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內,在遊憩資源之開發和遊憩活動之規劃引導上係因藉使用分區 予以管制並以「遊憩區」之闢建為滿足遊憩需求之主要方式,然而由於「 遊憩區」的面積有限,故除了「遊憩區」範圍,在其他蘊藏著豐富遊憩潛 力之景觀資源及替代性遊憩功能之分區,如特別景觀區或生態保護區因具 有獨特且稀有之生態環境和資源,往往更容易營造高品質的戶外遊憩環境 ,而在一般管制區則因其既有開發程度及可及性較高,也提供了便利的遊 憩附屬環境均成了遊憩活動頻繁之場所。未予明確規範的遊憩使用行為最 直接的是造成對資源的衝擊和傷害,間接的影響則抵觸了法令和經營管理 目標;至於就戶外遊憩研究之角度來看,遊客則可能因衝突現象而影響其 遊憩體驗和品質。本研究動機係導源於遊憩承載量之基本觀念,藉以探討 遊憩使用之問題,另以歸納比較實質生態、社會心理以及經營管理措施三 種不同向度之相關理論承載量理論,作為實証研究架構之基礎。依據本研 究之目的及設定假說,將前揭向度歸納為「遊憩使用衝擊分析」與「遊憩 體驗差異比較」兩項課題作為架構發展探討之重點,而國家公園「遊憩區 」與「非遊憩區」土地使用分區類別與遊憩利用功能則用以界定比較分析 之組別,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前述兩種不同分區在「遊憩使用衝擊」和「遊 憩體驗」之影響差異。實証研究之個案分析選定陽明山國家公園之遊憩據 點、資源和遊客為樣本分別施予調查分析,包括「資源衝擊」與「經營管 理措施衝擊」兩項;遊憩體驗部份以問卷所收集之資料來分析不同分區遊 憩活動對遊憩體驗造成之差異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