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1 22: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淑絮
研究生(外文):XU ,SHU-XU
論文名稱:魏晉南北朝觀音信仰的流傳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urse of Kuan--Yin Beliefs on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指導教授:陳清香 教授
指導教授(外文):CHEN ,QING-XIANG
口試委員:陳清香王吉林林盈鈞
口試委員(外文):CHEN ,QING-XIANGWANG, JI-LINLIN, YING-JUN
口試日期:2016-06-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1
中文關鍵詞:觀音菩薩信仰觀音造像觀音銘文觀音經典觀音靈驗故事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7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印度佛教剛傳入中國的時候,佛經上就有記載觀音菩薩之名,所以先從翻譯佛經的人開始做研究。
本文以魏晉南北朝觀音信仰流傳做為研究主題,透過佛教入華,翻譯佛經,與觀音靈驗故事,來了解研究這位菩薩為何能流傳一千八百年以上的歷史,那麼歷久不衰。
魏晉南北朝這短短五個字,卻是多達二十幾個朝代,先說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失敗後,經長期混戰,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西晉短暫統一全國不久後,又出現東晉與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分裂的混戰局面。戰亂頻仍、時局動盪,近四百年的社會動蕩中,人們對於長期征戰中苦不堪言。又正好佛經上起載觀音菩薩可以救苦救難,使人們抓住信仰的力量。
魏晉南北朝時代,政治黑暗,時局動盪造成使觀音信仰大盛。魏晉南北朝三百餘年,政權更換快速,篡弒頻仍,故政治混亂,民不聊生,再加上外族入侵,,造成生靈塗炭,人民生活艱苦。
然而,普通百姓在現實生活既找不到出路,乃寄心於宗教,尋求心靈的慰藉,而在各種宗教盛行中,佛教中的觀音信仰也就在這時空背景下興起。本文嘗試以魏晉南北朝觀音信仰流傳為研究對象,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和目的、第二節、前人研究之成果、第三節、研究大綱與參考資料、第二章、早期的譯經家和觀音菩薩的經書、第一節 「觀世音菩薩」的定義與信仰的源流、第二節 漢末曹魏時代有關觀音的譯經與譯經師、一、東漢末與三國的時代背景、二、東漢與三國譯經家的生平與觀音菩薩的經書,第三節 兩晉與五胡十六國時代有關觀音的譯經與譯經師,一、兩晉與五胡十六國的時代背景,二、兩晉五胡十六國譯經家的生平與有關觀音菩薩的經書,第二節、前秦時代的靈驗故事,第三節 後秦時代的靈驗故事,第四節、北涼時代,第五節、南朝劉宋時代,第六節、北朝東魏時代,第四章 北朝觀音菩薩的形像、第一節、北魏時期銅雕與石雕觀音像,第二節東魏時期的觀世音菩薩立像,第三節北齊觀音像,第四節北周觀音像為何要先從漢魏兩晉佛教先做?因為大多數民眾都不了解這位觀音菩薩的歷史,一直以為觀音菩薩是妙善公主。筆者要打破這些迷思。

衷心感謝………………………………………………………… 2
摘要 ……………………………………………………………… 4
序文 ……………………………………………………………… 8

第一章 緒論………………………………………………………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 11
第二節 前人研究之成果……………………………………… 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大鋼………………………………… 23

第二章 漢魏之際的譯經家和記載觀音的經書………………… 26
第一節 「觀世音菩薩」的釋義與信仰的源流………………… 26
一、菩薩釋義與菩薩六度
二、觀世音菩薩釋義
三、觀音信仰的由來
第二節 漢末曹魏時代有關觀音的經書與譯經師 …………… 39
一、東漢末三國的時代背景
二、東漢與三國譯經家的生平與觀音菩薩的經書
第三節 兩晉五胡十六國時代有關觀音的譯經與譯經師 ……… 57
一、兩晉五胡十六國的時代背景
二、兩晉五胡十六國譯經家的生平與有關觀音菩薩的經書
.
第三章 觀音菩薩靈驗故事 ……………………………………… 82
第一節 兩晉時代觀音靈驗故事 ……………………………… 86
一、 遇火災的竺長舒
二、 被關在牢獄的竇傅
三、 老虎救釋開達
四、 半身埋在土坑的張崇
五、 遇到船難的竺法純
六、 遇火災的竺長舒

七、 被關在牢獄的竇傅
八、被關在牢獄的竇傅
九、想家歸不得的潘道秀
十、被關在牢獄的竇傅
第二節 前秦時代的觀音靈驗故事…………………………… 97
一、 頭髮綁樹上兩腳被埋的徐義
二、 兵將追及的畢覽

第三節 後秦時代觀音靈驗故事……………………………… 100
第四節 北涼時代觀音靈驗故事……………………………… 103
第五節 南朝劉宋時代觀音靈驗故事………………………… 105
一、 曇無竭取經
二、 愛護人民地方官的王球
三、 遇風難的伏萬壽
四、生了重病的玄藻

第四章 南北朝觀音菩薩的造像……………………………… 113
第一節 北魏時期觀音菩薩造像……………………………… 115
ㄧ、北魏金銅觀音像與石刻像
二、北魏白石雕觀音立像
第二節 東魏時期觀音菩薩像………………………………… 126
第三節 西魏時期觀音菩薩像………………………………… 131
第四節 北齊時期觀音菩薩像………………………………… 131
第五節 北周時期觀音菩薩像………………………………… 140
第六節 南北朝觀音菩薩的銘文……………………………… 145

第五章 結論……………………………………………………… 156

參考書目…………………………………………………………… 162
附錄1.……………………………………………………………… 162
附錄2. ………………………………………………………………167

一、史料類
(一)佛教經典:(日)《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後漢)支婁迦讖,《道行般若經》三十品,《大正新脩大藏經》,般若部。
2.(晉)曇無讖漢,《悲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冊 No. 157。
3.(晉)佛馱跋陀羅,《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冊,No. 279。
4.(晉)鳩摩羅什,《妙法蓮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九
冊,No. 262。
5.(晉)竺法護,《光讚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No. 222。
6.(晉)竺法護,《正法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九冊,
No. 263。
7.(晉)竺法護,《佛說濟諸方等學經》《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九冊,No. 263。
8.(晉)竺法護,《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二冊,No. 323。
9.(晉)竺法護,《佛說離垢施女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十二冊,No. 338。
10.(晉)竺法護,《佛說如幻三昧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十二冊,No. 342。
11.(晉)竺法護,《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二冊,No. 349。
12.(晉)竺法護,《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一冊》,No. 318。
13.(晉)竺法護,《持心梵天所問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十五冊,No. 585。
14.(晉)竺法護,《佛說如幻三昧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十二冊,No. 342。
15.(晉)竺法護,《佛說海龍王經》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第十五冊,No. 598。
16.(晉)竺法護,《佛說決定總持經》《大正新脩大正藏經》,第十七冊, No. 811。
17.(晉)聶道真,《無垢施菩薩應辯經》《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第十七冊, No. 811。
18.(晉)聶道真,《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大正新脩大正
藏經》,第十四冊, No. 463。
19.(晉)無羅叉、竺叔蘭,《放光般若經》《大正新脩大正藏
經》,第八冊, No. 221。
20.(晉)佛陀跋陀羅,《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六冊,No. 666。
21.(晉)鳩摩羅什,《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六冊 No. 666。
22.(晉)鳩摩羅什,《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呪經》;《心經》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第八冊, No. 250。
23.(晉)鳩摩羅什,《文殊師利問菩提經》《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第十四冊, No. 464。
24.(晉)鳩摩羅什,《維摩詰所說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十四冊,No. 475。
25.(晉)鳩摩羅什,《思益梵天所問經》《大正新脩大正藏經Vol.
15, No. 586。
26.(晉)鳩摩羅什,《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大正新脩大藏
經,第十五冊,No. 625。
27.(晉)鳩摩羅什,《佛說華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十六冊,No. 657。
28.(晉)鳩摩羅什,《維摩詰所說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十五冊,No. 475。
29.(晉)鳩摩羅什,《孔雀王呪經》《大正新脩大正藏經》,第
十九冊, No. 984。
30.(晉)鳩摩羅什,《思益梵天所問經》《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五冊 No. 586。
31.(晉)鳩摩羅什,《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大正新脩大藏
經》,第十五冊,No. 625。
32.(晉)鳩摩羅什,《佛說華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十六冊,No. 657。
33.(後漢)安世高,《佛說自誓三昧經》《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五冊,No. 622。
34. (後漢)安玄,《法鏡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 No.
322。
35.(後漢)曇果與康孟,《中本起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冊 No.
196。
36.(後漢)支曜,《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十五冊 No. 630。
37.(三國)康僧會,《六度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冊 No.
152。
38.(三國)支謙,《佛說維摩詰經》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四冊 No.
474。
39.(三國)支謙,《佛說無量門微密持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十九冊 No. 1011。
40.(三國・曹魏)康僧鎧,《佛說無量壽經》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十二冊 No. 360。
41.(三國・曹魏)康僧鎧,《郁伽長者所問經》大正新脩大藏
經 第十二冊 No. 360。
43.(南朝・宋)曇無竭,《觀世音菩薩授記經》大正新脩大藏
經 第十二冊 No. 371。
44.(南朝・宋)求那跋陀羅,《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大
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六冊 No. 678
45.(南朝・宋)求那跋陀羅,《大法鼓經》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九冊 No. 270。
46.(南朝・宋)曇摩蜜多,《觀虛空藏菩薩經》大正新脩大藏
經 第十三冊 No. 409
47.(南朝・宋)求那跋摩,《菩薩善戒經》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冊 No. 1582。
48.(蕭齊),曇摩伽陀耶,《無量義經》《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九冊,No. 276。
49.(北周)耶舍崛多,《十一面觀音經》;《佛說十一面觀世
音神咒經》,CBATA電子佛典,V1.10 (Big5)。
50.(唐)玄奘,《大毘婆沙論》中,(藏外佛教文獻,第三
冊,No. 26。龍猛菩薩造《因緣心論頌》第一卷)。
51.(後秦)佛陀耶舍與竺佛念,《長阿含經》《大正新
脩大藏經》,第十七冊,No. 647。
52.(東晉)瞿曇僧伽提婆,《中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一冊,No. 26,第二卷。
53.(南朝・宋)求那跋陀羅,《雜阿含經》《大正新脩大正
藏經》第一冊,No. 99。
54.(東晉)瞿曇僧伽提婆,《增一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冊 No. 125。
55.(吳)支謙《法句經》;(后秦)竺佛念《出曜經》《大
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冊,No. 609b。
56.(後秦)鳩摩羅什,《大智度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五冊,No. 1509。
57.(北涼)曇無讖《大般涅槃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No. 374。

(二)傳記
1.(唐)釋法琳,《辯正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冊,No. 2110。
2.(唐)釋僧詳,《法華傳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一冊, No. 2068。
3.(梁)釋慧皎,《高僧傳》《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五十冊,No. 2059。
4.(梁)釋僧祐,《出三藏記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冊,
No. 2145。
5.(南朝・宋),《太平廣記》《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十二·小說家類。本書500卷,拆分成78冊。)
6.(隋)王琰《冥祥記》十卷,(《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
二》,980)。
7.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大正新脩大正藏經》第五十三冊,
No. 2122。
8.(南朝・宋)釋寶唱《比丘尼傳》《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
冊,No. 2063。
9. (南朝・宋)釋寶唱《名僧傳抄》《卍新纂續藏經》,第
七十七冊,No. 1523。
10.(梁初至中唐)道宣《唐高僧傳》;《唐高僧傳》,《大
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冊,No. 2063。
11.(梁)釋僧祐,《弘明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冊,
No. 2102。
12.(隋)智者大師,《觀音義疏》《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四
冊,No. 1728。
13.(唐)吉藏,《法華義疏》《大正新脩大正藏經》,第三十四
冊,No, 1721。15.
14.(唐)釋惠詳,《弘贊法華傳》《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五十一冊,No. 2067。
15.(唐)釋惠詳,《法華經傳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五十一冊,No. 2050, p. 191c-192a.
16.(作者剩多,從略)《三寶感通要略錄》(此中,均有關觀世音靈感的許多記載。)
17.(大宋吳越)延壽,《宗鏡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八冊,No. 2016。
18.(大宋吳越)延壽,《往生集》《大正新脩大正藏經》第五十一冊,No. 2072。
19.(南朝宋)釋志磐《佛祖統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四十九冊,No. 2035。
20.(清)蔣超《酉陽雜俎》,釋印光重修,《中國佛寺史志彙
刊》,第45冊,No. 49,峨嵋山志(8卷)。
21.(-從略)《五朝小說》、《廣異記》。(如:宋代李昉、
蒙、李穆等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太平廣記》開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次年完成。)
22.(-從略),釋印光重修,《太平御覽》,《中國佛寺史志彙
刊》,第72冊,No. 77。
23.(清)蔣超《辨正論》,釋印光重修,中國佛寺史志彙
刊,第45冊,No. 49。峨嵋山志(8卷)。

二、專書論著
1. 于君方《觀音 —菩薩中國化的演變》(台北)法鼓文化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出版。(英文版: 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vara 的中譯本。)
2. 巴宙《觀音菩薩與亞洲佛教》中華佛學學報第一期,1987
年3出版,頁59—79.
3. 李玉珉《南北朝觀世音造像考》出版者:中央研究院:編
修日期,2001年6月27日。
4. 李玉珉《河北早期的佛教造像一一十六國和北魏時期》
出版者:《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一卷,第四期,1994,夏季,p. 1-41。
5 李利安《漢魏西晉時期印度觀音信仰向中國的傳播》,《覺群佛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2月。
6. 李利安《東晉南北朝時期印度觀音信仰向中國的輸入》
《寒山寺佛學》2008年刊。
7. 李利安《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起源》,《觀世音菩薩
與現代社會: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臺灣)法鼓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
8.孫昌武《六朝小說中的觀音信仰》《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
討論會論文集》(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出版。
9.林淑媛,《論觀音感應故事敘事結構模式化的原因
一個文學類型的觀察》圓光佛學學報,出版日期:2001年,頁175-
198。
10. 徐一智,《從六朝三本觀音應驗記看觀音信仰入華的調
適情況》,成大歷史學報,2002年6 月出版。
11. 陳清香,《觀音造像系統述源》。佛教藝術雜誌第二
期。佛教藝術雜誌社出版,(民國75年),1986年11月16日出版。
12. 陳清香,《觀音菩薩的形像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
三期,1973年5月出版。

三、碩士論文
1. 曾德清《魏晉南北朝觀音信仰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
文學系 在職進修碩士班,2011年,6月。

五、網路資源:
1. CBAT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版, V1.6 (Big5) 普及版,完成日期:2009年;(日:影印版)《大正新修大藏經》。
2. 網路資源:
(一)北魏時期:
1. 見圖一: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太和 金銅火焰文光背 觀音菩薩像」,身高19釐米,寬9釐米。於1952年,山西省太原市徵集。網路資源:http://luxy/988103.blog.163.com/blog/static
/1966700542011725580220/
2. 見圖二:「神龜 金銅火焰 觀世音 鎏金銅像」

3. 見圖三:北魏時期,「熙平 金銅火焰 觀音菩薩像」,慧日佛億的新浪柏客。網路資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9fb5f30102vjls.html,(見圖三)。

4. 見圖四:「正光 白石觀音菩薩像」,《法相莊嚴一山西博物院
造像展》,網路資源:http://luxy988103.blog.163.com/blog/static/
19667005420117225580220,(見圖四)。
5. 見圖五:「建義永安 白石觀世菩薩音像」,網路資源:新浪微博,http://www.dpm.org.cn/shtml/117/@/8198.html。

6.「北魏 永熙白石觀音像」,Baidu百度百科。網路資源: http://www.dpm.org.cn/shtml/117/@/8198.html,(見圖六)
(二)東魏時期觀音菩薩造像
7. 東魏 元象白石觀音菩薩像」,歷史背包客的筆記本。網路資源: https://hsiangming.blogspot.tw/2015/02/blog-post_12.html,(見圖十)。
8. 資料來源:「東魏興和 白石觀音菩薩像」,歷史背包客的筆記本。網路資源: https://hsiangming.blogspot.tw/2015/02/blog-post_12.
9. 大魏(東魏),武定元年(543),「武定白石觀音菩薩像」,歷史背包客的筆記本。網路資源:https://hsiangming.blogspot.tw/2015/02/blog-post_12.html,(見圖八)。
10. 北齊「定州 彩繪觀世音菩薩像」歷史背包客筆記本。網路資源: https://hsiangming.blogspot.tw/2015/02/blog-post_15.html,(見圖十)
11. 北齊「天保 觀音菩薩五尊像」,Baidu百度百科,山西博物館網路資源: http:// baike.baidu.com/view/8951984.htm,(見圖十)
12. 北齊「天保 銅鍍金 觀音菩薩像」,首都博物館。網路資源:http:// www.capitalmuseum.org.cn/jpdc/content/2011-01/20/cc,(見圖十二)。
13. 北齊「太甯 白石雙觀音像」,山東博物館。網路資源:http:// www.sdmuseum. com/show/aspx?id=7430&cid=50,(見圖十三)。
14. 北齊「河清 銅鎏金雙 觀音菩薩像」,旅順博物館。網路資源:http:// www. lvshunmuseum. org/ Exhibition/ProductDetail.aspx?id=205,(見圖十四)。
15. 北周「保定 青石觀世音菩薩像」,山東博物館。網路資源:http:// www.sdmuseum. com/show/aspx?id=7430&cid=50,(見圖十五)。
16. 北周「天和 石雕觀世音菩薩像」,西安博物館。網路資源:http:// www.jabwy. com/Statics/2012.08/74.html,(見圖十六)。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