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21: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心弘
研究生(外文):Hsin-Hung Chen
論文名稱:人身複保險的法律經濟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in the Field of Personal Double Insurance
指導教授:熊秉元熊秉元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Bing-Yuan Hsiung
口試委員:李顯峰劉宗榮
口試日期:2013-01-2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經濟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經濟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中文關鍵詞: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五七六號解釋人身保險複保險法學方法論法律的經濟分析
外文關鍵詞:Judicial Yuan (Grand Justices Council) Interpretation No.576Personal insuranceDouble insuranceLegal methodology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0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這篇論文是探討人身保險適用複保險的議題,即使司法院大法官會議作成釋字第五七六號解釋,人身保險的詐領事件還是層出不窮。這號解釋解決了實際問題嗎?有三個方向得加以討論及考慮:1.法律議題(或社會現狀)的全貌,2.法學如何處理法律議題(法學方法論),3.經濟學如何處理法律議題(法律的經濟分析);這般論述,期望消除弊害而提出補救。

This essay is to explore the issues of double insurance effective to personal insurance. Even the Judicial Yuan (Grand Justices Council, Interpretation No.576) made the interpretation, the personal insurance fraud still had been happening.
This interpretation , did it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ree directions are to be discussed and considered,
1. the whole vision of the legal issues (or social status),
2. dealing with legal issues in law (legal methodology),
3. dealing with legal issues in economics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make such discourse, as shall suppress the mischief and advance the remedy.


第一章、緒論 --1
1.1. 研究動機及目的
 1.1.1. 一個有趣的社會現狀
 1.1.2. 複保險在保險法上的爭議
1.1.3. 研究目的
1.2. 文獻回顧
 1.2.1. 解釋前的文獻
 1.2.2. 對大法官釋字第576號解釋評述的文獻
 1.2.3. 其他的相關法律文獻
 1.2.4. 就此議題相關之法律經濟分析文獻
1.3. 研究範圍及方法
 1.3.1. 研究範圍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架構

第二章、法律問題 --19
2.1. 法律爭議
2.2. 我國保險法的體系
2.3. 複保險相關規定的修法過程
 2.3.1.(18年最初立法)
 2.3.2.(26年首度修正)
 2.3.3.(52年架構現行法結構)
2.4. 司法實務的觀點
 2.4.1. 兩種說法
 2.4.2. 大法官解釋
2.5. 外國立法例
 2.5.1. 德國法部份
2.5.2 日本法部分
2.5.3 美國加州保險法
 2.5.4 各國法制之理解
2.6. 我國實務觀點之變更
 2.6.1.(最初制定時,法規體系採否定說,但無特殊之實務見解)
 2.6.2.(抗戰到大陸撤退,法規體系改採肯定說,亦無相關之實務見解)
 2.6.3.(50年至70年,實務採肯定說)
 2.6.4.(70年間,開始有不同意見,實務仍採肯定說)
 2.6.5.(80年間,二說並陳;至93年釋字第576 號解釋,才改採否定說)
2.7. 代表性的具體個案
 2.7.1.【蔣案】
 2.7.2.【黃案】
 2.7.3.【廖案】
 2.7.4.【戴案】
 2.7.5.【廖姓姊弟案】
 2.7.6.【李案】
 2.7.7.【林案】
2.8. 全面性的理解「金手指事件」之實質問題

第三章、法學如何處理問題 -- 46
3.1. 面對問題,法學如何處理、如何思考?
 3.1.1. 法學是如何思考
 3.1.2. 法官又是如何思考
 3.1.3. 法律的解釋
 3.1.4. 法律漏洞的填補
3.2. 就人身保險有無複保險適用之爭議,司法實務如何評述?
 3.2.1. 對規範價值的論述
 3.2.2. 保險契約中人身價值的估算 3.2.3. 大法官解釋
3.3. 法學方法論的思索
 3.3.1. 隱藏漏洞的填補
 3.3.2. 對釋字第576 號解釋的評析
3.3.3. 小結
3.4. 法學思維的因應
 
第四章、經濟學如何觀察法律問題? --61
4.1. 經濟學的觀點
 4.1.1. 經濟學的思維
 4.1.2. 經濟學如何介入分析法律
 4.1.3. 經濟學如何看法條
 4.1.4. 經濟學如何看保險
4.2. 法律經濟學的思維
 4.2.1. 寇斯定理
 4.2.2. 務實的觀點
 4.2.3. 寇斯理論的實證
4.3. 法律經濟學對法律的觀察
4.4. 小結

第五章、法律的經濟分析 --87
5.1. 分析方法的學習
 5.1.1. 寇斯的分析方法
 5.1.2. 布坎南的分析方法
 5.1.3. 貝克的分析方法
 5.1.4. 蒲士納的分析方法 
5.2. 經濟分析的初探
 5.2.1. 簡單的出發
 5.2.2. 部分均衡分析
5.3. 基準點分析
 5.3.1. 分析的基準點
 5.3.2. 對釋字第576號解釋的基準點分析
5.4. 金手指事件的全面性分析
 5.4.1. 人身價值是衡量者主觀偏好的呈現
 5.4.2. 人身保險及肢體保險的觀點
 5.4.3. 訴訟觀點的描述
 5.4.4. 小結
  
第六章、結論 --117
6.1. 大法官解釋的契約自由
6.2. 法律經濟學的觀察
6.3. 結語
  
參考文獻 --124

附表:
1. 各種立法例之比較 -- 31
2. 實務觀點變更的對照表 --34
3. 個案分析表 --43
4. 保險詐欺之類型化分析 --105
5. 主觀偏好及代價 --107
6. 三種選項 --111
7. 不同時間之情況 --120


一、學者論文部分:
1、汪信君(2006),(複保險與得利禁止原則),《月旦法學教室》,No.50,50-62。
2、汪信君(2007),(保險契約效力與重複締約行為),《月旦民商法雜誌》,No.16,70-87。
3、吳光陸(2004),(複保險於人身保險之適用疑義,兼論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576號解釋),《法令月刊》,55:7,764-768。
4、林勳發(2000),(複保險之適用範圍與效力,最高法院76年台上字第1166號判例、84年台上字第732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No.13,52-63。
5、黃裕凱(2004),(人身保險無複保險適用之重新思維,淺談釋字第576號解釋之閱權與衝擊),《月旦法學雜誌》,No.113,257-265。
6、謝坤民(2004),(人身保險是否適用複保險及人身生命價值評價之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No.33,81-101。
7、應式文(1984),(人身保險是否適用損害填補和複保險原則之商榷),《商事法論文選輯》,五南圖書公司,492-511。
8、饒端正(2006),(複保險定義暨相關疑義之辯正),《月旦法學雜誌》,No.128, 103-119。

二、碩士論文部分:
1、李菁菁(2004),(人壽保險不適用複保險規定對壽險業衝擊及因應之道),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2、張詩婷(2005),(商業健康保險重複給付問題之研究),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3、葉勁之(2002),(人身保險之複保險問題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4、歐千慧(2006),(保險法上對價平衡原則之研究),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三、中文書部份:
1、王澤鑑(2007),(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自行出版。
2、林群弼(2002),(保險法論),三民圖書公司。
3、劉宗榮(2007),(新保險法),自行出版。
4、熊秉元(2002),(我是體育老師),聯經出版公司。
5、熊秉元(2002),(天平的機械原理),元照出版公司。
6、熊秉元(2003),(漫步經濟),時報出版公司。
7、熊秉元(2003),(漫步法律),時報出版公司。
8、熊秉元(2006),(走進經濟學),時報出版公司。
9、熊秉元(2007),(法律經濟學開講),時報出版公司。

四、外文書(中譯本)部分:
1、David D. Friedman, Law''s order(2002),(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徐源豐譯,先覺出版公司。
2、Edgar Bodenheimer(1999),(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學方法Jurisprudence-the philosophy and method of law),鄧正來譯,漢興書局。
3、Karl Larenz, Methodenlehre der Rechtswissenchaft(2005),(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五南圖書公司。
4、Richard A. Posner(2010),(法律經濟學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蔣兆康譯,五南圖書公司。
5、Cooter, Robert and Thomas Ulen(2003),(法律經濟學Law and Economic),溫麗琪編譯,華泰文化公司。

五、外文部份:
1. Ronald H. Coase(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New Series, 4:16, 386-405。
2. Ronald H. Coase(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4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