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三財、陳全壽(2003)。擊劍選手專項體能編製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5(1),185-196。王志全、吳昶潤、張家銘(2007)。國內優秀羽球男子單打比賽時間結構與擊球拍數分析-以2006全國第二次羽球排名賽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2(1),56-67。王國慧、陳天文(2004)。優秀跳遠選手專項體能與運動表現之相關。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164-173。王順正(2001)。體能商。運動生理週訊,86期。
王榮照(2005)。羽球男子選手專項步法爆發力測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杜登明(1985)。羽球運動技能因子構造之分析研究。台灣省立體專學報,14,71-131。
君少豐(2008)。我國青少年男子羽毛球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測量指標與評價標準研究。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7(4),90-93。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6,43-44。
李明憲(2002)。基本體能對棒球選手打擊成績之影響。體育學報,33,251-261。李孟印、陳全壽(1998)。巧固球訓練對國小學生大、小肌肉活動能力之影 響。體育學報,26,273-280。
吳昶潤、林昆儀、陳信良、陳忠慶(2006):羽球專項有氧能力測驗的信度考驗。嘉大體育健康休閒,5,66-73。林正常(1986)。間歇訓練法。載於林正常(主編),運動科學與訓練(93-102)。臺北市:健行文化。
林正常(譯)(1987)。運動生理學(原作者:Mathews & Fox)。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建宏、蔡崇濱(2010)。競技羽球選手體能訓練方式之探討。運動健康休閒學刊,18, 25-30。
周資眾、陳全壽(1997):大陸桌球運動員選材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8(1),269-284。紀世清(1996)。羽球選手專項體能測驗項目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2),63-81。紀世清(1999a)。羽球技術報告書。桃園: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紀世清(1999b)。應用驗證性因素分析-國小羽球基本運動技術測驗之建構效度研究。一九九九年國際大專教練科學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桃園市。
紀世清(2002a)。羽球運動教學內容技術分析表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3(1),47-61。紀世清(2002b)。羽球選手四角跑耐力測驗適當時間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3(1),275-282。范希真(2002)。國小學童躲避球運動能力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洪欣正、張家銘(2006)。羽球專項步法爆發力測量模式驗證性分析。大專體育專刊,8(2),95-105。
侯堂盛(1993)。國立嘉義農專五專男生基本體能之探討。嘉義農專學報,34,111-134孫宜芬(1984)。羽球技能測驗之研究。師大體育,18,50-68。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體育學報,40(3),129-142。涂國誠(2013)。增強式跳躍訓練對大專羽球運動員專項體能的影響。運動教練科學,30,1-3。陳永仁(2014)。敏捷訓練對國小羽球選手羽球步法及整體反應時間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陳信良、陳忠慶、吳昶潤(2008)。大學男子羽球選手專項有氧動力測驗方式的評估。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6,71-80。張木山(1999)。訓練控制理論在排球選手體能評估上的應用。大專體育,1(2),51-60。
張佳佳、林昆儀、陳信良、吳昶潤、鍾承融、陳哲修、林明儒、陳忠慶(2005)。羽球專項有氧能力測驗方式之評估。2005年運動生理與體能領域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新竹市。
莊美鈴(1986)。羽球「米」字步法間歇訓練對大學男生生理特質及技術的影響。體育學報,8,245-265。黃姿綾、陳信良、林明儒、陳冠傑、鍾承融、吳昶潤、陳忠慶(2008)。大學男子甲組羽球單打新、舊賽制的時間結構分析。國際運動生理與體能領域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
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陳怡璇(2011)。八週核心肌群訓練對羽球選手敏捷與跳躍能力及疲勞延緩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彭美麗、陶志翔、王文教、陳福壽(1994)。教練訓練指南。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曾敏豪、張家銘(2010)。我國羽球男子甲組單打比賽時間結構與擊球拍數分析。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7,101-110。蔡念庭(2013)。阻斷式訓練法對國小羽球運動員反應能力、專項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鄭元旦(1990)。比賽時間結構及能量代謝與速度耐力訓練手段的選擇。中國體育科技,10,49-53。
鄭清滿(1989)。五專男生羽球測驗項目之編製研究。臺北市:美新圖書公司。
劉宇軒(2010)。增強式訓練對國小男生羽球選手無氧運動能力之相關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韓光榮(2010)。不同步法訓練對國小羽球男子選手下肢動力及技能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薛慧玲、曾媚美(2001):足球運動專項體能評定指標之探討。大專體育,56,27-33。蘇琮筆(2012)。敏捷性訓練對大學男子乙組羽球選手步法整體反應時間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二、西文部分
Cabello Manrique D. & Gonzalez-Badillo J. J. (2003).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badminton.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7, 62-66.
Chin, M. K., Wong, A. S., So, R. C., Siu, O. T., Steininger, K., & Lo, D. T. (1995). Sport specific fitness testing of elite badminton player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9(3), 153-157.
Faude, O., Meyer, T., Rosenberger, F., Fries, M., Huber, G., & Kindermann, W. (2007).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dminton match play.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00, 479-485.
Fox, E. L., & Mattews, D.K. (1974). Interval Training – Conditioning for Sports and General Fitness, 21-33.
Fox, E. L., Robinson, S., & Wiegman, D. (1969). Metabolic energy sources during continuous and interval running.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7,174-178.
Hultman, E., Bergström, J., & McLennan Anderson, N. (1967). Breakdown and Resynthesis of Phosphorylcreatine and Adenosine Triphosphate in Connection with Muscular Work in Ma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19(1) , 56-66.
Hong, Y., &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ohnson, B. L., & Nelson, J. K. (1986). Practical measurements for evalu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Lei, R. R., Deng, S. X., & Lu, L. F. (1993). 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physical quality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badminton players. Chines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9, 28-38.
Majumdar, P., Khanna, G. L., Malik, V., Sachdeva, S., Arif, M., & Mandal, M. (1997). Physiological analysis to quantify training load in badminton.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cine, 31(4), 342-345.
Wonisch, M., Hofmann, P., Schwaberger, G., von Duvillard, S. P., & Klein, W. (2003). Validation of field test for the non-i nvasve determination of badminton specific aerobic performance.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7, 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