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06: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志杰
研究生(外文):HSU CHIH CHIEH
論文名稱:教育性劇場在博物館中可能的運用-以「百年司法文物展」案例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Theatre in Museums- Case Study of The Exhibition “A Century of Judiciary
指導教授:張譽騰張譽騰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博物館學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博物館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60
中文關鍵詞:教育性劇場主題專業博物館戲劇展演法治教育司法博物館情境學習
外文關鍵詞:Educational theatreProfessional museum of the themeDrama displayRule of law educateJudicial museumSituated lear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6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博物館運用戲劇方法做為其教育與娛樂等博物館功能之媒介,近年來時有多見。然而博物館劇場與一般的舞台劇場確實有著差異性存在,在不同的專業分野下,也就產生了不同的運用方式及注意事項。要在博物館領域中談及戲劇的運用方式,我們就不得不以博物館自身特質先做檢視,以博物館空間、時間、人員及物件等面向探討其注意事項,釐清當中的觀念問題。經研究結果發現:
(一)博物館研究工作的結果,可賦予戲劇展演方式做為呈現,唯對於情節重點的選擇與傳達,當以知識的正確性為首要考量。
(二)戲劇是活化蒐藏物件最好的方式之一,但對於物件原始環境的考究則是必備的前置工作。
(三)依不同的博物館情境學習及陳列方式,可做不同的戲劇表現型態及其技巧的運用。
(四)博物館劇場與一般舞台劇場不同,其展演創作面向當以推行博物館教育(法治教育)為前題。
(五)以藝術面向為主軸的表演型態較能吸引觀眾,劇末可做適當的解說,以強化主題的教育性。
(六)直接開門見山的解釋主題(法律)未嘗不可,但宣教需具趣味化,不能流於置入行銷的作法。
(七)以最貼近生活的法律議題做為展演素材,更能啟發觀眾認知。唯不能影響司法審判的進行,當以基本法律面向做為解釋即可。
(八)博物館運用戲劇方式,不僅只在館內做展演行為,其亦可主動推廣至校園,配合現行機關從事相關主題教育(法治教育)之推行。
(九)扮演活動等互動行為是觀眾樂於參與的方式之一,若能啟發觀眾內心想 法,以其自身語言看法為之,當更能收到學習效果。
(十)配合觀眾特性,製作不同的節目因應,唯參訪對象不特定時,當以趣味、活潑,深入淺出之表達方式為之!以達到通識效果及增進親子互動關係。
  More and more museums have introduced the idea of dramas or theaters to fulfill the educational and entertainment functions in the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re is indeed a substa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museum theaters and conventional theaters as these two disciplines are distinctly dissimilar. To discuss the roles of theaters in museology, we need to first exa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seums, including space, time, personnel and collection, and clarify the related concep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clude:
(1)The academic research can b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dramas. The themes and details of such dramas should therefore be as factually accurate as possible.
(2)Drama is one of the best means to bring life into museum collections again, but it is essential to first carry out rigorous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 contextual information of the objects.
(3)Different types of dramas can be used for different types of museums and displays.
(4)The primary aim of museum dramas should always be educational.
(5)Non-didactic dramas appeals to audiences easier. To reinforce the messages, explanations can be added at the end of the dramas.
(6)Interpreting laws directly is an viable option, if done in an interesting, not ‘product placement’, manner.
(7)Dramas dealing with daily life events are more likely to be appreciated by audiences, bu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in order to avoid swaying public opinions.
(8)In addition to stage dramas inside the museum, museums( judicial museums) can perform the dramas in schools, or in educational campaigns organized by judicial authorities.
(9)Interactivities such as role play encourage audience to participate. If audiences can use their own language or even improvise in the participation, the result will be more desirable.
(10)Different dramas should be produced in accordance to different sorts of audiences. When the profile of the audience is non-specific, the dramas should be interesting and lively so that to reach all levels of the public.
[ 論文目次 ]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辭………………………………………………………………………………iii
圖目錄………………………………………………………………………………vii
表目錄………………………………………………………………………………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發想……………………………………………………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研究流程…………………………………………………………………7
第五節 名詞釋義…………………………………………………………………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如何有效推行法治教育…………………………………………………10
第二節 戲劇的表現型態與教育功能……………………………………………12
第三節 戲劇在博物館中的運用…………………………………………………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37
第一節 研究工具與方法…………………………………………………………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39
第三節 實施程序…………………………………………………………………42
第四節 資料處理…………………………………………………………………45

第四章 背景研究…………………………………………………………………47
第一節 司法博物館籌設歷程及困境……………………………………………47
第二節 「百年司法文物展」系列活動…………………………………………55
第三節 司法博物館籌設議題之訪談結果與建議………………………………66

第五章 案例分析…………………………………………………………………81
第一節 假日相聲劇場—「大人,冤枉啊!」…………………………………81
第二節 模擬法庭劇場-「恐嚇取財篇」………………………………………105
第三節 非行少年親子劇場-「成熟就是面對自己」…………………………128

第六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150
第一節 深度訪談之資料分析與發現……………………………………………150
第二節 教育性劇場在博物館中的創作與運用…………………………………162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168
第一節 結論………………………………………………………………………168
第二節 建議………………………………………………………………………170

參考文獻……………………………………………………………………………174
中文部分……………………………………………………………………………174
外文部分……………………………………………………………………………177

附錄
附錄一 相聲劇場「大人,冤枉啊!」劇本……………………………………179
附錄二 模擬法庭劇場「恐嚇取財篇」(劇本確定版)………………………184
附錄三 親子劇場「成熟就是面對自己」劇本…………………………………192
附錄四 歌唱劇「路」改編劇本…………………………………………………196
附錄五 模擬法庭劇場「恐嚇取財篇」(劇本初稿)…………………………204
附錄六 深度訪談紀錄稿…………………………………………………………211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方寸(1987)。戲劇編寫法。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印行。
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頁53-71。
王慧勤(2000)。扮演遊戲--國語課的另一扇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涵儀(2002)。教師使用戲劇技巧教學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毛中勻(2002)。國小學生法治教育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司法院(2005)。法官辦理少年事件參考手冊(一)。台北:司法院
伍曉民譯(1990),華萊士.馬丁著。當代敘事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元凱(1986)。戲劇幻覺藝術。台北:萬盛出版有限公司。
李岱芳(2001)。情境式學習在「氧化還原」網站之應用與研究。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國全(2003)。博物館的最佳展示---劇場。台北星空,22,22-24。
余鎮遠(1993)。國中學生法治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研究所。
呂丁旺(2005)。法院組織法論。台北:一品文化出版社。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
林文寶(1994)。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台北: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林良(1994)。淺語的藝術。台北市:國語日報出版社。
林彩岫譯(1997),George E. Hein 著。建構主義者的博物館學習理論。博物館學季刊,11(4):27-30
林佳音(2000)。我國中學法治教育課程內容的理論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研究所。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之理論探討與實務研究—教室中的行動研究。台北:心理。
祁婉玲(1999)。花蓮地區國小兒童法律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景壽(1997)。說唱:鄉土藝術的奇葩。台北:淑馨出版社。
吳延晃(2002)。台灣九二一地震災後物件博物館化的省思:四個案例的考察。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耀恆譯(1889),布羅凱特著。世界戲劇藝術欣賞。台北:志文出版社。
姚瑞光(2000)。民事訴訟法論。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出版。
施慶鴻(2005)。少年司法事件制度。司法改革,57,15。
徐純譯(2003),Kenneth Hudson著。有影響力的博物館。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翁國彥(2004)。由法律文化觀點檢討台灣的法治教育。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孫惠柱(2005)。戲劇的結構—敘事性結構和劇場性結構。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徐新逸(1995)。「錨式情境教學法」教材設計、發展與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37(1),14-24。
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13-22。
洪雪香(2004)。相聲在國小語文輔助教材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項士論文。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9)。多元智慧教與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黃旭田(2002)。台灣地區中小學法治教育之現況與展望。司法改革雜誌,38,62-65。
張淑智(1998)。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劇場教室設計原理。博物館學季刊,12(4),59-65。
張譽騰(2000)。當代博物館探索。台北:南天書局。
張譽騰(2003a)。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台北:五觀藝術管理。
張譽騰(2003b)。博物館大勢觀察。台北:五觀藝術公司。
張曉華(2000)。表演藝術的戲劇教育發展。翰林文教雜誌,15,15-18。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許博超(1994)。博物館觀眾研究的評鑑類型與原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許功明(1998)。博物館的展演與其理念。博物館學季刊,12(4),5-6。
陳品華(1997)。從認知觀點談情境學習與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15,53-59。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著(2004)。民法繼承新論。台北:三民書局出版。
陳雪雲(2004)。邁向全球風險時代博物館教育新思維。博物館學季刊18(1),7-17。
黃光男(1991)。美術館行政。台北市:藝術家。
黃淑芳(1997)。現代博物館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黃東雄,吳景芳著(2002)。刑事訴訟法論。台北:三民書局出版。
黃仲夫(2005)。刑法精義。台北:元照出版社。
郭義復(1999)。劇場發展的催化劑─巨型銀幕劇場協會。博物館學季刊,13(4),91-98。
傅修延著(1993)。講故事的奧秘—文學敘述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程又強(1996)。保護管束青少年問題及其輔導實務。青少年問題與輔導論文集。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曾思綺(2001)。戲劇式解說在博物館的應用─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華源、曾騰光著(2003)。志願服務概論。台北:智揚文化。
馮光宇譯(2003),Nellie McCaslin 著。鞋帶劇場-輕輕鬆鬆玩戲劇。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馮翊剛等(2004)。這一本瓦說相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出版。
詹佩珊(2005)。中學生網路法律課程發展與評估。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家興(1995)。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2,40-48。
楊翎譯(1998),Rosanna Summers著。專業教育或業餘演出?。博物館學季刊,12(4),11-13。
熊召弟(1996)。真實的認知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9,3 - 1 2 。
劉美琳(1995)。台北市高中職學生自我觀念與法治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研究所。
廖炳惠(1994)。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
葉長海(1990)。戲劇發生與生態。板橋:駱駝出版社。
葉詩雅譯,Lynne.V.Cheney 原著(1997)。博物館是促使人文科學振興的大眾學校。博物館學季刊,11(3), 51-54。
葉英鋒(2004)。劇場空間模式之研究-以台中市戶外圓形劇場及附屬音樂廳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芷嫻(2006)。新聞記者與電視談話性節目:詮釋社群的觀點。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黛瓊(1995)。兒童戲劇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月刊,41(10),23-26。
鄭黛瓊(2000)。「戲劇教學活動」的實踐與理論初探。美育,114,86-91。
鄭忠信(2004)。音樂情境意象導引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4)。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謝瑞智(2000)。法學緒論精義。台北:文笙書局出版。
蔡錫濤、楊美雪(1996)。情境式學習的教學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30,頁48-53。
蔡奇璋、許瑞芳(2001)。在那湧動的潮音中---教習劇場TIE。台北:揚智出版社。
蔡秉宸、靳知勤(2004)。藉情境學習提昇民眾科學素養:以科學博物館教育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8(2),129-138。
蔡淑菁(2006)。戲劇策略融入國小六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妙香(2000)。國民小學法治教育之探討。台南師院學報,33,263-289。
羅清水(1998)。認知心理學理論對電腦輔助教學設計發展與成效之影響。教育資訊,15(1),1-15。
羅嘉明(2006)。換席位,也換腦袋—法庭席位布置新氣象。 司改雜誌,62,76。
鍾邦友(1995)。情境式電腦輔助數學學習軟體的研究與發展。視聽教育學報,1,116~131。
鐘邦友(2000)。以情境學習為觀點的統整課程設計。北縣教育,30,頁32-37。
顧忠華(1999)。法治與信任。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250-272。
蘇志華(1999)。戲劇教育運動的啟蒙。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多元活潑初階研習資料,14。
蘇文義(2003)。情境式評量中的科學認知與科學應用能力及影響學生科學學習成就的因素。國立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郁雯(2003)。發展情境式資料處理科教材教法之教學網站 -以認知學徒制為架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蘇志義、李慧心譯(2005),Jonothan Neeland & Tony Goode著。建構戲劇--戲劇教學策略70式。台北市:成長基金會。
外文部份
Brown, J.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18, 32-41.
Ford, C.(2000).Museum-theatre. Museum Practice, 5(1), 62-70.
Handler, R. & Gable, E.(1997).The New History in an old Museum:Creating the Past at Colonial Williamsburg. 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
Hein,G.E.(1998).Learning in the museum. London.& New York. : Routledge.
Herrington, J., & Oliver, R. (2000).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framework for authentic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8(3), 23-48.
Hooper-Greenhill, E. (1991). Museum and gallery education.London : Leister Museum Press.
Hooper-Greenhill, E. (1994). Museum and their visitors. London : Routledge.
James S.(1996). The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3 , 12.
Marquardt, M. J. (1996). Build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 a system approach to quantum improvement and global success. London : McGraw-Hill.
McCaslin, N. (1987). creative dram in the primary grades. NY : Longman
McCaslin, N.(1996). creative dram in the classroom and Beyound. NY : Longman.
McLellan, H. (1994) . Situated Learning :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4(9), 7-8.
Semper, R.(1990). Science Museums as Environments for Learning. Physics Today, 43(11), 50-56.
Shattuc, J. (1997). Introduction : The Terms of The Debate About Talk Shows, in The Talking Cure : TV talk shows and women. New York Routledge. 1-12
Somers, J. (1994). Drama in the curriculum. London : Cassell Educational Limted.
Winn, W. (1993).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Situated Learning : Paradox orPartnership?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3), 16-2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鍾邦友(1995)。情境式電腦輔助數學學習軟體的研究與發展。視聽教育學報,1,116~131。
2. 蔡秉宸、靳知勤(2004)。藉情境學習提昇民眾科學素養:以科學博物館教育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8(2),129-138。
3. 蔡錫濤、楊美雪(1996)。情境式學習的教學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30,頁48-53。
4. 鄭黛瓊(2000)。「戲劇教學活動」的實踐與理論初探。美育,114,86-91。
5. 鄭黛瓊(1995)。兒童戲劇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月刊,41(10),23-26。
6. 熊召弟(1996)。真實的認知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9,3 - 1 2 。
7. 楊家興(1995)。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2,40-48。
8. 郭義復(1999)。劇場發展的催化劑─巨型銀幕劇場協會。博物館學季刊,13(4),91-98。
9. 陳雪雲(2004)。邁向全球風險時代博物館教育新思維。博物館學季刊18(1),7-17。
10. 陳品華(1997)。從認知觀點談情境學習與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15,53-59。
11. 許功明(1998)。博物館的展演與其理念。博物館學季刊,12(4),5-6。
12. 張淑智(1998)。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劇場教室設計原理。博物館學季刊,12(4),59-65。
13. 黃旭田(2002)。台灣地區中小學法治教育之現況與展望。司法改革雜誌,38,62-65。
14. 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13-22。
15. 徐新逸(1995)。「錨式情境教學法」教材設計、發展與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37(1),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