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文文獻
王如哲(2004)。大學品質與評鑑制度之跨國概覽。教育研究月刊,123,26-31。王如哲(2004)。高等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如哲(2006)。從教學評鑑指標析論我國大學評鑑之改進。教育研究月刊,142,5-8。王保進(1993)。高等教育表現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保進(1997)。大學評鑑模式之內涵分析。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161-218)。臺北:五南。
王保進(2005)。績效責任評鑑外的選擇-整體校務評鑑。高教簡訊,166,18-20。台灣評鑑協會(2004)。大學校務評鑑規劃與實施計畫評鑑手冊。2007年1月10日,取自http://ua.twaea.org.tw/data/data1.htm
何卓飛(1997)。兩岸大學評鑑制度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何信助(1995)。我國臺灣地區大學教育目標之研究:八所大學師生對大學教育目標的認知與期望之比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慧子、林松柏、鄧進權(2006)。大學評鑑未來展望與國際趨勢。教育研究月刊,142,33-39。呂美員(1982)。我國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天祐(2006)。評鑑小辭典:自我評鑑。評鑑雙月刊,2,10林劭仁(2001)。我國高級中學後設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邱錦興(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金耀基(2001)。大學之理念。香港:牛津出版社。
胡悅倫、陳漢強(1998)。1997年度大學綜合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載於胡悅倫(主編)。海峽兩岸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頁3-105)。臺北市:師大書苑。
秦夢群(1998)。臺灣大學評鑑制度的分析與檢討。載於胡悅倫主編:海峽兩岸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頁107-133)。臺北:師大書苑。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7a)。成立宗旨。2007年6月1日,取自:http://www.heeact.org.tw/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7b)。五年計畫。2007年6月1日,取自:http://www.heeact.org.tw/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7c)。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實施計畫。2007年6月1日,取自:http://www.heeact.org.tw/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7d)。評鑑流程。2006年6月18日,取自:http://www.heeact.org.tw/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7e)。評鑑結果。2006年6月18日,取自:http://www.heeact.org.tw/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7f)。評鑑對象與系所分類。大學校院系所評鑑手冊(九十六年度下半年版)。臺北市: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教育部(2005)。教育部2005年3月30日召開「成立大學評鑑中心規劃案(草案)」說明會議程附件「成立大學評鑑中心規劃案(草案)」。臺北市:教育部。
曹榕浚(2005)。桃園縣幼稚園後設評鑑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信翰(2006)。各國動態報導:芬蘭。評鑑雙月刊,3,53-54。陳曼玲(2006)。系所評鑑認可結果表。評鑑雙月刊,1,13。
陳漢強(1995)。大學評鑑與品質保證模式的探討。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1,21-41。陳儀綸(2005)。我國大學評鑑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曾淑惠(1996)。我國專科學校後設評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游家政(1994)。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游家政、曾祥榕(2005)。教育評鑑的後設評鑑。教育資料集刊,29,53-94。游家政、曾祥榕譯(2005)。評鑑專業標準與原則。輯於蘇錦麗(主編),評鑑模式:教育及人力服務的評鑑觀點(頁533-550)。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黃光雄(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84)。課程評鑑。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3)。大學評鑑的爭議話題。師友月刊,438,1-3。黃政傑、李隆盛與游家政(1994)。國民小學教育評鑑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黃政傑、李隆盛主持(1998)。大學校務綜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未出版。
黃錦坤(1999)。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美國心靈的攀登。臺北:師大書苑。
楊玉惠(2003)。大學學門規劃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楊瑩(2005)。臺灣地區大學評鑑之實施。發表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舉辦之「兩岸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臺北: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頁V-1-1至V-1-48。
楊瑩(2007)。歐洲高等教育區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機制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10(1),1-50。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臺北:師大書苑。
潘慧玲(2005)。大學自我評鑑之蘊義與實施經驗:臺灣師大案例分析。發表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舉辦之「大學評鑑、進退場機制與提升國際競爭力」學術研討會。臺北: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頁I-2-1至I-2-24。
鄭如芳(2006)。北歐四國與我國高等教育評鑑機制之比較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穆慧儀(2003)。國民中學後設評鑑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賴志峰(1997)。臺北市幼稚園後設評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鄺海音(2007)。大學評鑑辦法一月發佈實施。評鑑雙月刊,5,59。
蘇慧雯(2003)。臺北市幼稚園後設評鑑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蘇錦麗(1995)。大學學門評鑑試辦計畫成效評估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蘇錦麗、楊瑩、王偉中、呂鴻德與詹惠雪(2001)。八十六年度大學綜合評鑑試辦計劃成效評鑑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4,127-162。蘇錦麗與黃曙東(2005)。後設評鑑研究: 以2001年大學校院實施自我評鑑計劃成果報告書為例。教育研究集刊,51(2),31-65。
貳、英文文獻
Bayless, D. L., Cahalan, M., & Stufflebeam, D. L. (1990). Written standards as a process to improve survey data quality: A review of selected national standard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24357)
Brinkerhoff, R. O., Brethower, D. M., Hluchy, J. T, & Nowakowski, J. R. (1983). Program evaluation: A practition’s guide for trainers and educators. Boston: Kluwer-Nijhoff.
Comite national d’evaluation (2007). Introducing the CNE. Retrieved December, 19, 2007, from http://www.cne-evaluation.fr/versions/
anglais.htm
Cook, T. D. (1974). The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of secondary evaluation. In M. W. Apple, M. J. Subkoviak, & H. S. Lufler (Ed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alysis and responsibility (pp.155-235). Berkeley, CA: McCutchan Pub.
Cook, T. D.,& Gruder, C. L. (1978). Meta-evaluation research. Evaluation Quarterly, 2(1), 5-51.
Cuttance, P. F. (1990).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the management of quality in education. Keynote address prepared for the 3rd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icators in Education, Canberra.
Donald, J. G. (1984). Quality indices for faculty evaluatio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9, 41-52.
ERS Standards Committee. (1982). Evaluation research society standards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P. H. Rossi (Ed.), Standards for evaluation practice (pp.7-20). Newbury Park, CA: Sage.
Frazer, M. (1992).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In A. Craft(Ed.),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pp. 9-25).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Inspectie van het Onderwijs (2006). Accreditation: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Utercht: Inspecitie van het Onderwijs.
Japanese University Accreditation Association (2007). Japan university accreditation association. Retrieved March, 19, 2007, from http:// www.juaa.or.jp/english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981). Standards for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programs, projects, and materials. NY: McGraw-Hall.
Kells, H. R. (1984). Self-study processes. N.J.:Mac/Millian.
Kells, H. R. (1992). Self-regul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 multi-national perspective on collaborative systems of quality assurance and control.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Kells, H. R. (1995). Self-study processes: A guide to self-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4th edition. Phoenix: Arizona: Onyx.
Madaus, G. F., Stufflebeam, D. L. (2000). Program evaluation: A historical overview. In Madaus, G. F., Stufflebeam, D. L.& Kellaghan, T (Eds.). Evaluation models: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2nd Edition). (pp3-18).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erskins, J. A. (1973). The university as an organiz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Scriven, M. (1972). An introduction to meta-evaluation. In P. A. Taylor & D. M. Cowley,(Eds.), Readings in curriculum evaluation (pp84-86). Dubuque, Iowa: W. C. Brown Co.
Staropoli, A. (1991). Institutional evaluation: The role of the main actor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U. Dahllof, J. Harris, M. Shattock, A. Staropoli, & R. in’t Velt(Eds.),Dimensions of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pp.43-56.)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Straw, R. B., & Cook, T, D. (1990). Meta-evaluation. In H. J. Walberg. & G. D. Haertel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pp. 58-60). NY: Pergamon Press.
Stufflebeam, D. L. (1974). Toward a technology for evaluating evalu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090319)
Stufflebeam, D. L. (1978). Meta evaluation: An overview. Evaluation and the Health Professions, 1, 17-43.
Stufflebeam, D. L. (1982). A next step: Discussion to consider unifying the ERS and Joint Committee Standards., In P. H. Rossi(Eds.) Standards for Evaluation Practice, 30-31.
Stufflebeam, D. L. (2000a). Methodology of meta evaluation. In D. L. Stufflebeam, G. F. Madaus, & T. Kellaghan.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chapter 24, 25).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tufflebeam, D. L. (2000b).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principles for evaluations. In D. L. Stufflebeam, G. F. Madaus, & T. Kellaghan.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chapter 24, 25).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