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暨研究報告(依作者筆畫排列)
丁仁傑,2004,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台北,聯經。
王世慶,《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1994。
王賢德,《高雄市寺廟文化專輯》,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高雄市,1993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議,《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台北縣。
內政部,宗教法令彙編(第四版),民國97年12月
石萬壽,《台灣的媽祖信仰》,台北市:臺原,2000。
江燦騰,台灣百年史之研究,台北,南天,1997年3月二刷。
李木子編輯,東和禪寺,台北,東和禪寺,2004年6月。
吳瓊恩,《行政學》,1996,三民書局。
吳明訓,《高雄發展史三十六講》,高雄市:佳興,2003。
陳瑞堂,《台灣寺廟法律關係之研究》,司法行政部發行,民國68年,11月,
頁102。
黃右昌,《民法總則詮解》,民國49年,自印本,頁174。
黃慶生,「寺廟經營與管理」,永然文化出版社,民國91年3月。
鄭志明,台灣宗教組織與行政,2010台灣宗教學會年會暨學術會議會議論文(下),佛教弘誓學院,頁50。
鄭志明,台灣宗教組織與行政,2011台灣宗教學會年會暨學術會議-傳統宗教與新興宗教會議論文,佛教弘誓學院,2010年6月26-27日。
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1988年10月。
廖義銘,反思性公共行政與管制,台北,翰蘆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94年7月。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1993年。
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
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台北市,東初老人全集之一,1974年9月。
專書編輯論文與期刊論文(依作者筆畫排列)
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佛寺季刊第69期,99年9月,頁20以下。
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佛寺季刊第41期, 92年9月,頁24。
江燦騰,日本在台殖民統治初期宗教政策,另類師生、另類經驗,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2002年12月,頁450。
台南大學台灣民間信仰專題講座-漫談台灣民間信仰,2006年10月9日 。稻鄉,1997。
宋英平,宗教團體搶食納骨塔大餅,殯葬業者陣容以待,新新聞,第852期,2003年7月,頁55。
李奕德,「傳統寺廟經營管理」,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頁6-12。
李惠宗,論宗教信仰自由及國家保護義務;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四九○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期,1999年12月,頁39。李惠宗,論宗教信仰自由及國家保護義務-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四九○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第5期,1999年12月,頁51 以下。
李宇軒,2010,城市的公共論述與實踐:反思社區文化工作,以台南市「海安路藝術造街行為例」,「地方視角的反思與詮釋」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頁140-159。。
林明鏘,1993,論型式化之行政行為與未型式化之行政行為,當代公法理論-翁岳生教授六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台北市,月旦法學,頁34。
林蓉芝,寺廟法令實務分享,中華佛寺協會,100年11月1日,頁c-1。
林蓉芝,談寺廟納骨塔所面臨的困境,佛寺季刊,第45期,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民國93年9月,頁 14以下。
林美容,1993,台灣的民間信仰與社會組織,收於臺灣人的社會信仰,台灣本土系列二,台北,自立晚報社,頁38以下。林淑鈴,寺廟政策與寺活動之研究-以兩座媽祖廟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頁24-25。
何有正,宮廟經營之共同缺失,慈惠道統雜誌第一○六期,慈惠道統雜誌社印行,88年8月5日,頁17。
陳文鏞,從執行面談日據時期被強佔土地發還問題,現代地政,第235期,2001年1月,頁39。陳緯華,2008,靈力經濟:一個分析民間信仰活動的新視角,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9期,頁105。。黃運喜,「當代台灣寺院經濟與寺產問題」,玄奘佛學研究創校十週年增刊,玄奘大學,2007年11月,頁16以下。黃運喜,台灣當代寺廟經濟與寺產問題,玄奘人文社會學院第一屆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通識中心,2004年5月,頁16以下。黃運喜,土地法規,地政士證照輔導教材,新竹市,玄奘大學宗教系,民國94年2月,頁4。
黃運喜,以信託方式解決寺產問題可行性之探討,第一屆當代佛寺建築文化與經營管理,高雄,中華佛寺協會,2002年12月,頁j-8。黃昭元,信上帝者下地獄?:從司法院釋字第四九○號解釋論宗教自由與兵役義務之衝突,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期,2000年3月,頁30以下。許育典,宗教自由保障下的宗教團體自治-評釋字第五七三解釋,月旦法學雜誌,211期,2004年11月,頁221以下。許育典,論宗教自由的保障與實質法治國之實踐: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四九○號解釋,收於劉孔中/陳新民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上冊),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52),中研院,2002年,頁265-343。梁斐文,94年12月,宗教型非營利組織行銷策略研究-慈濟功德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112期,台北,內政部,頁112以下。舒奎翰,2001,都市中庄頭廟的現況與分析-以台中市東西區為例,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41。郭登聰,民國94年6月,再論營利性組織參與老人安養護機構經營的可行性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0期,內政部,頁97。張永明,政府對宗教組織之財產管理-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73號解釋,真理大學財經學院2004學術研討會資料,頁2。
張其祿,2004,管制革新與治理:以OECD國家經驗為例。從比較觀點看國家治理新模式-2004年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主辦,民國九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三十日,頁7。
鄭志明,台灣宗教組織與行政,傳統宗教與新興宗教-2011台灣宗教學會暨學術會議大會手冊(下),佛教弘誓學院,2011年6月26-27日,頁31-37以下。
賴兩陽,全球化、在地化與社區工作,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內政部,93年9月,頁131。鍾稟正,憲法宗教自由權之保障-兼評大法官釋字第573號解釋,玄奘法律學報第三期,玄奘大學法律學院出版,頁350。
顏厥安,凱撒管得了上帝?:由法管制理論檢討宗教立法,月旦法學雜誌,24期,1997年5月,頁34以下。釋堅意(鍾秀美),解嚴後的佛教團體-以中華佛寺協會為例,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4年6月,頁9以下。釋昭慧,賺死人錢要有分寸,弘誓,第33期,桃園,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1998年6月,頁18。
英文專書部分
1.Cranston,R.(1994).Reviewing Judical Review,Aministrative Law and Government Action –The Court and Alternative Mechanisms of Review,G.Richardson and H.Genn(eds.),Oxford:Clarendon Press.
Fuller,L.(1964).The Morality of Law,New York:Fawcett Publication.
Gunningham,N andD. Sinclr.(2002).Leaders and Laggards:Next-Generatio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heffield :Greenleaf Publishing.
Nan Lin,2001,林聖佑、葉欣怡譯,社會資本,台北,弘智,2005。
Osborne,D.,Ted Gaebler著,劉毓玲譯,1993,新政府運動(Reinventing Government:How the Enterpreneurial Sprin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台北市,三民書局。
OECD(1992).Regulatory Management and Reform:Current Concerns in OECD Countries,Public Management Occasional Papers,Regulatory Management Reform Series No.1. Paris:OECD.
Zebra,R.O.Jr(2001).Economic Efficiency in Law and Economics.Northampton,MA:Edward Elgar Pub.
英文專書編輯論文與期刊論文
Benkler,Y.(2000).From Consumers to Users,Shifting the Deeper Structures of Regulation Toward Sustainable Commons and User Access,Federal Comminications Law Joural,52,561-579.
Berstein,M.H.(1955).Regulating Business by Independent Commiss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ohn,M.(2001).Fuzzy Legality in Regulation:The Legislative Mandate Revisited,Law and Policy 23.469-497.
Dedeurwaerdere,T.(2002).Ethics and Learning from State Regulation toward Reflexive Self-Regul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World Computer Congress,Montreal.
Diver,C.S.(1998).The Optimal Precision of Administrative Rules,A Reader on Regulation, R.Baldwin,C.Scott and C.Hood(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19-269.
Hungtington,S.P.(1952)The Marasmus of the ICC,Yale Law Journal61.467-509.
Peirce.W.S(1981),Bureaucratic Fsilure and Public Expenditure,New York:Academic Press.
Koch.C andK. Nielson,(1996).Working Enviroment Regulation:How Reflexive-How Political?A Scandinavian Case,Working Paper;Lyngby,Demark: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mark,June 1996.
Scott,C.(2003).Regulation in the Age of Governance:The Rise of the Post-Regulatory State,National Europe Centre Paper No.100,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Tullock,G.L.(1980).Trial on Trial:The Pure Theory of Legal Procedur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Tullock,G.L.(2002), Government Failure:A Primer in Public Choice,Washington,DC:Cato Insti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