115
附錄四:學習興趣專家效度調查問卷-----------------------------119
附錄五:學習興趣學生正式調查問卷-----------------------------122
附錄六:資訊科技融入數學教學開放式問卷──學生填答情形-----------125
附錄七:排列組合學習單(授課前) -----------------------------128
附錄八:排列組合學習單錯誤解法(授課時) ----------------------129
附錄九:排列組合學習單創意解法(授課時) ----------------------130
附錄十:排列組合學習單(授課後) -----------------------------131
附錄十一:高職數學C龍騰版電子書簡介--------------------------132

表目錄
表 2-2 教學理論之比較-------------------------------------18表 2-3-1 心理學理論對學習涵意之比較--------------------------22表 2-3-2 心理學理論對學習興趣之比較--------------------------22表 4-4-1 硬體設備規格表-------------------------------------65表 4-5-1 五點量表得分平均數的意義----------------------------69表 5-1-1 排列組合學習成效測驗──前測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表---------72表 5-1-2 排列組合學習成效測驗──前測答對「平均題數」摘要表-------72表 5-2-1 排列組合學習成效測驗──後測答對「平均題數」摘要表-------73表 5-2-2 排列組合學習成效測驗──後測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表---------74表 5-2-3 高學業能力組──後測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表----------------75表 5-2-4 中學業能力組──後測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表----------------76表 5-2-5 低學業能力組──後測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表----------------77表 5-3-1-1 教學前、後,學生喜歡及不喜歡上數學課之百分比統計表---78表 5-3-1-2 實驗組教學前、後,學生喜歡及不喜歡上數學課之人數統計表78表 5-3-1-3 實驗組教學前、後,學生喜歡及不喜歡上數學課之百分比統計
表---------------------------------------------79
表 5-3-1-4 實驗組教學前、後學習興趣之轉變McNamer2X2交叉表考驗檢定
摘要表-----------------------------------------79
表 5-3-1-5 控制組教學前、後,學生喜歡及不喜歡上數學課之人數統計表--
----------------------------------------------79
表 5-3-1-6 控制組教學前、後,學生喜歡及不喜歡上數學課之百分比統計
表---------------------------------------------80
表 5-3-1-7 控制組教學前、後學習興趣之轉變McNamer2X2交叉表考驗檢定
摘要表-----------------------------------------80
表 5-3-2-1 學習興趣五點量表問卷各題選項之「人數」與「列百分比」摘要
表---------------------------------------------81
表 5-3-2-2 學習興趣問卷各題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82
表 5-4-1 實驗組「後測成績」與「問卷得分」Pearson 相關係數檢定摘要
表-----------------------------------------------85
表 5-5 實驗結果分析摘要表-----------------------------------90


圖目錄
圖 2-4-1 訊息處理中的記憶與遺忘------------------------------25
圖 2-4-2 排列組合形成認知結構示意圖--------------------------29
圖 2-4-3 知覺歷程------------------------------------------33
圖 2-4-4 數學課堂上學生學習之知覺歷程------------------------34
圖 2-5-1 只有動畫(圖像)經視覺通道--------------------------39
圖 2-5-2 印刷文字與動畫(圖像)都經視覺通道-------------------39
圖 2-5-3 動畫同時搭配口語說明與文字敘述-----------------------41
圖 2-5-4 訊息彼此競爭認知資源而產生衝突-----------------------42
圖 3-1 排列組合教材開發與互動式教學系統設計流程----------------45圖 3-2-1 加法原理與乘法原理之應用----------------------------48
圖 3-2-2 環狀排列數與直線排列數之關係------------------------48
圖 3-2-3 排列與組合的區別-----------------------------------49
圖 3-2-4 重複組合數與非負整數解個數之關係(1)窮舉法-------------50圖 3-2-5 重複組合數與非負整數解個數之關係(2)公式法-------------51圖 3-2-6 重複組合數與非負整數解個數之關係(3)活用題-------------51圖 3-3-1 不盡相異物直線排列公式推導投影片一-------------------54圖 3-3-2 不盡相異物直線排列公式推導投影片二-------------------55圖 3-3-3 不盡相異物直線排列公式解法投影片---------------------55圖 4-1 研究流程圖------------------------------------------61圖 4-3 研究架構圖------------------------------------------63圖 5-5-1 教材呈現方式對學習成效的影響──不盡相異物的直線排列問題-86圖 5-5-2 教材呈現方式對學習成效的影響──塗色問題---------------87圖 5-5-3 教材呈現方式對學習成效的影響──捷徑問題--------------8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世全(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
- 31。
古淑美、朱延平(2000)。資訊科技融入數學科實際教學之研究。應用資訊科
技、革新教學方法。中華民國第十四屆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
何榮桂(2002)。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資訊與教育,87,22-48。
沈佩如(2008)。運用「連結策略」進行成語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
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班碩士論文。
沈翠蓮(2004)。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五南。
余酈惠(2003)。高雄市高職學生運用GSP軟體學習三角函數成效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所碩士論文。
李吉彬(2006)。資訊科技融入高中數學資優教育的實務研究。國立交通大學
理學院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
李珀(1999),有效能的教學,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李珀(2011),學習理論,取自http://www.fhjh.tp.edu.tw/mid00/workpieces00803.htm
阮啟弘;呂岱樺;劉佳蓉;陳巧雲(2005)。視覺注意力的研究議題與神經生理機制(1)。應用心理研究28,25-50。
吳天助(2008)。高職學生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學習興趣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工業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沂木(1999)。淺談資訊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班級經營,4(1),47-52。
吳瑞源、吳慧敏(2008)。動畫教材之學習者控制播放模式與多媒體組合形式對學習成效與學習時間影響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3(1),1-26。
吳鳳萍(2002)。探討動態幾何軟體活動設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在面積學習成效方面的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2008年9月三版。臺北:五南。
林怡君(2010)。資訊融入自然領域教學活動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學生鯨魚概念學習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星秀(2001)。高雄市國二函數課程GSP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林清山(2000)。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東華書局。
林寶山(2003)。實用教學原理。臺北:心理。
姚念廷(2009)。數學動態學習環境製作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
洪榮忠(2008)。激發式動態呈現教學設計之研究──以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圖形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組。
胡良佳(200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平方根與商高定理」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
莊淑貞(2008)。高中生排列組合單元錯誤類型分析研究──以台南市三所高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張春興(200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書局。
張文嘉(2003)。學校環境與教師個人背景對資訊融入教學之影響研究──以南投縣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火燦(1988)。問卷調查研究法的探討。教育學院學報,13,165-175 。
張志忠(2000)。教學原理統整與應用。臺北:五南。
張景媛(1991)。從認知心理學談教學媒體的功能。教學媒體研究。臺北:五南。
張國恩(1999a)。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
張國恩(1999b)。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新世紀課程教學」九年一貫課程議題教育研討會論文集。教育部,臺北。
張銹真(2003)。引導數學低成就兒童解題之電腦輔助學習系統。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公布「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教育部編印2008年8月。
連正祺(201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現況與因素調查──以中彰投國立高職數學科教師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資訊科技應用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陳秀蕙(2005)。聲音、圖像和文字對記憶和遺忘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數學系碩士論文。
陳明璋(2006)。數學簡報系統──一個克服數位落差之教師專業發展環境。
第十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研討會,北京清華大學。
陳梅嬌(2009)。雲林縣國小低年級學童數學學習環境、學習興趣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所碩士論文。
郭生玉(1985)。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
程璟滋(2005)。資訊科技應用於數學科教學之探討。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2005年12月,43(2),249-266。
游恆山(1997)譯 Zimbardo,P.G.,&; Gerrig,R.J.著。心理學導論。臺北:五南。
黃彥霖(2006)。高二學生解排列組合問題思考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黃俊程(2011)。合作學習對國中七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與數學焦慮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楷智(2011)。動態幾何系統GeoGebra對數學學習成效與認知診斷影響之研究──以簡易二次函數圖形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文。
黃琴扉、劉嘉茹(2010)。經由教學實務的反思探討科學實習教師教學觀點之改變。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第二十四卷第二期,半年刊2010年12月,29-47。
甯自強 (1983)。數學恐懼症的治療與預防。教育資料文摘,11(6),119-127。
楊世瑩 (2009)。SPSS統計分析實務,2009年2月二版,臺北:旗標。
劉思源(1999)。想像比知識重要──愛因斯坦。臺北:格林文化。
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78,60-66。
壽大衛(2001)。資訊網路教學。臺北:師大書苑。
謝秋樂(2011)。社會認知情境設計與評量表之發展及學習成效──以虛擬學習系統對智能障礙學生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資訊科技應用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謝佩真(2004)。高二學生排列組合擬題活動對解題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謝靜儀(2001)。資訊科技應用在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嘉亨(2001)。使用網際網路動態媒體對提升高中物理學習興趣之探討──以幾何光學單元教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
魏春蓮、陳光勳(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四年級學童立體展開圖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十九卷第二期,數理科技教育類,2006年9月,66-102。
蘇柏奇(2006)。數學教材設計之研究──以知覺理論為基礎。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
蘇琬淳(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成效之研究──以面積與周長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Baddeley, A.D. (1992). “Is working memory work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44A(1), 1-31.
Bloom, B. (1987).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New York:Simon &; Schuster.
Chandler, P. &; Sweller, J. (1991).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The Format of Instruction,”
Cognitive and Instruction, 8, 293-332.
Clark, R. C. &; Mayer, R. E. (2008). 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 proven
guidelines for consumers and designers of multimedia learning (2nd ed.). San Francisco: Pfeiffer.
De Lisi,R.,&; Wolford, J.L. (2002). Improving children’s metal rotation accuracy with computer game playing .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63(3), 272-282.
Fletcher,J.D.,&;Atkinson,R.C.(1972).Evaluation of the standard CAI program in initial read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3(6), 597-602.
Loughran,J.(2003).In search of meaning in teaching about teaching:Self-study of teacher education pract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olicy,Research and Practice, 4(2), 3-38.
Mayer, R. E., Moreno, R., Boire, M., &; Vagge, S. (1999). Maximiz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from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by minimizing cognitive load.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1(4), 638-643.
Mayer, R. E. (2001). Multimedia Lear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 E. &; Moreno, R. (2003). 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1), 43-52.
Mayer, R. E. (2005).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lville,W.,Fazio,X.,Bartley,A.,&;Jones,D. (2008).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preservice science teachers’capacity for teaching inquiry.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19, 477-494.
Molenda, M. (1991). A philosophical critique on the claims of “constructivis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9), 44-48.
Paivio, Allan. (1971). Imagery and verbal processe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ternberg,R. J. (2003). Congnitive psychology (3ed.):Thomson Learning.
Sweller, J., Van Merrienboer, J. J. G., &; Paas, F. G. W. C. (1998). “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0(3), 251-285.
Thompson,Valerie A,Paivio,Allan.(1994)Memory for pictures and sounds:
Independence of auditory and visual codes. Cana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