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 王文科(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2. 王鑑恒(2003)。工業區循環經濟體系-生態化工業區之建立,2003永續性產品與產業管理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主辦。
3. 王鑑恒、巢志成、游振偉(2002)。我國生態化工業區之建立,2002工業減廢暨永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4. 丘崇德(2004)。生態工業園區規劃及營運機制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5. 台灣工業用地供給與服務資訊網(2010)。《工業區開發管理99年度年報》網址:
http://idbpark.moeaidb.gov.tw。
6.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6)。既有工業區資源循環利用案工作計畫,工業技術研究院執行,計畫主持人巢志成。
7. 李奉儒、高淑靜、尊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等譯(2002)。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
(Robert,C.B.&Biklen,S.K.)。台北市:揚智文化。
8. 李慶芳、利尚仁、Masour Amjadi(2008)。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凋敝地區再生發展,創業管理研究期刊,3(4):73-92。
9.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
10.林建元(1992)。工業區開發整體規劃之研究,經濟部工業局委託研究計畫。
11.林建元(2004) 。<推動新興科技產業發展簡報>,第七次全國科學會議第四次議題第三次籌備會議。
12.林坤龍(2000)。工業區生命週期與其效率評估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工業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13.林園工業區服務中心(2008)。「林園工業區生態永續推動計畫案」。
14.林園工業區服務中心(2010)。經濟部工業局林園工業區服務中心簡介。
15.柯大鈞(2001)。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對周遭之工業區影響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16.施鴻志、解鴻年(1993)。科技產業環境規劃與區域發展,台北胡氏圖書。
17.高雄縣/市工商及服務業普查2006年(2010)。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高雄地區重點產業與策略性產業招商引資策略
之研究」委託服務案,執行單位: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2011)。
18.桃園縣政府環境保護局(2006)。「桃園縣既有工業區生態化評估計畫」。
19.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9)。經濟部工業局「林園工業區能資源整合推動計畫」
分析評估報告。
20.祝道松、林家五譯(2003)。企業研究方法(Sekaran, u.著)。台北市:智勝文化。
21.巢志成(2009)。生態化工業園區介紹,工業區能資源整合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國際會議廳。
22.巢志成、沈明展、游振偉(2002)。《我國生態化工業區推動之現況與展望》,環保月刊,2:9=15,91.09 25-139頁。
23.巢志成(2000)。提昇企業綠色競爭力之道--生態化設計與應用,環境工程會刊。24.許育誠(2002)。「棕地再發展之研究-都市計劃內工業區更新之新方向」,台北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26.張傳宗(1996)。黃烱昌、周良輝、吳永曾(1994)。工業區廢水處理廠排放水回收再利用之討論。
27.胡憲倫(2000)。OECD生態效益之推動現況與發展趨勢,永續產業資訊。28.張璠(2005)。台灣地區產業園區轉型發展策略之研究,台灣大學/高階公共管理組碩士論文。29.張陽隆(2001)。產業群聚之成因,廠商行為與組織績效之關聯性-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為例,成功大學企管所碩士論文。30.創世紀工程顧問有限公司(2008)。林園工業區生態永續推動計畫案。
31.曾盛杰、施進忠(2008)。產業群聚創新:台灣交趾陶群聚案例探討,創業管理研究期刊,3(4):25-37。32.黃雅榜(1983)。「工業區開發營運論」,高雄縣台灣省政府建設廳林園工業區服務中心。
33.經濟部工業局(2010)。工業區能資源整合推動計畫,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委託,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執行,計畫主持人巢志成。
34.經濟部工業局、中技社(2007)。96年度秋季環境與能源研討會。
35.經濟部工業局(2010)。「北中南老舊工業區與開發計畫」第二次修改核定本。
36.經濟部工業局(2010)。「北中南老舊工業區與開發計畫」執行成效評估報告。
37.莊立民、王鼎銘(2004)。企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方法之應用。台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38.經濟部技術處(2011)。經濟部科技專案成果石化產業年鑑2011,委託單位:經濟部技術處;執行單位:財團法人工業
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
39.楊政學(2005)。企業研究方法。台北縣: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
40.齊力、林本炫(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41.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商鼎文化。
42.陳建宏(2004)。生態工業園區營運機制及產業共生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43.陳姿伶(2002)。創新傳播於農業技術推廣之應用,農業推廣文彙,47,147-161。
44.盧紀方(2005)。我國工業區土地資產管理(制度)問題之研究-公辦公營與公辦民營比較分析,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
論文。
45.陳錦賜(2001)。都市永續發展指標的建立,國家政策論壇,孫雅苓,(1994),第1卷第6期,頁177-182。
46.蔣本基(2008)。生態化工業區推動策略,新竹工業區生態化鏈結說明會。
47.謝安田(1993)。企業研究方法。台北市:謝安田。
48.蔡長山(2003)。台南科技工業區再發展與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研士論文。
49.邊泰明(2007)。工業區土地利用與再生制度之建構研究。125-139頁。
英文部分:
1. Baba Y, Imai K (1990) Systemic innovation and cross-border networks : the cas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VCR systems. Paper presented to the Schumpeter Society
Conference on Entrepreneurship Tech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held at
Airlie House, VA, USA,3-5 June 1990.
2. Biggiero,L., “Italian Industrial Districts : A Triple Helix Pattern of Problem
Solbing, “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 Vol.12,No,4,(1998),pp,227-234.
3. Carr, A. J. P. (1998). Choctaw Eco-Industrial Park: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industrial land-use planning and desig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42(2-4), 239-
257. doi: 10.1016/s0169-2046(98)00090-5
4. DeBresson, c. and Amesse, D., 1991, “Networks of Innovations:A Review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 Research Policy ,Vol,20,pp.363-379.
5. Freeman, C. and Soete L. (1997),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The MIT
Press , 3rd Edition.
6. Frosh, Robert A. and Nicholas E. Gallopoulos. 1989. 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
Scientific A 189(3)152 Ou(?) Frosch, R. A. and N. Gallopoulos. 1989. 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 Scientific American 261(3):144-152.
7. Gertler, M.(2001),”Best Practice? Geohraphy, Learning and the Institutional Limits
to Strong Convergence”,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1:5-26.
8. Graedel, T. (1994). Industrial Ecology: Definition and Implementation. In R.
Socolow, C. Andrews, F. Berkhout & V. Thomas (Eds.), Industrial ecology and global
change (pp. xxix, 500 p.).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 Harrison, R.T., Cooper, S.Y. and Mason, C.M., 2004,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and
the Dynamics of Technology-Based Cluster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Ottaua”, Urbam
Studies, Vol.41,pp.1045-1070.
10. Holmes, D. B. (2011). Kalundborg Industrial Symbiosis, from
http://indigodev.com/Kal.html
11. Krugman, P., 1991, Geography and Trade. Cambridge. MA:MIT Press.
12. Landau,R. and Rosemberg, N(1986), “An overview of Innovation”, in : The Positives.
13. Marshall, C. & Rossman, G.B. (1995).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Second
edi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14. Maskell,P and Maolmber, A. (1999) Localised learning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 Cambridge Jounnal of Economico , 23(2):167-185.
15. Maskell,P.(2001),”Towards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Geographical Cluster”,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0:921-943.
16. Philip Koltel(2000)。國家行銷-厚植國家財富的策略性方針,鄒繼礎譯,遠流出版社。
17. Porter, M.E.,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London and
Basingstoke:Macmillan.
18. Porter, M. E. What Is Strategy., Cambridge, Mass. : Harvarad Business Romiew, 1996.
19. Porter,M.E.(1990),李明軒、邱如美譯,(1996),國家競爭優勢(上、下),《天下遠見出版》,台北。
20. Rosenfeld,S,A,(1997),”Bringing Business Clusters into the Mainstrea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urpean plamming Studicx,5(1):3-23.
21. Simmie, J.(2004),”Innovation and Clustering in the Globalised International
Economy”,Urban Studies, 41(5/6):1095-1112.
22. Van Berkel, R., Fujita, T., Hashimoto, S., & Geng, Y. (2009). Industrial and urban
symbiosis in Japan: Analysis of the Eco-Town program 1997–2006.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90(3), 1544-1556. doi: 10.1016/j.jenvman.2008. 11.010
23. Weber,A.(1929),李剛劍等譯,(1997),<工業區理論>,《商務印書館》,北京。
24. Weber,M., 1929, A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25. Wolfe, D.A. and Gertler, M.S.(2004), “Cluster from the Inside and Out :Local
Dynamics and Global Linkage “, Urban Studies, 41(5/6):1071-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