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9 07: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碧瑤
研究生(外文):Pi-Yao Hsiao
論文名稱:九年一貫課程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道德教育內涵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ontent Analysis on Moral Education of 7th to 9th Grade Chinese Literature Textbooks of Grade 1-9 Curriculum
指導教授:郭秋勳郭秋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Hsun Ku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明道管理學院
系所名稱:教學藝術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93
中文關鍵詞:國中國文國文教科書道德教育品格教育內容分析
外文關鍵詞:moral educationChinese Literature textbooks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iteraturecharacter educationcontent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5
  • 點閱點閱:8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九年一貫課程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道德教育內涵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採取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以92學年度起發行,市場佔有率合計86.8%之南一、康軒、翰林版國中國文教科書為對象,藉由統計其中隱含的道德類目,分析比較其分布與差異之情形,探討九年一貫課程國中國文教科書的道德教育內涵。本研究所用的工具——「類目表」係由研究者參考中外文獻之道德教育內涵自行編訂,經提請學者專家完成效度檢驗後,於2006年3月至6月期間,邀集2位資深國中國文教師擔任評定員,進行類目表信度檢驗,隨後採由研究者與評定員討論、表決方式完成課文類目歸類,並據此進行分析與比較。
經由上述研究程序,本研究獲得下述重要發現:
一、在道德教育內涵主類目方面:1、不論依整體或各版本分析,「人與自我」的出現次數皆居首位,其次依序是「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但南一和康軒的第一冊,則以「人與他人」出現次數最多;2、南一和康軒的主類目分布情形較相近,翰林則比較注重「人與自我」;3、南一的第三冊和第四冊、康軒的第二冊和第六冊、翰林的第三冊之主類目分布情形較平均。
二.在道德教育內涵次類目方面:1、有21個次類目完全未出現在任一版本中;2、整體而言,出現次數最多的是「欣賞(自然)」,其次依序是「知足」、「積極進取」、「愛」、「有恆」、「樂觀」、「友誼」、「感恩」;3、這三個版本中有22課文章是重覆的,其中以「知足」、「熱愛學習」、「欣賞(自然)」出現次數較多;4、各個版本出現次數較多的5個次類目中,三個版本都有「欣賞(自然)」、「知足」、「愛」、「有恆」;5、三個版本間分別只有3到5個(6.7%~11.1%)次類目不同,可見一致性很高;6、「欣賞(自然)」出現在每一個版本的每一冊,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其次是「知足」、「有恆」和「愛」;7、三版本各冊次類目的差異數從7到16個不等,可見各版本在次類目安排上,除了幾個主要的之外,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8、在這三個版本各自的六冊課本中,出現在其中五冊以上的次類目,有5個是重覆的:「知足」、「欣賞(自然)」、「有恆」、「樂觀」、「愛」;另外,南一較重視「積極進取」、「謙虛」、「愛鄉」,康軒較重視「友誼」,翰林較重視「追求真善美」、「積極進取」;9、雖然各版本都有14個次類目只出現在其中1冊課本中,但因三版本情況相同,故並未因此造成三版本分布上的差異。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建議數則,作為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修訂教科書編輯政策、及民間出版業者編選國文教科書範文,以及國中教師教學之參考。
A Content Analysis on Moral Education of 7th to 9th Grade Chinese Literature Textbooks of Grade 1-9 Curriculum

Adviser: Chu-Hsun Kuo, Ph.D.
Author: Pi-Yao Hsiao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in 7th to 9th Grade Chinese Literature Textbooks of Grade 1-9 Curriculum. The subjec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Chinese textbooks of Nanyi, Kanghsuan, and Hanlin versions published between the 92nd and 94th academic year. As the reason for choosing the three versions was they had a representative cumulative 86.8% market share in the 92nd academic year.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for this study, “Subject Category Listing”, was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review. It were examined and revised by specialists for validity and accuracy. The research period was from March to June of 2006. The researcher examined the accuracy of the subject category listing with two experienced Chinese Literature teache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And then finished coding the lessons by discussing and voting with them. After that,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oral categories in different versions was used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dispersion and differences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textbook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listed as the following:
A. In main categories of moral content:
1. Whether analyzing the individual version or overall versions, “one and oneself” gets the highest counts. “One and others”, “one and nature”, and “one and community” follow as the second to the fourth from high to low. However, in Book 1 of Nanyi and Kanhsuan versions, “one and others” gets the highest counts.
2. Nanyi and Kanhsuan versions are similar in distribution. Hanlin version emphasizes more on “one and oneself”.
3. The main categories are more equally distributed in Book 3 and Book 4 of Nanyi version, Book 2 and Book 6 of Kanhsuan version, Book 3 of Hanlin version.

B. In sub-categories of moral content:
1. There are 21 sub-categories nonexistent in any version.
2. “Appreciation (nature)” gets the highest counts. The following counts from high to low are “self-contentment”, “diligence”, “love”, “perseverance”, “optimism”, “friendship”, and “gratitude”.
3. There are 22 articles in the lessons of the three versions duplicated. The highest three counts are “self-contentment”, “love of study”, and “appreciation (nature)”.
4. Of the five highest counts in each version, “appreciation (nature)”, “self-contentment”, “love”, and “perseverance” appear in all the three versions.
5. There are only 3 to 5 sub-categories (6.7% to 11.1%) different in all the three versions. The consistency of the three versions is high.
6. “Appreciation (nature)”, appears in all the three versions from Book 1 to Book 6, gets the highest frequency, and then comes “self-contentment”, “perseverance”, and “love”.
7. The sub-categories differ from 7 to 16 across volumes in all the three versions. From this difference, besides the major sub-categories, all the other sub-categories are arranged diversely.
8. In the six books of each version, five sub-categories appear across more than five books. They are “self-contentment”, “appreciation (nature)”, “perseverance”, “optimism”, and “love”. Nanyi version puts more emphasis on “diligence”, “humbleness”, and “love of one’s hometown”. Kanhsuan version emphasizes more on “friendship”. Hanlin version focuses more on “the pursuit of the truth,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and “diligence”.
9. Although 14 sub-categories only appear in a single volume in each individual version, there is no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in the three versions as their have the same statu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could be a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al agencies to make policies about textbooks, civilian publishers to choose articles and materials, and teachers to deliver their course contents.


Key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Literature textbooks, moral education, character education, content analysi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步驟與工具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五節 重要名詞解釋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道德教育的意義 ………………..……………...…………………...….…….. 9
第二節 道德教育的發展階段理論 ………………..……………...…………….... 16
第三節 我國道德教育思想的發展及其內涵 ………………..………………....… 24
第四節 西洋道德教育思想的發展及其內涵 ………………..…………….…...… 43
第五節 美國的道德與品格教育發展及其內涵 ………………..…………..…...… 59
第六節 美國實施品格教育的現況 ………………..…………………………...… 66
第七節 國文課程和道德教育的關係 ………………..…………………….…...… 75
第八節 國文課程中的環境教育內涵 ………………..……………….………...… 83
第九節 國中國文教科書道德教育內涵相關研究評析 ……….…………..……… 88
第十節 本章小結 …………..……………...……………...……..……….………… 10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11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11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11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11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126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 …………...……………...……..………...…………...…… 147
第六節 資料處理 ……..……………...……………...……..……….……………… 148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探討 …………...……………...……..………...………………..… 151
第一節 國中國文教科書中道德教育內涵類目「量」的分析 …………...……… 151
第二節 國中國文教科書中道德教育內涵類目「質」的分析 …………...……… 183
第三節 綜合探討 ……..……………...……………...……..………...………..…… 23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245
第一節 結論 ……..……………...……………...……..………...………………… 245
第二節 建議 ……..……………...……………...……..………...………………… 262
參考文獻 ……..……………...…………...…………...……..………...………………… 267
附錄一 九年一貫課程本國語文教材編選原則 …...……………….………...……..… 277
附錄二 協助建立專家效度之教授推薦函(國文) …...……………...…………..…..… 280
附錄三 協助建立專家效度之教授推薦函(道德教育) …...………………....……..… 281
附錄四 學科專家諮詢問卷 …...……………...………………………………...…..… 282
附錄五 信度檢驗抽樣課文名稱 …...……………...…………………………….…..… 291
附錄六 道德教育內涵類目表 …...……………...…………………………………..… 292
附錄七 主旨與道德教育無關的課文 …...…………………………………...……..… 293

圖次
圖3-1 研究架構 …...……………...………………………………..……….…..… 111
圖3-2 研究流程 …...……………...……………………………………..….…..… 147
圖4-1 整體主類目分布 …...……………...………………………..……….…..… 231
圖4-2 整體次類目分布 …...……………...………………………..……….…..… 232
圖4-3 「人與自我」之次類目分布 …...……………...…………………………… 233
圖4-4 「人與他人」之次類目分布 …...……………...…………………………… 234
圖4-5 「人與社會」之次類目分布 …...……………...…………………………… 235
圖4-6 「人與自然」之次類目分布 …...……………...…………………………… 236

表次
表2-1 柯爾柏格的道德發展論 …...……………...………………….…………… 20
表2-2 「品格教育網」的核心概念 …...……………...…………………………… 71
表2-3 「品格聯盟」和「第4、第5R中心」核心概念對照 .………..………… 72
表2-4 三次課程標準的教育目標 …...……………...……………………..……… 78
表2-5 國文科的教育目標 …...……………...…………………………………...… 80
表2-6 國文科的選文重點 …...……………...………………………………..…… 82
表2-7 我國永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 86
表2-8 與國中國文相關之論文 …...……………...……………………….……… 89
表2-9 翰林版91學年度和92學年度課文名稱 ………………………………… 98
表2-10 與道德教育相關之論文 …...……………….…………………………… 99
表3-1 研究對象各冊出版時間 …...……………...………….…………………… 114
表3-2 南一版第一冊課文名稱及作者 …...……………….……………………… 115
表3-3 南一版第二冊課文名稱及作者 …...……………….……………………… 115
表3-4 南一版第三冊課文名稱及作者 …...…………….………………………… 116
表3-5 南一版第四冊課文名稱及作者 …...……………...….…………………… 117
表3-6 南一版第五冊課文名稱及作者 …...……………...….…………………… 117
表3-7 南一版第六冊課文名稱及作者 …...……………...….…………………… 118
表3-8 康軒版第一冊課文名稱及作者 …...……………...……….……………… 118
表3-9 康軒版第二冊課文名稱及作者 …...……………...……….……………… 119
表3-10 康軒版第三冊課文名稱及作者 …...……………...……….…………… 120
表3-11 康軒版第四冊課文名稱及作者 …...……………...…………………… 121
表3-12 康軒版第五冊課文名稱及作者 …...……………...…………………… 121
表3-13 康軒版第六冊課文名稱及作者 …...…………..…...…………………… 122
表3-14 翰林版第一冊課文名稱及作者 …...……………...……..……………… 123
表3-15 翰林版第二冊課文名稱及作者 …...……………...………..…………… 123
表3-16 翰林版第三冊課文名稱及作者 …...……………...………..…………… 124
表3-17 翰林版第四冊課文名稱及作者 …...……………...………..…………… 125
表3-18 翰林版第五冊課文名稱及作者 …...……………...………..…………… 125
表3-19 翰林版第六冊課文名稱及作者 …...……………...…………..………… 126
表3-20 常見的道德教育內涵 …...……………...………………………………… 129
表3-21 道德類目依對象分類 …...……………...………………………………… 132
表3-22 「人與自我」道德類目整併 …...……………...………………………… 133
表3-23 「人與他人」道德類目整併 …...……………...………………………… 133
表3-24 「人與社會」道德類目整併 …...……………...………………………… 134
表3-25 「人與自然」道德類目整併 …...……………...………………………… 135
表3-26 整併後之道德類目 …...……………...…………………………………… 135
表3-27 協助檢視專家效度名單 …...……………...…………..………………… 136
表3-28 專家修正意見及結果 …...……………...………………………………… 136
表3-29 類目定義及相關概念 …...……………...………………………………… 140
表3-30 信度檢驗結果資料 …...……………...…………………………………… 146
表4-1 整體主類目之分布情形 …...……………...……………….……………… 152
表4-2 整體次類目之分布情形 …...……………...…………………….………… 153
表4-3 整體次類目在各主類目中分布之情形 ...………………………………… 155
表4-4 南一、康軒、翰林重覆課文類目分析 ...…………………….……...…… 156
表4-5 南一、康軒、翰林主類目分布的情形 ...……………………....………… 158
表4-6 各主類目在南一、康軒、翰林分布的情形 ………………….…………… 158
表4-7 南一、康軒、翰林次類目分布的情形 ...……………………....………… 159
表4-8 南一、康軒、翰林次類目在各主類目中的分布情形 ……….…………… 161
表4-9 重覆出現在2個版本的課文類目分布之情形 ………………….………… 163
表4-10 第一至六冊南一、康軒、翰林主類目的分布情形 ……….…………… 166
表4-11 第一冊南一、康軒、翰林次類目的分布情形 ………………..………… 168
表4-12 第二冊南一、康軒、翰林次類目的分布情形 …………….….………… 169
表4-13 第三冊南一、康軒、翰林次類目的分布情形 …………….….………… 171
表4-14 第四冊南一、康軒、翰林次類目的分布情形 ………………..………… 172
表4-15 第五冊南一、康軒、翰林次類目的分布情形 ………………..………… 173
表4-16 第六冊南一、康軒、翰林次類目的分布情形 ………………..………… 174
表4-17 南一、康軒、翰林各版本第一至六冊主類目之分布情形 .…………… 177
表4-18 南一第一至六冊次類目之分布情形 ...…………………….……..……… 177
表4-19 康軒第一至六冊次類目之分布情形 ...…………………….……..……… 179
表4-20 翰林第一至六冊次類目之分布情形 ...…………………….……..……… 180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三民書局編輯部(1985)。大辭典。台北:三民。
中華書局編輯部(1985)。辭海。台北:中華。
方德隆(2001)。課程的理論與實務。台北:麗文。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甘草(2005)。中國傳統書院的人格教育與師生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市。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1995)。中國哲學史。台北:空中大學用書。
王佳煌、潘中道等譯(2005)。當代社會研究法。(譯自W.Lawrence Neuman著。”Social Research Methods”)。台北:學富文化。
王素芸(2004)。從教科書編審制度變遷看台灣教育改革。國立編譯館館刊。32(2)。4-14。
王端正(2001)。無憂—慈濟三十五周年紀念。台北:慈濟文化。
王錦蓉(2003)。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世界觀教育知識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縣。
王鑫、李光中(2003)。永續發展教育定義與內涵之研究。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委託中華民國生態保育協會辦理。流覽日期:2005年12月25日。取自:http://eeweb.gcc.ntu.edu.tw/eeweb_new/index.php
史習江(2001)。中國古代的教育。台北:文津。
台中市政府教育局(2004)。台中市公私立國民中小學辦理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草案。流覽日期:2005年12月31日。取自:https://www.tceb.edu.tw/board/data/upload/c02/1106013225_1.doc
安鈺峰(2000)。美國中小學品格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流覽日期2005年12月20日。取自:http://xc.henanedu.com/2004/1118/76.htm
江雲鵬(1993)。論道德教育及教學。師友。309。10-12。
何琦瑜(2003)。品格,大不如前。天下。287。42-46。
何琦瑜(2003)。超過半數國中生:作弊沒關係。天下。287。48-54。
但昭偉(1992)。皮德思的四個道德教育概念。國科會研究專案集。NH81-0808。
但昭偉(2002)。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台北:五南。
余瑞霖(1993)。加強道德教育發揚道德精神。台灣教育。508。19-26。
吳財福(2005)。國民中學道德教育調查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市。
吳清山、林天佑(2005)。品格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4。149。
吳寶珍(2004)。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市。
李奉儒(1996)。後現代與德育研究——多元文化的德育出路。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協會主編:教育改革——從傳統到後現代。台北:師大書苑。355-386。
李美枝(1983)。中美國小語文教科書內容分析的比較。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論文集。
李振清(無日期)。在世紀交替間看未來的道德教育。流覽日期:2005年12月27日。取自:http://www.tw.org/wave/sch8.txt
李琪明(2001)。兩岸德育與意識型態。台北:五南。
李琪明(2004)。品德本位校園文化之營造—美國推動經驗與啟示。台灣教育。625。30-38。
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台北:聯經。
李聰明(2001)。融入新課程的環境教育。台北:翰林。
沈六(2004)。論道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台灣教育。625。2-16。
沈六(1991)。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台北:水牛。
沈清松(1997)。道德教育的道德哲學基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2)。6-17。
周珮儀(2003)。教科書的意識型態批判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06。132-142。
周珮儀(2003)。教科書研究的現況分析與趨勢展望。輯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175-207。高雄:復文。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淑卿(2003)。今是昨非,抑或昨是今非?教科書一綱多本爭議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1。12-21。
周學信(無日期)。後現代主義與台灣社會。流覽日期:2005年12月27日。取自:http://life.fhl.net/Culture/postm.htm
林文瑛、辜靖雅譯(1992)。道德教育。(譯自村田昇編著)。
林文樹(1993)。國文科的倫理道德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3)。41-49。
林秀珍(1991)。郭爾保道德發展理論的價值。現代教育。6(24)。116-126。
林俊傑(2004)。中小學道德教育發展遠景——建構德行學校。菁莪。16(4)。10-17。
林啟彥(1996)。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
邱紹一、李介至(2004)。西方品格教育對我國中學品德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20。44-52。
俞筱鈞等譯(1993)。道德發展柯爾堡的薪傳。(譯自Lisa Kuhmerker, Uwe Gielen, &Richard L. Hayes著。"The 柯爾柏格 Legacy for the Helping Professions")。台北:洪葉。
施宜煌(2000)。道德教育內涵及教學之探討。國教輔導。39(4)。29-33。
柯瓊華(2004)。台中市國中學生道德價值觀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市。
洪蘭(2005)。只想開咖啡館。聯合報。2005-05-23。E7版。
胡素華(無日期)。後現代思潮對學校教育之啟示。流覽日期:2005年12月28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7/37-31.htm
胡毓洋(2004)。國民中學學生道德判斷發展與道德標語之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市。
唐淑華(2004)。情意教學故事討論取向。台北:心理。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哲學雜誌。台北:業強。35。4-31。
孫效智(2000)。生命智慧與道德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5。61-78。
徐宗林、周愚文(1997)。教育史。台北:五南。
高博銓(1998)。道德教育初探。國教之聲。32(2)。15-20。
高博銓(1999)。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道德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0。62-67。
高博銓(2004)。郭爾保理論在道德教育目的上的啟示。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1)。94-106。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5)。高雄市各級學校推動「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計畫。流覽日期:2005年12月31日。取自:http://www.khjh.kh.edu.tw/character/news-1/pol-news.htm
高義展(2000)。後現代道德觀對學校道德教育之啟示。初等教育學報。13。307-322。
高廣孚(1988)。實用主義的教育思潮。載於中國教育協會主編:現代教育思潮。台北:師大書苑。51-92。
高瑩君譯(2005)。培養小孩正確的價值觀。(譯自Brigitte Beil著)。台北:天下。
高樹藩編纂(1974)。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台北:正中。
涂妙如(2003)。福祿貝爾教育思想探究。弘光學報。41。53-71。
張子超(無日期)。永續發展的教育觀點。流覽日期:2005年12月25日。取自:http://www.giee.ntnu.edu.tw/seed/manual/sd_viewpoint_tcc.doc
張子超(無日期)。綠色學校之理念與推動。流覽日期:2005年12月28日。取自:http://eeweb.gcc.ntu.edu.tw/eeweb_new/e/e014.htm
張佩蘭(1994)。國民中學國文教學的回顧與前瞻。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3)。11-25。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
張棟樑(1997)。德育原理。台北:五南。
張維真(2004)。國民小學中低年級國語教科書鄉土意識之內容分析研究——以康軒、南一、仁林及翰林版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豔敏(2005)。美國中小學品格教育的啓示。流覽日期:2005年12月25日。取自:http://www.nanhuyangguang.com.cn/ReadNews.asp?NewsID=840
教育部(1983)。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流覽日期:2005年7月8日。取自國立編譯館教科書資訊網:http://www.trc.nict.gov.tw/gs/cframe.htm
教育部(無日期)。本國語文領域教科書審查規準。流覽日期:2005年7月8日。取自:http://www.trd.org.tw/Dresoruce/edu/d04.htm
教育部(無日期)。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流覽日期:2005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dict/
梁福鎮(1999)。普通教育學。台北:師大書苑。
梁福鎮(2004)。改革教育學起源、內涵與問題的探究。台北:五南。
連萬里(1993)。香港中學中國語文科課文中之「中國文化」要素研究。流覽日期:2005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ceric/cuma/93mllin/conclusion.htm
陳文珊(2005)。從網路文化探討價值教育的意義。社教。130。4-17。
陳玉玟(2004)。教科書市場的多元化假象——以我國國中國文教科書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
陳伯璋(1995)。我國學前至高中階段課程與教材主要問題。教改通訊。11。26-30。
陳伯璋(無日期)。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流覽日期:2005年1月2日。取自:http://www.trd.org.tw/dresource/NINE/1_1.htm
陳伯璋(無日期)。我國學前至高中階段課程與教材主要問題。流覽日期:2005年7月8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8/j11/26.html
陳幸仁(1997)。國民中學國文科七十四年版與八十三年版新課程標準之比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1)。199-206。
陳欣欣(2002)。邁向更好的未來「國中國文教材座談會」開展出美麗境界。國文天地。17(12)。90-98。
陳曼玲(2004)。教部將辦品德評鑑。流覽日期:2005年12月31日。取自:http://www.cdn.com.tw/live/2004/12/22/text/931222e7.htm
陳添球(無日期)。八二國語課程標準與九年一貫本國語文課程的比較。流覽日期:2005年12月23日。取自:http://www.nhltc.edu.tw/~publish/32homepage/10.htm
陳清溪(2004)。新世紀的學生品格教育。研習資訊。21(5)。39-47。
陳淑娟(1999)。皮德思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對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7。233-247。
陳萍、王茜譯(2001)。發展心理學導論。(譯自Julia C. Berryman, David Hargreaves, Martin Herbert &Ann Taylor)。台北:五南。
陳聰文、林重岑(2005)。美國德育取向的光譜與其對台灣品德教育推動的意涵。載於「培養新世紀的國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7-97。
傅佩榮(1997)。德育與儒家教育觀。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2)。18-28。
傅佩榮(2003)。約、恕、儉、敬勾勒人生全景。天下。287。108-110。
傅佩榮編(1999)。論語。台北:立緒。
單文經(1989)。杜威論道德教育的概念。中等教育。40。33-44。
單文經(2002)。現代與後現代課程論爭之平議。師大學報。47(2)。123-142。
單文經譯(1986)。道德發展的哲學。(譯自L. 柯爾柏格著)。台北:黎明文化。
喻本伐、熊賢君(1995)。中國教育發展史。台北:師大書苑。
曾麗珠(1996)。香港及台灣道德教育中的儒家倫理要素。流覽日期:2005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ceric/cumphil/96lctsang/conclusion.htm
程方平、畢誠(1996)。中國教育史。台北:文津。
黃文三(1999)。後現代主義的思想及其對德育的啟示。教育研究。7。19-30。
黃木蘭(2006)。教人成人,從生活倫理與法治教育開始。師友。463。16-20。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1998)。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昆輝(1973)。克伯屈的教育方法。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黃建一(1996)。道德教育的本質。現代教育論壇。1。56-58。
黃郁紋(2003)。國民小學一年級國語教科書家庭概念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縣。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241-253。
黃德祥、洪福源(2004)。美國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台灣教育。625。17-29。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楊冠政(1991)。學校課程環境化——學校實施環境教育的首要工作。環境教育。11。5-20。
楊冠政(1993)。台灣地區環境變遷與學校教育。載於中國教育學會、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主編:文化變遷與教育發展。287-328。
楊國賜(1988)。三民主義的教育思潮。載於中國教育協會主編:現代教育思潮。台北:師大書苑。267-297。
楊淑娟(2003)。加拿大地方政府教養變成最酷學分。天下。287。88-93。
詹棟樑(1988)。現象學的教育思潮。載於中國教育協會主編:現代教育思潮。台北:師大書苑。119-158。
詹棟樑(1995)。現代教育思潮。台北:五南。
詹棟樑(1997)。德育原理。台北:五南。
劉秋木、呂正雄譯(1993)。德育模式。(譯自R. H. Hersh, J. Miller, G. D. Fielding著)。台北:五南。
劉美吟、楊惠琴(1997)。國中國文科課程標準的演進與探討。中等教育。48(5)。68-80。
歐用生(1998)。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229-254。
歐用生(無日期)。如何選擇教科書。流覽日期:2005年12月31日。取自:http://www.knsh.com.tw/magazine/01/046/4604.asp
歐用生、章五奇(2005)。全球化衝擊下的道德教育,十二年一貫課程能不「缺德」嗎?教育研究月刊。140。63-74。
歐陽教(1983)。道德判斷與道德教學。台北:文景。
歐陽教(1988)。觀念分析學派的教育思潮。載於中國教育協會主編:現代教育思潮。台北:師大書苑。1-50。
歐陽教(1992)。德育原理。台北:文景。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雙葉書廊。
潘麗珠、王秀玲、李玉馨、許力仁、連育仁、康瀚文(2003)。國中國文教師的課程焦慮與因應之道。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4)。61-80。
蔡仁厚(1978)。墨家哲學。台北:東大。
蔡世明(2003)。近百年來我國中學國文教學的發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鄭一青(2003)。台北美國學校找到四十九國的認同。天下。287。94-96。
鄭石岩(2004)。中小學生道德發展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61。7-13。
鄭石岩(無日期)。生命教育工作坊。流覽日期:2005年12月26日。取自:http://www.ylib.com/author/newstone/file_040224/file2_7.asp
鄭嘉惠(2005)。九年一貫國中階段國文教科書「品格教育」之內容分析——以關懷倫理學之關懷關係為分析架構。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37-48。
蕭麗玲、謝正平(2005)。國民小學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流覽日期:2005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whes.tpc.edu.tw/groth/94/ethics%20education.doc
蕭寶森譯(1995)。蘇菲的世界。(譯自Jostein Gaarder著)。台北:智庫。
薛光祖(1994)。社會現代化與道德教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2)。6-10。
薛光祖(2000)。中、美道德教育的比較與分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2)。6-15。
簡成熙(2004)。「缺德」的道德教育如何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1。94-109。
簡妙娟(1997)。郭爾堡之道德發展論對我國當前道德教育之啟示。訓育研究。36。13-22。
藍順德(2003)。教科書開放政策的演變與未來發展趨勢。國立編譯館館刊。31。復刊號。3-11。
藍順德(2004)。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2(4)。2-25。


貳、英文部分
Arthur, J.(2005). The Re-Emergence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British education policy.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53(3),239-254.
Benninga, J. S.(2003). Moral and ethical issues in teacher education. ERIC Clearinghouse 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Berkowitz, M. W.(1998). The education of the complete moral person. Retrieved January 25, 2004, from available:tigger.uic.edu/~lnucci/MoralEd/atom/article3.html
Berkowitz, M.W.(1998). Obstacles to Teacher Training in Character Education.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20(4),1-10.
Brynildssen, S.(2002). Character education through children’s literature. Bloomington, IN: ERIC Clearinghouse on Reading, English and Communication and The Family Learning Association.
Character Counts(N.D.). The six pillars of character. Retrieved January 10, 2006, from http://www.charactercounts.org/defsix.htm
Character Education Network(N.D.). What is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January 11, 2006, from http://www.characterd.net/main/traits.asp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2006). CEP’s 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January 11, 2006, from http://www.character.org/principles/
Covell, K., & Howe, R.B.(2001).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3 Rs: Rights,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0(1), 29-41.
DeRoche, E.F.(2000) Leadership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programs.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39(1), 41-6.
DeRoche, E.F., & Mary, M.W.(1998). Educating hearts and minds. Thousand Oaks, CA:Corwin.
Hinton, T.A.(2004). Four essential principles for education success. Heritage Foundation, Heritage Lectures. No. 822.
Kinnamon, R.(2003). The importance of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 interview with Ron Kinnamon. Camping Magazine, 76(1),38-42.
Kirschenbaum, H.(1995). 100 ways to enhance values and morality in school and youth settings. MA:Allyn & Bacon.
Kirschenbaum, H.(2000). From values clarification to character education: a personal journey.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39(1), 4-20.
Kruger, B.(2004). Fail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101: Character education may be the key to piracy prevention. T.H.E. Journal, 31(9), 48.
Lee, W.O. & Ho, C.H.(2005). Ideopolitical shifts and changes in moral education policy in China.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4(4), 413-431.
Lickona T., Schaps E., & Lewis C.(N.D). 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2005, from http://www.cortland.edu/character/prin_iii.htm
Otten, E. H.(2000).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2005, from http://www.indiana.edu/%7Essdc/chardig.htm
Otten, E. H.(2002). Developing character through literature. Bloomington, IN: ERIC Clearinghouse on Reading, English and Communication and The Family Learning Association.
Samuels, S.M. & Casebeer, W.D.(2005). A social psychological view of morality: Why knowledge of situational influences on behaviour can improve character development practices.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4(1), 73-87.
Sanchez, T.R.(2005)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ducation, 19(2),106-111.
The The Center for the 4th and 5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N.D.a). Signs of a national crisis of character. Retrieved December, 2005, from http://www.cortland.edu/character/signs_iv.htm
The The Center for the 4th and 5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N.D.b). A person of character. Retrieved December, 2005, from http://www.cortland.edu/character/char_v.asp
The The Center for the 4th and 5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N.D.c). What i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2005, from http://www.cortland.edu/character/comp_iv.htm
The The Center for the 4th and 5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N.D.d). What is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2005, from http://www.cortland.edu/character/ce_iv.htm
The The Center for the 4th and 5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N.D.e). What is the history of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2005, from http://www.cortland.edu/character/history2.html
Waltzer, K. & Heilman, E.(2005). When going right is going wrong: Education for critical democratic patriotism. Social Studies, 96(4), 156.
Weaver, C.(1994). Reading process and practices: From socio-psycholinguistics to whole Language.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Zarra, E.J.(2000). Pinning down character education. Kappa Delta Pi Record. 36(4), 154-17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邱紹一、李介至(2004)。西方品格教育對我國中學品德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20。44-52。
2. 林文樹(1993)。國文科的倫理道德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3)。41-49。
3. 周珮儀(2003)。教科書的意識型態批判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06。132-142。
4. 沈清松(1997)。道德教育的道德哲學基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2)。6-17。
5. 施宜煌(2000)。道德教育內涵及教學之探討。國教輔導。39(4)。29-33。
6.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哲學雜誌。台北:業強。35。4-31。
7. 孫效智(2000)。生命智慧與道德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5。61-78。
8. 高博銓(1998)。道德教育初探。國教之聲。32(2)。15-20。
9. 高博銓(1999)。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道德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0。62-67。
10. 高博銓(2004)。郭爾保理論在道德教育目的上的啟示。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1)。94-106。
11. 涂妙如(2003)。福祿貝爾教育思想探究。弘光學報。41。53-71。
12. 張佩蘭(1994)。國民中學國文教學的回顧與前瞻。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3)。11-25。
13. 陳伯璋(1995)。我國學前至高中階段課程與教材主要問題。教改通訊。11。26-30。
14. 陳幸仁(1997)。國民中學國文科七十四年版與八十三年版新課程標準之比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1)。199-206。
15. 陳清溪(2004)。新世紀的學生品格教育。研習資訊。21(5)。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