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于瑞珍(1999)。博物館教育的回顧與展望。科技博物,3(6),4-13。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2002)。W. Lawrence Neuman 著。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市:學富文化。
王春華(2004)。博物館展示之專案管理。聚合在地能量-2004策展實務研習營。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
王雅各(譯)(1998)。D uncan, C. 著。文明化的儀式:公共美術館內。台北市:遠流。
王雅各(2004)。質性研究導論。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頁1-56)。台北市:心理。
王雅玲(2004)。緩‧沈‧思‧精的策展期許。藝術家,352,251-255。
王嵩山(2005)。博物館蒐藏的詩意與政治。博物館學季刊,20(2),5-6。王嘉驥(2004)。獨立策展路迢迢!。藝術家,352,239-241。
包遵彭(1964)。博物館學。台北:正中書局。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文化。
司徒達賢(2005)。管理學的新世界。台北市:天下遠見。
江美麗(譯)(2001)。Hobbs, P.著。有效專案管理。台北:智庫。
余佩珊(譯)(1994)。彼得.杜拉克著。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台北:遠流。
李戍崑(序)(2004)。聚合在地能量-2004策展實務研習營。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
李俊賢(2009)。期待白馬卻出現公車-淺談優秀公務策展人特質。典藏今藝術,204,131-132。
亨利‧閔茲伯格(2005)。閔茲伯格談管理:探索組織世界的奧秘。台中縣:百善書房。
呂世博(1998)。以利益關係人觀點探討重大工程之溝通管理-台北捷運工程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6NCU00041015。呂佩怡(2004)。策展學?怎麼來的。藝術家,352,234-238。
呂理政(2002)。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市:南天書局。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市:臉譜。
周功鑫(2001)。博物館展覽策畫與觀眾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5(2),83-90。林平(2004)。台灣策展人「光環」的漫漫長路。藝術家,352,228-233。
林平(2005)。藝術展覽的價值和空間的關係。博物館學季刊,19(1),29-37。林明美(2008)。臺灣公立博物館功能趨勢與組織架構初探:以臺北縣四座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2(1),49-76。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99-220)。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惺嶽(1998)。藝術的展覽與展覽的藝術-試論策展人的角色及功能。第一屆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會議專輯。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
林潔盈等(譯)(2001)。John H. Falk & Lynn D. Dierking著。博物館經驗。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林鴻銘(1998)。政府採購法之實用權益。台北市,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柯奕祺(2007)。從文化服務替代役到專案執行。第三屆南方社造論壇。2007年1月,取自http://www.cjcu.edu.tw/coset/k-2.pdf。
范賢娟(2007)。以經驗為基礎的博物館學習理論。博物館學季刊,21(1),73-80。柳鳳儀(2008)。從展覽成效探討美術館之現代化管理-以台北市立美術館2006台北雙年展為例。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TNU5233047。耿鳳英(2006)。虛與實:新世紀的博物館展示趨勢。博物館學季刊,20(1),81-96。耿鳳英(2008)。懷舊與創新:21世紀歷史展示新定位。博物館學季刊,22(3),39-54。桂雅文(譯)(2004)。Alison Carrol著。獨立策展人(Independent Curators: a guide for the employment of independent curators.)。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桂雅文、閻惠群(譯)(2004)。William J. Byrnes著。藝術管理這一行。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馬敬文(2003)。企業專案管理的關鍵時刻。2009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office/project/prodinfo/saleguide/EPMtime.mspx#EGB。
秦家琇(2003)。電視廣告製作管理。德芙巧克力電視廣告之個案研究。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SHU05376028。符惠敏(2005)。台灣公立博物館委外策展問題探討。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TNCA0581003。莊明賢(譯)(1991)。Stephen E. Weil著。博物館管理之理論基礎-方法、宗旨與資源。博物館學季刊,5(3),15-20。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佳利(2007)。被展示的傷口-記憶與創傷的博物館筆記。台北市:
典藏藝術家庭。
陳其南(序)(2004)。聚合在地能量-2004策展實務研習營。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
陳國寧(1978)。博物館演進與現代管理方法之探討。台北:文史哲。
陳媛(2000)。博物館的展覽呈現-以「三星堆傳奇特展」與荷蘭自然史博物館展覽團隊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4(2),47-56。陳媛(2002)。博物館四論。台北市:國家。
張崇山(1999)。博物館展示設計之理念與路徑。科技博物,3(6),21-35。張崇山(1993)。博物館的展示規畫。博物館學季刊,7(3),55-64。張婉真(2005)。論博物館學。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張晴文(2004)。策展的戰國時代來臨-從策展公司看策展。藝術家,352,264-267。
張譽騰等譯(2000)。Burcaw, G. E. 著。博物館這一行(Introuduction to Museum Work)。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張譽騰(2003)。博物館大勢觀察。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手邊書。台北市:學富文化。
曾于珍等(編譯)(2004)。弗德利希.瓦達荷西(Friedrich Waidacher)著。博物館學:德語系世界觀點。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黃世輝、吳瑞楓(2005)。展示設計。台北市:三民書局。
黃光男(2003)。博物館能量。台北市:藝術家。
黃建宏(2009)。美術館機制與藝術現實-誰不是公務策展?:在台灣。典藏今藝術,204,133-135。
費大為(1998)。展覽和展覽策畫。第一屆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會議專輯。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
楊蕙如(2003)。博物館展示策略的影響因素探究-以國科會科學週特展為例。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TNCA0581005。葉貴玉(譯)(1990)。館內合作:以製作群籌備展示。博物館學季刊,4(2),27-30。
漢寶德(2000)。博物館管理。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漢寶德(2004)。展示規畫-理論與實務。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熊培霖等(2006)。專案管理基礎知識與應用實務:專案管理入門寶典。台北市:博鴻國際。
劉孟華譯(2004)。James P. Lewis著。專案管理聖經:怎樣運用9大知識領域,5大程序成功完成專案(Mast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 applying advanced concepts of systems thinking, control and evalu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台北市:臉譜出版。
劉怡蘋(2007)。獨立策展人的「作者功能」與當代藝術館。藝術觀點,31,59-64。劉婉珍(2001)。以展覽為核心的博物館課程。博物館學季刊,15(4),3-18。劉婉珍(2002)。美術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南天書局。
賴瑛瑛(2008)。展覽反思與論述實踐-台北市立美術館歷任館長展覽方針與策略之研究(1983-200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NTNU5233052薛保瑕(序)(2007)。歷史的光輝:全省美展60回顧展。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謝文和譯(1995)。Bryant F. Tolles, Jr.著。館長是企畫發起人與推動者。博物館學季刊,9(4),15-23。
謝里法(2007)。從第一屆全省美展創立過程探討終戰後臺灣新文化之困境。歷史的光輝:全省美展60回顧展。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謝義勇、耿鳳英(2006)。博物館展示之策畫與實踐。「博物館展覽策畫之理論與實務研習會」論文集。台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蕭翔鴻(譯)(2006)。D. David著。展覽複合體-博物館展覽的理論與實務(Museum exhibition: theory and practice)。台北市:藝術家。
蘇麗英(譯)(1995)。Alan J. Friedman著。博物館管理架構的混合與配合,博物館學季刊,9(3)23-26。
西文部分
Alexander, E. P.(1996). Museums in motions. Walnut Creek, Calif: Altamira Press.
Belcher, M.(1991). Exhibitions in museum.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Dean, D.(1996). Museum exhibi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Duncan, C.(1995). Civilizing rituals: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 London: Routledge.
Grewcock, D.(2002).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front-end,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 In Lord, B. & Lord, G.D.(Eds.), The manual of museum exhibition (pp.44-57).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Hooper-Greenhill, E.(1999). A new communication model for museum. In Hooper-Greenhill, E.(Ed.),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 London: Routledge.
Husdon, K.(1988). Museum of influ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rd, B.(2002). The purpose of museum exhibition. In Lord, B. & Lord, G.D. (Eds.), The manual of museum exhibition (pp.11-26).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Lord, G.(2002). Introduction: the exhibition planning process. In Lord, B. & Lord, G.D.(Eds.), The manual of museum exhibition (pp.1-10).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Miles, R.S.(1988). The design of educational exhibits. London: Routledge.
HMacdonaldH S.(1998). The politics of display: museums, science,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McLean K.(1993). Planning for people in museum exhibitions. 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Centers.
Serrell, B.(1996). Exhibition: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 Walnut Creek, Calif: Altamir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