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國民營養研討會 昨天揭幕〉(1956年7月17日)。《聯合報》,第3版。
〈革新飲食觀念〉(1961年3月24日)。《聯合報》,第7版。
〈農學會聯合年會 檢討農業政策〉(1961年12月11日)。《聯合報》,第2版。
〈欲求好體質 何不食肉糜〉(1963年2月17日)。《聯合報》,第3版。
〈擴充食糧種類 改善國民營養〉(1961年12月11日)。《聯合報》,第2 版 。
〈哺育嬰兒那些奶粉比較好?耕莘醫院嬰兒健康賽的結果可作參考〉 (1972年1月5日)。《經濟日報》,第9版。
〈奶粉的秘密〉(1981年12月30日)。《聯合報》,第12版。
〈推銷奶粉手段 無所不用其極〉(1985年1月30日)。《聯合報》,第03版。
〈「公益」廣告也是廣告! 嬰兒奶粉業者的另一種促銷術〉(1984年6月6日)。 《經濟日報》,第10版。
〈母奶與牛奶之戰〉(1985年7月5日)。 《聯合報》,第12版。
〈味全推出市面上首種奈米成人奶粉〉(2004年4月8日)。《中央社》
〈打廣告利誘醫生誤導母親奶粉商無視聯合國規定! 剝奪嬰兒吃母乳權實在「罪過」〉(1988年3月12日)。《經濟日報》,第19版。
〈被神化的牛奶〉(2012年3月21日)。《北京日報》,第20版。
Drugs(2011)。《白袍藥師的黑心履歷》。臺北:推守文化。
James Joll著, 石智青校閱(1994)。《葛蘭西》。臺北:桂冠。
Watson, James L主編(2007)。《飲食全球化:跟著麥當勞,深入東亞街頭》。臺北:早安財經。(原書:Watson, James L[2006].Golden Arches East McDonald’s in East As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elley Lee編(2010)。《世界衛生組織》。臺北:財團法人臺灣醫界聯盟基金會。
〈臺灣母乳哺育政策推廣之大事紀〉(2010年11月11日)。取自行政院衛生署網頁 http://www.bhp.doh.gov.tw/breastfeeding/11policy_02.htm
丁志音(2001)。〈無可取代的天然瓊漿:為何它的供應會成為社會議題?〉,《健康促進通訊》,16:3-4。
司馬嘯青(1988)。《企業巨龍》,臺北:文經社。
行政院衛生署編(2011)。《臺灣公衛 百年記事》。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巫旻樺(2010)。《百年糕餅產業成長歷程之研究─以舊振南餅店為例》。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臺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天鐸、何慧雯(2002)。〈遙望東京彩虹橋—日本偶像劇在臺灣的挪移想像〉, 《媒介擬想》,1:15-49。臺北:遠流。
李芳瑾(2007)。《誰的媽媽不「模範」?臺灣「理想母親」形象的論述建構》。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李惠貞(2003)。《持續哺餵母乳的母職空間經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 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怡宏(2003)。〈新手父母必知的嬰兒配方奶粉常識〉,《育兒生活》, 154:162-165。屈蓮、白璐(1988)。〈嬰兒奶粉促銷活動與母親對嬰兒奶粉之選擇的探討〉,《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雜誌》,8:230-247。林杏娟(2009)。《韓良露飲食書寫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論文。林為正譯(2001)。《吃 : 漫遊飲食行為、文化與歷史的金三角地帶》。臺北:藍鯨。(原書:Mintz, Sidney W. [1996].Tasting Food, Tasting Freedom:Beacon Press.)
林慶文(2009)。〈毒奶粉的衛生管理〉,《豐年社》。9801:33-34
林瑩禎(1999)。〈美國營養補充劑市場概況〉,《食品市場資訊》,88(12):4- 6。邱文寶、林慧珍譯(2009)。《食物與廚藝 :奶、蛋、肉、魚》。臺北:大家。(原書:McGee, Harold [2004]. On Food And Cooking: The Science and Lore of the Kitchen: Simon &; Schuster.)
邱仲麟(2004)。〈皇帝的餐桌:明代的宮膳制度及其相關問題〉,《臺大歷史學報》,34:13-14。邸笑飛(2012)。〈牛奶被塑造的白色神話〉,《看歷史》,03:93-99。
施佩妤(2007)。《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牛奶及乳製品普及的歷程》。國立政治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洪麗雯(2011)。〈日治時期臺灣牛奶飲用的開展與文化意涵〉,《中國飲食文化》,7:79-120。
若愚(2003)。〈蔣經國:「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大時代!」,《中央月刊》,36 :52-61。范蓓怡(2007)。〈從高齡少子化(社)會探討臺灣高齡者就業之必要性〉,《社區發展季刊》,116:156-174。徐雨村譯(2009)。《文化人類學》。臺北市:巨流。(原書:Conrad Phillip Kottak[2008].Cultural Anthropology(Thirteenth Edition):McGraw-Hill.)
徐敏真(2012)。〈美軍駐臺對臺灣飲食文化影響之研究〉,《2012臺灣飲食文化暨餐飲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3-68。臺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
馬晴燕譯(2004)。〈甜蜜之權力與權力之甜蜜〉,《歷史人類學學刊》,2:143-163。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臺北:學富。
許晉福譯(2004)。《美味的陷阱—驚爆誇大健康的食品謊言》。臺北:世茂。(原書:Nestle, Marion[2004].Food Politics-How The Food Industry Influences Nutrition And Healt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陳玉箴(2011)。〈乳業發展與營養論述: 日治時期臺灣牛奶消費文化的普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
陳怡君(2003)。《哺乳親善職場對婦女母乳哺育行為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陳剛、招子明編(2008 )。〈飲食人類學〉,《西方人文社科研究前沿報告叢書》,頁240-254。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森輝、許瑞雲、吳宗賢(1963)。〈臺北市健康乳兒之平均體重身長胸圍頭圍測定值〉,《臺灣醫學會雜誌》,62(12): 9-11。
陳毓幃(2012)。《「母乳最好」?:婦女餵哺母乳的建制民族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瑋全(2009)。《戰後臺灣推廣麵食之研究(1945~1980)》。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陳懿禎(2007)。《牛奶,謊言與內幕》。臺北:商周。(原書:Thierry Souccar [2007]. Lait,mensonges et propagand: France : Thierry Souccar editions.)
彭杏珠(2009)。〈消失的主人翁競爭力〉,《遠見雜誌》,282。
曾育慧譯(2009)。《食物無罪 揭穿營養學神話,找回吃的樂趣》。臺北:平安文化。(原書:Pollan, Michael [2008]. In Defense of Food: An Eater’s Manifesto : The Penguin Press.)
馮曉蘋 (2005)。《 母乳哺育計畫與個別行動者接軌的可能:從母乳支持團體的觀點分析》。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伯超口述(2012)。《黃伯超先生傳》。臺北:前衛。
黃建勳等著(2010)。《關鍵飲食》。臺北:博雅書屋。
楊雅婷譯(2010)。《歷史大口吃》。臺北:行人。(原書:Standage, Tom[2009].An Edible History of Humanity: Walker &; Company.)
楊筱芸(2007)《誰知瓶中奶,滴滴皆辛苦——職業婦女持續哺餵母乳的母職實踐經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葉保強(2007)。《企業倫理》。臺北:五南。
葉舒憲、戶曉輝譯(2004)。《Good to eat:食物與文化之謎》。臺北:書林。(原書:Harris, Marvin [1998].Good to Eat: riddles of food and culture: Waveland Pr Inc.)
劉志偉(2005)。〈美國霸權下的國民飲食〉。「臺灣社會學年會暨臺灣社會與社會學的反思學術研討會」,臺北:臺北大學。
劉翠玲(2010)。〈全球保健食品市場現況〉,《農業生技產業季刊》,23:1-8。
蔡偉銑(1999)。〈小國經濟與外交:以臺灣石化工業發展為例 〉,《東吳政治學報》,10:133-174。鄧景衡(2002)。《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臺北:田園城市。
鍾瀚慧(2006) 。《母為二乳?臺灣當代哺乳的知識結構與社會生活》。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韓良憶譯(2012)。《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臺北:左岸。(原書:Femandez-Armesto, F[2002].Food: A History: Pan Books.)
蘇育琪、謝慧娟(1988)。〈工業扎根‧經濟起飛〉,《天下雜誌》,081:54。
英文部分
Atkins, P.J(1992).White Poison?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Milk Consumption, 1850- 1930,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5, 207-27.
Blum, Linda (1993). Mothers, Babies, and Breastfeeding in Late Capitalist America: The Shifting Contexts of Feminist Theory. Feminist Studies 19(2):291-311.
DuPuis, E. Melanie (2002.)Nature''s Perfect Food: How Milk Became America''s Drink. New York: NYU Press
Dana Cimilluca , Jonathan D. Rockoff (2012).Nestle Wins Pfizer Auctio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Retrieved from http://online.wsj.com/news/articles/SB10001424052702303592404577361070078138812
Global Dairy Trade: http://www.globaldairytrade.info
McMichael, Philip [2011].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A Global Perspective.CA: SAGE Publications
The Controversy Over Infant Formula.(2008, August 11)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http://www.nytimes.com/1981/12/06/magazine/the-controversy-over-infant-formula.html
Valenze, Deborah(2012), Milk: A Local and Global Histo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The International Baby Food Action Network(2014).Breaking the Rules, Stretching the Rul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ibfan-icdc.org/files/1__Preliminary_pages_5-2-201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