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18: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趙憶菁
研究生(外文):Yi-ching Chao
論文名稱:魏晉南北朝遊覽詩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Poetry about Tours in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指導教授:林登順林登順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eng-Shun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3
中文關鍵詞:魏晉南北朝遊覽詩
外文關鍵詞: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Poetry about Tou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7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山水川原,景色如畫,詩人行遊其間,起興作詩。魏晉南北朝的詩人,承襲《詩經》、《楚辭》、漢賦的文學藝術,並受到當時政治、思想、社會風尚的影響,放遊於山水之間,從中不僅描繪優美的自然風光,更藉由風景抒發己身思想情志。因此,遊覽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很好的發展。本研究以魏晉南北朝遊覽詩進行全面考察,探究其基本面貌與此時詩人的思想與精神。
本研究分為五章,二到四章為主要論述。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題目的範疇與定義、前人相關的研究成果探討及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二章,則從文學發展與時代的背景切入,追溯魏晉南北朝遊覽詩興盛之因素;並配合當代的文學發展,闡述遊覽詩的時代特色。第三章,廣蒐詩人生平及作品相關資料,歸納並分析詩人的生平遭遇、遊覽路線與遊覽詩內容的關係;再以遊覽詩作呈現的地點,歸納同地點中不同詩人的遊覽創作,探究彼此之間異同,及各自的風格。第四章分析各家作品內容中所呈現的情與志,並予以分類,加以論述。第五章,總括各章節重點外,並探析此時期遊覽詩對後世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遊覽詩研究,可藉以勾勒出此時期詩人所處自然風光的美麗,深入瞭解其的心靈感受及審美趣味,亦可由此反映出詩人所處的社會現象與時代心理。
The scenery with hills, waters, rivers and plains looked like a painting, so poets wrote poems because of their interests'' being raised when they made tours in it. The poets of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followed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literary arts about Book of Poetry, Chu Ci and Han Fu, and they were influenced by the politics, the thoughts and the social customs at that time, so they not only described the beauty of the natural scene but also expressed their own thoughts, affection and aspiration through the scenery when they travelled within hills and waters. Consequently, the poetry about tours got great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study makes a whol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oetry about tours in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o make an enquiry into its basic features and the poets’ thoughts and spirits at that time.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and the contexts from Chapter Two to Chapter Four are the main discusses. Chapter One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the category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topic, the investigations toward 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of its predecessors, and the studying methods and the steps. Chapter Two penetrates into the literary development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age to trace back to the factors about the prosperity of the poetry about tours in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Furthermore, it elaborates on the gen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etry about tou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development. Chapter Three extensively collects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of the poets’ lives and their works, generalizes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ets’ experience of lives, their tour route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poetry about tours, and it also generalize the different poets’ creations about tours within the same locations,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ch other and their respective styles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s presented in the poetry about tours. Chapter Four analyzes the affection and the aspiration which were presented in the content of various works, classifying and elaborating them. Chapter Five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that the poetry about tours at this period of time had on the future world besides summing up the emphasis of each chapter as mentioned above.

Making a study of the poetry about tours in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can outline the natural scenic beauty of the poets located in at this period of time, deeply comprehend their feelings of the souls and the interests for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and it can also reflect the social phenomenon and the psychology in the age that the poets lived i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主題與範圍 2
第三節 相關研究成果探討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2

第二章 魏晉南北朝遊覽詩興盛的因素及時代特色 15
第一節 文學的傳承 15
一、傳承於《詩經》 15
二、傳承於《楚辭》 17
三、傳承於賦 20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遊覽詩大量萌發之原因 23
一、政治動亂 23
二、社會思潮 24
三、優美的自然環境 33
四、文學的審美意識變化 34
五、生活風尚 35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遊覽詩的時代特色 41
一、曹魏時期──遊覽詩風與園林宴飲結合 42
二、西晉時期──承襲曹魏遊覽園林詩風,題材擴及自然山水 44
三、東晉時期──糅雜玄理佛趣,用辭清新明麗 45
四、南朝時期 49
(一)劉宋時期──玄言漸淡,聲色大開,模山範水遊覽詩作增多 50
(二)蕭齊時期──寫景技巧漸趨成熟,藉景抒情情景相融 52
(三)蕭梁及陳時期──宮庭遊宴日常之物入詩,篇制短小景不及情 53

五、北朝時期──承襲南朝技巧,描寫北國風光 57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遊覽詩的遊覽描寫 59
第一節 重要遊覽詩人之遊覽路線及其遊覽詩 59
一、謝靈運 60
二、鮑照 68
三、謝朓 72
四、江淹 76
五、沈約 81
六、何遜 85
七、蕭綱 89
八、陰鏗 94
九、庾信 98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遊覽詩的地點分布 103
一、長江以北 103
(一)鄴城 104
(二)長安附近 106
(三)洛陽 108
二、長江以南 110
(一)建康附近 110
(二)江西 123
(三)浙江蘭亭 128
(四)湖南岳陽 130
(五)安徽宣城 133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遊覽詩的內容分析 135
第一節 記遊寫景之樂 135
一、園林記遊 135
二、山水記遊 139
第二節 澄懷悟理之暢 145
一、玄理體悟 145
二、佛理參悟 149
第三節 興情抒懷之嘆 153
一、感時傷政 154
二、慨己抒情 157
第四節 思鄉懷歸之情 161
一、宦遊懷歸 162
二、去國思鄉 165
第五節 詠史懷古之思 167
一、對古人古事的詠讚 168
二、對舊城舊地的抒懷 171
第五章 結論 175
附錄一 181
參考書目 203
一、古籍部份
(宋)鄭樵撰:《通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後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
(晉)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梁)沈約撰:《宋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梁)蕭子顯撰:《南齊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隋)姚察,(隋)謝炅,(唐)魏徵,(唐)姚思廉合撰:《梁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隋)姚察,(隋)謝炅,(唐)魏徵,(唐)姚思廉合撰:《陳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唐)李延壽撰:《南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
(唐)李延壽撰:《北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老子,朱謙之注:《老子》,北京:中華書局,1984。
(晉)郭象注,林聰舜導讀:《郭象注莊》,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3月初版。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湯一玄整理:《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
(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初版,1999年2刷。
(北魏)楊衒之著,楊勇校箋:《洛陽伽藍記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7 月 2 刷。
(宋)朱熹注:《點校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刷。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宋)史安之修,高似孫纂:《宋元方志叢刊.剡錄.山水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點校:《莊子集解》,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6年6月初版。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北京:中華書局,1955。
(清)嚴可均編,陳延嘉等校點:《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嚴可均編,陳延嘉等校點:《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方濬師撰,盛冬鈴點校:《蕉軒隨錄──續錄》,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湖北2刷。
(清)沈德潛:《古詩源》,臺北:臺灣時代書局,1975。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3版。
(清)張燾纂,(清)陳受培修:《宣城縣志》,北京市: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發行,1992。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
(清)和坤等奉敕撰:《大清一統志》,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
(清)何焯著,崔高維點校:《義門讀書記》,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新華發行,1987。
(清)王夫之撰:《薑齋詩話.卷2.夕堂永日緒論內編》,收錄於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第15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
二、專書(以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8月。
大藏經刋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豐文出版社,1983。
大藏經刋行會編:《大藏經》,臺北:新豐文出版社,1996。
王力堅:《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王力堅:《古典新詮:中國古典詩詞賞析文集》,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臺灣書店,1999。
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2008。
王立群:《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
王延惠:《六朝詩歌中之佛教風貌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月。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86初版;1992第三次印行。
王淑良,張天來:《中國旅遊史》,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1999 年。
王紹曾、劉心明譯注:《謝靈運.鮑照詩》,臺北市:錦繡出版社,1992。
王隆升:《唐代登臨詩研究》,文津出版社,1998。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1986。
王鍾陵:《中國中古詩歌史》,江蘇教育出版,新華發行,1988年第一版。
中華書局編輯部所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紅編輯:《紀遊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朱書萱、范宜如:《風雅淵源──文人生活的美學》,臺北:臺灣書店,1998。
朱義雲:《魏晉風氣與六朝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0。
朱德發主編:《中國山水詩論稿》,臺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4 。
朱耀廷主編:《中國古代遊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李文初等著:《中國山水詩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沈玉成、曹道衡編著:《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吳丕績編撰:《鮑照年譜》,臺北市:臺灣商務,1974。
吳忠華編著:《山水詩人謝靈運》,臺北市:華嚴,1995。
余冠英主編:《中國山水詩鑑賞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李時人主編:《古今山水名勝詩詞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
李國熙著:《庾信後期文學中鄉關之思研究》,臺北市 : 文津出版社,1994。
李運富編注:《謝靈運集》,湖南:岳麓書社,1999。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純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年5月初版4刷。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周邨編:《江蘇風物志》,臺北:明文書局,1988。
周振甫,蕭滌非等撰寫:《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初版。1992年第12次印刷。
周顯忠編:《先秦漢魏六朝文學解惑 》,重慶市 :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新華發行,1986。
洪順隆:《六朝詩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78。
洪順隆:《謝宣城集校注》,臺北市:臺灣中華,1969。
胡大雷:《文選詩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胡兆量等著:《中國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胡阿祥:《魏晉本土文學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3版。
胡曉明:《萬川之月》,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3月。
范子燁、劉躍進:《六朝作家年譜輯要》,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
南山選注:《古詩類選.紀游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4月。
姚振黎:《沈約及其學術探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889。
夏晨中,宙浩等編註:《金陵詩詞選》,南京市 : 南京大學出版,新華發行,1986。
張三夕:《死亡之思》,洪葉出版社,1996年3月。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國詩學會議籌備委員會:《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魏晉南北朝詩學》,彰師大國文系出版,1996年5月。
康金聲:《漢賦縱橫》,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陸侃如:《中古文學繫年》,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7月。
許東海:《庾信生平及其賦之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4。
許逸民譯注:《庾信詩文》,臺北市:錦繡出版社,1992。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續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陳敬介:《俊逸鮑參軍 : 南朝元嘉三大家之鮑照詩研究 》,臺北:讀冊文化出版社,2000。
梅新林,俞樟華主編:《中國遊記文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張三夕:《死亡之思》,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6年3月。
張仁青:《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 》,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78。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中國歷史地名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第2版。
賀昌群,劉大杰,袁行霈合著:《魏晉思想.甲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初版。
馮保善註譯:《新譯幽夢影》,臺北:三民書局,1998。
景蜀慧:《魏晉詩人與政治》,文津出版社,1991年11月。
葉慕蘭:《庾信年譜新編及其詩歌析論》,臺北市:洪葉出版社, 2004
傅璇琮等主編:《中國詩學大辭典》,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廖蔚卿:《中古詩人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
蔣讚初:《南京史話》,南京:南京出版社,1995。
劉汝霖:《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日本東京:中文出版社,1979。
劉明昌:《謝靈運山水藝術美探微》,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
劉暢、劉國珺注:《何遜集注.陰鏗集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臧勵龢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1993。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青年學者文庫,1993年。
盧清青:《齊梁詩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鮑照著,錢仲聯集注:《鮑參軍集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錢鍾書:《管錐編》,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8月。
蕭合姿:《江淹及其作品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
魏嵩山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
魏嵩山主編:《中國古典詩詞地名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
鍾優民:《社會詩人鮑照》,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鍾優民撰寫、張松如主編:《中國詩歌史(魏晉南北朝)》,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989。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四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989。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
蘇文擢:《說詩晬語詮評》,臺北市 : 文史哲出版社,1985。
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市:里仁書局,2004。




三、期刊(以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王力堅:〈六朝春禊詩初論〉。《江蘇社會科學》,1998年。第6期,頁145-151。
王文進:〈南朝山水詩中「遊覽」與「行旅」的區分──以《文選》為主的觀察〉。《東華人文學報》,1999年7月。第一期,頁103-114。
王青:〈新亭別詩〉,《古典文學知識》,1997。第1期,頁72-76。
王波:〈六朝時期的旅遊文化〉。《歷史月刊》,1998年11月。第130期,頁22-31。
王國瓔:〈謝靈運山水詩中的「憂」和「遊」〉。《漢學研究》,1987年6月。第5卷,第1期,頁161-179。
王琳、李賢民:〈劉宋后期至齊梁之交山水詩嬗變述略〉。《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第5期,頁86-89。
王輝斌:〈鮑照:劉宋時期著名山水詩人──鮑照山水詩兼與二謝山水詩比較論〉。《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6月。第6期,頁92-97。
毛振華:〈侯景之亂與陰鏗詩風之變〉。《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第25卷,第1期,頁78-81。
朱起予:〈論謝朓的山水詩〉。《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第2期,頁35-40。
何西來:〈文學鑒賞中的地域文化因素〉。《文藝研究》,1999。第3期,頁50-56。
李金星:〈何遜傳記研究〉。《東海中文學報》,1985年6月。第58期,頁55-72。
李曉亮:〈陰鏗的詩歌魅力〉。《科技致富向導 》,2009。第2期,頁7。
林大志:〈略論蕭綱的行旅詩〉。《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4月。第23卷,第2期,頁76-77。
周忠益:〈論文選文遊覽詩與行旅詩〉。《師大文風》,1999。第38期,頁64-72。
周桂琴:〈古代遊覽詩試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第2期,頁104-107。
花菊香:〈試論古代詩詞的旅遊效應〉。《林區教學學報》,2007。第12期,頁20-21。
胡大雷:〈論中古游覽類詩作〉。《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 第2期,頁45-51。
胡迎建:〈歷代廬山詩歌對山水詩創作的啟示〉。《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第1期,頁19-22。
胡德懷:〈蕭綱評傳──梁朝「四蕭」文學創作探索之四〉。《鷺江大學學報》,1994。第1期,頁46-53。
侯雲龍:〈庾信行事作品系年〉。《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12月。第6期,頁67-70。
侯雲龍:〈沈約年譜〉。《松遼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10月。第5期,頁104-106。
柯慶明:〈從「亭」、「臺」、「樓」、「閣」說起──論一種另類的遊觀美學與生命省察〉。《臺大中文學報》,1995。第11期,頁127-184。
高建新:〈陰鏗山水詩略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第36卷,第2期,頁42-45。
孫軼青:〈旅遊與詩詞〉。《中華詩詞》,2002年。第2期,頁39-40。
張伯良:〈魏晉南北朝山水詩的醞釀、形成和發展〉。《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8月。第1卷,第4期,頁81-85。
張高評:〈建安詩人與悲情意識──以三曹七子詩歌為例〉。《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魏晉南北朝詩學》,彰師大國文系出版,1996年5月。
章尚正:〈「江山之助」論的拓展與深化〉。《綏化詩專學報》,1999年。第1期,頁18-21。
常為群:〈論沈約的山水詩〉。《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第15卷,第1期,頁24-27。
葉華:〈山水和旅游的結合--論謝靈運山水詩與傳統的寫景詩、行旅詩、遊覽詩的不同〉。《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年。第6期,頁80-84。
湯蓉嵐:〈醉心山水,任意逍遙──魏晉南北朝旅遊熱及其原因初探〉。《臺州師專學報》,2001年8月。第23卷,第4期,頁60-66。
程麗芳:〈蕭瑟悲涼與清幽秀麗─論西晉與東晉山水詩美學風貌差異及成因〉。《文藝評論》,2006。頁193-194。
溫文龍:〈《文選》行旅遊覽詩類例辨析〉。《問學集》,1995年9月。第5卷,頁57-73。
榮文漢:〈緣水求詩──從水之意象論陰鏗的文學創作〉。《海南大學學報》,2009。第22卷,第2期,頁123-126。
趙光升:〈登山則情滿于山——略說登高覽勝詩的內容〉。《新高考(高二版)》,2008。第4期,頁7-8。
趙逵夫:〈漢王朝的興衰與漢賦的發展及轉變〉。《西北民族大學學報.中文核心期刊》,2009年。第2期,頁37-49。
趙黎明、閻友兵:〈淺論旅遊對魏晉南北朝詩歌的影響〉。《中國韻文學刊》,2005年6月。第19卷,第2期,頁102-106。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而已集》,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頁125-154。
劉青海:〈試論李白大謝體的五古紀遊詩的字法〉。《文學遺產》,2005年。第2期,頁138-140。
蔡振念:〈中國詩中之懷鄉主題〉。《國立中山大學人文學報》, 1994年4月。第2期,頁73-81。
錢志熙:〈論初唐詩人對元嘉体的接受及其詩史意義〉。《中國文化研究》,2007。夏之卷,頁155-167。
戴文霞:〈從遊覽詩看中國古代的旅遊文化〉。《藝海》,2009。第6期,頁145-146。
譚元亨:〈陰鏗:「開吾粵風雅之先者」──兼論深化南北朝嶺南文化之研究〉。《嶺南文史》,2001。第3期,頁5-10。
羅龍炎:〈廬山山水詩在中國山水詩中的地位〉。《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第2期,頁19-24。
顧雷:〈我本山水鄉,看山常不足──梅堯臣詠宣城詩研究〉。《史教資料(語言文學研究)》,2009年6月。第16期,頁8-9。


四、學位論文(以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沈凡玉:《蕭綱詩歌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0。
李永样:《鮑照詩研究》,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
何歲莉:《李白遊覽詩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
李寶玲:《初盛唐紀行詩研究》,逢甲大學補助研究計畫,2002。
林雅韻:《杜甫山水紀游詩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
范玉君:《江淹詩歌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3。
楊小青:《莊園經濟下山水題材的變革》,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章立群:《謝朓詩歌研究》,武漢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
陳玉真:《魏晉遊覽賦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陳美足:《謝靈運山水詩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晉卿:《六朝行旅詩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張媄淇:《初唐山水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
張滿足:《晉宋山水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0。
張慶寧:《沈約詩歌發展述論》,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
陳頣真:《六朝之江南及其文學──以香草、山水與歸魂為主》,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06。
曾燕芬:《陰鏗及其作品研究》,華南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
楊芮芳:《元嘉登臨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2。
劉俞:《庾信詩探究》,國立臺灣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4。
劉俞:《庾信詩探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3。
戴文霞:《論魏晉南北朝遊覽詩》,湖南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6。
蕭淑貞:《魏晉山水紀遊詩文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韓磊:《何遜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