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3 20: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朱恆燁
研究生(外文):Chu, Heng-Yen
論文名稱:我在虛擬人海中寫作:論網路小說的寫作經驗與作者—讀者關係
論文名稱(外文):I write for the virtual crowds: Analysis of the writing and writer-reader relationship of online novelist
指導教授:吳筱玫吳筱玫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新聞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新聞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8
中文關鍵詞:網路小說電子書寫寫作經驗虛擬社群人際關係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8
  • 點閱點閱:6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以網路小說為研究題材,探討網路小說的寫作經驗,以及存在於網路小說當中的作者—讀者關係。過往研究多將焦點置於寫作動機、參與寫作行為的理由,或是從社群觀點出發,而本研究則從寫作經驗切入,試圖瞭解網路小說的寫作者如何看待他們的作品、以及與他們在網路上交換訊息的讀者。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楔子                         1
第二節 寫作                          2
第三節 研究動機                       3
第四節 台灣網路小說的發展                  5
第五節 研究目的                       7

第二章 文獻整理       9
第一節 關於意義的各種思考   9
第二節 作者與讀者的關係                   19
第三節 網路小說                       24
第四節 權力與網路文學社群                  28
第五節 研究問題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9
第二節 深度訪談法                      41
第三節 研究程序                       42
第四節 訪談大綱                       43
第五節 研究對象簡介                     46

第四章 資料分析                       50
第一節 訪談對象描述                     50
第二節 詮釋:對作品的經營態度                54
第三節 對比:網路小說與傳統小說的差別            67
第四節 回饋:看待讀者回應的態度               72
第五節 權力:自我、他人、社群                82
第六節 其他                         101
第七節 小結                         106
中文書目

‧ 王凱(2003)。《成人參與網路文學創作經驗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王家茗(2001)。《網路書寫動機與意義之探索—以「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 王蘭芬(2006)。〈網路中的文學革命〉。取自http://issue.udn.com/CULTURE/NETLIT/news/news7.htm。
‧ 方祖燊(1995)。《小說結構》。台北:東大。
‧ 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2006)。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0607.doc。
‧ 吳筱玫(2005)。〈網路書寫的傳播意涵:解構觀點〉。第四屆世界華文傳媒與華夏文明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 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台北:智勝。
‧ 林玉婷(2006)。《即時通訊軟體MSN Messenger暱稱之呈現與溝通策略》。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芳玫(1994)。《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
‧ 林淇瀁(1998)。〈迷幻的虛擬之城—初論台灣網路文學的後現代狀況〉。取自http://issue.udn.com/CULTURE/NETLIT/news/news2.htm。
‧ 柯景騰(2005)。《網路虛擬自我的集體建構—台灣BBS網路小說社群與其迷文化》。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柯景騰(2003)。〈網路小說創作之內在動力與連載文化〉,《當代雜誌192期》,頁26-37。
‧ 柯景騰(2002)。〈網路小說社群的社會建構〉,《當代雜誌181期》,頁60-67。
‧ 孫治本(2003)。〈虛擬空間中的低虛擬性:輕、清、淡的網路文學〉,《當代雜誌192期》,頁38-49。
‧ 孫治本(2002)。〈BBS上的社群〉,《當代雜誌181期》,頁14-33。
‧ 陶振超(1996)。《台灣地區全球資訊網(WWW)使用者調查》。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 張澄清(2003)。《網路社群參與書寫態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野葡萄文學網」為例》。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致中(2002)。《網路文學創作者行為之初探研究》。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惠玲(2002)。〈Goffman劇場理論主要概念的提出〉,《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0期》(線上資料)。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20/20-14.htm。
‧ 須文蔚(2003)。《台灣數位文學論》。台北:二魚文化。
‧ 須文蔚(2003)。〈雅俗競逐契機的網路文學環境〉,《當代雜誌192期》,頁10-25。
‧ 黃少華(2003)。〈論網路書寫行為的後現代特性〉,《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線上資料)。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3/33-03.htm。
‧ 曾意芳(1998)。〈網路小說顛覆傳統文學〉,中央日報。取自http://www.cdn.com.tw/daily/1998/04/20/text/870420dp.htm。
‧ 誠品好讀(2004)。〈大眾小說新勢力〉。取自http://mermaid.uline.net/books/bb02.htm。
‧ 賴玉釵(2004)。〈漫遊語言世界的小宇宙:Saussure如何詮釋「語言結構」的意涵〉,《中華傳播學刊第六期》,頁3-17。
‧ 謝宛蓉(2003)。《自我、書寫、網路:網路個人媒體自我書寫的意義初探》。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翻譯書目

‧ Aciman, A. (2004)。〈一位文人朝聖者向昔日邁進〉,《作家談寫作》頁15-21。戴琬真譯。台北:麥田。
‧ Barthes, R. (1997)。《批評與真實》。溫晉儀譯。台北:桂冠。
‧ Culler, J. (1998)。《文學理論》。李平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 Derrida, J. (2004)。《書寫與差異》。張寧譯。台北:麥田。
‧ Freund, E. (1994)。《讀者反應理論批評》。陳燕谷譯。台北:駱駝。
‧ Lukács, G. (1997)。《小說理論》。楊恆達編譯。台北:唐山。
‧ Norris, C. (1995)。《解構批評理論與應用》。劉自荃譯。台北:駱駝。
‧ Paretsky, S. (2004)。〈正義與人性的界線:說書者的抉擇〉,《作家談寫作》頁245-251。戴琬真譯。台北:麥田。
‧ Selden, R., Widdowson, P., & Brooker, P. (2005)。《當代文學理論導讀(第四版)》。林致忠譯。台北:巨流。
‧ Shields, C. (2004)。〈用創造取代侵犯傷害〉,《作家談寫作》頁245-251。戴琬真譯。台北:麥田。
‧ Smiley, J. (2004)。〈一位心不甘情不願的繆思擁抱他的工作時,一切都改變了〉,《作家談寫作》頁245-251。戴琬真譯。台北:麥田。
‧ Sontag, S. (2005)。《蘇珊‧桑塔格文選》。黃燦然、陳軍、陳耀成、楊小濱譯。台北:麥田。
‧ Sontag, S. (2004)。〈指令:寫、讀、重寫。如果需要請自行重複第二、三步驟〉,《作家談寫作》頁253-260。戴琬真譯。台北:麥田。
‧ Turkle, S. (1998)。《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譚天、吳佳真譯。台北:遠流。

日文書目

‧ 冲方丁(2005)。《冲方式ストーリー創作塾》。東京:宝島社。

英文書目

‧ Aarseth, E. J. (1997). Cybertext: Perspectives on ergodic literatur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Barthes, R. (2006). The Structuralist activity. In Structuralism: Critical concept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Volume 1. (pp.25-30).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 Barthes, R. (2006).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In J. Culler (Ed), Structuralism: Critical concept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Volume II. (pp.372-376).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 Barthes, R. (2000). From work to text. In L. Niall (Ed.), Postmodern literary theory: an anthology (pp.285-292). Malden,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 Barthes, R. (1974). S/Z: An essay (R. Miller Trans.). New Work: Hill and Wang.
‧ Baym, N. K. (1998). The emergence of community. In S. G. Jones (Ed.), Cybersociety 2.0: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pp.35-68). Thousand Oaks, CA: Sage.
‧ Crowther, B. (1998). Writing as performance: Young girl’s diaries. In R. Josselson & A. Lieblich (Eds.), Making Meaning of Narratives (pp.197-220).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 Culler, J. (2006). Introduction. In J. Culler (Ed), Structuralism: Critical concept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Volume I. (pp.1-22).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 Derrida, J. (2006). Structure, sign and play in the discourse of the human sciences. In J. Culler (Ed), Structuralism: Critical concept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Volume IV. (pp.230-2247).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 Iser, W. (1980). Interaction between text and reader. In R. S. Suleiman, & I. Crosman (Eds.), The reader in the text: Essays on audience and interpretation (pp. 106-119).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Iser, W. (1978). 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Iniversity Press.
‧ Lévi-Strauss, C. (2006). Structural analysis in linguistics and in anthropology. In J. Culler (Ed), Structuralism: Critical concept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Volume 1. (pp.31-49).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 Lévy, P. (2001). Cyberculture. Minneapolis, Min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Jordan, T. (1999). Cyberpower: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yberspace and the Internet.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 Patton, M.Q. (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3rd edition). London: Sage.
‧ Payne, M. (1993). Reading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o Lacan, Derrida, and Kristiva. Oxford, U.K.;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 Poster, M. (1990). The mode of information: Poststructuralisms and context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Potter, R. G. (1992). Reader responses to dialogue. In E. F. Nardocchio (Ed.), Reader Response to Literature: The empirical dimension (pp.15-33). Berlin, New York: Mouten de Gruyter.
‧ Sontag, S. (2001). Against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essays. Picador USA.
‧ Wimmer, R. D., & Domminick J, R. (2000).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6th Edition).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Pub.
‧ Wood M. (1998). Children of silence: on contemporary fic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