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4 12: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躍撰
研究生(外文):WANG, YUEH-CHUAN
論文名稱:團體輔導應用於具人際困擾的國中住宿生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f group counseling in accommodation interperso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蔡清田蔡清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AI,CHING-TIEN
口試委員:朱啟華李雅慧
口試委員(外文):JHU,CI-HUALee,Ya-Hui
口試日期:2017-04-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2
中文關鍵詞:團體輔導人際困擾國中住宿生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group counselinginterpersonal distressaccommod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8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透過情境分析,來探討團體輔導應用於具人際困擾的國中住宿生的成效,並藉由行動研究研擬輔導活動方案、記錄實施歷程、評鑑輔導方案之成效與省思,以達成團體輔導之目的。主要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探討以團體輔導應用於具人際困擾的國中住宿生之情境分析與省思為何?
二、設計以團體輔導應用於具人際困擾的國中住宿生之行動方案與省思的歷程為何?
三、實施以團體輔導應用於具人際困擾的國中住宿生之行動方案與省思的歷程為何?
四、評鑑以團體輔導應用於具人際困擾的國中住宿生之行動方案與省思的歷程為何?
本研究的研究結論如下:
一、從團體輔導應用於具人際困擾的國中住宿生的情境分析與省思中可發現,情境分析有助於研究者了解優勢條件與不利因素,並有利於行動方案的規劃。
二、從設計團體輔導應用於具人際困擾的國中住宿生之行動方案與省思中發現,依據情境分析的結果確定人際團體輔導行動方案的目標,再規劃人際團體行動方案的活動設計與內容,顯示整個人際團體輔導行動方案的規劃與設計歷程足以達成團體目標,並適合國中住宿生增進社交技巧與人際互動。
三、從實施團體輔導應用於具人際困擾的國中住宿生之行動方案與省思中發現,透過人際團體輔導的活動設計,有助於團體輔導的歷程發展,並能夠增進國中住宿生社交技巧的學習與良好的人際互動體驗,有助於達成團體目標與個人目標。
四、從評鑑團體輔導應用於具人際困擾的國中住宿生之行動方案與省思中發現,團體領導效能確實能夠增進溫暖的團體氣氛與高度的團體凝聚力,適切的團體輔導方案設計有助於達成團體目標與個人目標,並提高成員的滿意度與改變,完整實現團體輔導行動方案的實施目的。

關鍵字:團體輔導、人際困擾、國中住宿生、行動研究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group counseling in the use of accommodation interperso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to develope the counseling activities program, recor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reflection of counseling programs to achieve group counseling.
The main research quest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to explore the group counseling used in accommod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rpersonal distress in the context of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Second, to design the group counseling used in accommod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rpersonal distress of the action research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process.
Third, to implement the group counseling used in accommod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rpersonal distress of the action research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process
Fourth, to evaluate the group counseling used in accommod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rpersonal distress of action research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proces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 from the group counseling used in accommod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rpersonal distress in the context of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can be found, situational analysis helps researchers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conducive to the planning of action programs
Second, from the design of the group counseling used in accommod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rpersonal distress in the context of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can be found, determine the objectives of the group counseling program of ac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situational analysis and then plann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 interpersonal groups program design and content, show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process for the entire community-based counseling program is sufficient to achieve group goals, and suitable for accommod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enhance social skills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Third, from the implement of the group counseling used in accommod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rpersonal distress of the action research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process can be found,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interpersonal groups helps the process development of group counseling and can improve the social skills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of accommod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achieve group and personal goals.
Fourth, from the evaluate of the group counseling used in accommod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rpersonal distress of action research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process can be found, group leadership performance can enhance the warmth of the group atmosphere and a high degree of group cohesion, appropriate group counseling program design helps to achieve group and personal goals, and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and change of members, to fullfill the purposes of implementation group counseling action program.


Key words: group counseling、 interpersonal distress、accommod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action research

目次
中文摘要 ………………………………………………………………i
西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ii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團體輔導的理論基礎 ………………………………………8
第二節 人際困擾的理論基礎………………………………………15
第三節 團體輔導與人際困擾的相關研究…………………………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25
第二節 研究情境與研究參與者……………………………………35
第三節 國中住宿生的人際團體行動方案設計……………………39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41
第五節 研究效度……………………………………………………46
第六節 研究者角色與倫理…………………………………………46
第四章 研究實施結果與討論分析
第一節 團體輔導應用於具人際困擾的國中住宿生之情境分析與省思………………………………………48
第二節 團體輔導應用於具人際困擾的國中住宿生之方案設計與省思…………………………………………59
第三節 團體輔導應用於具人際困擾的國中住宿生之方案實施歷程與省思……………………………………72
第四節 團體輔導應用於具人際困擾的國中住宿生之方案評鑑與省思 ………………………………………1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39
第二節 建議 ………………………………………………………14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49
英文部分 ……………………………………………………………152

附錄
附錄一 團體計畫書………………………………………………153
附錄二 分次單元設計……………………………………………154
附錄三 團體輔導成員自我評量表………………………………166
附錄四 「跟我做朋友」人際團體總回饋表……………………167
附錄五 團體領導功能檢核表……………………………………170


中文部分
方紫薇、馬宗潔(譯)(2001)。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Yalom, I. D.)。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5)
王沂釗、蕭珺予、傅婉瑩(譯)(2014)。團體諮商-歷程與實務(原作者:Corey, M. S., Corey, G., & Corey, C.)。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10)
史莊敬(2006)。焦點解決團體諮商效果與療效因素研究─以人際困擾大專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2011)。團體輔導理論與實務。新北市:空大。
吳姝俐、王孟心(2014)。團體沙盤治療對於人際困擾大學生之成效探討。諮商與輔導,348,26-29。
吳麗雲(1998)。人際歷程取向團體諮商對不安全依附類型大學生人際困擾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侑恩(2014)。認知行為團體諮商之家庭作業與團體凝聚力對人際困擾大學生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汪珊妃(2001)。具人際困擾傾向大學生之生活型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邱珍琬(2016)。圖解團體輔導與諮商。臺北市,五南。
林玟伶(2014)。改善學童人際困擾之行動研究:以樂高為基礎的治療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麗華(2003)。具人際困擾護專學生依附內在運作模式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金辰卉、魏凡涓(2014)。焦點解決取向團體的運用-以人際困擾的大學生為例。諮商與輔導,339,28-31。
徐西森(1997)。團體動力與團體輔導。臺北市:心理。
郭佳瑛(2016)。敘事取向團體諮商對於青少年人際困擾行為改變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許瀞月(2012)。動物輔助諮商應用於人際困擾青少年之歷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陸瓊容(2005)。社會技巧訓練對國小四年級人際關係困擾學生之輔導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怡蓓(2007)。人際歷程取向成長團體輔導效果與歷程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映圻(2016)。團體輔導應用於國小人際困擾兒童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皎眉(2013)。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台北市:雙葉書廊。
陳韻如(1994)。理情團體諮商對國中人際孤立學生理性思考、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傅清雪(2013)。人際關係:溝通與應用技巧。新北市:普林斯頓。
張佳雯(2003)。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應用於國中生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黃俊瀚(2011)。應用塔羅技術融入阿德勒學派諮商對青少年人際困擾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麗雪(2004)。現實治療團體輔導對人際關係欠佳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楊慕慈(2002)。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華騰。
劉雅君(2010)。阿德勒取向團體-運用於人際困擾傾向大學生。諮商與輔導,293,12-16。
蔡宛靜(2013)。阿德勒取向團體諮商對於大學生社會興趣與人際困擾之諮商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
蔡采純(2010)。現實治療團體方案對國小學童人際關係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0)。論文寫作的通關密碼:想畢業?讀這本。臺北:高等教育。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五南。
鄭惠君(2005)。焦點解決網路即時諮商對大學生人際困擾輔導成效及相關議題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五南。
賴佳嫈(2011)。團體中的人際行為與團體氣氛對大學生人際困擾諮商效果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彰化市。
羅華倩(2000)。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對高職害羞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鐘美芳(2007)。 敘事治療團體對高職學生人際失落之輔導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蘇湘涵(2013)。團體遊戲治療對新移民子女人際困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北市。

英文部分
Alder,A (1956).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Corey,G.(1990).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 CA:Brooks Cole.
DeVito, J. A.(1983).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3th ed.). New York: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Erikson, Erik 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Gazda, G.M. (1989).Group counseling: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4th Ed). Boston:Allyn & Bacon.
Gibb, J. (1972). Tori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1972 Annual Handbook For Group Facilitators: University Associates.
Gurtman, M. B. (1996). Interpersonal problems and the psychotherapy context: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Inventory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8(3), 241-255.
Rogers,D. (1980). The psychotherapy of adolescent.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Row.
Schutz, W. C. (1958). A Three-dimension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New York:Rinehart & Company.
Yalom,I.D. (1985).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hy(3rd ed. ). New York:Basic Book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