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0)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6 14: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悅芬
研究生(外文):YUEH-FENG CHOU
論文名稱:企業如何經營非營利性區域型運動俱樂部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A case study of how companies run a non-profit regional sports club
指導教授:廖文志廖文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n-Chih Liao
口試委員:廖文志
口試日期:2012-07-0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6
中文關鍵詞:運動俱樂部區域型運動俱樂部企業社會責任社會企業
外文關鍵詞:sports clubregional sports club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ocial enterpris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關於運動健康俱樂部,在早期歐美時代的運動俱樂部所從事的運動類型多以當時盛行的貴族運動為主,如騎馬等活動。此時的運動俱樂部有幾個主要特性:一、人數及會員身份多所限制,選擇特定職業以及專業人士為其會員,因而會員人數亦受到限制。二、運動俱樂部之活動內容單調且受限,主要多以從前貴族所從事的活動為主。
英國貿易與產業部(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簡稱DTI)於2002年對社會企業作了具體的界定,強調社會企業是一種企業組織,以社會利益作為主要的經營目標,年終盈餘須投資在與企業經營目的或社區發展有關的項目上,不應在利潤極大化下,將盈餘分配給持股人或所有權人。天母國際聯誼會(Landmark club)已經成立近15年,不管是其活動、社團及其內部架構,都已經相當成熟且完整,還要有親切貼心的服務,提供會員需求且符合需求的產品來提高獲利率,進而留住顧客的忠誠度。因此本研究先以文獻探討,探討運動俱樂部的管理模式,以及社會責任與社會企業之定義;再來就天母國際聯誼會的營運模式與會員結構,來討論區域型運動俱樂部的管理模式,與其和社會企業的相關性;再針對天母國際聯誼會未來目標,與社會企業責任的結合,來提出相關改善建議與建言,期許本文可以提供未來研究區域型健身俱樂部與社會企業責任相關研究一些佐證。
本研究結果顯示,透過市場定位以及自我定位,天母國際聯誼會的發展模式足供其他政府公營的健身中心參考。由於台北市政府也在各區建立健康中心,若能參考天母國際聯誼會的發展模式,將各區的健康中心轉變為各社區的人文聚集地,而不只是單純的健身房,將運動文化及社區發展深深扎根在其中,發揮社會企業(或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功能。
Regarding sports clubs,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sports clubs in Europe and America offered a variety of sports that had been popular for the nobilities, such as horseback riding and so on. The sports clubs back then featured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1. There were restrictions on the number of members and member status. People with specific professions and professionals were selected as the members, thus limiting the number of members; 2. The sports club activities were monotonous and limited in content and most of them involved the activities the nobilities engaged in the past.
The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DTI) specifically defined “social enterprise” in 2002, emphasizing that a social enterprise is a corporate organization with social benefits as its main business objective. The year-end surplus should be invested in business-oriented 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related projects, rather than being allocated to shareholders or owners for profit maximization. It has been nearly 15 year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andmark Club. Its activities, clubs, and internal structure have reached considerable maturity and completeness. Additionally, they offer cordial and attentive services and products that meet members’ needs to improve profitability, thereby retaining customer loyalty. Hence,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s, the management models of sports clubs were first explored,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ocial enterprise were defined. Then, based on the business model and member structure of the Landmark Club, the management models of the regional sports clubs were discussed,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social enterprises were put forth. Further, targeting the future objectives of the Landmark Club, coupled with the social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were put forward. This paper is expected to provide some evidence to future studies on regional sports clubs and social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rough market positioning and self-positioning,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Landmark Club shall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public-owned fitness centers. As the Taipei City Government has also established health centers in different regions, by referring to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Landmark Club, the health centers in the regions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gathering places of humanities in the communities. Instead of being just “gyms”, the sports culture and community developed can be deeply rooted, and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he social enterpris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can be brought out into full play.
摘 要 I
Abstract II
致謝辭 IV
目 錄 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論文構成 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企業社會責任 7
第二節 運動俱樂部產業發展過程與現況 13
第三節 運動俱樂部之功能與對社區發展的關連性 19
第四節 運動俱樂部經營管理之相關管理文獻 24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分析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7
第三節 分析方法 38
第四節 訪談問卷 40
第肆章 個案研究與探討 44
第一節 個案公司介紹 44
第二節 個案組織經營策略之分析 48
第三節 個案組織營運管理之分析 51
第伍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5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0
參考文獻 61
附錄一 訪談記錄-天母俱樂部副總經理于人全先生 61
附錄二 訪談記錄-天母聯誼會管理部經理孫美琴小姐 69
附錄三 訪談記錄-天母聯誼會初創期之士林開發管理部資深經理周明弘先生 71
附錄四 會員之問卷調查內容及結果 73
一、中文部分
1.楊人智(1996),會員制休閒運動俱樂部之探討,台灣省學校體育雙月刊,第6卷第3期。
2.林能白(2005),中國時報名家專論,8月31日及9月7日,A4版。
3.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觀光及運動休閒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
4.行政院主計處(2000),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
5.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0),國民運動態度及參與情形調查。
6.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民國88年施政計劃。
7.徐元民、龍炳峰(2009),運動文化的範疇與特性,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國民體育季刊159期。
8.蘇維杉(2009),運動休閒管理,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9.蘇維杉(2009),二十一世紀運動事業管理的議題-組織文化與組織變革,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國民體育季刊159期。
10.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運動統計報告。
11.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11),2010年台灣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現況報告。
12.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6),CSR概念之理論與實踐。
13.于躍門(2011),認識社會企業,台灣新社會智庫。
14.官有垣(2007),社會企業組織在台灣的發展,中國非營利評論期刊論文,創刊號。
15.陳秀華(1993),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
16.楊人智(1996),會員制休閒運動俱樂部之探討,台灣省學校體育月刊。
17.潘沛彤(2008),臺北地區桌球俱樂部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18.黃賢哲(2004),運動健身俱樂部消費者商店印象與再次購買意願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19.江界山等人(2001),健身房(體適能中心)設施及管理之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成果報告。
20.趙麗雲(2005),人口老化危機中,台灣的休閒運動發展,國政研究報告,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1.趙麗雲(2005),休閒健身運動教學研究-健身運動教學中的學生行為描述分析,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2.黃建賓、劉啟帆、周世昌(2005),淺談台灣地區運動俱樂部發展與未來趨勢,彰化師大體育學報。
23.趙麗雲(2007),台灣健身運動俱樂部的發展現況與趨勢,國政研究報告,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4.鄭秀琴(2004),健身俱樂部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與進修需求認知之研究-以亞力山大健身俱樂部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25.范智明(1999),台北市運動健身俱樂部會員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26.黃鴻斌(2003),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顧客滿意度及忠誠關性之研究-以金牌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7.龔俊旭(2005),高雄市桌球俱樂部會員休閒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28.李淑惠,謝謨郁,陳泰良(2005),運動健身中心消費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對忠誠度之影響-以活力有氧運動健身中心為例,正修科技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3輯。
29.陳宗慧、王逸峰(2010),健身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顧客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南市伊士邦健身俱樂部為例,2010年第三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0.遠見雜誌(2012),第八屆《遠見》CSR企業社會責任獎徵選結果,5月號,第311期。
31.黃心薇(2005),供應鏈、價值鏈管理下之經營模式之研究-以聚陽、利豐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2.林發祥(2006),從價值網、財務績效來分析購物中心之關鍵成功因素-以台茂、大江購物中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論文。
33.郭瑞坤、王春勝、陳香利(2007),居民社區培力與社會資本、社區意識關聯性之研究-以高雄市港口社區為例,公共事務管理評論,Vol.8,No.2,97-129頁。
34.江大樹、張力亞(2008),社區營造、政策類型與治理網絡之建構:六星計畫的比較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府際關係與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論文。
35.鄭志富(2004),運動管理學論文選輯(二),師大書苑有限公司出版。
36.唐雅君(2006),健身休閒產業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37.李素芳(2008),台商在中國大陸投資醫療服務業之經營策略研究─以湖南旺旺醫院為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38.大前研一(1984),策略家的智慧,黃宏義譯,長河出版社出版。
39.張百棧(2006),生產與作業管理,三民書局出版。
40.謝劍平(2009),財務管理:新觀念與本土化,智勝文化出版。
41.謝劍平(2009),財務管理原理,智勝文化出版。
42.楊其清(2001),組織內部知識移轉流程之研究—以惠普科技顧問事業群為例,國立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1、Arthor Stone (1920). “Financial policy of corporation”, The Ronald press.
2、Dart Raymond (2004). “Being business-like in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 grounded and inductive typology”,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Vol.33, No.2.
3、Dart Raymond (2004). “The legitimacy of social enterprise”,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Vol.14, No.4, pp.411-424.
4、Dave Ulric (1997). “Human resource champion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5、Freer Spreckley (1981). “Social audit-A management tool for co-operative working”, Beechwood College Ltd, pp.16-154.
6、Ginter, P. M., Swayne, L. E. and Duncan, W. J. (2002).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health care organizations”, Blackwell press.
7、Green, G. P. and Haines, A. (2008). “Asset build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SAGE publications.
8、Greene , T. L. (1897). “Corporation finance”, Putnam’s sons press.
9、Kumar, K. and R. Subramanian (1997/1998). “Porter’s strategic types: Differences in internal processes and their impact o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research, Vol.14, No.1, pp.107-24.
10、Mattessich, P. and Monsey, B. (1997). “Community building: What makes it work. A review of factors influencing successful community building”, Saint Paul, MN: Amherst H. Wilder foundation.
11、Michael Scott Scudder (2008). “Club industry’s fitness business pro”, ABI/INFORM trade and industry.
12、Miles, R. E. and Snow C. C. (1978).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rocess”, McGraw-Hills.
13、Oliver Sheldon (1924).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management: 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Sir Issac Pitman and Sons Ltd, pp.115-118.
14、Philip Kotler (1999). “Marketing management”, 10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press.
15、Porter, M. 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 Free press.
16、Roussel P. A., Saad K. N., Erickson T. J. (1991). “Third generation R&D: Managing the link to corporate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7、Steward T. A.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 Doubleday.
18、Taylor F. W. (1911).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Harper and Brothers press.
三、網站部分
1、全球報告倡議組織:https://www.globalreporting.org/Pages/default.aspx,(蒐錄時間:2012年05月)。
2、台灣企業社會責任(CSR in Taiwan)網站:http://csr.moea.gov.tw/main.aspx,(蒐錄時間:2012年04月)。
3、英國貿易與產業部:http://www.thedti.gov.za/,(蒐錄時間:2012年05月)。
4、EMES歐洲研究聯盟:http://www.emes.net/index.php?id=3,(蒐錄時間:2012年04月)。
5、國際健康及運動俱樂部協會:http://www.ihrsa.org/about/,(蒐錄時間:2012年03月)。
6、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http://www.afha.org.tw/,(蒐錄時間:2012年05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 楊人智(1996),會員制休閒運動俱樂部之探討,台灣省學校體育雙月刊,第6卷第3期。
2. 7. 徐元民、龍炳峰(2009),運動文化的範疇與特性,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國民體育季刊159期。
3. 9. 蘇維杉(2009),二十一世紀運動事業管理的議題-組織文化與組織變革,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國民體育季刊159期。
4. 16. 楊人智(1996),會員制休閒運動俱樂部之探討,台灣省學校體育月刊。
5. 22. 黃建賓、劉啟帆、周世昌(2005),淺談台灣地區運動俱樂部發展與未來趨勢,彰化師大體育學報。
6. 24. 鄭秀琴(2004),健身俱樂部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與進修需求認知之研究-以亞力山大健身俱樂部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7. 27. 龔俊旭(2005),高雄市桌球俱樂部會員休閒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8. 28. 李淑惠,謝謨郁,陳泰良(2005),運動健身中心消費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對忠誠度之影響-以活力有氧運動健身中心為例,正修科技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3輯。
9. 33. 郭瑞坤、王春勝、陳香利(2007),居民社區培力與社會資本、社區意識關聯性之研究-以高雄市港口社區為例,公共事務管理評論,Vol.8,No.2,97-129頁。
10. 42. 楊其清(2001),組織內部知識移轉流程之研究—以惠普科技顧問事業群為例,國立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