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14: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曹海濤
研究生(外文):Cao, Hai-Tao
論文名稱:新制度經濟學與中國大陸企業改革-以鄉鎮企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NIE and Enterprise Reform of Mainland China
指導教授:蔡蕙安蔡蕙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iana H. Ts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大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制度環境鄉鎮企業雙邊依賴產權交易成本民營化中國大陸
外文關鍵詞:NIETVEs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bilateral dependencyproperty rightstransaction costprivatizationMainland Chin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3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中文摘要
關於中國大陸鄉鎮企業(TVEs)快速成長的理論研究,已大量湧現。具代表性的包括合作文化、中央與地方關係、模糊產權、外部條件等論點。但是,現有的理論大多欠缺一個完整的理論架構。本研究在新制度經濟學(NIE)基礎上提出「制度環境-組織結構」(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governance structure)互動的分析框架,以剖析鄉鎮企業快速成長的更深層制度原因。這個分析框架有助於更深入了解過渡經濟體制的實質變動;以此種分析角度,任何組織都應置於其特定的制度環境下衡量,此時最優的結構形式往往是相對的、局部的和有條件的。
本研究對中國大陸鄉鎮企業在八0年代迅速發展之論證即根據此一邏輯展開。鄉鎮企業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其快速成長和高效率正是人們對所處制度環境的一種回應。本研究論證鄉鎮企業是一種Williamson (1991)所提出的「混合」(hybrid)組織形式。作為地方鄉鎮政府和地方民眾共有產權(communal property),鄉鎮企業介於國有企業(SOEs)和民營企業(Private Enterprises)之間,在中國大陸過渡經濟中的「灰色市場環境」(gray market)裡,憑藉與地方政府的「雙邊依賴」(bilateral dependency)關係,能夠享有行政系統與市場化組織(marketized organization)的雙重優勢(double dip)。這個特點使得鄉鎮企業在外部制度環境(如產權、政治、法律、契約、意識形態以及民眾市場化觀念等)很不確定的情況下,相較於其中國大陸其他兩種主要的組織結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具有節省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的比較優勢。本研究又以組織形式的差別調整分析,進一步說明在過渡經濟(transition economy)時期,在制度環境影響下,三種組織形式(國有企業、鄉鎮企業、民營企業)的發展背景與趨勢。由於制度環境的轉變,產權結構與資產專用性成為影響企業交易成本的關鍵因素,政府關係能力對企業之重要性開始減弱。民營企業開始蓬勃發展,鄉鎮企業也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產權改革,國有企業則逐漸縮減或被擠退。
鄉鎮企業的個案研討為本研究之理論提供了依據。鄉鎮企業初期的快速成長「蓋住」了其內在的制度矛盾-產權的混亂與模糊。市場環境的改變使市場原則不斷傳導至企業內部,造成產權矛盾日益突顯,且嚴重阻礙鄉鎮企業的持續發展;相對應的組織結構之調整勢在必行。鄉鎮企業的產權改革實際上是企業之剩餘控制權與剩餘索取權相結合以提高經濟效率的過程。具體表現為:企業實際控制權在市場信息及競爭壓力下向企業經理階層轉移;控制權的不同程度變化引起剩餘索取權配置的相關變化;完整的剩餘索取權及其資本化等。
關鍵字:新制度經濟學、制度環境、鄉鎮企業、雙邊依賴、產權、交易成本、
民營化、中國大陸
   英文摘要
The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s (TVEs) is a major driving force in the Chinese enterprise reform, What are the underlying reason for the success of the TVEs ? Why many analysts cannot show the clear evidence of market transition in Mainland China. The lack of a relevant integrated framework clearly hinder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is area. This study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VEs from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NIE) perspective. We show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government structure, in that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have substantial impacts effect on government structure, in the meaning time, the evolving of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gradually change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his framework i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nature of the transition economy in Mainland China.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ing is to argue the TVEs to be best describe as a hybrid form in a dynamic market of the transition economy.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n Mainland China is specified as weak market structures, poorly identified property rights, and institutional uncertainty (Nee, 1992). Imperfect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mplies high transaction cost. TVEs, fall between SOE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contain their own institutional logic, is a communal property of the local citizens and the town-village government (TVG). We demonstrate TVEs can reduce uncertainty and economize transaction cost by means of bilateral dependency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s and TVEs in gray market. On one hand, TVEs cooperate with local government and enjoy a transaction cost advantage over other governance structure ( e.g. SOEs, private enterprise ) ; on the other hand, TVEs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eir own merits of the marketized organization. Under the circumstance, TVEs make a great progress in Mainland China''s transition economy. Therefore, as a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TVEs'' rapid increase is a respons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imitations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n Mainland China.
However,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changes limits the progress of the TVEs. Local government involvement in TVEs has distorted TVEs'' efficiency and hampered its progress. Property rights reform is inevitable in Mainland China. Case study provided in this paper reveal that TVEs are carrying out property rights reform is the nature of gradually unifying control rights and residual claimants.
Key Word: NIE、TVEs、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bilateral dependency、
transaction cost、property rights、privatization、Mainland China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二章 新制度經濟學概說……………………………………06
第一節 制度環境論…………………………………………………09
第二節 企業理論……………………………………………………13
第三節 新制度綜合論………………………………………………20
第三章 鄉鎮企業理論研究………………………………… … 24
第一節 代表性論點分析……………………………………………24
第二節 以新制度經濟學觀點研究鄉鎮企業………………………30
第三節 過渡經濟之組織形式調整分析……………………………48
第四節 總結…………………………………………………………61
第四章 鄉鎮企業制度變遷之個案分析…………………… 61
第一節 產權變革之邏輯……………………………………………61
第二節 初級激勵:控制權移轉及索取權與企業家結合………… 63
第三節 控制權與索取權的逐漸統一………………………………68
第四節 檢討…………………………………………………………76
第五節 總結…………………………………………………………78
第五章 結論與政策義涵……………………………………… 79
附錄 82
參考文獻 87
表 目 錄
表2.1 規制結構之比較分析…………………………………………22
表3.1 鄉企業發展之代表性論點 28
表3.2 過渡經濟中組織形式特性分析………………………………39
表3.3 過渡經濟中企業家行為分析…………………………………44
表3.4 中共人大近幾次修憲之內容…………………………………52
表3.5 中共關於發展新興部門之決議………………………………53
表3.6 1993-1997年中國大陸個體經濟發展統計表……………… 54
表3.7 1993-1997年中國大陸私營經濟發展統計表……………… 54
表3.8 中國大陸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的虧損基本情況…………5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小強:《摸著石頭過河-中國改革之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6年。
王西玉、陸文強:〈「八五」期間農村產業和區域結構的變化〉,收錄
在馬洪、劉中一、王夢奎主編《中國發展研究》,第446-456頁,
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8年。
王坤煌:〈蘇南、溫州鄉鎮企業之比較研究:產權的觀點〉,台北:《共
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3期,1998年3月。
王珺:〈國有企業的經濟績效分析〉,北京:《經濟研究》,1996年
第8期。
王珺:〈論轉軌時期國有企業經理行為與治理途徑〉,北京:《經濟研
究》,1998年第9期。
孔涇源:〈股份合作經濟及其制度解析〉,收錄在北京天則經濟研究
所編:《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第一集),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6年8月。
田國強:〈中國國營企業改革與經濟體制平穩轉軌的方式和步驟-中
國改革的三階段論〉,北京:《經濟研究》,1994年第11期。
田國強:〈中國鄉鎮企業的產權結構及其改革〉,北京:《經濟研究》,
1995年第3期。
田國強:〈內生所有權體制理論與經濟體制的平穩轉型〉,北京:《經
濟研究》,1996年第11期。
江林、高小斯:〈鄉鎮企業發展的戰略轉移〉,北京:《經濟研究》,
1994年第4期。
汪丁丁:〈制度創新的一般理論〉,北京:《經濟研究》,1992年第5
期。
汪丁丁:〈近年來經濟發展理論的簡述與思考〉,北京:《經濟研究》,
1994年第7期。
汪丁丁:〈「擴展秩序」與制度創新〉,香港:《二十一世紀》,1994
年12月號,總第26期。
汪丁丁:〈從交易費用到博弈均衡〉,北京:《經濟研究》,1995年第
5期。
汪丁丁:〈企業家的形成與財產制度〉,北京:《經濟研究》,1996年
第1期。
汪丁丁:〈產權博弈〉,北京:《經濟研究》,1996年第10期。
汪丁丁:〈知識沿時間和空間的互補性以及相關的經濟學〉,北京:《經
濟研究》,1997年第6期。
何帆:《為市場經濟立憲》,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
肖耿:《產權與中國的經濟改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年。
何涌:〈企業家理論及其對發展中經濟的適用性〉,北京:《經濟研究》,
1994年7期。
伯德(Byrd, William A.):〈企業家、資本和所有制〉,收錄在伯德、
林青松合編《中國鄉鎮企業的歷史性崛起》,第235-278頁,香
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伯德(Byrd, William A.)、朱寧:〈市場影響與工業結構〉,收錄在伯
德、林青松合編《中國鄉鎮企業的歷史性崛起》,第116-159頁,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伯德(Byrd, William A.)、 林青松合編《中國鄉鎮的歷史性崛起》
(第一章),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苗壯:〈制度變遷中的改革戰略選擇問題〉,北京:《經濟研究》,1992
年第10期。
周其仁編:《農村變改與中國發展1978-1989》(上、下卷),香港:
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周其仁、胡莊君:〈鄉鎮工業企業的資本形成和營運機制〉,收錄周
其仁編《農村變改與中國發展1978-1989》(上卷),香港:牛津
大學出版社,1994年。
周其仁:〈市場裡的企業:一個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的特別合約〉,
北京:《經濟研究》,1996年第6期。
周其仁:〈控制權回報與企業家控制的企業〉,北京:《經濟研究》,1996
年第5期。
周其仁:〈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和企業家人力資本〉,台北:中國經濟
研討會(草稿),1998年12月。
林毅夫(1989):〈關於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
變遷〉,收錄在《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
譯文集》,第371-440頁,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6年。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
林毅夫、蔡昉、李周:〈為什麼中國經濟改革取得了成功〉,:北京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5年第4期。
林毅夫:〈中國的經濟改革與經濟學發展〉,收錄在林毅夫、易綱等
主編《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林毅夫、蔡昉、李周:〈現代企業制度的內涵與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
北京:《經濟研究》,1997年第3期。
林毅夫、蔡昉、李周:《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上海:上海三
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8年。
林毅夫:〈深化市場改革是解決當前農民問題的關鍵-紀念改革開放
二十年筆談〉,北京:《經濟研究》,1998年第11期。
易憲容:《交易行為與合約選擇》,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
6月。
吳介民:〈中國鄉村快速工業化的制度動力:地方產權體制與非正式
私有化〉,台北:《台灣政治學刊》,1998年12月第三期。
吳國光編:《國家、市場與社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吳惠林、周亞貞:《放權讓利》,台北: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
司,1998年11月。
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第四、五章),上海:上海遠東出版
社,1999年1月。
金碚:《何去何從-當代中國的國有企業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
版社,1998年。
宋麗娜、杜荷:〈鄉級政府對農村工業化的影響〉,收編在伯德(Byrd,
William A.)、林青松合編《中國鄉鎮企業的歷史性崛起》,第468-
495頁,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孟昕:〈農村勞力市場與鄉鎮企業發展〉,收錄在伯德、林青松合編
中國鄉鎮的歷史性崛起》,第410-439頁,香港:牛津大學出版
社,1994年。
胡永泰、海聞、金毅彪:〈中國企業改革究竟獲得了多大成功〉,北
京:《經濟研究》,1994年第6期。
胡必亮:〈「關係」規則與資源配置-對湖北、山西、廣東、浙江五
省鄉鎮企業發展的典型調查研究〉,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
1996年秋卷,總第16期。
韋伯(Webber, Max)(1930),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中譯本)于曉、陳維綱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
精神》,台北:唐山出版社,1991年5月。
海耶克(F. A. Hayek), The Road to Serfdom,(中譯本)王明毅、馮興
元等譯《通往奴役之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年。
菲呂博勝和配杰威齊(Furubotn & Pejovich, 1972),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Theory: A Survey of Recent Literature, (中譯本)收錄在
《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經濟學派譯文集》,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
盛洪:〈關於中國市場化改革的過渡過程的研究〉,北京:《經濟研究》,
1996年第1期。
曹思源:〈依憲治國、依法治國〉,香港:《明報月刊》,1999年4
月號。
崔之元:〈中國實踐對新古典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挑戰〉,收錄在甘陽、
崔之元主編《中國改革的政治經濟學》,第1-39頁,香港:牛
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凌:〈信息特徵、交易成本和家族式組織〉,北京:《經濟研究》,1998
年第7期。
陳劍波:〈鄉鎮企業的產權結構及其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北京:
《經濟研究》,1995年第9期。
寇斯(Coase, R.H.),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中譯本)陳坤
銘、李華夏譯《廠商、市場與法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 年
版。
寇斯(Coase, R.H.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中譯本)陳坤銘、李
華夏譯《廠商、市場與法律》,第45-70頁,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7年版。
國家統計局編:《大跨越-1992∼1996年中國經濟》,北京:中國統
計出版社,1997年。
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1998》,光碟版。
張五常:《賣桔者言》,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張五常:《中國的前途》,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張五常:《再論中國》,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張五常:《三岸情懷》,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張五常:《存亡之秋》,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張五常:〈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收錄在張五常著
《中國的前途》,第169-246頁,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張五常:《中國的經濟革命》,香港:壹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張五常:《隨意集》,香港:壹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張卓元:〈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跨越-紀念
改革開放二十年筆談〉,北京:《經濟研究》,1998年第11期。
張軍:〈中央計劃經濟下的產權和制度變遷理論〉,北京:《經濟研究》,
1993年第5期。
張軍:〈社會主義的政府與企業:從「退出」角度的分析〉,北京:
《經濟研究》,1994年第4期。
張軍:《中國改革的經濟學釋義》,北京:經濟學消息報,1995年2
月。
張軍:《「雙軌制」經濟學:中國的經濟改革(1978-1992)》,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張軍:《張軍經濟隨筆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張軍:〈需求規模效應與中國國有工業的虧損:一個產業組織的方
法〉,北京:《經濟研究》,1998年第6期。
張春霖:〈國有企業改革與國家融資〉,北京:《經濟研究》,1997年
第4期。
張維迎:〈西方企業理論的演進與最新發展〉,北京:《經濟研究》,1994
年第11期。
張維迎:〈公有制經濟中的委託人-代理人關係:理論分析與政策涵
義〉,北京:《經濟研究》,1995年第4期。
張維迎:《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張維迎:〈所有制、治理結構及委託-代理關係〉,北京:《經濟研究》,
1996年第9期。
張維迎:〈經濟自由讓位於經濟民主了嗎?〉,北京:《公共論叢》,
1997年第6期,總第三期。
張維迎:〈控制權損失的不可補償性與國有企業兼併中的產權障礙〉,
北京:《經濟研究》,1998年第7期。
張維迎、栗樹和:〈地區間競爭與中國國有企業民營化〉,北京:《經
濟研究》,1998年第12期。
張維迎:《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3月。
張曙光:〈論制度均衡和制度變革〉,北京:《經濟研究》,1992年第
6期。
張曙光主編:《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第1集),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二版。
程映紅:《卡斯特羅傳》,香港:明鏡出版社,1999年2月。
楊小凱:〈企業理論的新發展〉,北京:《經濟研究》,1994年第7期。
楊小凱:《當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年8月。
楊小凱:《經濟學原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楊沐:〈中國鄉鎮企業的奇蹟-三十個鄉鎮調查的綜合分析〉,香港:
《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4年秋季卷,總第9期。
楊瑞龍:〈論我國制度變遷方式與制度選擇目標的衝突及其協調〉,
北京:《經濟研究》,1994年第5期。
楊瑞龍:《現代企業產權制度》,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年4月。
楊瑞龍:〈我國制度變遷方式轉換的三階段論〉,北京:《經濟研究》,
1998年第1期。
楊瑞龍、周業安:〈交易費用與企業所有權分配合約的選擇〉,北京:
《經濟研究》,1998年第9期。
費孝通:《鄉土重建與鄉鎮發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費孝通:〈中國城鄉發展的道路〉,收錄在費孝通著《鄉土重建與鄉
鎮發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Pp269-285。
銀溫泉、董彥彬:〈國有與非國有部門:改革定位和發展政策〉,北
京:《經濟研究》,1996年第3期。
劉小玄:〈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的產權結構及其對效率的影響〉,
北京:《經濟研究》,1995年第7期。
劉小玄:〈現代企業的激勵機制:剩餘支配權〉,北京:《經濟研究》,
1996年第5期。
劉小玄:〈轉軌經濟中的企業主權模式〉,北京:《經濟研究》,1997
年第7期。
劉小玄、劉芍佳:〈雙重目標的企業行為模型〉,北京:《經濟研究》,
1998年第11期。
劉芍佳、李驥:〈超產權論與企業績效〉,北京:《經濟研究》,1998
年第8期。
劉偉:〈「放小」究竟具有怎樣的歷史內涵〉,北京:《經濟研究》,1998
年第11期。
樊綱:〈灰色市場理論〉,北京:《經濟研究》,1988年第8期。
樊綱:〈兩種改革成本與兩種改革方式〉,(北京)《經濟研究》,1993
年第1期。樊綱:〈中國經濟改革的特徵與趨勢〉,收錄在《漸
進與激進-中國改道路之選擇》,第11-23頁,北京:經濟科學
出版社,1996年。
樊綱:〈中國農村企業組織的演化及其理論啟示-有關「橫店模式」
的一些初步思考〉,北京:《經濟研究》,1997年第5期。
翟林瑜:〈從代理理論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北京:《經濟研究》,
1995年第2期。
翟林瑜:〈經濟發展與法律制度-兼論效率、公平與契約〉,北京:
《經濟研究》,1999年第1期。
鄧英淘、徐笑波等:《中國農村金融的變革與發展》(1978-1990),香
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鄭海航編:《國有企業虧損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年。
盧邁:〈鄉鎮企業的產權制度與激勵機制〉,香港:《二十一世紀》,1994
年12月號,總第二十六期。
錢穎一:〈企業的治理結構改革和融資結構改革〉,北京:《經濟研究》
1995年第5期。
錢穎一、許成鋼:〈中國非國有制經濟出現和成長的制度背景〉,收
錄在甘陽、崔之元主編《中國改革的政治經濟學》,第41-79頁,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謝千里(Jefferson, Gary H.)、羅斯基(Rawski, Thomas G.)、鄭玉歆:〈改
革以來中國工業生產率變動趨勢的估計及其可靠性分析〉,北
京:《經濟研究》,1995年第12期。
戴慕珍(Oi, Jean C.):〈中國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制度基礎〉,收錄在甘
陽、崔之元主編《中國改革的政治經濟學》,第99-133頁,香
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羅小朋:〈企業的等級結構與所有制〉,收錄在伯德、林青松合編《中
國鄉鎮企業的歷史性崛起》,第160-211頁,香港:牛津大學出
版社,1994年。
羅斯基(Rawki, Thomas G.):〈中國工業改革:成就、展望和經濟含
義〉,北京:《經濟研究》,1994年第12期。
英文部分
Alchian, Armen A., and Demsetz, Harold,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2,
5: 777-795, December.1972.
Barzel, Yoram, 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Chang, Chun, and Wang, Yijian, "The Nature of the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 3: 434-452,
December, 1994.
Cheung, S.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 ,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 1-21.1983.
Coase, Ronald 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 1-44, 1960.
Coase, Ronald H. The Firm、the Market and the Law,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Coase, Ronald H.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Les Prix
Nobel, Nobel Lecture, December.1991.
Coase, Ronald H.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2), May.1998.
Davis, Lance and North, Douglass C.,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A First Step Toward a Theory of
Institution Innov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30), 1979.
Demsetz, Harold, "Towards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7, 2: 347-359, May 1967.
Demsetz, Harold(1988), "Ownership, Control, and the Fir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Eggertsson, Thrainn, "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Fama, Eugene F.,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8: 288-307, 1980.
Furubotn, Eirik G., and Richter, Rudol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 Assessment." In Eirik G. Furubton and Rudolf
Richter(eds),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College Station, TX:
Texas A&M Press, 1-32, 1991.
Grossman, Sanford J., and Hart, Oliver D.,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 4: 691-791, August. 1986.
Hart, Oliver D., Firms, Contracts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Hart, Oliver D., and Moore, John,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6: 1119-1158, December.
1990.
Hayek, Friedrich A.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5, 4: 519-530.
Jensen, Michael, and Willliam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 305-360, 1976.
Lin, Justin YiFu, Cai, Fang and Li, Zhou "Competition, Policy Burdens,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2), 422-427, May, 1998.
Klein, Benjamin, Crawford, Robert G., and Alchian, Armen A. "Vertical
Integration, Appropriable Rents, and the Competitive Contracting
Proces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1 (2), 297-326, October.
1978.
Klein, Benjamin, and Leffler, Keith B. "The Role of Market Forces in
Assuring Contractu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9
(4), 615-641, August. 1981.
Li, David D. "A Theory of Ambiguous Property Rights in Transition
Economics: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Non-State Sector."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3, 1-19, April. 1996.
Naughton, Barry, "Chines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Privatization
from Below",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 2, 266-270. May, 1994.
Nee, Victer,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Market Transition: Hybrid
Forms, Property Rights and Mixed Economy in China.",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7, 1: 1-27, March. 1992.
Nolan, Peter, State and Market in the Chinese Economy - Essays on
Controversial Issues, London: Macmillan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Press Ltd, 1993.
North, Dauglass C.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Norton, 1981.
North, Dauglass C.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North, Dauglass C.,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3), June. 1994.
Schumpeter, J.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5-94, 1934.
Weitztman, Martin, and Xu, Chenggang, "Chinese Township Village
Enterprise as Vaguely Defined Cooperativ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8, 2: 121-145, April.1994.
Williamson, Oliver E. "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2(2), 233-
261, October, 1979.
Williamson, Oliver E. "Credible Commitments: Using Hostages to
Support Exchange."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3 (4), 519-540,
September. 1983.
Williamson, Oliver 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of Capitalism. New
York: Free Press, 1985.
Williamson, Oliver E. "Comparative Economics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6 (2), 269-296, June. 1991.
Williamson, Oliver E., "The Institutions of Governa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2), May, 1998 .
Yang, XiaoKai, "Theories of Property Rights and China''s Reforms",
China Economic Review, 4(2), 1993.
Yang, X. and Ng, Y-K. 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
New Classical Microeconomic Framework,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1993.
Yang, X. and Ng, Y-K. "Theory of the Firm and Structure of Residual
Right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6, 107-
128, 199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