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1 15: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鍾育茹
研究生(外文):Yu-Ju Chung
論文名稱:結合代數裡某些李代數的質理想
論文名稱(外文):On Prime Ideals of Certain Lie Subalgebras of Associative Algebras
指導教授:柯文峰貝德貝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n-Fong KeK. I. Beidar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系應用數學碩博士班
學門:數學及統計學門
學類:數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英文
論文頁數:7
中文關鍵詞:質理想
外文關鍵詞:prime idealLie prime idealLie idea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Given a ring R with 2R=R, R^2 neq 0 and U is a Lie ideal of R.
In this thesis, we give a characterization of prime ideals in the Lie ring U.
Namely, we prove that if W is proper Lie ideal of U, then W is a prime ideal of U if and only if there exists a prime ideal P of R such that P cap U subseteq W and (W+P)/P=Z((U+P)/P).
1. Introduction 1
2. Preliminary results 2
3. Proof of Theorem 1.4 4
References 7
[1] K. I. Beidar, Lie Algebras, National Cheng-Kung University, class notes, 2002.
[2] K. I. Beidar, Ring Theory, National Cheng-Kung University, class notes, 2002.
[3] I. N. Herstein, On the Lie structure of associative ring, Journal of Algebra 14 (1970),
561ñ571.
[4] ThomasW. Hungerford, Algebra,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1974.
[5] Charles Lanski and Susan Montgomery, Lie structure of prime rings of characteristic
2. Paci c Journal of Mathematics Vol.42, No 1, (1972), 117-135.
[6] Neal H. McCoy, The Theory of Rings, Macmillan, New York, 196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論文
 
1. 陳思倫、邱士榮(1992),「休閑遊憩利益區隔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五卷,第二期,第13-35頁。
2. 陳皆榮(1998),「冒險性活動對於青少年人格影響之初探研究」,體育學報25期,台北。
3. 陳皆榮(1997),「冒險性活動對於青少年團隊氣氛影響之研究」,體育學報23期,台北。
4. 陳皆榮(1997),「冒險性露營活動對於青少年自我實現之影響」,體育學報22期,台北。
5. 黃宗成、黃躍雯、余幸娟(2000),「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期望、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十三卷,第三期,第23-48頁。
6.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第八卷,第一期,第15-26頁。
7. 吳武典(1979),「國小班級氣氛的因素分析與追蹤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第十二期,第133-156頁。
8. 李素馨(1994),「典型相關分析—專業程度、遊憩動機和基地屬性認知關係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第七卷,第三期,第39-59頁。
9. 李銘輝(1992)「野柳風景特定區遊客特性與活動適宜性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五卷,第二期,第71-82頁。
10. 沐桂新(1995)。休閒治療-休閒活動的醫療及心理輔導效能之探討。學生輔導第三十九期,第38-43頁。
11. 陳思倫、劉錦桂(1992),「影響旅遊目的地選擇之地點特性及市場區隔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五卷,第二期,第39-48頁。
12. 陳密桃(1981),「國小級任教師的領導類型對班級氣氛及學生行為之影響」。教育學刊,第三期,第161-209頁。
13. 歐聖榮、蕭芸殷(1998),「生態旅遊遊客特質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十一卷,第三期,第35-58頁。
14. 賴美蓉、王偉哲(1999),「遊客對休閒農業之認知與體驗之研究—以苗栗飛牛牧場為例」,戶外遊憩研究第十二卷,第一期,第19-40頁。
15. 蘇美玲、林晏州,(1999),「都市公園使用者休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第十二卷,第一期,第61-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