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5)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5 01: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匡雲
研究生(外文):Kuang-Yun Li
論文名稱: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之建構
論文名稱(外文):Construction of Teacher Appraisal Index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指導教授:林進材林進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Tsai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5
中文關鍵詞:教師評鑑教師評鑑指標德懷術
外文關鍵詞:teacher appraisalteacher appraisal indexDelphi Techniqu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9
  • 點閱點閱:14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4
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套「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以提供國小教師自我檢核與教育行政機關實施教師評鑑之參考。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文獻探討及德懷術為主要研究方法,進行指標的建構。
透過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探討,與瞭解各國教師評鑑實施的現況,研究者據此研擬出初步的「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並針對22位實務專家,進行三回合的德懷術問卷調查,最後利用柯-史單一樣本考驗法(Kolomogorov-Smirnov one sample test),進行專家一致性的分析,取得學者專家的共識,建構出「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此指標包含課程專業知能、教學專業知能、班級經營能力、專業發展、專業態度等5大評鑑構面;課程設計、課程評鑑、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學習評量、教學評鑑、行為經營、情境經營、專業進修、研究發展、教育信念、行政參與、後設省思等13項評鑑指標。並細分出65個評鑑項目。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提出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並對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運用與後續研究兩方面提出建議,以供後續研究者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establish a set of “teacher appraisal index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for the purpose of self-evalua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for the referenc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for implementing teacher appraisal.
To achieve the research goal as aforementioned, this study adopts literature review and Delphi Technique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to procee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dex.
Based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teacher appraisal practi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researcher drafted a primary “teacher appraisal index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conducted three times of Delphi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wenty-two practical experts and by using the Kolomogorov-Smirnov one sample test to proceed with the identical analysis on the experts, the researcher has finally gained consensus from the experts to establish the “teacher appraisal index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is index consists of five appraisal dimension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in curriculum,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in teaching, classroom management abili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attitude; and thirteen appraisal index including curriculum design, curriculum evaluation,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 learning assessment, teaching evaluation, behavior management, context management, advanced professional stud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concept,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and meta reflection, and they are further broken down into sixty-five appraisal items.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 the researcher has proposed the teacher appraisal index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provided suggestion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er appraisal index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further study in this respect for the reference of follow-up researcher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 謝 III
目 錄 IV
表 目 錄 V
圖 目 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待答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教師評鑑的意涵 7
第二節 評鑑指標之意涵 29
第三節 各國教師評鑑實施現況之探討 43
第四節 教師評鑑指標之相關研究 6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81
第一節 研究流程 81
第二節 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之初步建構 8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94
第四節 研究樣本 101
第五節 研究工具 104
第六節 資料處理分析 10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07
第一節 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 107
第二節 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 135
第三節 第三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 154
第四節 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之綜合歸納 1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9
第一節 結論 179
第二節 建議 186
參考文獻 189
一、中文部分
于志濤、馮維(2004)。英國教師的評价体系。教書育人,7,48-51。
王立行、饒見維(1996)。教育專業化與教育實習的實施。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183-209)。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保進(1994)。高等教育表現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保進(1996)。教育指標基本概念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3),1-18。
石璧菱(2003)。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師評鑑之研究~以桃園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芳謀(2005)。屏東縣國小教師對「教師評鑑」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朱淑雅(1998)。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效標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市:商鼎。
吳和堂(2003)。論析教師績效評鑑政策之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09,57-68。
吳政達(1999)。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模糊德菲術、模糊層級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估法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政達、郭昭佑(1997)。概念構圖法在國民小學教科書評鑑標準建構之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20(2),217-242。
吳清山(1990)。臨床視導在教育實習上的應用。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頁185-200)。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林天祐(1999)。教育名詞:教育指標。教育資料與研究,29,48-49。
吳清山、林天祐(2001)。教育名詞:焦點團體法。教育研究月刊,92,128。
吳清山、林天祐(2001)。教育名詞:德懷術。教育研究月刊,92,127。
吳清山、林天祐(2002)。教育名詞:360度回饋。教育資料與研究,49,101。
吳清山、張素偵(2002)。教師評鑑:理念、挑戰與策略。載於中華民國師範學院(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頁177-218)。台北市:學富文化。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雅玲(2001)。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教育研究,9,297-305。
呂木琳(1999)。教師評鑑發展系統--DeTEK。載於中小學教師素質與評量研討會研討報告會議手冊,167-202。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呂木琳、張德銳(譯)(1992)。B. M. Harris,& J. Hill著。教師發展評鑑系統(The DeTEK Handbook)。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林天祐(2004)。英國中小學教育品質管理策略及方案—近十年教育改革的分析。教育研究,123,49-65。
林松柏(2005)。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林振春(1992)。德�赤k。民意月刊,169,82-101。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
林進材(2006)。教師評鑑標準及其對新任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以INTASC授證標準和國內小學教師評鑑校標為例。載於教學論(頁31-38)。台北市:五南。
林榮彩(2002)。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評鑑實施意見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胡幼慧(1996)。焦點團體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23-237)。台北市:巨流。
徐敏榮(200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秦夢群(2000)。教育行政—實務部份。台北:五南。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4,85-113。
高強華(1995)。論提昇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師評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247-272)。台北市:師大書苑。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0)。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評鑑試行要點。高雄教育簡訊,21,8。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1)。高雄市各國小八十九學年度教師專業評鑑檢核情形。高雄市各級學校實施教師教學評鑑說明會,高雄市整輔教育局第三科。
張素偵(2003)。教師評鑑重要議題與推動策略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53,28-37。
張新仁(2005)。中小學教師教學評鑑工具之發展編製。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頁91-130)。台北市:心理。
張德銳(1992a)。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德銳(1992b)。形成性教師評鑑模式初探。台灣教育,504,18-24。
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與教師專業成長。國教世紀,28(6),50-54。
張德銳(1997)。教學評鑑。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303-339)。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銳(1999)。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的檢討與展望。師友,381,5-8。
張德銳(2003)。中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輔導與考核。課程與教學季刊,6(3),67-86。
張德銳(2003)。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學檔案。國教新知,49(4),60-68。
張德銳(2005)。形成性教師評鑑的規劃與實施芻議。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頁69-89)。台北市:心理。
張德銳、丁一顧(2005)。教學導師臨床視導對新進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13(3),149-180。
張德銳、蔡秀媛、許籐繼、江啟昱、李俊達、馮清皇、蔡美錦、李柏佳、陳順和、賴志峰(2000)。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張德銳、簡紅珠、裘友善、高淑芳、張美玉、成虹飛(1996)。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台北:五南。
張豔華(2002)。建構中學教師專業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部(2004)。教育政策白皮書。2006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
EDU_MGT/EDURES/EDU6239001/930401.htm?FILEID=100045&UNITID=3&CAPTION=%B1%D0%A8|%ACF%B5%A6%A5%D5%A5%D6%AE%D1%AA%EC%BDZ
教育部(2006a)。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說明。2006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DURES/EDU5741001/rules/95032702.doc
教育部(2006b)。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2006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JE/EDU5147002/LAW/95/950403.
doc
教育部(2006c)。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宣導手冊。2006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DURES/EDU5741001/1/950227.doc
教師法(1995)。2006年12月30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
=1H0020040
教師法施行細則(1996)。2006年12月30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
asp?no=1H0020041
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成績考核辦法(2006)。2006年12月30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H0150002
許明峰(2005)。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手冊建構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峰維(2005)。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實施專業評鑑之意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德便(2003)。南部地區國中教師對教師評鑑制度態度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郭昭佑(2000a)。學校本位評鑑理念在課程評鑑上的應用。國教學報,12,21-38。
郭昭佑(2000b)。學校本位評鑑。台北市:五南。
郭昭佑(2000c)。概念構圖法在評鑑指標建構上之應用─以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為例。教育政策論壇,3(2),173-203。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1-278。
陳白玲(2003)。國民小學校長對教師評鑑態度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怡君(2003)。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雪琴(2004)。新竹縣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師評鑑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聖謨(1997)。國小教師對教師評鑑制度之態度研究。國立台南師院學報,10,417-441。
陳聖謨(1998)。美國教師評鑑制度的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教育研究,6,175-189。
陳麗珠(1999)。以德懷術(Delphi Method)評估台灣省教育優先區補助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學刊,15,35-64。
陳�巡�(1999)。教學檔案在教師專業發展上之應用。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頁183-212)。台北市:台灣書店。
傅木龍(1995)。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273-308)。台北市:師大書苑。
傅木龍(199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淑惠(2002)。教育方案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曾淑惠(2004)。教育評鑑模式。台北市:心理。
曾憲政(2000)。以教學評鑑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港都文教簡訊,38,2-3。
游家政(1996)。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1-24。
程瑞福(2002)。國民中學體育教師評鑑指標之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馮莉雅(2004)。美國麻州教師評鑑制度對我國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56,67-74。
黃光雄(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譯)(2005)。D. L. Stufflebeam & A. J. Shinkfield著。系統的評鑑:理論與實務的自我教學指引(Systematic evaluation:A self-instructional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黃宗顯(2004)。應用教師自我評鑑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27,45-54。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4)。建立教師專業評鑑制度。師友,447,12-16。
黃政傑、李隆盛、呂建政(1996)。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政傑、李隆盛、游家政(1994)。國民中小學教育評鑑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炳煌(1977)。教育評鑑概念的分析及其發展。載於龔寶善(主編),昨日今日明日的教育(頁686)。台北市:臺灣開明書店。
黃炳煌、張鈿富、簡楚瑛等(1995)。高級中學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可行方案之研究。教育部委托專案報告。台北市:政治大學。
溫明麗(2005)。英國教育評鑑之後設分析。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頁357-381)。台北市:心理。
鄒慧英(2002)。教師評鑑與提昇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學檔案。臺南師院學報,35,131-154。
劉文輝(2002)。高職教師對教師評鑑態度調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本固(2000)。教育評價的理論與實踐。浙江:浙江教育。
劉寶貴(2002)。我國高職教師評鑑實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陽教、高強華、王秋絨、李春芳、張德銳、李孟文、蔡清田(1992)。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育部專題研究成果報告(0017)。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歐陽教、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90-100。
潘慧玲(2005)。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頁3-36)。台北市:心理。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2004)。發展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教育部委託專案。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2004b)。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
蔡美儀(2004)。嘉義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實施教師評鑑意見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清田(2005)。課程評鑑之規劃取向與學校課程評鑑之途徑。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1),79-105
蔡清華(1996)。美國教師職級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與借鏡。載於蔡培村(主編),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頁53-88)。高雄市:麗文。
蔡清華、張麗麗(1997,10月)。教學檔案在國小實習教師專業成長與評鑑上的應用。論文發表於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舉辦之「八十六年度國科會教育改革整合型研究計畫成果分析」學術研討會,高雄市。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台北市:高等教育。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德懷術分析。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5(3),14-28。
謝金青(1998)。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新竹師院學報,11,449-486。
簡紅珠(1997)。專業導向的教師評鑑。北縣教育,16,19-22。
簡茂發、彭森明、李虎雄(1998)。中小學教師基本素質之分析與評量。教育部八十六年度專案研究計畫。台北:教育部。
簡茂發、劉湘川(1993)。電腦會議式大慧調查法及其在教育上之應用。資訊與教育,35,6-11。
簡惠閔(2003)。從利害關係人之角度看教師評鑑—Scriven評鑑觀之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53,38-47。
顏國樑(2003)。教師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作法。教育研究月刊,112,62-77。
羅云志(2002)。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成為合格教師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錦麗(1995)。大學學門評鑑試辦計畫成效評估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蘇錦麗(譯)(2005)。C. F. Madaus &D. L. Stufflebeam著。方案評鑑:歷史的回顧。載於蘇錦麗(主編),評鑑模式:教育及人力服務的評鑑觀點(Evaluation Models: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頁1-22)。台北市:高等教育。
饒邦安(2005)。影響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實施的相關因素與推動策略。國立編譯館館刊,33(2),16-29。
二、西文部份
Advisory, Conciliation and Arbitration Service.(1986). Teachers dispute ACAS independent panel: Report of the appraisal and training working group. London: ACAS CAI.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and Lecturers.(1993). Appraisal and you. London: ATL.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and Lecturers.(1993). Appraisal and you. London,ATL.
Beerens, D. R.(2000). Evaluating Teachers for Professional Growth.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Bottani, N.,& Tuijnman, A. C.(1994).The design of indicator system. In A. C. Tuijnman &T. N. Postlethwaite (Eds.), Monitoring the standards of education(pp.47-77).Tarrytown, N.Y.: Pergamon..
Crisp, J., Pelletier, D., Duffield, C., Adams, A.,& Nagy, S.(1997). The Delphi Method? Nursing Research, 46(2),116-118.
Danielson, C.,& McGreal, T. L. (2000). Teacher evaluation to enhance professional practice. Alexandria, Virgin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n.d.) Green Paper Teachers: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change. Retrieved March 5, 2006, from http://www.teachernet.gov.uk/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DES). (1991). The Education (School Teacher Appraisal) Regulations (No.1511). London: HMS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n.d.).No Child Left Behind: A toolkit for teachers. Retrieved March 5, 2006, from: http://www.ed.gov/teachers/nclbguide/toolkit_pg4.html#provision
DfES(2003). Raising standards and tackling workload: Anational agreement. London: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Dwyer, C. A.,& Stufflebeam, D. L.(1996). Teacher evaluation. In Berliner, D. C.& Calfee, R. C.(Ed.),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 Macmillan Library Reference USA.
educationoverview/briefing/strategyarchive/teachingreforms/
Faherty,V.(1979). Continuing social work education: results of a delphi survey.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ocial Work,15(1), 12-19.
Follman, J.(1996). Elementary public school pupil rating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Child Study Journal,25 (1), 57-78.
Franchack, S. J., Desy, J.& Norton, E.L.(1984). Involving business, industry, and labor: Guidelines for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s.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eries No.250).
Froyen,L.A.(1993).Classroom management: The reflective teacher-leader (2nd ed.). Ohio: Merrill.
Guba, E. G.,& Lincoln, Y. S.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Harris, B. M.,& Hill, J. (1982). The DeTEK handbook. Nat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Publishers, Inc.
Hayes, L., Nikolic, V.,& Cabaj, H. (2001). Am I teaching well? Self-evaluation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teacher. Exeter: Learning Matters Ltd.
Holdzkom, D., & Brandt, R. M. (1995). From accountability to professional empowerment in North Carolina. In D. L. Duke (Eds), Teacher evaluation policy: From accountability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p.35-63).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ur Press.
House, E. R.(1993).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INTASC(1992). Model standards for beginning teacher licensing, assessment and evelopment: a resource for state dialogue. Retrieved Appril 23,2006, from http://www.ccsso.org/content/pdfs/corestrd.pdf
Iwanicki, E. F. (1990). Teacher 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In J. Millman & L. Darling-Hammond(Eds.),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pp.35-45). Newbury Park, CA: Sage.
Johnstone, J. N. (1981). Indicators of education systems. London: Kogan Page Press.
McGreal, T. L.(1983). Successful teacher evaluation. Alexandria, Virgin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ntgomery, D.,& Hadfield, N. (1989). Practical teacher appraisal. London: Kogan Page.
Natriello, G. (1990). Intended and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Purposes and effects of teacher evaluation. In J. Millman & L. Darling-Hammond (Eds.),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pp.35-45).Newbury Park, CA: Sage.
Natriello, G. (1990). Intended and unintended consequences:Purposes and effects of teacher evaluation. In J. Millman & L. Darling-Hammond (Eds.),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pp.35-45). Newbury Park, CA: Sage.
Nelly, M.(1992).Educational quality indicators:Developing indicator systems in Alberta.(ERIC-No:320924).
Nevo,D.(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Tel Aviv,Israel:Masada.
Oakes, J.(1986). Educational indicators: A guide for policymakers. New Brunswick, N.J.: 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 in Education.
OECD(1982).The OECD list of social indicators. Paris:OECD.
Ofsted(2001).Inspecting Mathematics:11-16 with guidance on self-evaluation.London:Ofsted.
Ofsted(2002).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teachers. Retrieved April 9, 2006, from http://www.ofsted.gov.uk/publications/index.cfm?fuseaction=pubs.displayfile&id=3040&type=pdf
Peterson, K. D. (1995). Teacher evaluation: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new directions and practice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Rogers, G.,& Badham, L. (1992). Evaluation in schools. New York: Routledge.
Saaty, T. L.(199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lanning priority set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Pittsburgh, PA:RWS.
Scriven, M. (1972). 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 In C. H. Weiss (Ed.), Evaluating action programs: Readings in social action and education (pp.123-136). Boston: Alley&Bacon.
Scriven, M.(1973).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Scriven, M.(1994). The duties of the teacher.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8(2), 151-184。
Seyfarth, J. T.(1991). Personnel management for effective school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hinkfield, A. J.,& Stufflebeam, D. L. (1995). Teacher evaluation: Guide to Effective practice. Massachusett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
Shulman, L. S.(1992).Portfolios for Teacher education: A component of reflective teacher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Stake, R. E. (1989).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In H. Simons & J. Elliott(Eds.), Rethinking appraisal and assessment(pp.13-19). Bristol: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tufflebeam, D. L. & Shinkfield, A. J.(1985). Systematic evaluation: A self-instructional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 Kluwer-Nijhoff.
Stufflebeam, D. L., & Shinkfield, A. G.(1985). Systematic evaluation: a self-instructional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Kluwer-Nijhoff.
Stufflebeam, D. L., et al. (1971).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Itasca, I11.: Peacock.
The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1994).The program evaluation standards:How to assess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programs(2nd ed.).Thousand Oaks, CA: Sage.
Trochim, M. K.(1989). An introduction to concept mapping for planning.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9, 189-308.
Uhl, N.P. (1990). Evaluation model and approaches—Delphi technique. In Walberg, H.J. ,&Haertal, G.D.(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Oxford: Pergamon.
Webster''s Revised Unabridged Dictionary.(n.d.).Retrieved March 10, 2006, from http://machaut.uchicago.edu/?action=search&resource=Webster%27s&page=73&quicksearch=on
Winter, R.(1989). Problems in teacher appraisal: An action-research solution?In H. Simons & J. Elliott (Eds.), Rethinking appraisal and assessment (pp.44-54). Bristol,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Worthen, B. R.,& Sanders, J. R. (1987).Educational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New York: Longman.
Wragg, E. C. (1988). Teacher appraisal:A practical guide. London: Macmuilan educati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與教師專業成長。國教世紀,28(6),50-54。
2. 張素偵(2003)。教師評鑑重要議題與推動策略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53,28-37。
3. 林天祐(2004)。英國中小學教育品質管理策略及方案—近十年教育改革的分析。教育研究,123,49-65。
4. 吳政達、郭昭佑(1997)。概念構圖法在國民小學教科書評鑑標準建構之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20(2),217-242。
5. 吳和堂(2003)。論析教師績效評鑑政策之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09,57-68。
6. 王保進(1996)。教育指標基本概念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3),1-18。
7. 張德銳(2003)。中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輔導與考核。課程與教學季刊,6(3),67-86。
8. 張德銳(2003)。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學檔案。國教新知,49(4),60-68。
9. 張德銳、丁一顧(2005)。教學導師臨床視導對新進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13(3),149-180。
10. 郭昭佑(2000a)。學校本位評鑑理念在課程評鑑上的應用。國教學報,12,21-38。
11. 郭昭佑(2000c)。概念構圖法在評鑑指標建構上之應用─以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為例。教育政策論壇,3(2),173-203。
12.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1-278。
13. 陳麗珠(1999)。以德懷術(Delphi Method)評估台灣省教育優先區補助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學刊,15,35-64。
14. 游家政(1996)。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1-24。
15. 馮莉雅(2004)。美國麻州教師評鑑制度對我國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56,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