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有「後山」之稱的東臺灣, 由於西邊中央山脈的阻隔與對外聯絡管道, 如海運、陸運的缺乏, 造成東臺灣的發展無法順利接受來自西臺灣的擴散, 由於民間對土地干擾的力量薄弱, 區域發展無形中便凸顯了中央政府所扮演的角色。 因此本篇論文以花蓮平原為經驗研究區, 利用回顧三個管轄臺灣的政權主體, 其所具有的區域定位, 以及所下放的政策措施, 來探討中央政策措施如何來形塑區域空間。 結果發現, 清政府以「邊防」為出發點所設計的政策措施, 成效雖然不彰, 但是卻對區域聚落產生「質」與「量」的改變; 日本政府由於將東臺灣定位為建立一日人生活新天地, 以有別多是漢人的西臺灣, 花蓮平原拜日人交通選點之賜, 逐漸吸引大量資源進駐, 最後成為東臺灣的新區域中心; 國民政府時期的區域發展, 因基於國家安全的考量, 使政府資源皆集中於國防軍事上, 而停滯不前, 直到近二十年來, 才開始有工業區等刺激區域發展的政策措施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