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4 01: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施美娟
研究生(外文):Shih Mei-Chuan
論文名稱:新加坡人力資源政策之研究-國家競爭力觀點
論文名稱(外文):Manpower Policy in Singapore from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指導教授:林若雩林若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Juo-Y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東南亞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2
中文關鍵詞:新加坡人力資源政策國家競爭力
外文關鍵詞:SingaporeManpower Policy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47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當前知識經濟社會最重要的資產是知識、資訊與高科技的創新與應用,而人的因素又是決定這些資產的最重要關鍵;因此,人力資源或勞動力正是知識經濟不可或缺的核心,也是我們當前提振企業競爭優勢和提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切入點。對照WEF及IMD報告,發現兩者均認為勞動力(或人力資源)、政府,以及開放度(或國際化程度)都是構成國家競爭力的較重要因素。此外,兩種指標都強調政府角色、國際開放度及人力資源的重要性,這在全球化已無法避免的今天,的確具有重大意義。亞洲國家要從經濟成長和工業化中獲利,必須改進其勞動力的品質和生產力,而要增加生產力,則必須從投資勞工的健康、教育、知識及技能來提升其效率。亞洲各國必須採行人力發展政策來提升經濟發展和工業化,並依各國發展的水平,來建立改進生產力和競爭力的政策和策略。世人對新加坡的一般印象是整齊的市容、綠化的街道、守法的人民,政治上是威權統治,政府對公共生活有很多規範。但三十多年前的新加坡原來是一個髒亂落後的小漁村、一個在東南亞的彈丸之地,卻在三十多年後一躍成為高度現代化的國家,在國際間競爭力之排行榜上連續四年僅次於美國,居於第二名,在亞洲國家中更是連續五年排名第一,時逢舉世各國皆在提昇國家競爭力以因應知識經濟風潮的同時,新加坡的成果值得稱許,本研究主在探討新加坡這樣一個擁有極有限人力資源的城市型小國家,其政府的人力相關重要政策為何?能夠國際上有如此亮眼的表現並期能提供對台灣相關政策的建議與值得效法之處。本研究發現新加坡在1965年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建國初期,即以經濟優先,將教育訓練視為滿足企業需求的工具,其教育政策係採實用主義,以配合經濟成長策略;新加坡的工會聯盟與雇主和政府三方以合作關係,提供受雇者技能升級訓練,以共促經濟成長和社會進步,不同於一般我們所認知的工會,是在工資協商和就業保護上扮演反抗性角色。新加坡政府很早即體認到,國家具備優秀的人力素質,自然能形成一種其他經濟體無可取代的「資本」,故致力於將人力資源發展相關課題制度化,而其反應在經濟發展的成就上,的確是有目共睹且多有值得台灣可資借鏡之處。
Nowadays, we know the most important assets of this knowledge economy society are knowledge、information and the hi-tech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meanwhile “Men” are the key factor to them; Human resources and labor force are also the kerne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and the hitting mark to promote the both enterprise and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dvantage.
Compare to the report WEF and IMD, both of them take Labor force (or human resources)、government and open-degree (or internationalization degree) a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Besides this two indicators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role of government、open degree to the international and Human resources. It indeed means a lot in this unavoidable globalization-times. If Asia nations want to profit from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y hav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of labor force and first to invest in the health、education and skill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Asia nations have to adopt manpower policy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build the policy modified of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ness depend on their situation.
People’s image toward Singapore is the clean environment、law-abiding and firm authority ,etc. More than thirty years ago, it’s just a small fishing village but now become a modern country and keep the top record in the world. This study is to make an understand of the manpower policy in Singapore and by what way does it achieve, especially in the relevant manpower policy ,we find Singapore adopt consistency policy to promote the manpower in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section to achieve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s a result we’d like to sift the application practice to Taiwan.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0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0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架構………………………………… .…10
第四節 論文章節安排………………………………………………12
第二章 探討國家競爭力暨知識經濟下人力資源之政府角色…...……13
第一節 國家競爭力…………………………………………………13
第二節 近代知識經濟下的人力資源政策…………………………37
第三章  新加坡之政治經濟發展……………………………………. .59
第一節 新加坡的地理背景暨種族語言政策… ………………….. 59
第二節 新加坡政治發展……………………………………………63
第三節 新加坡經濟發展與成就……………………………………66
第四節 新加坡的資訊科技…………………………………………70
第五節 影響新加坡政經發展之因素分析…………………………73
第四章 新加坡提昇國家競爭力之人力資源因應政策…………………82
第一節 新加坡競爭力委員會………………………………………82
第二節 人力部與全國職工總會……………………………………86
第三節 新加坡技能發展基金之運作及其影響… …………………93
第四節 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制度…………… …………………. ..100
第五節 新加坡的公務人力政策…………………………………. 104
第六節 新加坡的外籍勞工政策…………………………………. 116
第五章 新加坡人力資源發展教育政策研究…… ……………..123
第一節 新加坡教育新願景…………………………………………124
第二節 新加坡的語言教育政策……………………………………127
第三節 新加坡的留學教育暨獎學金政策…………………………136
第四節 新加坡的技職教育政策……………………………………13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56
參考文獻………………………………………………………………162
一、中文參考文獻
[專書與譯著]
牟宗三, 「兩種真理以及其普遍性之不同」,中國哲學十九講,第二講。台北:學生書局,1973。
吳復新, 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0。
吳瓊恩, 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1996。
李 誠、高希均,知識經濟之路,天下文化出版社,2000。
李明軒、邱如美譯,Porter Michael E.國家競爭優勢,天下文化公司,1990。
李明軒、邱美如譯,Porter Michael E.著,《國家競爭優勢》,台北:天下文化,1996。
李炯才,追尋自己的國家-一個南洋華人的心路歷程,遠流出版社,1989 年。
李振昌譯,知識經濟大趨勢。(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0。
周旭華譯,Porter,競爭策略,天下文化,1980。
孟慶國等譯,智力資本的策略管理。(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0。
林大容譯,智慧資本:如何衡量資訊時代無形資產的價值。(台北:臉譜出版社),2000。
洪鐮德,新加坡學,揚智文化公司,1994 年 10 月。
孫本初,公共管理(三版)。(台北:智勝出版社),2001。
孫治本 譯,Beck, Ulrich著。 《全球化危機》。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
徐聯恩 譯,Charls Hampden-Turner & Alfons Troppenaars著,《國家競爭力:創造財富的價值體系》,台北:智康出版,1995。
張振青, 知識論。台北:五南,1994
張紹勳, 研究方法。台北:滄海,2000。
游婉娟(譯)。《新加坡》。台北:台灣麥可,1996。
[期刊與論文]
云惟利,語言環境。載於云惟利編:新加坡社會和語言。新加坡:中華語言文化中心,1995。
王 瑞,〈人力資源在企業競爭優勢中所扮演的角色。〉人力發展,77,6月,41-52,2000。
王健全, 政府須強化台灣產業競爭力, 經濟前瞻雜誌, 第45號, pp.54-50, May, 1996。
史美強、廖興中,「知識經濟、網路社會與治理模式之探討」,收錄於知識經濟與政府施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
左峻德, 國家競爭力和經濟成長率之互動關係-兼論我國競爭力之評比,,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三卷第一期,1997/5。
白郁婷。新加坡、馬來西亞公積金制度簡介。 退休基金季刊 1:2 民89.12 頁54-65,2000。
成之約,各國外勞政策與管理制度,勞資關係月刊,第二十?第八期,2002/12。
朱金池,「政策分析的本質與政策知識的應用」,收錄於公共行政的知識議題與新趨勢。台北:三民書局,1995。
朱雲鵬,譚瑾瑜,徐明宜,從國家競爭力看政府轉型的重要 ,國家政策論壇,科經(評)091-013號,2002/3。
朱雲鵬、譚瑾瑜,從世界經濟論壇競爭力報告談政府角色,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4期,pp170-180,2002.04。
朱雲鵬、譚瑾瑜,從世界經濟論壇競爭力報告談政府角色,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4期,pp170-180,2002/04。
江岷欽、莫永榮,「智慧資本-新世紀的公務人力資源觀」,人事月刊,卷31,期3,頁6-23,2000。
江明修,"資訊社會我國勞工政策應有的方向與作法",研考報導,第十七期,1992。
行政院經建會,「台灣經貿環境國際評比報告」,行政院財經小組會議報告資料(未發表),2001。
余致力,「政府改造與人力資源的接軌」,「立法院應如何面對行政院提出之政府改造案」座談會之書面發言稿。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內政組主辦,2002/05/04。
吳忠吉,〈知識經濟下的人力資源政策〉,《台灣經濟研究月刊》,二十四卷第二期,頁49-55,2001。
吳惠林、辛炳隆,基本工資與台灣的產業發展,工業局委託研究計劃報告,1996。
吳榮義,〈提昇國家競爭力之策略與作法〉,《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二十八卷第二期,頁77-85,1998。
呂鴻德,「知識經濟時代領導風格與領導特質之典範轉移」,收錄於知識經濟與政府施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
宋鎮照,〈泰國與馬來西亞總體經濟發展政策之比較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cro-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ies on Thailand and Malaysia)。 〉 東亞季刊,31:3,7月,15-46,2000。
宋鎮照,新加坡國家機關與市民社會之互動關係模式與發展,海華與東南亞研究,第1期,2002/1。
李 誠,知識經濟時代的人力資源政策,『知識經濟與政府施政』學術研討會,2001/4/14。
李 誠、辛炳隆,台灣推行職業訓練券可行性之評估,行政院勞乎會職訓局,1999。
李秀雲 何嫈嫈,〈人力資本與內生成長--亞洲四小龍和日本的時間序列分析 (Human Capital and Growth in Five High-Performing Asian Economies: An Alternative Time Series Test)。〉 經濟論文叢刊,27:3,9月,311-335,1999。
李英明,〈資訊時代下的「國家」與「社會」〉,論文發表於《2001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主辦,教育部、經建會,2001。
李漢雄,〈從人力資源發展政策談勞動市場調適之因應策略。〉人力資源發展月刊,126,2月,1-5,1998。
李漢雄,〈臺灣地區經濟結構轉型中勞動市場調適之因應策略: 以區域性人力資源發展政策模式為例。〉 臺灣銀行季刊,50:1,3月,230-252,1999。
李碧涵,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競爭力的社會經濟分析,國家發展研究,第1卷第1期,,pp27-61,2001/12。
李聲吼,〈跨世紀人力資源發展的遠景。〉人力發展,73,2月,27-32,2000。
林垂宙,「知識經濟時代國家整體創新機制的建立」,收錄於高希均、李 誠主編 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政策,2000。
邱華君,〈人力資源發展。〉 人力發展,75,4月,7-9,2000。
施鴻志 陳冠位。廿一世紀亞太城市全球化競爭策略之比較。 看守臺灣 3:301 頁12-20,2001。
洪毓澤,〈建立以知識為基礎的人力資源實務。〉人力發展,76,5月,21-25,2000。
胡哲生,「建構組織知識系統的研究探索方法論雛議」,商管科技季刊,第一卷,第一期,頁87-101,2000。
胡瑕玉、李世琪,〈邁向21世紀職業訓練政策。〉 人力資源發展月刊,145,9月,1-6,1999。
孫本初、湯皓宇,「組織管理的新利器-知識管理」,立法院院聞,第廿八卷,第七期,頁40-60,2000。
翁靜玉,〈現階段人力資源重大問題綜觀。〉中衛簡訊,141,7月,6-11,1999。
張世賢,「知識經濟時代政策制定型態的探討」,收錄於2001知識經濟社會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
張恆裕,〈亞洲金融危機對人力資源發展衝擊 -2- 。〉勞工之友,574,10月,26-31,1998。
張清溪、宋皇叡,民89 「失業對產業結構轉變的影響」,收錄於李誠主編 台灣的失業問題,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出版,頁 99-137。
張溫波,「建設知識經濟,增加國家實力」,自由中國之工業,第90卷第5期,頁1-26,2000。
張溫波,國家競爭力之意義與內涵,經建會專題研究特刊第二號,1999。
郭振羽。語言政策和語言計劃。載於云惟利編:新加坡社會和語言。新加坡: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十四卷第二期,頁49-55,1995。
陳文賢,〈政府在政治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比較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omparison betwee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東南亞季刊,2:3,7,36-51,1997。
陳光榮、陳文蓉,〈21世紀人力資源管理新挑戰。〉 人力發展,74,3月,14-22,2000。
陳信宏、劉孟俊,「知識經濟對台灣產業發展政策之挑戰」,收錄於知識經濟與政府施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
陳家聲等,「知識管理在企業的運用」。收錄於知識管理-方法與系統研討會論文集。2000。
陳雅琴,「知識經濟的基本觀念介紹與探討-以APEC國家的知識經濟發展經驗為例」,APEC議題研究,頁16-29,2001。
傅文楷,星馬憲法,南洋文摘,2 卷 1 期,1961 年 1 月 1 日。
曾怡禎,騎上快馬的新加坡,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5?第9期,2002/9。
曾雅芬等。東亞十國企業人力資源狀況評估。The Evaluation of Business Human Resource Conditions in Ten Eastern Asian Countries 管理學報 19:2 民91.04 頁389-414,2002。
黃 洪,〈積極勞動力市場政策:香港及國際經驗。〉亞洲研究,29,1月,205-220,1999。
黃光雄、楊國德、王如哲、林明地、蔡清田。《中馬、中新高等技術與職業教育交流之評估與規畫》。教育部委託研究,1999。
黃應榮,星馬憲政,馬來亞研究講座,1961/11。
詹火生,薛承泰,外勞管理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考會專案研究,研考Ⅱ─1292,1999/2。
劉克智,「台灣勞動市場的轉變與失業問題」,收錄於李誠主編 台灣的失業問題,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出版,頁7 -34,2000。
劉常勇,「知識管理與企業發展」,劉常勇管理學習資料庫全球資訊網,2000。
劉常勇,「後進地區科技產業發展策略探討-以台灣半導體產業與光碟機產業為研究對象」,劉常勇管理學習資料庫全球資訊網,2000。
蔡勝男,〈廿一世紀的新競爭力--組織的知識創造與管理。〉人力發展,83,12月,32-41,2000。
鄭國泰,〈國家競爭力策略之研究--「社會力」的觀點。〉人力發展,73,2月,37-43,2000。
鄭錫鍇,「行政革新與知識應用-台灣行政機關對學術知識之應用情形及檢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二期,頁145-166,1998。
蕭峰雄,〈提昇國家競爭力,邁向廿一世紀〉,《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二十八卷第二期,頁55-85,1998。
戴萬平 顧長永。多種族主義與新加坡的國家認同。Multi-racism and Singapore''s Nation Identity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 2:2 夏 頁79-101,2000。
薛立敏,〈WEF與IMD對國家競爭力衡量方法之比較〉,《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二十八卷第二期,頁37-53,1998。
龔文廣,〈知識經濟與新世紀人力資源發展趨勢。〉勞工行政,149,9月,8-18,2000。
龔文廣,〈知識經濟與新世紀人力資源發展趨勢。〉勞工行政,149,9月,8-18,2000。
龔湘蘭,〈淺談人力資源新轉變。〉人力資源發展月刊,145,9月,7-11,1999。
趙健雯,新加坡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2001。
李懿芳,新加坡與我國國中英語課程標準發展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1998。
葉玉賢,語言政策與教育-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1999。
林建山,廿一世紀華人經濟力之全球化與當地化發展 ,全球華人經濟力現況與展望研討會,2001
陳月娥,全方位的新加坡全國職工總會,勞工行政 第一三四期。
陳聰勝、張吉成,新加坡技能發展基金,勞工行政 第九十三期。
周談輝、張吉成,新加坡之職業教育與訓練,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三十三期,1996
[雜誌]
方素惠, 超競爭, 卓越雜誌, 七月號, pp.58-60, 1996。
王健全, 台灣產業升級, 經濟前瞻雜誌, 第43號, pp.108-113, Jan., 1996。
石滋宜, 提升國家競爭力就是提高全民生產力, 戰略生產力雜誌, 第485號, pp.12-14, Jul., 1996。
江睿智, 台灣科技競爭力追上工業化國家, 自由時報, 第13版, Jul. 7, 1996.
吳怡靜, 台灣競爭力成績單, 天下雜誌, 七月號, pp.46-50, 1996。
李中慧, 千人企業科技需求最高, 工業雜誌, 第316期, pp.88-93, Jul., 1996.
李誠,〈知識經濟時代的勞工政策〉,高希鈞、李誠主編,《知識經濟之路》,台北:天下遠見,頁265-291,2001。
林文玲, 提升競爭力政府應做全民表率, 中國時報, 第11版, Jul. 8, 1996.
林富傑, 智慧財產權週, 工業雜誌, 第312期, pp.27-31, Mar., 1996。
施振榮, 科技台灣-新台灣人的二十一世紀願景, 遠見雜誌, 七月號, pp.102-108,1996.
洪文雄,〈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看知識管理。〉今日合庫,26:11=311,11月,82-86,2000。
胡佳文,〈發揮人力資源,創造競爭優勢。〉管理雜誌,318,12月,72-74,2000。
高希均,「知識經濟的核心理念」,收錄於高希均,李 誠主編 知識經濟之路,天下文化出版社,2000。
張玉文譯 ,「新時代、新組織」,Peter F. Drucker 著,收錄於「知識管理」。台北:天下文化,2000。
梁啟源, 對財經內閣之期許與建議, 卓越雜誌, 七月號, p.7, 1996。
連 戰, 攀登全球競爭力的巔峰, Jun. 7, 1996。
陳俐齡, 科技,資源,產業的整合, 卓越雜誌, 七月號, pp.101-103, 1996。
陶在樸, 政策僵化阻礙高科技發展, 中國時報, 第11版, Jul. 8, 1996。
游玉梅,「知識管理:二十一世紀人力資源發展的新策略(上)、(下)」,公務人員月刊,期40、41,頁24-30、39-47,2000。
游淮銀, 為台灣經濟粹鍊強大的競爭力, 統領雜誌, 第132期, p.12, Jul., 1996。
楊惠蘭, 我擁有12項優勢, 政府效能全球第三, 中央日報, 第4版, Jul. 18, 1996。
楊維敏, 科技預算將改由國科會審查, 中國時報, 第4版, Jul. 22, 1996。
楊維敏, 整頓國內太空計畫宜正視領導管理品質, 中國時報, 第3版, Jul 15, 1996。
瞿宛文, 特色競爭, 台灣慢一步, 天下雜誌, 七月號, p.52, 1996。
殷允芃, 與時俱進 新加坡,天下雜誌, p34,258期, 2002/9/1
游常山, 專題:新加坡變了, 天下雜誌, pp100-148, 258期, 2002/9/1
[網站]
http://www.gov.sg
http://www.mom.gov.sg
http://www02.imd.ch/
http://www.weforum.org/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徐明同 (1983) 明清時代破壞性大地震規模及震度之評估,中央氣象局氣象學報第29,第4期,1-18頁。
2. 施鴻志 陳冠位。廿一世紀亞太城市全球化競爭策略之比較。 看守臺灣 3:301 頁12-20,2001。
3. 李錫堤、康耿豪、鄭錦桐、廖啟雯, 2000,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之地表破裂及地盤變形現象, 地工技術雜誌, 第81期, 第5-16頁。
4. 李虎侯 (1997) 光激釋光(OSL)定年法。地質,第十六卷,第1-2期,第141-171頁。
5. 邱華君,〈人力資源發展。〉 人力發展,75,4月,7-9,2000。
6. 李聲吼,〈跨世紀人力資源發展的遠景。〉人力發展,73,2月,27-32,2000。
7. 李碧涵,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競爭力的社會經濟分析,國家發展研究,第1卷第1期,,pp27-61,2001/12。
8. 李漢雄,〈臺灣地區經濟結構轉型中勞動市場調適之因應策略: 以區域性人力資源發展政策模式為例。〉 臺灣銀行季刊,50:1,3月,230-252,1999。
9. 李漢雄,〈從人力資源發展政策談勞動市場調適之因應策略。〉人力資源發展月刊,126,2月,1-5,1998。
10. 李秀雲 何嫈嫈,〈人力資本與內生成長--亞洲四小龍和日本的時間序列分析 (Human Capital and Growth in Five High-Performing Asian Economies: An Alternative Time Series Test)。〉 經濟論文叢刊,27:3,9月,311-335,1999。
11. 宋鎮照,新加坡國家機關與市民社會之互動關係模式與發展,海華與東南亞研究,第1期,2002/1。
12. 宋鎮照,〈泰國與馬來西亞總體經濟發展政策之比較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cro-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ies on Thailand and Malaysia)。 〉 東亞季刊,31:3,7月,15-46,2000。
13. 江明修,"資訊社會我國勞工政策應有的方向與作法",研考報導,第十七期,1992。
14. 江岷欽、莫永榮,「智慧資本-新世紀的公務人力資源觀」,人事月刊,卷31,期3,頁6-23,2000。
15. 朱雲鵬、譚瑾瑜,從世界經濟論壇競爭力報告談政府角色,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4期,pp170-180,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