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2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9 18: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柏瑜
研究生(外文):Huang Po-Yu
論文名稱:臺北市高級中學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競賽壓力相關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Athletes pressure under competition for Taipei High School Athletes
指導教授:蔡博隆蔡博隆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5
中文關鍵詞:高中運動代表隊選手教練領導行為選手競賽壓力
外文關鍵詞:high school athletesleadership behaviorpressure from competi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66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選定高中運動賽事,以九十九學年度臺北市高中運動代表隊選手為研究對象,以臺北市各行政區之高中為取樣範圍,採隨機抽樣的方式,在民國100年4月12日前發給400位受試者填答,有效回收382份問卷。分析結果顯示:
一、臺北市高中運動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各因素中,其中以「關懷」及「民主」最受重視,其次依序為「獎勵」、「訓練與指導」、「專制」行為;選手競賽壓力各因素中,其中以「環境」、「比賽結果」最受重視、其次為「隊友」、「觀眾」、「教練」、「特質性焦慮」。
二、臺北市高中運動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在「性別」、「年級」、「代表隊類型」、「年資」之個人背景變項上皆達顯著差異,僅在「訓練量」無顯著差異;而在選手競賽壓力上,僅在「年資」、「訓練量」之個人背景變項上皆達顯著差異,而在「性別」、「年級」、「代表隊類型」無顯著差異。
三、臺北市高中運動代表隊,在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競賽壓力間呈低度相關性。
The objects of the study are the school team players who have entered the high schools in Taipei in 2010. The research method is random sampling. Among the 400 questionnaires which have been done before April 12th, 2011, there are 382 ones that are effective.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1. Among the factors of the leadership behaviors, “Caring” &; “Democracy” are the most top 2 factors. Following are “rewarding,” “training and directing,” and “autocracy.” And the factors of the pressure, “environment” and “result of competitio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Following are “teammates,” “audience,” “coach, ” and “anxious characteristics.”
2. In the leadership behavior of the coaches of high school teams, an obvious difference has shown on the factor of personal background such as gender, grade, type of the team, and seniority. Only few differences has shown on the training density. However, for the pressure of the players, the obvious differences only show at the factors of seniority and training density. Not much difference has shown on the factors of gender, grade and type of the team.
3. There is only a little relationship and connection between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ach and the pressure of competition for the players of high school teams in Taipei.
目次 i
表次 iii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六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教練領導行為之理論分析 6
第二節 選手競賽壓力之理論分析 30
第三節 教練領導行為和選手競賽壓力之相關分析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0
第二節 研究程序 41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2
第五節 建構問卷信度、效度 43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統計處理 5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臺北市高中運動代表隊選手之現況分析 53
第二節 臺北市高中運動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之因素構面探討 54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教練領導行為各因素構面之差異性考驗結果及討論 55
第四節 臺北市高中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競賽壓力之因素構面探討 61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選手運動競賽壓力各因素構面之差異性考驗結果及討論 62
第六節 教練領導行為對選手競賽壓力之相關分析與討論 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9
第一節 結論 69
第二節 建議 70
參考文獻 72
中文部分 72
英文部份 76
附錄
預試問卷 80
正式問卷 83
中文部分:
王秉鈞主譯,Stephen, P. Robbins原著(1995):管理學。臺北:華泰書局。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何俊明(2004)。臺北市高中拔河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李建平(2002)。大專網球優秀選手對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合譯,Stephen, P. Robbins原著(1994)。組織行為學。臺北:華泰書局。
李瑞娟(1999)。大專女子排球運動員壓力來源之相關研究。政大體育研究,11,42-57。
何全進(2001)。籃球選手目標取向、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余瑞華(2001)。我國射箭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臺北:心理出版社。
吳秉恩(1993)。組織行為學。臺北:華泰書局。
吳慧卿(1998)。運動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與選手滿意度之影響初探。臺灣師大體育研究,6,1-18。
吳慧卿(2002)。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崗電腦圖書。
吳國銑(2000)。我國大專院校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比較研究。體育學報,28,59-68。
林金杉(2002)。拔河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邱旺璋(2002)。足球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洪嘉文(1997)。領導形態與工作滿意關係之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臺北市。
范文曦(2001)。臺北市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教練之參與動機與領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馬君萍(1999)。女子排球運動員知覺教練領導行為、知覺運動動機氣候、滿意度和內在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東華。
張文財(2003)。高中籃球隊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與成績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陳玉娟(1995)。臺灣地區游泳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成績表現及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靜、陳音容、洪聰敏(2005)。中國優秀桌球運動員壓力來源與因應策略。北體學報,13,39-53。
陳其昌(1993)。排球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影響暨驗證運動情境領導理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許韶玲(1995)。已婚女性研究生的壓力源、因應方式與因應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莊豔惠(1997)。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及內在動機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黃金柱(1990)。國家級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調查研究。體院論叢,1(2),257-336。
黃寶雀(2001)。影響教練領導行為的因素及其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曾月菊(2003)。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源與壓力因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馮麗花(2004)。優秀運動員壓力來源及因應策略之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馮麗花、李淑玲(2004)。運動員壓力來源及因應策略之探討。大專體育,74,171-178。
楊純碧(1999)。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氣氛與教練-選手關係滿意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鄒春選(1993)。公立體育場場長領導方式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鄭志富(1995)。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臺灣師大體育研究,
復刊號(1),75-90。
鄭志富(1997a)。運動教練領導模式分析。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鄭志富(1997d)。多元領導模式的驗證性研究--臺灣地區運動教練領導研究。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鄭松益(2001)。臺灣地區高中排球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鄭志富、方明營(1994)。大專院校足球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敏雄、劉一民(1991)。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研究-以參加79 學年度大專男子排球國手選拔賽之球隊為例。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八十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報告書,235-252。
鄭敏雄(1992)。大專院校敎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蔣憶德、陳淑滿、葉志仙(2001)。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0,195-206。
賴世堤(1999)。大專院校田徑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1(2),111-128。
盧俊宏(1998)。運動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賴世堤(2000)。高中(職)田徑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體育學報,30,185-194。
賴世堤(2002)。我國籃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盧立仁(2004)。臺北市高中網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謝文全(1996)。學校行政。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蕭文玲(1998)。上司支持與工作-家庭衝突相關之研究--以雙薪夫妻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縣。
蕭嘉惠、黃明玉(1998)。多元領導模式驗證研究-以花蓮地區大專院校為例。體育學報,25,71-80。
藍永旭(1996)。大陸臺商組織中員工知覺的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工學院,彰化縣。
羅虞村(1987)。領導理論研究。臺北:文景書局。
蘇彙珺(1998)。社會支援、自我效能與國中學生壓力因應歷程中認知評估及因應策略的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寶蓉(2002)。我國擊劍教練及選手對教練領導行為知覺與偏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84)。體育大辭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有限公司。





英文部分:
Bennett, G., &; Maneval, M.(1998). Leadership styles of elite Dixie Youth baseball coache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 87(3),754.
Bryman A.(1992). 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Case, B.(1987). Leadership behavior in sport:A field test of the Situ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8, 256-268.
Chelladurai, P.(1978). A 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in Athletic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terloo, Canada.
Chelladurai, P.(1984). Discrepancy between preferences and preferred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satisfaction of athletes in varying sport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6, 27-41.
Chelladurai, P.(1993). Leadership. In R. N. Singer, M. Murphry. &; L. K. Tennant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v. NY: Macmillan.
Chelladurai, P.(1994). Manual for the Leadership Scale for Sports. Ohio state.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helladurai, P., &; Carron, A.V.(1981). Applicability to youth sports of the leadership scale for sport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 53, 361-362.
Chelladurai, P., &; Saleh, S. D.(1978). Preferred leadership in sports.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Sciences, 3, 85-92.
Chelladurai, P., &; Haggerty, T. R.(1978). A normative model of decision style in coaching. Athletic Administration, 13, 6-9.
Conger,J.A., &; Kanungo, R. N.(1988). Charismatic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wyer, J. M., &; Fisher, D. G.(1988). Leadership styles of wrestling coaching.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67, 706.
Erle, F. J.(1981). Leadership in competitive and recreational sport. Unpub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London, Canada.
Ernst, S. L.(1993). Prediction of injury in high school volleyball players with perceived leadership behavior of the coach.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Springfield College, Springfield, MA.
Fiedler, F. E.(1967). 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NY: McGrawHill.
Garland, D. J., &; Barry, J. R.(1988). The effects of personality and perceived leader behavior on performance in collegiate football. The Psychological Record, 38, 237-247.
Gordon, A. M.(1986). Behavior correlates of coaching effectivenes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Hersey, P., &; Blanchard, K. H.(1988).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odgetts, R. M.(199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Practice.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Hollander, E. P., &; Offermann, L. R.(1990). Power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5(2), 179-189.
Horne, T., & Carron, A. V.(1985). Compatibility in 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7, 137-149.
Hemphill, J. K.(1949). The Leader and His Group.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8, 225-246.
Jones, T. E., &; Bearley, W. L.(1992). Empowerment profile facilitator guide. PA:Organizatio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Koontz, H., &; Weihrich, H.(1988). Esseutials of management (9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Kouzers, J. M., &; Posner, B. Z.(1994). Leadership practices inventory training manual. San Francisco, CA: Pfeiffer &; Co.
Lam, T. C.(1996). A comparison of the leadership behavior of winning and losing high school basketball coaches. Microform Publication, Int'l Inst for Sport &; Human Performance.
Lazarus , R. S., &; Folkman, S.(1984) . Stress , appraisal ,andcoping. New York : Springer .
Lewin, K., Lippitt, R., &; White, R. K.(1939). Pattern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in Experimental Cleated Social Climate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0, 271-299.
McMillin, C. J.(1990). The relationship of athlete self-perceptions and athlete perceptions of leader behaviors to athlete satisfac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Morphet, E. L., Johns, R. L., &; Reller, T. L.(1982).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 Concepts, practices, and issues(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Pargman , D .(1986). Stress and motorperformance :Understanding and coping.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 Mouvemerit Publications Inc .
Roach, G. F., &; Behling, O.(1984). Leaders and manager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managerial behavior and leadership. Elmsford,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Salminen, S., &; Liukkonen, J.(1996). 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 and coaching behavior in training sess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7, 59-67.
Salminen, S., Liukkonen, J., &; Telama, R.(1990). The differences in coaches’ and athletes’ perception of leader behavior of Finnish coach. Paper Presenter at the AIESEP Congress, Loughborough, England.
Schreisheim, E. S.(1987).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gruence of with leadership.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0, 157-166.
Selzer, J., &; Bass, B. M.(1990).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Beyond initiation and 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16, 693-793.
Serpa, S., Pataco, V., &; Santos, F.(1991). Leadership patterns in Handbal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2, 78-89.
Smoll, F. L., Smith, R. E., &; Curtis, B.(1978). Toward a mediational model of coach-player relationships. Research Quarterly, 49, 528-541.
Stogdill, R. M.(1950). Leadership, Membership and Organiz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47, 1-4.
Tannenbaum R., Weschler J. R., &; Massarik F.(1957). Leadership:A Frame of Reference, Management Science,3.
Wang, Y. T.(1997). A comparison of the 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 preferred by male and female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Springfield College, Springfield.
Weiss, M, R., &; Friderichs, W. D.(1986). The influence of leader behavior, coach attributes, and institution variables on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of collegiate basketball team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332-346.
Wester, K. R., &; Weiss, M. R.(199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oaching behavior and group cohesion in high school football teams. The Sport Psychology, 5, 41-54.
Yukl, G. A.(1981).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tice-Hall.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建平(2002)。大專網球優秀選手對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2. 李瑞娟(1999)。大專女子排球運動員壓力來源之相關研究。政大體育研究,11,42-57。
3. 何全進(2001)。籃球選手目標取向、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4. 吳慧卿(1998)。運動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與選手滿意度之影響初探。臺灣師大體育研究,6,1-18。
5. 吳慧卿(2002)。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6. 吳國銑(2000)。我國大專院校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比較研究。體育學報,28,59-68。
7. 林金杉(2002)。拔河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8. 陳靜、陳音容、洪聰敏(2005)。中國優秀桌球運動員壓力來源與因應策略。北體學報,13,39-53。
9. 陳其昌(1993)。排球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影響暨驗證運動情境領導理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10. 黃金柱(1990)。國家級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調查研究。體院論叢,1(2),257-336。
11. 鄭志富(1995)。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臺灣師大體育研究,
12. 鄭志富(1997a)。運動教練領導模式分析。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13. 鄭志富(1997d)。多元領導模式的驗證性研究--臺灣地區運動教練領導研究。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14. 鄭志富、方明營(1994)。大專院校足球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15. 蔣憶德、陳淑滿、葉志仙(2001)。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0,19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