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8 01: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家裕
論文名稱:塗層用多元高熵合金之開發\
論文名稱(外文):Development of multicomponent high-entropy alloys for thermal spray coating
指導教授:葉均蔚孫道中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材料科學工程學系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材料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5
中文關鍵詞:多元高熵合金熱熔射塗層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5
  • 點閱點閱:26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重點主要乃針對高硬度、高附著性、膨脹係數匹配性、高耐蝕及高耐氧化性的多元高熵合金塗層材料作開發,以彌補傳統合金塗層及陶瓷塗層的不足。雖然本研究可利用實驗室學長已有的研究合金作基礎,但由於配方繁多,不易尋找較佳配方,因此乃使用工業上常用的「田口實驗計畫法」,作成份及性質的調整,以得到可以應用於熱熔射塗層的較佳合金配方。
經由較佳的三種合金配方所作熔射塗層的研究發現,合金塗層的硬度皆比塊材低約一半,此乃由於快速冷卻下,塗層中的Cr3Si相的析出強化被抑制所致。但塗層卻因而具有時效硬化反應,在500 ℃時效硬化甚慢,800 ℃中等,1100 ℃最快,是常用金屬材料罕見的高溫時效現象。此外於1100 ℃長時間時效下,發現Fe由基材擴散至塗層,Ni、Co、Cr及Si由塗層擴散至基材,最後造成塗層內強化相Cr3Si消失,硬度約降低一半。另外,Al及Ti擴散至塗層內各區域邊界與滲入的氧作用,形成氧化物進而產生自我保護作用,使整個塗層面幾乎不受氧化。另一方面,不銹鋼基材在1100 ℃由未噴塗的面開始呈大量氧化及損害,顯見塗層具有相當優秀之高溫抗氧化性。
本實驗採用之合金配方確可作為塗層的最佳化配方,其特色包括:(1)噴塗層呈過飽和狀態,硬度較低約Hv 425;(2)可高溫時效硬化,恢復其鑄造塊材高硬度水準;(3)可耐1100 ℃的大氣氧化。
摘要………………………………………………….………….…...….Ⅰ
目錄………………………………………………………………..……Ⅱ
圖目錄…………………………………………………….….......…......Ⅴ
表目錄……………………………………..……..……….…….………Ⅸ
一、前言…………………………………………….……………...……1
二、文獻回顧……………………………………………………...…….3
2.1 多元高熵合金……………………………………………………….3
2.1.1 多元高熵合金的緣起理論…………………………………..3
2.1.2 多元高熵合金定義及自由度………………………………..3
2.1.3 多元高熵合金之研究………………………………………..4
2.2 熱熔射噴塗技術………………………………………………....…14
2.2.1 熱熔射製程………………………………………….…...…14
2.2.2 塗層形成機制及微結構特徵……………………………….16
2.2.3 熱熔射噴塗的主要應用……………………………..……..17
2.2.4 熱熔射噴塗法………………………………………………17
2.3 田口實驗計畫法………………...………………………………....22
2.3.1 實驗計畫法…………..…………………………………….22
2.3.2 直交表(orthogonal array)….……………………………26
2.3.3 田口實驗計畫法…………………………………..…….….28
三、實驗步驟……………………………………………………………31
3.1 初期合金設計…………………………….………………………..31
3.1.1 合金配製、熔煉…………………………………………….31
3.1.2 硬度量測……………………………………………………31
3.1.3 耐蝕性量測…………………………………………………35
3.2 田口法設計合金………………………………………………...…35
3.2.1 合金配製、熔煉…………………………………………….35
3.2.2 硬度量測及壓痕裂縫長度量測…………………………....35
3.2.3 X光繞射分析……………………………………………….35
3.2.4 SEM-EDX微結構觀察及成份分析………………………..38
3.2.5 直交表數據分析……………………………………………38
3.3 熱熔射塗層研究………………………………………………..….38
3.3.1 熱熔射噴塗粉末製備………………………………………38
3.3.2 熱熔射噴塗…………………………………………………41
3.3.3 熱處理………………………………………………………41
3.3.4 微硬度量測…………………………………………………41
3.3.5 X光繞射分析………………………………………………45
3.3.6 SEM-EDX微結構觀察及成份分析……………………….45
四、結果與討論………………………………………………………..46
4.1 初期合金設計…………………………………………………...…46
4.1.1 Al對合金系統的影響………………………………………46
4.1.2 Si對合金系統的影響………………………………………46
4.1.3 Ni、Co、Fe對合金系統之影響……………………………46
4.1.4 Y及Zr對合金系統的影響………………………………...46
4.2 田口法設計合金………………………………………………...…49
4.2.1 第一階段……………………………………………………49
4.2.2 第二階段……………………………………………………57
4.2.3 第三階段……………………………………………………67
4.2.4 較佳的合金成份……………………………………………71
4.3 B8、C1、C3合金之熱熔射塗層研究………………………….……74
4.3.1 塗層性質及X-ray繞射分析………………………………..74
4.3.2 塗層熱處理效應………..…………………………………..74
4.4 塗層之最佳化配方及特性……………………………………..…91
五、結論…………………………………………………………...…….93
六、參考文獻…………………………………………………………...94
1. Metals Handbook, ed. by David Benjamin, American Society for Metals , OHIO, 1 (1981).
2. Metals Handbook, ed. by David Benjamin, American Society for Metals , OHIO, 2 (1981).
3. A. Inoue, Materials Transactions, JIM, 36, 866 (1995).
4. 鐘長祥,工業材料,第89期,中華民國83年五月。
5. 黃國雄,碩士論文,清華大學,中華民國85年6月。
6. 賴高廷,碩士論文,清華大學,中華民國87年6月。
7. 許雲翔,碩士論文,清華大學,中華民國89年6月。
8. 洪育德,碩士論文,清華大學,中華民國90年6月。
9. Inoue, T. Zhang and T. Masumoto, 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156, 473(1993).
10. Metals Handbook, ed. by David Benjamin, American Society for Metals, OHIO, 6 (1981).
11. Paul Crook, in ASM HANDBOOK, ed. by Scott D. Henry, ASM International,18 (1992).
12. 曹紀元,科學發展月刊,第29卷,第8期,中華民國90年。
13. 酈唯誠,材料會訊,第七卷,第4期,中華民國89年9月。
14. Y. M. Chen, Y. H. Su, R. W. Lin and C. Y. A. Tsao, Acta Materialia, 46, 1011 (1998).
15. Y. H. Su and C. Y. A. Taso, Metallurgical & Transactions, 28B, 1249 (1997).
16. 丁志華、戴寶通,毫微米通訊,第八卷,第三期,。
17. 鄭燕琴,田口品質工程技術理論與實務,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學會,中華民國84年12月。
18. 陳耀茂,田口實驗計畫法,滄海書局,中華民國86年4月。
19. R. O. Kuehl, Design of Experiments: Statistical Principle of Research Design and Analysis, Pacific Grove, CA (2000).
20. C. R. Hicks,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the Design of Experiment, Saunders College, FL (1982).
21. D. C. Montgomery,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xperiment,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1997).
22. G. Taguchi, Taguchi Methods/Desigh of Experiments, Dearborn MI/ASI Press, Tokyo.
23. A. Wu, Robust Design Using Taguchi Methods, Workshop Manual, American Supplier Institute,( 2001).
24. 許榮宗,材料手冊Ⅱ非鐵金屬材料,中國材料科學學會,中華民國72年1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謝金青(民83)。國民小學行政兼職教師角色衝突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第十七期:361-390。
2. 蔡姿娟(民88)。開放社會下學校教育行政的調適與因應。教育資料文摘。第43卷第5 期:166-173。
3. 潘慶輝(民84)。從教師法談教師的角色與角色衝突。北縣教育第十期:25-31。
4. 齊隆錕(民87)。溝通技巧與人際關係。人力發展月刊第四十八期:62-67。
5. 楊錦登(民89)。人際關係相關理論之探討。學生輔導第69 期:104-113。
6. 楊錦登(民88)。論述人際關係。國教輔導。第38 卷第3 期:48-53。
7. 童錦麗(民80)。談教師角色衝突。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8,pp. 71-73。
8. 陳錫銘(民85)。實務中的知識--談如何從實務經驗中學習。學生輔導,44,60-65。
9. 陳均姝(民89)。角色扮演在輔導與諮商上的應用。學生輔導,68 期。
10. 郭玉霞(民82):教育研究的實證與銓釋兩個取向是對立或相容。教育研究雙月刊,34。
11. 張廣義(民87)。淺談學校校園中的人際關係互動。教育實習輔導季刊第四卷第3期:11-16。
12. 張志明、譚宇隆(民89)。花蓮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倦怠因素之探討。花蓮師院學報第10 期:145-170。
13. 孫本初(民86)。校園危機管理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14 期。
14. 林純文(民86)。國民小學組織氣候、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第一集(59-102 頁)。
15. 林昇德(民90)。知識管理初探。研習論壇月刊--理論與實務。