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6 05: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景全
研究生(外文):Jing-Cyuan Yang
論文名稱:纖維強化塑膠與活性粉混凝土複合構件之剪力行為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Shear Behavior of Fiber-Reinforced Plastic and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Composite Components
指導教授:陳振川陳振川引用關係劉楨業
指導教授(外文):Jenn-Chuan ChernTony C. Liu
口試委員:詹穎雯廖文正
口試日期:2011-07-1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土木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2
中文關鍵詞:活性粉混凝土纖維強化塑膠複合結構低型剪力牆系統韌性行為
外文關鍵詞:Reactive Powder Concrete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Composite StructuresLow-Type Wall SystemsToughness Behavi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主要是設計一剪力試驗,以層間變位角作為位移的參數,同時施作左右兩片試體,而試體型式為縮尺剪力牆試體,試體材料有活性粉混凝土及纖維強化塑膠,分別對兩種材料施行剪力試驗,求得其材料性質受力變化、強度、裂縫發展及消能情形,再將兩種材料複合施作剪力試驗,探討兩種材料分別的貢獻,最後利用鉚釘將兩種材料完全連動,觀察複合型式差異所造成的影響。
  本試驗之複合試體皆以互層澆置,活性粉混凝土的鋼纖維添加量為2%,可達到最佳的強度及消能情形,而纖維強化塑膠則是採手工貼製之玻璃纖維強化塑膠(GFRP)板材,兩者介面則分為不處理及利用鉚釘接合兩種型式,而試體尺寸之高寬比0.5,為低型剪力牆試體,可利於探討剪力行為及裂縫發展進行。
  在試驗結果方面,活性粉混凝土試體其極限剪應力可達20MPa,層間變位角為3%,力量位移曲線有擬應變硬化情形出現,而纖維強化塑膠試體其極限剪應力也約略落在20MPa,層間變位角為5~6%,力量位移曲線約呈線彈性狀態,而介面未做處理的複合試體其極限剪應力可提升至23MPa左右,層間變位角為6%,力量位移曲線大致與活性粉混凝土試體相似,不過達極限強度後可延展部分降伏平台,而使用鉚釘複合的試體其極限剪應力也約為23MPa,層間變位角6%,極限約可達10%,其力量位移曲線有明顯的降伏平台出現。


誌謝 I
摘要 III
Abstract V
表目錄 XI
圖目錄 XIII
照片目錄 XVII
第1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研究範圍與內容 2
第2章 文獻回顧 3
2.1 纖維強化複合材料 3
2.1.1 複合材料之介紹 3
2.1.2 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歷史 4
2.1.3 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組成 5
2.1.4 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特性 6
2.1.5 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上的應用 8
2.2 高性能混凝土發展歷史概述 9
2.2.1 引言 9
2.2.2 近代混凝土強度的提升理論 10
2.2.3 高韌性纖維混凝土(DFRCC)發展趨勢與分類 11
2.2.4 活性粉混凝土 12
2.3 結構消能元件 19
第3章 實驗計畫 23
3.1 試驗背景 23
3.2 試驗規劃 24
3.3 試驗材料 24
3.3.1 組成材料 25
3.4 試體設計 27
3.4.1 試體細部設計 28
3.4.2 RPC強度計算方法 29
3.5 試體製作 32
3.5.1 試體製作所需儀器 32
3.5.2 活性粉混凝土試體拌合程序 33
3.5.3 流度測試 34
3.5.4 試體澆置過程 35
3.5.5 試體養護流程 35
3.6 測試內容與方法 36
3.6.1 試驗所需儀器 36
3.6.2 混凝土抗壓試驗 37
3.6.3 FRP抗拉伸試驗 38
3.6.4 剪力試驗 39
3.7 量測系統 40
3.8 試驗步驟 41
第4章 結果與討論 43
4.1 前言 43
4.2 基本力學試驗 43
4.2.1 混凝土抗壓強度試驗 44
4.2.2 纖維強化塑膠抗拉伸試驗 44
4.3 剪力試驗 45
4.3.1 試體載重與位移行為曲線 46
4.3.2 裂縫發展與破壞模式 52
4.3.3 試體消能行為 58
第5章 結論與建議 65
5.1 結論 65
5.2 建議 67
參考文獻 69


【1】馬振基、施文昌,「複合材料簡介」,科學月刊,第274期,1992.10。
【2】徐耀賜,「複合材料(FRP)-混凝土橋梁結構補強加固之利器」,土木技術,pp.135-154,2001.3。
【3】許天飛編譯,「複合材料強化纖維的發展與未來展望」,染化雜誌,第2期,pp.27-36,2006。
【4】馮鵬、葉列平,「FRP結構和FRP組合結構在結構工程中的應用與發展」,China,2002.8。
【5】沈育霖,「複合材料之應用簡介」,勞工安全衛生簡訊,第70期, pp.4-8,2005.4。
【6】陳世育,「複合材料應用於鋼筋混凝土結構補強之有限元素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中,2004。
【7】Ayman Elmahdy, Raafat El-Hacha, and Nigel Shrive, “Flexural Behavior of Hybrid Composite Girders in Bridge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of Calgary, ppt.1-5, 2008。
【8】李有豐、丁湘蘭,「纖維強化高分子複合材料橋面板在橋梁工程之應用介紹」, 台灣公路工程,第29卷,第8期,pp.35-48,2003.2。
【9】李有豐、鄭育祥、廖肇昌,「橋梁構件新材料-FRP」,營建知訊,pp.36-43, 2000.9。
【10】Seishi Yamada, and Itaru Nishizaki,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s of Hybrid Application of FRP to Bridges in Japan,”Recent Progress of Hybrid Structures, pp.1-4, 2008。
【11】張修碩、蘇鼎鈞、許景杉、蘇啓鑫,「捷運松山線之新型結構材料與新工法」,捷運技術,第33期,pp.75-86,2005.9。
【12】賴永豐、康思敏、周忠仁、蘇鼎鈞、林幹朗、相木克介、和田幸一郎,「FRP纖維筋混凝土在潛盾鏡面壁之應用」,地工技術,第97期,pp57-66,2003.9。
【13】陳振川,「高性能混凝土發展現況與展望」,高性能混凝土配比設計實作,台灣營建研究院,pp. 1-17,臺北,July 1998。
【14】Li, V. C., “Large Volume, High-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of Fibers in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Vol. 83, pp. 660-686, 2002.
【15】Henry, G. Russell, “ACI Defines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Concrete International, Vol. 21, No. 2, pp. 56-57, February 1999.
【16】苗伯霖,「新型高性能超高強建築材料--活性粉混凝土」,營建知訊,162期,pp52~60,民國85年。
【17】「纖維混凝土在工程上的應用與發展」,台灣營建研究院,1990。
【18】涂啟仁(宋佩瑄指導),「纖維混凝土工程性質之研究」,碩士論文,中正理工學院兵器系統工程研究所,桃園,1997。
【19】陳振川、楊鎮安,「高流動性鋼纖維高性能混凝土基本力學性質探討」,纖維混凝土發展及應用研討會,台北市,1997。
【20】陳振川,「特殊混凝土(二)纖維加強混凝土」,混凝土施工技術研討會,pp. 135-161,台北市,1987。
【21】JCI-DFRCC Committee, “DFRCC Terminology and Application Concepts,” Journal of Advanced Concrete Technology, Vol. 1, No. 3, pp. 335-340, November 2003.
【22】Feylessoufi, F. Villiéras, L. J. Michot, P. De Donato, J. M. Cases ,” Water environment and nanostructural network in a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Vol18,pp23~29,1996.
【23】廖基良,「活性粉混凝土配比本土化及微觀物理性質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民國87年。
【24】李介充,「溫度製程對超高強高性能混凝土力學性質影響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民國87年。
【25】譚業成,「活性粉混凝土力學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民國88年。
【26】朱書賢,「鋼纖維與活性粉混凝土間界面性質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民國89年。
【27】J. Dugat, N. Roux …et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s”,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Vol.29, pp233~240, 1996.
【28】張國鎮、黃震興、蘇晴茂、李森枏編著,「結構消能減震控制及隔震設計」,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29】武田壽一等著,王鎮遠譯,「建築物隔震、防震與控振」,鼎達實業有限公司,2000。
【30】Bamberg, E. and Slocum, A., “Concrete-based Constrained Layer Damping,”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ies for Precision Engineering and Nanotechnology , Vol. 26, pp. 430-441, 2002.
【31】Fukuyama, H. and Suwada, H., “Experimental Response of HPFRCC Dampers for Structural Control,” Journal of Advanced Concrete Technology, Vol. 1, No. 3, pp. 317-326, November 2003.
【32】Kesner, K. E. and Billington, S. L., “Experimental Response of Pre-cast Infill Panel Connections and Panels Made with DFRCC,” Journal of Advanced Concrete Technology, Vol. 1, No. 3, pp. 327-333, November 2003.
【33】Nagai, S., Kanda, T., Maruta, M., and Miyashita, T., “Shear Capacity of Ductile Wall with High Performance Fiber Reinforced Cement Composite,” Proceedings of the 1st fib Congress, Session 6, pp. 767-774, November 2003.
【34】Xia, Z. and Naaman, A. E., “Behavior and Modeling of Infill Fiber-Reinforced Concrete Damper Element for Steel-Concrete Shear Wall,” ACI Structural Journal, Vol. 99, No. 6, pp. 727-739, 2002.
【35】何曜宇,「活性粉混凝土破壞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民國89年。
【36】陳冠勳,「活性粉混凝土淺梁之撓曲行為」,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民國90年。
【37】鄭慶鴻,「活性粉混凝土於高溫下行為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民國90年。
【38】蔡榮聰,「活性粉混凝土深梁之剪力行為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民國91年。
【39】鄭瑞濱,「活性粉混凝土構件之工程性質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民國92年。
【40】邱暉仁,「活性粉混凝土版在反覆載重下之行為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民國92年。
【41】廖文正,「活性粉混凝土薄版製程及韌性行為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民國93年。
【42】馬齊文,「粉體組成對活性粉混凝土微巨觀力學性質之影響與高分子改質之效益」,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民國94年。
【43】陳彥睿,「活性粉混凝土複合板韌性消能行為研究與應用」,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民國95年。
【44】黃世建、方文宏、李宏仁,「鋼筋混凝土低型剪力牆之抗剪強度評估」,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十一卷,第四期,1999,第763-772頁。
【45】李宏仁、黃世建,「鋼筋混凝土結構不連續區域之剪力強度評估-軟化壓拉桿模型簡算法之實例應用」,結構工程,第十七卷,第四期,第53-70頁。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45】 李宏仁、黃世建,「鋼筋混凝土結構不連續區域之剪力強度評估-軟化壓拉桿模型簡算法之實例應用」,結構工程,第十七卷,第四期,第53-70頁。
2. 【44】 黃世建、方文宏、李宏仁,「鋼筋混凝土低型剪力牆之抗剪強度評估」,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十一卷,第四期,1999,第763-772頁。
3. 【16】 苗伯霖,「新型高性能超高強建築材料--活性粉混凝土」,營建知訊,162期,pp52~60,民國85年。
4. 【13】 陳振川,「高性能混凝土發展現況與展望」,高性能混凝土配比設計實作,台灣營建研究院,pp. 1-17,臺北,July 1998。
5. 【12】 賴永豐、康思敏、周忠仁、蘇鼎鈞、林幹朗、相木克介、和田幸一郎,「FRP纖維筋混凝土在潛盾鏡面壁之應用」,地工技術,第97期,pp57-66,2003.9。
6. 【11】 張修碩、蘇鼎鈞、許景杉、蘇啓鑫,「捷運松山線之新型結構材料與新工法」,捷運技術,第33期,pp.75-86,2005.9。
7. 【9】 李有豐、鄭育祥、廖肇昌,「橋梁構件新材料-FRP」,營建知訊,pp.36-43, 2000.9。
8. 【8】 李有豐、丁湘蘭,「纖維強化高分子複合材料橋面板在橋梁工程之應用介紹」, 台灣公路工程,第29卷,第8期,pp.35-48,2003.2。
9. 【2】 徐耀賜,「複合材料(FRP)-混凝土橋梁結構補強加固之利器」,土木技術,pp.135-154,2001.3。
10. 【5】 沈育霖,「複合材料之應用簡介」,勞工安全衛生簡訊,第70期, pp.4-8,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