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2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9 18: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順義
研究生(外文):Chen, Shun-Yi
論文名稱:運動員參賽表現風險因子之探討-以跆拳道、網球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Risk Factors on the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Taekwondo and Tennis Athletes as Examples
指導教授:江界山江界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ang, Jasson
口試委員:陳全壽江界山林正常蘇俊賢林晉榮
口試日期:2013-06-18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運動教練碩博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競技運動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4
中文關鍵詞:比賽風險結構模型風險管理
外文關鍵詞:competition riskstructural modelrisk manag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77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編製一套適合我國優秀運動員參賽表現的風險因子調查問卷,並進行跆拳道及網球選手的風險管理。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曾參加國際賽及大專盃跆拳道、網球兩項目公開組之選手為研究對象。跆拳道選手有效問卷100份,有效率達86.2%,網球選手有效問卷共117份,有效率達87.3%。使用描述性統計法進行參賽風險的每個構面題項的分析。以獨立樣本t 檢定法進行不同性別、級別之跆拳道與網球選手在參賽風險各構面間的差異比較,以Pearson係數相關法進行跆拳道及網球選手在參賽風險各構面間的相關情形分析,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跆拳道及網球選手參賽表現風險的模式探討,顯著考驗水準設為α=.05。結果顯示本研究能有效編制一套我國優秀運動員參賽表現的風險因子調查問卷,並發現女網球選手在自我管理顯著高於男選手外(p<.05),其餘都沒有顯著差異,且跆拳道及網球選手在參賽風險的各個構面間的相關情普遍達到顯著水準(p<.05),並能有效建立跆拳道及網球選手的參賽風險管理。本研究顯示所編制之運動員參賽表現的風險因子調查問卷可提供其他運動項目參考使用,並進行運動員的參賽風險管理。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suitable questionnaire on risk factors of the elite Taekwondo and tennis athletes to improve the risk management of Taekwondo and tennis players. The Taekwondo and tennis players who have participated in international and the collegiate open group competitions were served as the subjects. Taekwondo players recovered 100 valid questionnaires, effective rate 86.2% and tennis players recovered 117 valid questionnaires, effective rate 87.3%. Data was analyzed by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method, independent t-test,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 The significant level was set α=.05.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a questionnaire on risk factors of the elite Taekwondo and tennis athletes was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Female tennis players in a self management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le players (p<.05), the rest were fou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re were many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various aspects of competition risks in Taekwondo and tennis players. This study could effectively establish the Taekwondo and tennis players’ competition risk management. It was conclused that the study shown that the developed for the elite Taekwondo and tennis players’ risk factor questionnaires may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sports to diminish risk factors in competition.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 誌I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究範圍與限制3
第五節 研究假設4
第六節 操作性定義4
第貳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風險管理5
第二節 影響運動員參賽的風險因子9
第三節 小結21
第參章 研究方法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23
第二節 研究對象24
第三節 研究工具24
第四節 研究流程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28
第肆章 結果29
第一節 編製我國優秀運動員參賽表現的風險因子調查問卷29
第二節 不同性別、等級之跆拳道、網球選手的參賽表現風險因子差異性比較42
第三節 參賽選手可能遇到風險及參賽對手可能給予風險相關情形49
第四節 跆拳道與網球選手在參賽選手可能遇到風險及參賽對手可能給予風險之關係51
第五節 跆拳道、網球選手參賽表現之風險管理60
第伍章 討論66
第一節 編製我國優秀運動員參賽表現的風險因子調查問卷量表66
第二節 不同性別、級別之跆拳道及網球選手在參賽表現風險因子之差異性比較67
第三節 了解跆拳道及網球選手在參賽選手可能遇到風險及參賽對手可能給予風險的相關情形68
第四節 探討跆拳道與網球選手在參賽選手可能遇到風險及參賽對手可能給予風險之關係78
第五節 探討影響跆拳道、網球選手參賽表現之風險管理82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90
第一節 結論90
第二節 建議91
參考文獻92
中文部分92
英文部分98
表 次
表3-1 專家組合名單24
表4-1 參賽選手可能遇到的風險專家內容效度審查題項刪除、修正表30
表4-2 參賽對手可能給予風險專家內容效度審查題項刪除、修正表30
表4-3 參賽選手可能遇到風險問卷項目分析綜合判斷表31
表4-4 參賽對手可能給予風險問卷項目分析綜合判斷表32
表4-5 參賽選手可能遇到風險問卷量表主軸因素法、最大變異法因素分析摘要表34
表4-6 參賽對手可能給予風險問卷量表主軸因素法、最大變異法因素分析摘要表35
表4-7 參賽選手可能遇到風險問卷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36
表4-8 參賽對手可能給予風險問卷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37
表4-9 參賽風險測量模型配適度指標檢核表40
表4-10 運動員參賽風險量表之建構信度與平均變異抽取量表40
表4-11 區別效度檢定表41
表4-12跆拳道受試者基本資料一覽表42
表4-13網球受試者基本資料一覽表43
表4-14跆拳道受試者之參賽風險基本資料摘要表44
表4-15網球受試者之參賽風險基本資料摘要表44
表4-16不同性別跆拳道受試者之參賽選手可能遇到風險比較摘要表45
表4-17不同性別跆拳道受試者之參賽對手可能給予風險比較摘要表45
表4-18不同性別網球受試者之參賽選手可能遇到風險比較摘要表.46
表4-19不同性別網球受試者之參賽對手可能給予風險比較摘要表46
表4-20不同比賽等級跆拳道受試者之參賽選手可能遇到風險比較摘要表47
表4-21不同比賽等級跆拳道受試者之參賽對手可能給予風險比較摘要表47
表4-22不同比賽等級網球受試者之參賽選手可能遇到風險比較摘要表48
表4-23不同比賽等級網球受試者之參賽對手可能給予風險比較摘要表48
表4-24跆拳道受試者在參賽選手可能遇到風險及參賽對手可能給予風險之相關矩陣50
表4-25網球受試者在參賽選手可能遇到風險及參賽對手可能給予風險之相關矩陣51
表4-26 跆拳道選手參賽風險整體模型參數估計表53
表4-27 跆拳道選手參賽風險測量模型配適度指標檢核表54
表4-28 跆拳道選手參賽風險路徑關係檢定表56
表4-29網球選手參賽風險整體模型參數估計表57
表4-30 網球選手參賽風險測量模型配適度指標檢核表58
表4-31 網球選手參賽風險路徑關係檢定表60
表4-32 跆拳道參賽選手可能遇到風險的風險評估表61
表4-33 跆拳道選手對於參賽對手可能給予風險的風險評估表62
表4-34 網球參賽選手可能遇到風險的風險評估表62
表4-35 網球選手對於參賽對手可能給予風險的風險評估表62
表4-36 跆拳道參賽選手可能遇到的風險評估與策略組合表63
表4-37 跆拳道選手對於參賽對手可能給予風險評估與策略組合表63
表4-38 網球參賽選手可能遇到的風險評估與策略組合表64
表4-39 網球選手對於參賽對手可能給予風險評估表與策略組合表64
表4-40 跆拳道選手參賽風險的管理模式表65
表4-41 網球選手參賽風險的管理模表式65


圖 次
圖2-1 風險因素、風險事件和風險損失之間關係圖6
圖2-2 風險管理流程圖9
圖3-1 本研究之架構23
圖3-2 研究流程圖27
圖4-1 參賽選手可能遇到風險構面的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圖.38
圖4-2 參賽對手可能給予風險構面的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圖.39
圖4-3 運動員參賽風險概念性架構圖52
圖4-4 跆拳道選手參賽風險模型圖52
圖4-5 網球選手參賽風險模型圖56


附 錄
附錄一 石岩博士量表使用同意書102
附錄二 運動員參賽風險評估調查表(專家內容效度審查問卷)103
附錄三 專家內容效度審查問卷之CVI值126
附錄四 運動員參賽風險評估調查表(預試量表)131
附錄五 參賽選手可能遇到風險問卷項目分析結果總表142
附錄六 參賽對手可能給予風險問卷項目分析結果總表145
附錄七 我國優秀運動員參賽風險因子調查表(正式量表)146
附錄八 我國跆拳道運動員參賽風險因子調查表150
附錄九 我國硬式網球運動員參賽風險因子調查表15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安平、尹克麗(2005)。新規則對籃球技術產生的影響。西北師範大學學報,  41(2),88。
王元聖、劉宗德(2007)。不同性別、年齡之跆拳道選手與教練領導風格之關係。96年大專體育學術專刊,348-352。
王景南、王世樁(2001)。以典型相關分析探討籃球比賽的攻防技術。體育學報,30,207-215。
石岩(2005)。我國優勢項目高水平運動員參賽風險的識別、評估與應對。北京市:北京體育大學。
丘昌泰(2007)。危機預防與風險管理。研習論壇理論與實務月刊,77,11-20。
田麥久(主編)(1998)。項群訓練理論。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江文權(2004)。球隊改造策略,訓練過程與經營管理之研究 -以中華電信女籃  隊為例。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江旺益、黃永寬(2003)。幼兒運動遊戲課程之風險管理。大專體體育,64,90-96。
朱昌勇(2004)。我國優秀桌球運動員心理技能與成績表現之關連性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江澤群、林國瑞(2000)。體育運動風險管理之探討。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學報, 7,207-216。
邱玉惠、王三財(2003)。我國青年擊劍運動員心理技能契合度之研究。九十一學年度中國海事商業專科學校學報,151-162。
李杉、郝嘉(2005)。籃球裁判員如何提高判罰的準確性。成都大學學報,4,  67-99。
呂青山(2010)。大專籃球選手運動目標取向、運動員訓練能力與運動員自信心來源模式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9,105-120。
吳明隆(2007)。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3)。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隆、涂金堂(2007)。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炯煌(1998)。85學年度全國高中男子手球聯賽攻守技術之回歸分析。體育學
報,26,209-216。
吳喜松(2001)。2000~2004年國際籃球規則對籃球比賽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吳國銑(2000)。我國大專院校教練領導行為比較研究。體育學報,28,59-68。
李鴻棋、江界山(2001)。籃球運動訓練科學。中華民國體育學會九十年運動訓
  練法研討會,6-17。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
季力康(1996)。建立自信心好方法。中華職棒,55,83-85。
東方介德(2003)。籃球選手心理技能之研究。台北體育學院學報,11, 151-158。
林仁彬、黃朝嘉、張志青(2008)。優秀大專跆拳道選手的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長榮運動休閒學刊,2,90-100。
林保源(2011)。運動賽會風險管理與場館安全。載於邱金松、黃煜(校閱),運動賽會管理:理論與實務(第二版)(193-225頁)。臺北市:揚智文化。
林明鉐(1995)。北體女子手球員日常生活健康管理評估之探討。北體學報,4,45-50。
林洋卿(1999)。大專院校男子甲組第一級籃球選手運動傷害調查研究。中華體  育季刊,13(3),37-44。
林俊宏、洪彰岑(2005)。影響網球運動表現的因素與訓練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9(3),74- 82。
周暉(2005)。影響籃球裁判員正判率的因素。河北體育學院學報,19(2),  70-74。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易楷芬(2009)。我國優秀職業網球選手壓力管理策略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競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士勛、陳順義、李清棋、賴清財(2008)。優秀籃球核心控球後衛肌力與體能 訓練方式之探討。文化體育學刊,7,9-14。
馬上閔、陳正傑、郭嘉鴻、謝平湍(2010)。以文獻回顧探討大滿貫職業男子網球比賽勝負之影響因素。2010南台灣運動休閒產業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專刊,179 -179。
洪嘉文(2000)。重視學校運動安全教育-風險管理在學校體育的策略應用。學校體育,60,19-25。
施致平、吳昭儒、許智惠、王菊霞(2003)。大專院校體育主管風險管理認知與 因應策略模式研究。體育學報,35,143- 154。
徐淑婷(2009)。親子運動會之風險管理探討。幼兒運動遊戲年刊,4,79-88
徐德俊(2002)。體育活動風險研究--以國立花蓮高工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孫明輝、林耀豐(2007)。優秀跆拳道運動員心理技能之分析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3,161–170。
張又文、李鴻棋、陳順義、周玉、尚漢鼎(2005)。籃球訓練科學化的探討。文
化體育學刊,3,55-59。
黃文傑、楊政盛、陳順義、賴麗雲(2009)。新制六號比賽球隊高中女子籃球隊技術表現之影響。文化體育學刊,8,1-8。
許如雅(2004)。我國跆拳道優秀選手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文化體育學刊,2,103–116。
陳其昌(1993)。排球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暨驗證運動情境領導理 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許明禮(民99年11月14日)。陳葦綾舉銅淚崩。自由時報。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114/78/2gxwj.html
郭香雲、黃崇儒、葉良志(2005)。團隊文化、運動員特徵與運動自信心來源的關係。大專體育學刊,7(3),175-188。
逄海東、王仁堂(2005)。心理因素對籃球裁判工作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80
,163-167。
陳晨、嚴進、戴晴晴、胡乃鑒、唐云翔、鄭樊慧(2010)。父母教養方式對離異家庭與完整家庭射擊射箭運動員成績的不同影響。中國健康心理雜誌,7,815-817。
陳順義、李鴻棋(2006)。談焦點判罰對籃球比賽的影響。大專體育雙月刊,84,152-157。
陳偉瑀(2011)。自我監控對不同程度學習者在桌球學習表現之研究。運動教練科學,23,27 - 41
陳順義、張又文(2008)。中華女籃攻守表現影響因子之探討。大專體育學刊,10(2),83-92。
陳瑞、周林毅(2007)。風險評估與決策管理。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昭盛(2009)。運動裁判執法過程與球場暴力之關係。大專體育,101,47-25。
張庭語(2002)。跆拳道選手目標取向、知覺動機氣候與運動自信心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郭照德(1999)。影響籃球裁判員正裁率主要因素的研究。體育科學。19(4),12-16。
陳寬裕、王正華(2010)。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實務AMOS的運用。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彭小惠(2002)。風險管理應用於體育的理論與實務。中華體育季刊,16(2),29-36。
黃姃姃、萬貴真、李福祥(2011)。跆拳道「擊喉」與「黑襪」事件之分析。2011 台灣體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114。
黃鴻龍(2005)。亞洲青年橄欖球選手運動傷害之調查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顯祐(2008,8月22日)。2008奧運我4銅收尾。聯合報,AA1版。
葉羽(2001)。焦點判罰與籃球運動員、規則和裁判員之間的相互關係。連雲港 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3,79-81。
董志聖(2002)。運用ISO-9000品質標準提昇學校運動場地之風險管理。大專體育,62,181-190。
曾崑煇、陳科嘉、李志凌、莊紋娟(2009)。國內跆拳道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訓練滿意度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5,197-213
解德春、洪至祥(2012)。如何培養排球運動選手的戰術意識分析。淡江體育,15,67-74。
葉伊凡(2010)。優秀跆拳道運動員人格特質與致勝因素之質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楊欽城(2009)。情緒智力與男子排球運動成就關係之量化研究。排球教練科學,14,19-22。
廖誼印、戴興豪、楊育寧(2008)。不同背景變項之運動現況研究-以第三級第三區女子籃球前四強爲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1),95-104。
鄭大為、魏香明(2009)。跆拳道技擊競賽採用電子護具計分對其競技思維的影響。大專體育,101,122-130。
鄭志富(1994)。學校體育的風險管理,台灣省學校體育,4 (6),35-39 。
鄭為仁、廖智雄、詹淑月、林展緯(2005)。我國優秀男子網球選手轉型職業選手成功關鍵之研究,文化體育學刊,3,41-44。
滕素革、王宇峰、王雪峰(2012)。談跆拳道運動員比賽過程中良好心態的培養。西江月,32。
鄧家駒(2005)。風險管理。臺北市:華泰書局。
劉碧華(1995)。如何加強運動場地的安全管理。中華體育季刊,9(3),8-14。
劉耀益(2005)。臺北地區大學體育教師風險管理認知與實施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鄭燦堂(2010)。風險管理。臺北市: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賴世堤(1999)。高中田徑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體育學報,30,185-194。
賴素玲、賴素英、蘇榮基(2009)。大專網球國手賽後自信心程度與歸因研究。北體學報,17,126-143。
賴麗雲(2001)。學校體育運動安全。學校體育雙月刊,3,20-27。
蕭玉琴(2003)。大專女子排球運動員之賽前狀態焦慮、領導信任、自評表現與 團隊績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戴遠成(2001)。運動競技「主場優勢」對運動表現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15(2),1–7。
蕭景琪、湯文慈(2009)。跆拳道近期競賽攻擊特徵與踢擊技術動作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3 (4),68 -76。
簡瑞宇、蔡文程(2011)。網球選手心理技能之研究-以參加第十五屆東方錶盃全國大專網球排名賽為例。休閒運動期刊,10,45-54。
羅玉枝(2009)。排球選手知覺教練權力類型、團隊凝聚力對運動表現的影響。北體學報,18,90–98。
蘇德育(2001)。國內優秀網球運動員自信心及自我對話行為之分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嚴明義、王泠、沈啟賓(1993)。國泰女子籃球隊攻防技術灰色關聯分析與階段 訓練目標設定之探討。體育與運動雙月刊,88,38-45。
英文部分
Ammon, R. (1993). Risk and game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selected municipal football faciliti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ern Colorado).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4, 3366A.
Bagozzi, R. P., & Yi, Y. (1998). On the evaluation f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6, 74-94.
Bahr, R., & Holme, I. (2004). Risk factors for sports injuries -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7, 384-392.
Brenner, J., & Swanik, K. (2007). High-risk drinking characteristics in collegiate athletes.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56(3), 267-272.
Caine, D., Knutzen, K., & Howe, W. (2003). A three-year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injuries affecting young female gymnasts. Physical Therapy in Sport, 4, 10–23.
Carron, A., Loughhead, T., & Bray, S. (2005). The home advantage in sport competitions: Courneya and Carron’s (1992) Conceptual framework a decade later.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3(4), 395-407.
Courneya, K., & Carron, A. (1992). The home advantage in sport competitions: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4, 13-27.
Fernandez, F. J., Villanueva, M. A., Garcia, F. B., & Terrados, N. (2007). Match activity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during a junior female singles tennis tournament.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1, 711-716.
Filaire, E., Alix, D., Ferrand, C., & Verger, M. (2009). Psychophysiological stress in tennis players during the first single match of a tournament.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34, 150-157.
Fornell, C., & Larcker, D. (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rch, 18(1), 39-50.
Girard, O., Lattier, G., Maffiuletti, N. A., Micallef, J. P., & Millet, G.P. (2008). Neuromuscular fatigue during a prolonged intermittent exercise: Application to tennis.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c, 18(6), 1038-1046
Girard, O., Lattier, G., Micallef, J. P., & Millet, G. P. (2006). Changes in exercise characteristics, 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 and explosive strength during prolonged tennis playing.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0, 521-526
Hair, J. 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sery: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Heffner, J. L., Ogles, B. M., Gold, E., Marsden, K., & Johnson, M. (2003). Nutrition and eating in female college athletes: A survey of coaches. Eating Disorders, 11, 209-203.
Hornery, D. J., Farrow, D., Mujika, I., & Young, W. (2007) Caffeine, carbohydrate, and cooling use during prolonged simulated tenn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2, 423-438.
Kaiser, R. (1986). Liability and law in recreation, parks and sport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Kaiser, R. (1986). In Krotee, M. L., & Bucher, C. A.(Eds) Manage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NY: Mcgraw-Hill.
Kim , M. H. (2009). The effect of taekwondo players` self-management on their self-confid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cience, 3(2), 21-37.
King, D. A., Humea, P. A., Gianotti, S., & Clark, T. (2011). Neck back and spine injuries in amateur rugby league: A review of nine years of Accident Compensation Corporation injury entitlement claims and costs.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14, 126-129
Lowarnce, W. W. (1976). Of Acceptable Risk: Science and Determination of Safety. Los Altos, CA: William Kaufmann.
Marcelino, R., Mesquita, I., Palao, J. M., & Sampaio, J. (2009). Home advantage in high-level volleyball varies according to set number.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 8, 352-356.
Marcelino, R., Mesquita, I., & Sampaio, J. (2008) Home advantage and set outcome in high-level volleyball.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26(SI), 73.
Mulrooney, R. A., & Farmer, p. (1998). Risk management in public assembly facilities. In H. Appenzeller (Ed.). Risk Management in Sport: Issues and Strategies, 267-281.
Messina , D. F., Farney, W. C., & De Lee, J. C. (1999). The incidence of injury in Texas high school basketball: a prospective study among male and female athletes.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7, 294–299
Nelson, A. J., Collins, C. L., Yard, Ellen. E., Fields, S. K., & Dawn Comstock, R. (2007). Ankle injuries among United States high school sports athletes, 2005–2006.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42(3), 381–387.
Nevill, A. M., & Holder, R. L. (1999). Home advantage in sport. Sports Medicine, 28(4), 221-236.
Norkus, S. A., & Floyd, R. T. (2001). The anatomy and mechanisms of syndesmotic ankle sprains.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36, 68–73.
Orchard, J. (2002). 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nd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injuries in football? Sports Medicine, 32 (7), 419-432.
Pollard, R. (2006). Worldwide regional variations in home advantage in association footbal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4(3), 231-240.
Pollard, R. (2008). Home advantage in football: A current review of an unsolved puzzle. The Open Sports Sciences Journal, 1, 12-14.
Powell, J. W., & Barber-Foss, K. D. (2000). Sex-related injury patterns among selected high school sports.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8, 385–391.
Rauh, M. J., Koepsell, T. D., & Rivera, F. P. (2005). Epidemiology of musculoskeletal injuries among high school cross-country runner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 163, 151–9.
Rauh, M. J., Margherita, A. J., & Rice, S. G. (2000). High school cross country running injuries: a longitudinal study.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10, 110–6.
Richards, C. F. (2006, January 23). Ankle injury, soft tissue. Available at: http://www.emedicine.com
Schulz, M. R., Marshall, S. W., & Yang, J. (2004).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injury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in North Carolina high school cheerleaders.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2, 396–405.
Smissen, B. (1996). Tort liability and risk management. In Parkhouse, B. L. (Ed), The management of Sport: Its Foundation and application (pp. 164-184). St. Louis, Missouri: Mosby-Year Book.
Turbeville, S. D., Cowan, L. D., & Owen, W. L. (2003). Risk factors for injury in high school football players.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1, 974–80.
Wang, H. K., Chen, C. H., Shiang, T. Y., Jan, M. H., & Lin, K. H. (2006). Risk-factor analysis of high school basketball-player ankle injuries: 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cohort study evaluating postural sway, ankle strength, and flexibility.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87, 821–825.
Williams, C. A., Smith, M. L., & Young, P.C. (2000).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8th ed., NY: Mcgraw-Hi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賴世堤(1999)。高中田徑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體育學報,30,185-194。
2. 劉碧華(1995)。如何加強運動場地的安全管理。中華體育季刊,9(3),8-14。
3. 鄭為仁、廖智雄、詹淑月、林展緯(2005)。我國優秀男子網球選手轉型職業選手成功關鍵之研究,文化體育學刊,3,41-44。
4. 鄭志富(1994)。學校體育的風險管理,台灣省學校體育,4 (6),35-39 。
5. 鄭大為、魏香明(2009)。跆拳道技擊競賽採用電子護具計分對其競技思維的影響。大專體育,101,122-130。
6. 廖誼印、戴興豪、楊育寧(2008)。不同背景變項之運動現況研究-以第三級第三區女子籃球前四強爲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1),95-104。
7. 曾崑煇、陳科嘉、李志凌、莊紋娟(2009)。國內跆拳道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訓練滿意度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5,197-213
8. 彭小惠(2002)。風險管理應用於體育的理論與實務。中華體育季刊,16(2),29-36。
9. 張昭盛(2009)。運動裁判執法過程與球場暴力之關係。大專體育,101,47-25。
10. 陳順義、張又文(2008)。中華女籃攻守表現影響因子之探討。大專體育學刊,10(2),83-92。
11. 陳順義、李鴻棋(2006)。談焦點判罰對籃球比賽的影響。大專體育雙月刊,84,152-157。
12. 逄海東、王仁堂(2005)。心理因素對籃球裁判工作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80
13. 郭香雲、黃崇儒、葉良志(2005)。團隊文化、運動員特徵與運動自信心來源的關係。大專體育學刊,7(3),175-188。
14. 陳其昌(1993)。排球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暨驗證運動情境領導理 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15. 許如雅(2004)。我國跆拳道優秀選手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文化體育學刊,2,10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